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引導與幼兒建構維持物體「穩固」的物理知識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教師引導與幼兒建構維持物體「穩固」的物理知識

幼兒建構之前,教師考慮到讓幼兒把生活經驗遷移到活動中,提供幼兒實地 參觀的機會,引導幼兒學習「穩固」的社會知識,包含「穩固的房子需要牆壁、

柱子支撐」、「穩固的房子需用磚頭搭建」。幼兒透過初次操弄積木,觀察積木 的反應,形成關於維持物體「穩固」的物理知識。起初,幼兒僅從單個因素思考 如何維持建築穩固,包含「穩固與材料」,「穩固與搭建順序」,「穩固與搭建

方式」四個子領域的內涵。有些知識是在教師某種意圖的引導之下,幼兒透過操 弄積木、觀察積木反應而簡單抽象形成的知識,也有一些知識是在教師引導後,

幼兒採用不同方式作用於積木,發現積木反應之間的關聯而成的知識,兩類知識 交織一體。後續,幼兒在教師引導下從多個因素思考如何維持建築的穩固,從「材 料與建構方式」、「搭建位置、材料與搭建方式」綜合考慮。

壹、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房子「穩固」的社會知識

積木建構之前,教師給幼兒提供實地觀察的機會,允許幼兒依照規劃路線觀 察房子的結構(柱子、牆壁),讓幼兒觸摸、觀察,感受柱子、牆壁等的堅硬。

每次幼兒觀察之後,教師會以語言總結的方式告知幼兒房子穩固很重要,房子藉 柱子、牆壁而支撐才變得穩固。

一、教師用實地觀察的方式引導幼兒感知房子藉柱子、牆壁而支撐

本研究中教師先給幼兒提供實地觀察的機會,允許幼兒用手觸摸,用眼睛 觀看牆壁、柱子、鋼筋等,透過直接感知而獲得牆壁、柱子和鋼筋的性質——堅 硬,知曉房子是藉助柱子和牆壁而撐起來的。

實例一:

(幼兒決定搭建大型幼兒園,他們共同討論、繪製、修改設計圖,教師 認爲他們需要先參觀建築物,便產生了這一次實地參觀活動,她提前走 了一次動線,和工程師叔叔溝通如何用幼兒聽懂的語言回答問題。)

教師帶幼兒從南門進大廳,工程師叔叔陪教師和幼兒走到一樓教室。

教師帶著幼兒走到牆壁邊上說:「摸摸看,推推看,有什麼感覺?」

蟲蟲、年年用力推推沒有刷白粉的牆壁:「推不動。」

婷婷、鶴鶴用手拍拍牆壁:「好硬啊。」

開心用手敲:「敲不動的。」

辰辰用後背抵住牆壁:「很結實的。」

教師帶幼兒走到教室中間的柱子旁,問幼兒:「知道這是什麼嗎?」

辰辰馬上舉手:「柱子。」

教師對幼兒說:「那你們也感受一下柱子吧。」

113 繫,就是搭建的幼兒園和真實房子結構的聯繫。」(訪 T20200515)因此,教師 給予幼兒時間、機會去觸摸、觀察平日很難見到的毛坯房,讓幼兒透過觀察瞭解

實例二中,教師帶領幼兒實地觀察之時看到了真實的磚頭,這群生活在城市 的幼兒很少見過磚頭,「辰辰是老家蓋房子見過磚頭,我們幼兒園蓋二期他們也 見到過,平時不會有機會見到真正的磚頭。」(訪 T20200515)所以他們看到磚 頭就有進一步瞭解的意願,教師關注到幼兒的需要,給他們一些機會多感官瞭解 磚頭的外形和性質。這群幼兒發現磚頭的形狀四四方方,中間有小洞可以讓水流 過去,感受到磚頭表面很粗糙,體驗了磚頭很重。而教師這麼做的目的便是「磚 頭和積木很像,經驗是可以聯繫的,他們以後搭建會用到。」(訪 T20200515)

實例三:

(教師帶幼兒參觀完第一層教室後前往二樓參觀。)

