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6-102)

第五章 應用 TRIZ 理論分析工程問題解決經驗學習案例之探討

6.2 建議

一、本研究乃針對可應用TRIZ理論之問題型態分析歸納,但仍有部分之問題型態無 法分析,建議未來亦可針對無法分析之型態整理歸納一屬營建工程領域之問題解決工 程參數與法則,以期提供工程師能快速針對所遭遇問題,找到營建相關之解決方法加 以應用。

二、本研究針對不納入探討分析之案例對象所整理歸納之問題內容屬性,其可建議未 來研究者可參考本研究分析之問題內容屬性歸納要點,來定義其專屬營建工程之工程 改善與惡化參數加以應用。

二、本研究針對不納入探討分析之案例對象所整理歸納之解決方法,其可建議未來研 究者可參考本研究分析之解決方法之歸納,由資訊查詢與歷史資料提供、協議討論或 依合約規範辦理等即可解決問題,來定義其專屬營建工程之解決法則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佩倫,「知識管理系統效益評估與提升策略之研究—以工程顧問公司為例」,碩 士論文,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新竹,2006。

2. Altsuller G. S., 40 Principles : TRIZ Keys to Technic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Worcester, 2002.

3. Rosina Weber, David W.Aha, Irma Becerra-Fernandez, “Intelligent Lessons Learned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t Systems, 2001.

4. Yu, W. D., and Skibniewski, M. J., “Quantitative constructability analysis with a neuro-fuzzy knowledge-based multi-criter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ournal of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Vol.8, No.5, pp.553-565, 1999.

5. Skibniewski, M., Arciszewski, T., and Lueprasert, K., “Constructability analysis: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Vol.

11, No.1, pp.8-16, 1997.

6. McCullouch, B., and Patty, B., “Hypermedia constructability system” Proceedings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New York, USA., No.2, pp.1397-1404, 1994.

7. Kartam, N., and Flood, I., “Constructability feedback systems: Issues and illustrative prototype ,”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ASCE, Vol.11, No.4, pp.178-183, 1997.

8. Kartam, N., “Knowledge-intensive database system for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esson learned,” Proceedings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New York, NY, USA., No.2, pp.1139-1145, 1994.

9. Deborah Fisher,Shrinand Deshpande, and Jennifer Livingston, ”Modeling the Lessons Learned Process”,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98.

10. ”LLP-Wizar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 CII .,1993.

11.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施工綱要編碼整編暨資訊整合中心,「公共工 程施工綱要編碼 V1.0」,1999。

12.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工技碼重編研究」,台北,2001。

13. 蔡雅雯,「顧問工作編碼系統」,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台南,

2001。

14. Caltrans, “Capital Outlay Project─Attachment Ⅳ Contract No. 04Y949”,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1996.

15. Kang, L. S. and Paulson, B. C., “Adaptability of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ivil Work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123, No.4, pp.419-426, 1997.

16. 焦其文,「國防研發機構技術文件分類機制之研究-以中山科學研究院為例」,碩 士學位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3。

17. Jones, A. R., and David, C., “CI/SfB construction indexing manual.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Publications Limited”, London, U.K., 1987.

18. Civil engineering standard method of measurement., 3rd Ed., Thomas Telford Ltd., U.K., pp.4-39, 1991.

19. 李興生、謝龍昌、侯東利,「露營車之創新設計」,中華萃思學會第二屆研討會暨 海峽兩岸實務研討會:產品設計篇,2007。

20. 周鉦倫,「專利地圖與 TRIZ 輔助產品創新-以人孔技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所,新竹,2006。

21. 沙永傑、廖文進,「萃思(TRIZ)方法之實務應用-以液晶螢幕翻轉裝置為例」,中 華萃思學會第二屆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實務研討會:系統創新篇,2007。

22. 胡文秀、林哲仕、許棟樑,「使用萃思工具於變壓器製程簡化與電氣安全性之提 昇」,中華萃思學會第二屆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實務研討會:系統創新篇,2007。

23. 吳誌銘,「應用 TRIZ 分析模板工程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營建管理 研究所,新竹,2006。

24. 沈子正,「TRIZ 方法之工具應用與策略研究」,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 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2009。

25. Rajagopalan S. and Andrzej K., “Application of the TRIZ creativity enhancement approach to design of inherently safer chemical processes,”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Vol.45, pp.507-514, 2006.

