•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綜合本研究歷程及各項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供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 考。

一、對教學者的建議 (一)STEM 教學

1. 建議教學者運用 STEM 時,可以讓幼兒了解同儕中的優點與擅長的 項目,讓同儕間達到互助與互補,使幼兒達成共識,願意一起互相配 合和合作。

2. 建議教學者,在科學(S)和數學(M)的概念則需專門設計,以能誘發幼 兒在積木堆疊中連接科學與數學概念,可限制幼兒積木的數量,讓幼 兒從數量的限制中了解到所運用的積木數量為多少。

3. 建議教學者運用STEM 時,可應用於不同的積木媒材,例如:樂高 積木,了解積木的不同,對於促進幼兒科學探究的影響狀況。

(二)5E 學習環教學

1. 建議教學者進行5E 學習環教學時,可應用於不同的積木媒材,例如:

樂高積木,了解積木的不同,對於促進幼兒科學探究的影響狀況。

2. 建議教學者在解釋與精緻化階段,可以提出作品中的疑問,刺激幼兒 思考,使作品更完整以及象徵性。

(三) 幼兒科學探究與科學態度

1. 教學者可運用更多科學探究與科學態度的項目,觀察幼兒在科學活動 中,不同項目的表現與行為。

二、 對研究者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限於對KAPLA 積木建構感興趣的四位大班幼兒進行個案進行

122

研究,包含3 位女生,1 位男生,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將個案對象以不 同性別、年齡的幼兒,可作為樣本進行比較研究,以利獲得不同年齡或性別 在幼兒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幼兒科學態度展現的差異情形。

(二)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以STEM 教育作為課程規劃,以及運用 5E 學習環作為引導幼兒 在KAPLA 積木建構中科學探究活動的策略,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採用其他 積木媒材,瞭解幼兒科學探究和科學態度能力建立情形。

123

中文參考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真瑤(譯)(1997)。積木遊戲與活動計劃(原作者:溪久保禮造、野村木子)。臺北 市:成長基金會。

王明麗(2007)。五 E 學習環教學模式應用在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意嵐(2018)。運用單位積木遊戲教學以提升學前幼兒問題解決能力(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心筠(2010)。LASY 積木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白碧香(2002)。幼稚園幼兒科學資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幼 兒 教 育 百 科 網 (2017) 。 幼 兒 科 學 教 育 的 特 點 是 什 麼 ? 。 取 自 https://kknews.cc/education/39rv82y.html

台灣創意積木發展協會(2013)。積木達人的究極創意:看了就想跟著做!令人驚 奇的創意積木組裝大公開。臺北市:高寶。

任婉毓(2018)。幼兒繪本實現 STEAM 教育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 華大學,新竹市。

李宛瑜(2019)。推 STEM、STEAM 教育借鏡 21 世紀社區學習中心。書香遠傳,

123,50-53。

辛靜婷(2003)。幼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務:船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幼教資訊

,152,28-31。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gtinghsin/articles/2003a 吳雅玲、許惠欣(2008)。積木遊戲-幼兒單位積木的遊戲型態。幼兒教保研究期

刊,2,19-43。

124

吳美姬、周俊良(2017)。積木建構遊戲的歷史演進及其對幼兒教育之影響。樹 德人文電子學報,13(1),69-94。

吳湘湄(2019)。融合 STEAM 教育模式之幼兒音樂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吳雅玲、許惠欣(2008)。積木遊戲-幼兒單位積木的遊戲型態,幼兒教保研究,

2,19-43。

沈姿妤(2016)。五 E 學習環融入幼兒軌道積木遊戲提升幼兒基本科學能力(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春寧(2019)。應用 5E 學習環在幼兒物理性知識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周育如(2018)。幼兒 STEM 就在生活裡。親子天下。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801

周淑惠(2017)。面向 21 世紀的幼兒教育:探究取向的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18)。具 STEM 精神之幼兒探究課程紀實:「一起創建遊戲樂園」主題

。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1998)。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周恒奇(2015)。STEM 教育在國小高年級都市強降雨議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周麗莉(2012)。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光』為主題的課程設計及教 學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曉雯(2008)。科學教師教學評量專業成長與實務。臺北市:秀威。

林曉雯(2003)。科學探究評量之理論與實務。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

林淑惠(2019)。STEAM 教育融入兒童藝術手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125

林佩蓉編(2012)。幼兒園課程教學品質評估表。教育部,臺北市。

林佩蓉(2017)。106 學年度公私立幼兒園輔導:專業發展輔導輔導人員共識營手 冊。研討會主持人(林佩蓉)。專業發展輔導人員共識營,臺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 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斯淳、游光昭(2016)。科技教育融入 STEM 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教育科 學研究期刊,61(2),153-183。

