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從學校各實際執行層面,包含了校長、主任、體育教師以及課間活動 主要的執行行政人員、導師為對象,以參與者的角度來分析以及探索現象。研究 的標的時空不同,便產生不同的問題,因此先說明運動概念的推行、受運動環境 思潮發展影響的分析觀點,依循時代變遷,教育體制改革也促成了運動健康觀念

13

的改變,讓課間活動的健康取向更具多元化發展,其次再說明具體的研究方法與 研究限制。主要是因為課間活動的發展,在過去的研究中,並沒有針對問題之整 體做有系統的瞭解,為全盤、脈絡完整對政策與執行面詳細去探討,僅知道推行 體適能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卻對實施方法與成效莫一是衷,是故無法掌握課間活 動發展的問題與執行上的現況。本研究過程上受到下列限制:

一、目前台灣對於課間活動的研究課題並不多,大都探討與體適能、學業、記憶

力,校園運動環境態度、教室配置,實施滿意度、學習情形等部分做探討。

二、研究的結果推論可能受到因區域地理環境、時間、學校設施、人文因素不同 之限制,故無法應用到所有地區的國小。

三、本研究因採訪談錄音方式,研究部分僅能假設受訪者以最誠實的態度回答。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誠如Scanlan 和 Simons(1992)所說的「運動經驗能夠產生的正面的情感 反應,例如愉快、喜歡和好玩」,因此用「好玩、有趣」等方法來帶動學童參與 運動的引發,是非常積極的作為。Scanlan 和 Lewthwaite(1986)研究發現,運 動中的「樂趣」因素是選手持續運動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小學童每週在校下課時 間(不含午餐及午休時間)高年級約有 400 分鐘,中年級約有 360 分鐘,低年 級則約有 280 分鐘,而陳門牽( 2007 )指出,國小學童在下課自動自發參加各種 強度的身體活動時間,約佔全部下課時間的 60%,可以對學童每日身體活動量,

提供適當的貢獻。政策與法規的制訂對於學校推行體育運動是相當重要的,因此 在政府政策的執行層面上,政府不能只是作為旁觀者或制訂者而已,應該同時也 要檢視推行成效,修正實施方案,持續推行的效能。

1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有關國小課間活動發展內涵以及受環境、運動思潮影響發展之相關 文獻,將國內外相關的研究加以彙整,並且歸納國內外有關本論文之相關研究情 況,以學校體育期刊、國民體育季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發行刊物與統計年報、

國內外學校教育重要文獻、期刊等為重要參考文獻。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課間 活動在之歷史沿革與體育意涵、第二節社會結構變遷與課間活動、第三節課間活 動的實施現況、第四節課間活動實施政策性計畫、第五節文獻小結。

第一節 課間活動之歷史沿革與體育意涵

晨間操與課間操是屬於晨間活動與課間活動的一種,也是學校多項課外體育 活動之一(葉憲清,2005)。這種他律性的活動,是目前臺灣國民小學在課間活 動時間最主要的安排,原因就是能夠達到在「短時間內」、「全校學生一起運動」

的目的。Fair-Clough and Startton ( 2005 ) 指出學生大部分身體活動的時間集中在 學校,因此學校身體活動的設計內容將會影響學生身體活動量,而增加孩童在學 校內的體育活動時間,是一種促進體育實施的策略。在一定的教學活動指導下運 用實施策略,實現學校體育的任務與目的,建構確定的目標方案,對身體活動的 操作程序、方法、手段、技術等方面作出的概括性規定。運用課間活動時間,鼓 勵學生從事戶外活動而增加運動的機會,不但能將體育活動普及化,也能興盛學 校的運動風氣,相對於體育教學而言,是另一種目的的實現。

回溯體育訓練之啟端,青年聚會之處在古羅馬帝國時期是叫Campus,意即

今日的「校園」,而教場的訓練制度是源由斯巴達教育,將青少年集中在一起從 事技能訓練,但主要的內容是與當時戰事技能相關,這個與近代的學校田徑項目

15

訓練與武術活動教育有些相似(樊正治,2004)。在現代體育活動內容的發展上,

幾乎都是古希臘那個時期的教育內容,並且非常推崇「真、善、美」的身體文化 展現。到了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操場學校( court school )教育,則以遊戲 的方式來充實課外活動,更增添體育學習的向度與蓬勃發展。綜合體育史各方史 料之敘述,依循其脈絡觀之,體育活動內容因其長久時段的演化過程,事實上與 整個體育教育的發展過程息息相關,是現今體育教育的根基。

過去有的軍事國民教育,對當時代的體育教育專業機構以及體育課程科目內 容是有一定的啟發。之後,共和民權思想勃興,各地才興起了一股民族自決建國 之風。各地在軍事國民教育體制建構下,無形中間接促使體育專業教育獲得成長 的契機,於是體育課程設計才漸漸分有學科以及術科。學科使得體育知識專業系 統化,術科則漸有軍事訓練(drill)及健身體操與柔軟體操(calisthenies)、團體 遊戲等科目的形成(樊正治,2004)。