教師帶幼兒順著樓梯登上二樓,二樓的教室還沒有刷白粉,所以牆面和 鋼筋都曝露在外。

辰辰指著中間沒有澆築水泥的鋼筋問:「老師,這是什麼?」

教師回答:「這個我需要請教工程師叔叔,請叔叔回答吧。」

工程師叔叔笑著說:「這是你們在樓下看到的柱子,只不過沒有澆水泥。」

蟲蟲指著鋼筋:「我問的是中間這個黑棍子。」

其他孩子圍著鋼筋看,蟲蟲手指觸碰了一下鋼筋,開心也摸了一下。

工程師叔叔說:「這是鋼筋。」

開心伸出食指去摸鋼筋問:「鋼筋有什麼用?」

工程師叔叔說:「鋼筋就是支撐柱子的,鋼筋就像人的骨頭,把你的身 體撐起來,你們看看鋼筋很粗,很硬,就可以把柱子撐起來,柱子就很 穩固,就能承重,房子也會很穩固。」

教師補充說明:「承重就是柱子能把天花板撐起來,房子才會穩固。

图 4-1-1 幼兒觀察、觸摸磚頭

115

《觀 20190325》

實例三中幼兒看到了鋼筋,好奇地觀察這個「高大的物體」,並詢問鋼筋的 名稱和功用,甚至還有幼兒觸摸鋼筋澀澀的表面。此時,教師請工程師叔叔回答,

她認爲:「因為工程師叔叔和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專業性是不同的,工程師叔叔更 強,他們的話更有影響力,專業的東西讓工程師叔叔介紹更好」(訪 T20200515)。 於是,工程師用一個形象的人體比喻鋼筋與柱子的關係,告知幼兒柱子構成的社 會知識。教師之所以讓幼兒觀察、觸摸鋼筋,或許是因爲教師的信念:「他們平 時身處的建築物,爲什麼不會塌,要有思考,穩固和不穩固要知道,今天剛好看 到鋼筋,這就是柱子穩固的原因,這個經驗以後會用到。」(訪 T20190325)教 師認爲大班幼兒應該對建築物穩固與否有思考,所以她允許幼兒觀察並觸摸鋼筋,

並請工程師叔叔回答問題。

綜上,在建構之前,教師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和觸摸物體,主動向專業人士請 益等方式,學習房子是靠牆壁、柱子支撐才穩固的知識。教師言:「房子穩固這 個概念太抽象,讓他們從柱子、牆壁開始感受,這個比較真實,比較貼近他們的 經驗」(訪 T20190325)。對於 5 歲幼兒,透過直接經驗的學習印象更爲深刻,

他們透過觀察和觸摸感知,對房子的牆壁、柱子(內含鋼筋)有一些認知。參觀 過後,辰辰道出:「我們以前並不知道柱子(鋼筋)的作用,原來是牆壁和柱子 支撐起穩固的房子…穩固就是很結實」(訪辰 20190325),開心說:「有了鋼筋 柱子才會撐起房子」(訪開 20190325),鶴鶴說:「很想知道樓梯裡面有什麼撐 起來」(訪鶴 20190325),蟲蟲說:「是牆壁和柱子讓房子很強壯」(訪蟲 20190325)。 二、教師用口語直接提示引導幼兒瞭解房子需要柱子和牆壁支撐

以下幾個實例中,教師請幼兒透過感官直接感知柱子、牆壁的堅硬性之 後,會以口語直接提示幼兒房子的穩固性仰賴於柱子和牆壁的支撐。

實例一中,幼兒在實地場域透過眼睛看、手觸摸感知牆壁、柱子的性質之後,

教師直接告知幼兒:「房子蓋的好,穩固很重要,牆壁、柱子很穩固,我們的幼 兒園才不會倒塌啊。」(觀 20190325)。這是教師第一次使用「穩固」這個詞彙,

或許由於教師非常希望幼兒把生活和積木活動經驗聯結起來有關,會迫不及待地 把社會知識告知幼兒。

實例二中,教師在幼兒觀察、觸摸磚頭之際不禁告訴孩子「磚頭很重,所以 蓋起來的房子很穩固。」意指磚頭的性質影響了房子的穩固性,所以材料的選用 很重要。這是教師在短短幾分鐘的實地參觀之際第二次使用「穩固」這個詞彙,