26. 沙永傑、陳宏益,結合系統化創新方法(TRIZ)與品管歷程(QC Story),中華萃思 學會第二屆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實務研討會:產品設計篇,2007。

27. 陳正輝、蔡明標、黃啟瑞、黃立仁,結合 TRIZ 方法與綠色設計原則於產品創新 設計之應用研究,中華萃思學會第二屆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實務研討會:產品設計 篇,2007。

28. 林志翰、宋明弘、陳鈺薇,結合通用設計與 TRIZ 方法於免洗餐具改良之研究,

中華萃思學會第二屆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實務研討會:產品設計篇,2007。

29. Lucchetta, G. and Bariani, P.F and Knight, W.A., “Integrated Design Analysis for Product Simplification” , CIRP Annals -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54, Issue1, pp.147-150, 2005.

30. Terninko J., Zusman A. and Zlotion B.,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RIZ,CRC Press, New York, 1998.

31. Moehrle, M. G., “How combinations of TRIZ tools are used in companies- Results of a cluster analysis” , R&D Management, Vol.35, No.3, pp.285-296, 2005.

32. 檀潤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

33. Savransky S. D., 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 CRC press, New York, 2000.

34. Domb E.,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1997.

35. Mann D., “40 Inventive (Architecture) Principles With Example,”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2001.

36. Teplitskiy A., “Application of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in Construction,”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2005.

37. Mann D., “40 Inventive (Food)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2001.

38. Mann D., “40 Inventive (Business)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2001.

39. Terninko J.,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Social Examples,” TRIZ Journal,http://

www.triz-journal.com, 2001.

40. Retseptor G.,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in Microelectronic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2002.

41. Zhang J.H., Yang B.J., and Tan R.H., “The Analysis of 2002 Chinese Inventive Patent Based on TRIZ,”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2004.

42. 何旭正,「以抽樣方法分析台灣專利案件之創新層級與發明原則」,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新竹,2005。

43. 趙新軍,技術創新理論及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4。

44. Mohamed Y. and AbouRizk 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vention Problem Solvingin Tunnel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SCE,Vol.131, No.10, pp.1099-1108, 2005.

45. Mann D.,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The Contradiction Matrix For Recent Mechanical Invention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2002.

46. 宋明弘著,「TRIZ 萃智:系統性創新理論與應用」,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台北,2009。

47.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ceci.com.tw/about_05.php,2009。

48. 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5, No.1, pp.3-14, 1994.

49.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5, No.1, pp.14-37, 1994.

50. 森田松太郎、高梨智弘著、吳承芬譯,「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小知堂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2000。

51. Yu, W. D., Lin, C. T., Yu, C. T., Liu, S. J., Luo, H. C., and Chang, P. L. “Integrating emergent problem-solving with construc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CME 25 Conference,pp.16-18, 2007, University of Reading, Reading, UK, pp.10, 2007b.

52. 陳冠霖、周昌典、劉沈榮,「本司知識管理二部曲-實施知識成長計點之變革」,

中華技術,第 72 期,第 186-199 頁,2006。

53. 何金駒,「知識管理經驗談」,中華大學專題演講簡報資料,2004。

54. Yu, W. D., Yang, J. B., and Tseng, J. C. R., “Introduction of PISP model to CECI and the pilot study of PPS,” Final Report to CECI, Project ID: 96940, Taipei, Taiwan, 2007c.

55. Yu, W. D., Yang, J. B., Tseng, J. C. R., Liu, S. L., and Chang, P. L., “Enhancing Engineering Services with Integrated Proa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The 14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RIOCM 2009), Session 1—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M10), pp.29-31, 2009, Nanjing, China,

附錄一 四十項發明原則及子原則(1/4)

編號 創新法則內容 編號 創新法則內容

01 分割原理

1.將物體分成幾個互相獨立的部分。

2.將物體分成幾個可組合的部分(便 於安裝與拆卸)。

3.提高物體分割的程度。

02 分離原理(分離、恢復、移除)