自1990年代以來,臺灣的教育改革進入風起雲湧的時代,體育活動也處處顯 見革新的活力,背景成因大概源於教育體制轉型、社會環境變遷、校園民主的進 步,以及管理思潮的遞嬗(吳清山,1998;張明輝,1999)。

第二節 社會結構變遷與課間活動

時代演進,早期與現代的體育活動目的觀點自然不同,這其中牽涉到不同的 時代對於要培養何種模樣的人、何種生活型態有著不同的見解。國民教育裡的體 育教學與課間活動的轉變,從歷史的角度來觀看,其中有著時代發展的背景,背 後也蘊藏著思潮變化的演變脈絡。

一、民初時期之體育健身活動

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不但受到西風東漸的衝擊,也受民族主義思想之影響 非常深遠。欲探究運動傳播的全面歷史觀並不困難,且有不少專著可供參考。觀

16

17

Pestalozzi (1746-1827)、F. Froebel (1782-1852)等人,皆肯定「遊戲」對於兒童的 價值,重視「遊戲」的實用層面。自從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學說在世上發生影響 力之後,主張以學童為本位的教育,遂被體育界引進作為體育教學之中心思想,

排斥了講求形式化的體操教材。所以,由19世紀所發展出來的體操活動,是與自 然主義原則相違背的,一致性的行為活動無形中忽略了人之自然本性的需求,容 易造成行為活動上外表與內心意志脫節,因此才會受到現代體育學者的批評(樊 正治,2004)。美國基督教青年會的古力克L. H. Gulick (1865~1918)是一位自然 體育論者,他發現兒童在運動與遊戲中可以獲得快樂與滿足,而對人為設計的體 操運動不感興趣。他還以遊戰為基礎,把戶外競技遊戰引入到了中學教育和基督 教青年會等社會組織,使體育朝向和娛樂共同結合的方向發展。

三、全民化、體適能化的運動概念

18

19

計畫目標是欲營造全方位的運動環境與文化,強化學生體適能的社會支持體系,

並使學生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臺灣歷史地位特殊,影響著體育發展以及體育休閒的概念。再加上教改20 年來的風起雲湧,著實牽動著課程課綱的制訂與走向,加深了課間活動時間的重 要概念。不論是中央政令或是因地制宜,相繼確立了課間活動實質觀,並被認定 學生身體活動由課間活動時間推動有立意明確,是一重要的轉變。

第三節 課間活動的實施現況

一、下課時的遊戲活動

Blatchford 與 Pellegrini ( 2003 ) 認為「下課時間」是國小學生在學校生活主 要的部份,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與下課的字源意義得其定義為「教學活動進行中 或教學時間結束後,所提供的一段遊戲或休息的時間,而此段時間是屬於個人私 密且自由的時間。」學校下課或稱課間休息時間,英國叫作 playtime 或 break,

美國的說法則是 recess。下課時間一直存在於學校的課表中,每個孩童的下課經 驗各有所意義,它提供了一個自由的機會讓學童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遊戲以及 與同儕互動。

雖然大多數教育學者認為國小學校生活能提供自然環境與他人互動,並且為 未來社交方面各技能做好準備,但由於無確切的法源依據,以致於學校下課時間 並不受到重視(Blatchford & Pellegrini,2003)。事實上,在學校的學習過程,

下課時間既是良好的人際互動學習時段,亦可是一種閒暇排遣疲勞,反而是學生 們的主題時間,而非休息時間(黃鴻文,2003)。

近來由教育部提出的「快活計畫」中的具體作法,有對課間活動時間提出建 議,即便如此,各小學基於學校本位的需求對於下課時間的運用仍有不同的策略 與計畫。但「事實上,學生在學校出現任何狀況都是學校的責任,也是老師的責

20

21

能表現外,亦可從中養成學童規律運動習慣。如何讓學校了解課間活動之對學童 之重要性,進而落實學校課間活動正常實施,成了現在重要的課題。

第四節 政策性健康計畫在課間活動

現代社會的學童生活型態受都市發展影響,活動空間受到限制,日常生活、

學習生活均以學科為主,課後活動又以補習、才藝班為多,休閒生活則是以看電 視、上網打電玩為喜好,而推展的多元學習,卻多半是些靜態活動,從宏觀的角 度來看,這將是全體國民健康發展的問題。行政院衛生署與教育部從 1990 年代

學習生活均以學科為主,課後活動又以補習、才藝班為多,休閒生活則是以看電 視、上網打電玩為喜好,而推展的多元學習,卻多半是些靜態活動,從宏觀的角 度來看,這將是全體國民健康發展的問題。行政院衛生署與教育部從 1990 年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