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課間活動內容走向活潑化

為豐富學生課餘生活,使學生每天能有身體活動時間創造良好體育學習的條 件,增強學生健康體質及培養學生愛運動的心理素質,進而形成每天運動的好習 慣。採取簡單可得的器材和開發學校本身特色之可運用的體育資源,學校可在課 間活動中體現合作、自主、探究、創新的課間活動發展理念。再以體育課為中心 點,促進課間活動的活力與創新,帶動起良好的校風和學生的精神面貌,就能改 變校園運動風氣。健康體魄是兒童成長的基石,是生命力也是國力展現,與教育 部推展課間多運動的精神配合,積極實施課間活動以落實學生每天有三十分鐘體 育活動時間,實現從小養成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一)學校持續推行課間活動,加強優化學校健康操的時間、空間、形式、內

59

60

61

認同與支持。

(三)提升體育課程的地位與價值,積極爭取體育課時數,增加體育專業教 師比例。

教育部上級應當修正改良推動體育健康計畫方案的權責和方式,行政管制當 確實的鬆綁,儘可能減少對於學校課間活動安排上的強制規定,學校方面才能真 正獲得體育活動自主的權力,進一步發展出有特色、有品質的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體育正面臨十二年國教推動之契機,為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共同發展,達 到促德、輔智、健體、審美等多功能目的,體育課程、體育教學、課間活動三者 有密切關係。藉由課間運動帶領學校運動風氣,以期學生在參與課間活動之後,

學習狀態能變得更加輕鬆有自信,校園生活也更加和諧。更重要的是能鼓勵師生 們,不論是忙著工作或忙著讀書,也要抽個時間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多運動流 汗,不僅可以紓壓也增進健康。參與課間活動,有效地提昇學生運動與學習的興 趣,彌補了體育課堂上的不足,為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

62

引用文獻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季刊,3(1),1-18。

江季蓁、劉影梅、何卓飛、洪嘉文、呂生源(2009)。不同國家兒童及青少年身 體活動的推薦量與政策比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38 (3)。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建國百年體育專輯-學校體育篇。臺北市:行政院體 育委員會。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轉彎處。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谷祖梅(2008)。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臺北市:三民。

呂金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運動環境態度與課間運動行為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永祿(1996)。臺北市國民小學游泳池規劃設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63

吳芝儀(2001)。資料分析。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濤石。

林玉體(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文南圖書。

林月華(2011)。桃園縣國小晨間操與課間操規劃情形及教師滿意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佳霓(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學童下課時間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錦明(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沈憲政(2004)。國小健身操推行的回顧與展望。學校體育,14(5),74-78。

邱連娣(2008)。課間快走運動對國小學童記憶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范春源(1997)。戰後台灣小學體育科教育演變之研究-民國 34 年- 83 年。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2014)。教改 20 年成效之檢視與反省。教育研究月刊,14(9),10-17。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臺北市:巨 流。

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 新知,49,(3)。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64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9)。推動三三三學生體適能向前走活動。教育部公報,289,51。

教育部(2002)。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部 95 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07)。960720 公告版快活計畫,臺體(一)字第 0960108965 號函。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臺北市:作者。

畢恆達、林育群(2005)。人與環境研究電子報 HERS。環境心理學小辭典。2006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 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電子報第十 期.htm。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市:小畢空間。

黃文忠(1992)。運動設施規劃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21(4),15。

黃幸玉(2007)。「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生涯之敘說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2002)。孩童身體活動參與的內在動機策略。研習資訊,19(4),55-61。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教育。

65

黃嘉雄(2015)。再思考議題課程的性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程規劃之重 要課題。教育研究月刊,250,18-30。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臺北市:學富。

黃耀榮(1990)。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湯寶玉(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課間運動實施滿意度、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掌慶維(2012)。建構優質學校體育課程與活動。學校體育,128,33-37。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a)。兒童體位之評定及影響因素。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 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劃。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b)。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門牽(2007)。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的年齡與性別差異。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許義雄(2010)。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66

許裕陞(1997)。國小課間運動的編排原則與方式。台灣省學校體育,7(4),12-24。

溫密欣(2008)。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銘卿(1996)台北國小學童休閒活動與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相關 研究。北體學報,5,189-200。

葉憲清(1996)。四所城鄉國中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

1-14。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淑雲(2005)。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管敏華(2007)。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課間操 (含晨間操)實施現況與阻礙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董媛卿(1994)。在學校裡如何進行「遊戲治療」。臺北市: 教育資料文摘。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4,36-44。

劉人豪(2014)。樂趣化跳繩運動之體適能教育課程設計。學校體育,144,96-103。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率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

433-442。

67

樊正治(2004)。體育通史新論。臺北市:正中。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呈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臺北市:桂冠。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商務。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二版)。臺北市:巨流 謝銘燕(1999)。新舊健身操的比較。國民體育季刊,28(4),4-10。

Blatchford, P., & Pellegrini, A. D.(2003). The child at school : Interactions with peers and teach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Fair-Clough, S., & Startton, G. (2005). Physical education´s contribution to young people´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Healthy Education Research, 20(1), 14-23.

Myers, A. M., Weigel, C., & Holliday, P. J. (1989). Sex and age linked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hood.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0, 256-261.

Pellegrini, A. D., & Bjorklund, D. F. (1996). The role of recess in children's cognitive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1, 181-187.

Scanlan, T. K., & Simons, J. P. (1992). The construct of sport enjoyment. In G. C.

Roberts (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 pp. 199-215).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canlan, T. K., & Lewthwaite, R. (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etition

68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IV. Predictors of sport enjoymen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5-35.

Singaravelou, P., & Sorez, J.(2012)。運動帝國-文化全球化的史記(羅潯德譯)。 臺北市:河中文化。

Tappe, M. K., Duda, J. L ., & Ehrnwald, P. M. (1989). Perceived Barriers to Exercise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9(4): 53-55.

69

附 錄

受訪者同意書

親愛的受訪者您好:

我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的研究生,正進行碩士論文之專題研

究,研究範圍主要係探討國小課間活動實施現況,致盼未來的研究結果能提供國 小體育教育相關實務與學術理論上一些參考價值。

為確切瞭解現行國小孩童課間活動之實況,僅誠摯邀請您參與本研究中之 個別訪談,並將會利用輔導室或會客室,在午休或早自習時間據以進行,不會影 響訪談者您的教學與辦公時間。訪談間將採全程錄音,全程大約 10 至 20 分鐘。

本訪談問題並未有侵犯性,且不會將訪談內容具名公開呈現,您可以自由決定同 意參加本實驗與否。如果您同意但在研究過程中意願有任何變更,可隨時退出本 研究而不受任何限制。訪談結果僅供學術研究使用,相關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

本訪談問題並未有侵犯性,且不會將訪談內容具名公開呈現,您可以自由決定同 意參加本實驗與否。如果您同意但在研究過程中意願有任何變更,可隨時退出本 研究而不受任何限制。訪談結果僅供學術研究使用,相關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