1.分離物體中「干擾」的部分或性質。

2.從物體中分離出「必要」的元件或特 性。

03 改進局部性質原理

1.將均質結構的物體或外在環境,轉 變成非均質結構的物體或環境。

2.物體的不同部分應執行不同的功 能。

3.物體的各個部分應放置於操作上 最適合的狀態。

04 非對稱性原理

1.以非對稱性取代對稱性。

2.假如一物體已經非對稱,可進一步加 強其非對稱的程度。

05 合併原理

1.合併空間中具相同特性的物體,或 合併需要連續操作的相關物體。

2.將一致或連續性的操作,合併於同 一時間作用。

06 萬用性原理

1.一件物體能夠執行數種不同的功 能;因此,可以移除其他部分。

07 套疊結構原理

1.一物體放置在另一物體的內部,另 一物體又被放置在第二件物體的 內部…依此類推。

2.一物體通過另一物體的空隙。

08 平衡力原理

1.利用其他提供升力的物體,平衡物體 的重量。

2.利用環境產生的空氣動力或液體動 力,平衡物體的重量。

3.利用環境中可取得的相對力量,平衡 系統中的負面屬性。

09 事先的反向作用原理

1.事先對物體加以反向壓力,以避免 事後產生過度或負面的影響。

10 預先行動原理

1.事先對物體作部分或全部的改變。

2.事先放置物體,在必要時可從最方便 之處立即發揮作用。

11 預先防範原理

1.事先預置緊急防範措施,補救可靠 度相當低的物體。

12 等位能原理

1.改變工作狀態不需升降物體。

附錄一 四十項發明原則及子原則(2/4)

編號 創新法則內容 編號 創新法則內容

13 反向操作原理

1.不用直接的解決方法, 反其道而 行。(如:使用冷卻法加熱)

2.使運動的部分或環境靜止;使靜止 的部分運動。

3.將物體顛倒放置,或以相反方式操 作。

14 球面化原理

1.以彎曲部分取代直線部分,以曲面取 代平面,以球體取代立方體。

2.利用滾輪、球形及螺旋。

3.利用離心力將線性運動變為圓周運 動。

15 動態化原理

1.改變物體或環境的特徵,使操作的 各階段都能達到最佳性能。

2.假如物體固定不動,使它變為動態 的、增強運動性。

3.分割物體成為可改變相對位置的 不同部分。

16 部分或過度的動作原理

1.假如難以達到100% 想要的效果,就 做到更多或較少的理想效果。

17 轉換到另一個維度原理

1.將一物體的運動或放置,由一維變 成二維、二維變成三維,以此類 推。

2.利用物體的多層結構。

3.將物體傾斜或豎置。

4.利用物體表面的另外一面。

5.將光線投射到物體相鄰的區域,或 物體的反面。

18 震動原理

1.利用週期性震盪。

2.如已有震盪存在,增強頻率達到超音 波。

3.使用共振頻率。

4.使用壓電震動取代機械震動。

5.結合超音波震動與電磁場共同使用。

19 週期性作用原理

1.以週期性作用取代連續作用(脈衝 法)。

2.假如已經是週期性作用,則改變作 用頻率。

3.利用脈動間的暫停,提供附加功 能。

20 連續的有用作用原理

1.不間斷持續作用。物體的各個組成部 分持續保持滿載狀態運作。

2.移除閒置及中間的部分。

3.將來回運動改為轉動。

附錄一 四十項發明原則及子原則(3/4)

編號 創新法則內容 編號 創新法則內容

21 快速原理

1.加快危險與有害的操作。

22 改變有害成為有用原理

1.利用有害因素─特別是環境方面─

來達到有利結果。

2.將一有害因素與另一有害因素結 合,抵銷有害因素。

3.增強有害運作的程度,以達到無害的 狀態。

23 回饋原理 加入回饋機制。

如果回饋機制已經存在,試著改變 回饋模式。

24 中介物質原理

使用中介物質轉移或執行一個動作。

暫時將原來的物體與很容易移除的物 質相連接。

25 自助原理

物體能自我服務、並執行輔助和修 補功

能。

利用廢棄的物質和能量。

26 複製原理

用簡易、便宜的複製品,取代不適於 操作的易損、易碎物體。

用紅外線或紫外線儀器,取代可見光 儀器。

用光學圖像,取代單件或系列物體,

且圖像可放大縮小。

27 可拋棄原理

用便宜的物體,取代貴重的物體;

在其他性能上稍作妥協。(如:使 用壽命)

28 取代機械系統原理

用光學、聲學、熱學及味覺系統,取 代機械系統。

運用電場、磁場及電磁場,和物體進 行交互作用。

變換下列場。

運用場和強磁性物質。

29 氣動或液壓原理

用氣體或液體,取代物體的固體部 分;利用空氣或水產生膨脹,或利 用氣體和液體產生緩衝。

30 彈性膜與薄膜原理

用彈性的薄膜取代普通的結構。

使用彈性膜或薄膜,將物體和外部環 境隔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