范斯淳、楊錦心(2012)。美日科技教育課程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55,71-102。

范哲瑋(2018)。開發國小高年級土石流議題 STEM 教材之研究-Micro:Bit 及相關 偵測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洪文東(2007)。探究式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以「水溶液的性質」為例

。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1),16-42。

洪文東(2007)。兒童的科學觀。幼兒保育學刊,5,1-11。

馬祖琳(2009)。幼兒創造性思考的表徵經驗:臺中愛彌兒幼兒園積木活動紀實。

台北市:心理。

高慧蓮、蘇明洲、許茂聰(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另有概念脂質化研究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63-92。

高溫妮(2016)。利用 STEM 教學模式進行植物單元之教學--- 以國小三年級「植 物的身體」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佳宜(2011)。樂高 STEM 教學導入國小科學學習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翁筱薇(2014)。應用繪本融入探究式 5E 學習環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126

張漢宜、張玲芬、陳彥文、黃湃翔、黃楸萍、吳亮慧(譯)(2006)。幼兒數學與 科技(原作者:Arleen Pratt Prairie)。臺北市:華騰。

張仁家、林癸妙(2019)美國 STEM 教育的發展沿革與經驗—以亥州俄州為例。

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5(4),1-25。

張曄、黎培莉、關珊(2014)。三至四歲幼兒在積木主題建構活動中對空間概念 的認知與迷思。教育研究報告匯編,15,149-171。

張明彥(2018)。幼兒園進行引導式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兒浮沉概念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詩敏(2019)。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融入 STEAM 元素科學課程之學生 學習成效—以「有趣的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

取自 http://wo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8/9df0910c-56e0-433a-8f80-05a50efeca72.pdf。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取自http://www.ece.moe.edu.tw/?p=5432。

莊月泙(2010)。幼兒園科學探究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 學,屏東市。

莊眞眞(2019)。STEAM 教學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 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樺斑蝶 成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婉菁(2011)。『科學好好玩』主題教學歷程之探究~以臺中市一所公幼「白兔 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向明(201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陳淑敏(2018)。幼兒科學教育:探究取向。臺北市:心理。

127

陳家騏、古建國(2017)。STEM 教學應用於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摩擦力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8(2),17-38。

陳瑞玟(2011)。幼兒之科學活動探究—以斜面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靜美(2014)。以繪本為媒介之科學探究教學對低年級學童科學探究能力與科 學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惠萍(2017)。蘊育幼兒科學探究的農耕方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臺中市。

陳慶宏(2018)。應用橡皮筋動力車推動偏鄉國小 STEAM 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珮雯(2017)。STEAM 好玩具 100。親子天下,91。

取自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7/steamtoys100/steamtoys.aspx?

channel=1。

陳雪凝(2010)。幼兒科學遊戲活動融入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初探~以一所公幼 大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均(2014)。以金門地方本位課程培養幼兒科學能力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曾頌真(2010)。從幼兒積木建構探討同儕互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馨慧(2001)。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臺北市:禾楓。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黃意舒(2014)。幼兒科學課程活動設計。台北:華騰。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128

趙一侖(2019)。幼兒園 STEM 教育的實踐思考。

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vl9opn4.html。

詹盛如、鄭瑞隆、李藹慈、洪志成、李奉儒、何粵東、王雅玄、陳玉樹、姜雅 玲、廖俊儒、王順正、林玉瓊(201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市,

五南。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原作者:Jack R. Feaenkel,Norman E,Wallen,&Helen H. Hyun)。臺北市,心理。

楊龍立(2000)。科學教導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文景。

楊麗仙(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科學探究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 科技大學,高雄市。

楊麗丹(2010)。一位幼兒教師實施自然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楊麗翠(2012)。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空氣」為主題之課程設計及 教學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楊秀惠(2008)。運用主題活動提升幼稚園積木角 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新 聞 雲 (2018) 。 竹 市 大 庄 幼 兒 園 首 創 STEM 課 程 。 取 自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10/1166995.htm#ixzz6JMOg4ak0

賓靜蓀、李京諭、程遠茜(2017)。教育 5 冠王新加坡。親子天下,89,95-122。

劉素妹(2008)。以樂高積木為媒介提升幼兒口語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劉淑英(2018)。運用紙芝居在幼兒園發展 STEAM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潘慧玲(1992)。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129

鄭雯文(2017)。國小高年級推動 STEM 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閱讀童年親子教育用品社(2018)。KAPLA 精靈積木。

閱讀童年親子教育用品社(2018)。KAPLA 精靈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