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包括幼兒教師和幼兒,下面詳細介紹研究參與者選擇歷 程與其背景脈絡等。

壹、Z 老師自願成爲研究參與者

與其說本研究選擇了 Z 老師作爲研究參與者,不如說是 Z 老師主動承擔了這 一重任。研究者先和 W 園長溝通博士論文的研究目的,然後在幼兒園教師會議上 講解研究目的與規劃,會議結束後,Z 老師告知研究者,她願意參與研究。由於 文獻中已經啓示研究者選擇教師需要參考其學歷、教育背景與工作經驗,因爲這 些結構性因素會影響教師的引導意圖與方式。所以研究者簡要分析該教師的學歷 背景與工作經驗,她對幼兒玩積木的見解,她的興趣以及角落中引導的情況。

一、Z 老師的背景介紹

Z 老師(女,參與研究時 27 歲,已婚,J 市人),於 2013 年畢業於三年制 學前教育大專,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現在職攻讀學士學位,畢業後連續在三所 私立幼兒園工作,2017 年 9 月進入 SY 幼兒園擔任幼兒教師(配課)。Z 老師剛 入幼兒園就被分配到小一班(現大一班幼兒的小班階段)工作。由於幼兒的學籍 相對固定(幼兒的學籍需要在教育局網站註冊,一人一號),鮮少有幼兒轉學或 調換到其他幼兒園,教師與幼兒長期共同學習與生活,建立了持久而穩定的情感 關係。Z 老師於 2019 年 7 月考取了當地教育局公立幼兒園教師資格。此外,Z 老 師的個性中有著好學、勤奮與做事紮實的特質,這是她樂於敞開本班積木活動之 門,允許研究者蒐集資料的重要原因。園長曾在隨機聊天中告知研究者:

「這個老師來我們幼兒園不長,一個配班老師,大專畢業,但是非常好 學、勤奮,做事情很紮實,很主動,日常工作中願意承擔責任,她願意

83 料,非常熟練,讓我很驚訝…」(訪 T20190308)

Z 老師最早關於遊戲的見解來自大學的專業學習,但體會不深,她最初對遊

(訪 T20190308)

幼兒園開始推動安吉遊戲實踐後,Z 老師和她的夥伴依據幼兒園的要求在班 種學習機會。」(訪 T20190308)

後來,在一次積木活動後,Z 老師主動告知研究者她對幼兒玩積木的新見解:

「我們有一次安吉遊戲培訓的時候,華東師範大學的華愛華教授就給我 們講,一個幼兒園(教育品質)好不好,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孩子玩積木,

如果孩子玩積木的水平高,那說明孩子們探索機會多,這個幼兒園的質 量高,所以她說她們老師選幼兒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玩積木。我以 前沒來這裡的時候也想不到這些,後來聽她這麼講了,我就覺得要給孩 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玩積木…孩子們動手操作了,像數概念,空間啊,

邏輯推理啊,還有同伴交往啊,自己就會。」(觀 20190505)

起初,Z 老師只是認爲玩積木對於幼兒而言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機會,但沒 有更深入的表達。可當她引導的積木活動開展了一段時間,她主動告知研究者新 的見解, 她意識到幼兒玩積木的水平實際上也反映了幼兒園的教育品質,那種 允許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的幼兒園往往品質較好,因爲幼兒更能在自主探索中成 長。

「這次玩積木,我發現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敏銳度提高了…上次我 們又玩滾筒,他們有兩個人把板子放在滾筒上,一個人坐一邊,婷婷就 告訴我說,這是槓桿,很多內容根本不需要教,就像安吉遊戲倡導的,

給孩子足夠的遊戲時間,他們自己會學會,要充分相信他們。」(訪 T20200301)

積木活動結束後,教師回顧幼兒玩積木的成長,她發現幼兒對物理現象的敏 感度更高了,她相信只要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孩子們就可以覺察到物理現象,叩 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之門。這是教師經歷了這次積木活動的引導後自覺更新的積 木活動之認識。

三、Z 老師的興趣

Z 老師自幼喜歡動手操作,這是受到家人經常動手操作物品的影響,所以她 堅信幼兒可以透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建構認識,身爲教師就需要多提供機會允 許幼兒實踐。

「小時候只要家裏需要拉電線,會給爸爸打下手拿工具,喜歡看爺爺修 自行車(爺爺曾經開過修理自行車的小店)。我在家裏可以修理鬧鐘、

85 信自己可以探索知識,沒準會有科學家誕生。」(訪 T20200301)

四、Z 老師開展角落及積木活動的引導情況 話。」(訪 T20190615)

Z 老師嘗試在工作實踐中內化安吉遊戲的引導要領,並將這種引導精神帶入 室內角落活動,她在幼兒玩積木的時候也多是觀察幼兒的表現,不主動介入幼兒 的探索。

「一般開始區域活動(角落活動)的時候,我都是先看看他們進了區域 幹什麼,就像這個積木角,我一般都是找一個位置,不影響他們玩積木,

站在那裡看,看看他們要怎麼玩,他們要用什麼積木,他們有需求會來 找我,這都已經習慣了,他們有什麼好的發現也會直接來告訴我。」(觀 20190404)

貳、幼兒

吳雅玲、許惠欣(2008)曾以自己所教班級的 29 位幼兒爲研究對象,在學 習區集中觀察後聚焦到 6 位研究參與者的身上,她們考量的因素爲幼兒的性別、

年齡、玩積木的次數。本研究期待探究大班幼兒在教師引導的積木活動中建構哪 些物理知識及內涵,以及物理知識發展歷程,延續性較強,若將全班幼兒皆納入 研究對象,則研究者的個人精力、時間遠遠不足以分析 28 位幼兒,因此借鑑吳 雅玲、許惠欣(2008)的確定研究對象的人數,最終聚焦了 6 位幼兒。選擇歷程 如下,研究者先請 Z 老師把《知情同意書》(見附錄一)發給大一班所有家長,

有 25 位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然後研究者進入 Z 老師的班級,觀察 6 次積 木活動,重點記錄參與幼兒的名字、次數。研究者在瞭解幼兒參與積木活動的人 員與次數後與家長訪談,瞭解幼兒在家庭中玩積木的實況(訪談提綱見附二),

最終依據幼兒性別(男女各半)、實足年齡(截至 2019 年 3 月開始搜集資料已 經滿 5 足歲)、建構次數(3 次以上)確定了 6 位幼兒。具體情況如下(見表 3-2-1)。

87 自己修,沒有刻意讓她過來看。(訪鶴 M20190307 整 理)

絲刀、榔頭等工具拆卸玩具。(訪辰 M20190307 整 理) M20190308 整理)

年年 女

爸爸裝一些東西的時候,她會在邊上,湊上去幫忙,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