教師告訴研究者:「磚頭的樣子很像積木,這裡可以經驗聯結的…孩子的差異很 大,經驗很零散,老師的作用就是要提升經驗。」(訪 T20200515)她希望通過 觀察、觸摸,引導幼兒把磚頭和積木在外形、性質方面建立關聯,體現了教師想 讓幼兒體會到材料性質與房子穩固有關的期望。

實例三中,教師在工程師解答後補充:「承重就是柱子能把天花板撐起來,

房子才會穩固」(觀 20190325)。在工程師解答後,教師解釋「承重」是「撐起」

的意思,意指柱子能夠撐起天花板,房子才能穩固。她連續使用了三個「穩固」,

比 Walan 等人 (2019)研究中教師使用的次數更多(一位教師和幼兒討論時使 用一次該詞彙),呈現出教師想和幼兒討論房子「穩固」的迫切之情。她很希望 幼兒知曉房子的穩固端賴支撐物的作用,甚至在工程師叔叔解答幼兒提問後自覺 補充說明:「這些工程師很不錯了,用的語言很兒童化,但我還是擔心孩子不懂 承重。」(訪 T20200515)

實例四:

117 基的問題…」(訪 T20200515)。

可見,教師先讓幼兒實地觀察,透過直接感知獲得房子結構的經驗,後續採 用直接提示的方式告知幼兒房子穩固的結構乃柱子、牆壁和地基。之所以如此,

教師認爲「孩子感受過、體驗過後,自己的內在經驗有積累了,但做一個提煉要 老師做,孩子的總結能力參差不齊,有的強一點,有的弱一點,老師總結一下,

幫助弱的孩子提上來,對遊戲是有幫助的。」(訪 T20200515)從教師表述看出,

教師的初衷是爲幼兒未來的積木活動提供生活經驗,考慮到幼兒的個性差異,她 認爲有必要提煉生活中的重要經驗,把經驗分享給多數幼兒。

貳、教師引導方式與幼兒初步建構維持建築物「穩固」知識:從材料、搭建順 序、搭建方式單個因素

本部分詳述幼兒第一輪(幼兒從計劃到搭建完成爲一輪)和第二輪使用單位 積木搭建大型建築「我們的幼兒園」之際,以及幼兒第一輪搭建吊機之時,教師 採用提、對比體驗的方式引導幼兒初步從材料的角度思考影響建築物「穩固」的 要素,逐漸形成「平的積木穩固」、「重而大的積木不會倒」的概念。在建構順 序層面,教師以允許幼兒試誤的方式,等待幼兒認清積木掉落的原因(偶爾也有 幼兒無法意識到原因而需要教師提問引導),並做出相應的動作調整,幼兒透過 多次體驗逐漸形成「由下而上遞進搭建利於物體不掉落」的概念。在建構方式層 面,教師特意選擇反省能力強的個別幼兒,採用動作示範和提問啓發的方式,引 導幼兒逐漸形成「橫直搭建比豎直搭建更平穩」,「交叉搭建利於上下積木互相

本部分詳述幼兒第一輪(幼兒從計劃到搭建完成爲一輪)和第二輪使用單位 積木搭建大型建築「我們的幼兒園」之際,以及幼兒第一輪搭建吊機之時,教師 採用提、對比體驗的方式引導幼兒初步從材料的角度思考影響建築物「穩固」的 要素,逐漸形成「平的積木穩固」、「重而大的積木不會倒」的概念。在建構順 序層面,教師以允許幼兒試誤的方式,等待幼兒認清積木掉落的原因(偶爾也有 幼兒無法意識到原因而需要教師提問引導),並做出相應的動作調整,幼兒透過 多次體驗逐漸形成「由下而上遞進搭建利於物體不掉落」的概念。在建構方式層 面,教師特意選擇反省能力強的個別幼兒,採用動作示範和提問啓發的方式,引 導幼兒逐漸形成「橫直搭建比豎直搭建更平穩」,「交叉搭建利於上下積木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