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對幼兒主要照顧者、政府與教育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者提 出建議,其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一、對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建議

(一)照顧者了解幼兒氣質表現,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本研究發現,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具有正相關,故照顧者若能瞭解幼兒氣質屬性,

接納,尊重,同時也能給與適性引導的發展空間,透過「適配性」原則,在與幼兒互動 過程中,針對幼兒的氣質,給幼兒最合適的教養方式,將能提升親子關係。早期依附關 係建立良好,需要有良好的支持與協調,早期依附所形成的內在運作模式,逐漸形成幼 兒對自我、依附對象以及外在世界的看法。良好的依附關係會深深的影響幼兒將來的人 際狀況,對外的行為表現,與自我人格的建立。

(二) 建立兩性平等,照顧者與男女幼兒相處態度一致

本研究發現,在「幼兒氣質」方面,男孩在反應強度顯著高於女孩,而女孩在「依 附行為」表現上,也較男孩佳,可能是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照顧者對男孩有 較高的期待,因而產生女孩與照顧者較親近所以有較好的依附關係,因此照顧者因包容 幼兒的獨特性,與幼兒相處時態度一致,建立兩性平等觀點。

134

(三) 不因幼兒的排行,而有所差別,所有子女因共享照顧者無盡無 私的愛

本研究發現,在幼兒的氣質為「反應強度越高」與幼兒的出生序為「第三(含以上)」, 可預測照顧者的依附情感越傾向「較多的不安全逃避的依附關係」。吳芝儀(2001)指 出每一個家中成員,擁有不同的排行地位,影響著家庭的運作方式,也關係孩子們的行 為發展及人格特質,而 Thomas 與 Chess(1977)提出「反應強度大」的幼兒較屬於三 種氣質類型中的養育困難型(引自王珮玲,2003),而 Huang, et al.,(2007)也提出難 養育型氣質的兒童,親子衝突也較高,母親也較常使用負向情感來回應;徐澄清(1996)

也指出難養型氣質特徵的孩子,常讓照顧者在撫育過程感到受挫,孩子不易體會其中之 親情,以至於兩者間無法建立起親密安全的依附關係,而出生序為「第三(含以上)」

的幼兒可能享盡照顧者的寵愛,當兄弟姐妹之間爭吵時,照顧者往往因為他的年幼,在 處置上給予更多優惠恩寵,因此常常在無形中養成幼兒情緒反應強度較高,久而久之與 照顧者在相處上產生較多衝突。故一個家庭中子女的排行順序,相對於父母的教養態 度,都會影響了他們對環境與自我認知,也影響了孩子的人格發展與處事法則,因此研 究者建議,照顧者除了更了解幼兒氣質特性,修正自己不當的管教態度,及不因排行地 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讓所有子女共享照顧者無私的愛,建立良好的依附情感。

二、對政府與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一)舉辦親職講座,推廣幼兒氣質與親子關係課程,傳遞正確的親職 觀念

本研究結果顯示,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幼教實務工作者可透 過幼托園所的親職宣導、溝通與舉辦親職講座或課程,讓照顧者了解幼兒在氣質上的差 異,有助於照顧者調整與幼兒相處的方式,改善親子互動關係,培養良好的親子依附行

135

為,讓幼兒在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而助於良好的人格發展。

(二)政府透過報章雜誌、電視媒體,宣導幼兒氣質與依附關係之重 要性

本研究發現幼兒家庭社經地位為「高社經」,可預測照顧者的依附情感越傾向較少 的不安全矛盾的依附關係,而「中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其規律性明顯高於「低社經 家庭」的幼兒,由此可見,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其反覆生理機能如睡眠、飲食、排 泄的形式等較為不規律,可能由於低社經地位家庭的照顧者,較忙於工作,而易忽略幼 兒在日常生活的作息,故政府可透過報章雜誌、電視媒體及製作手冊,宣導幼兒氣質與 依附關係之重要性;而教育實務工作者,也可透過幼兒放學接送時間與照顧者進行宣 導,協助其教養的幼兒建立更規律的生活作息與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高雄市公私立幼托園所幼兒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推論有其限制,因此 研究者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擴大母群體,擴展至臺灣其他地區,增加研究結果的推論性,

以了解不同地區的差異情形。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變項為幼兒背景變項、幼兒氣質、幼兒依附行為;幼兒背景變項方面,本研 究僅探討幼兒性別、年齡、出生序、及其主要照顧者之社經地位四個變項進行探討,未 來可加入家庭結構及父母婚姻狀況、父母教養方式等變項予以深入探討。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量表設計採讓幼兒主要照顧者代為填答,而在氣質量表與依附行為量表方 面或許會因照顧者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故從照顧者的角度切入,研究者建議未來研

136

究能將問卷分成兩份,請父親與母親分開施測,以做進一步的分析探討。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來進行施測,雖能在短時間蒐集大量資料,但受試者在填答 時,可能因為個人因素或外在因素使得填答產生誤差,此外若照顧者對於問卷內容有所 保留或對問卷內容解讀不全均會影響其正確性,但對於研究結果僅能針對統計分析,推 論其可能原因,無法做深入探討,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能增加訪談、實際觀察,等質 性方法,以彌補量化研究之不足,增加研究結果精確性與可信度。

13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雅琴、李淑娟(1987)。高雄市三民區幼兒氣質特徵之研究, 高雄醫學雜誌,3(2),

111-132。

王珮玲 (1992a)。 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珮玲 (1992b)。兒童氣質理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30。

王珮玲(1995)。幼兒氣質類型與幼兒社會行為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6,117-144。

王珮玲(1999)。幼兒氣質研究。台北市:小太陽。

王珮玲(2003)。兒童氣質:基本特性與社會構成。台北市:心理。

白玉玲、王雅貞合(譯)(2006)。兒童發展。(原作者:A. F. Richard, & L. M. Carol)。

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3)

全 國 幼 教 資 訊 網 ( 2 0 1 0 )。 園 所 資 料 查 詢 。 檢 索 日 期 : 2 0 1 0 . 1 1 . 2 0 。 取 自 http://www.ece.moe.edu.tw/99_Pass_Kindergarten_25link.html

朱國聖(2004)。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評估與其應用障礙程度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余年梅(2006)。幼兒氣質對其關係攻擊行為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 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書局。

吳雪華(2008)。繼親家庭子女成長過程依附關係轉變之研究。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耀明(2010)。統計顯著性在班級團體輔導研究中之意義。輔導與諮商學報,1(32),

138

1-16。

吳芝儀(2001)。親子溝通的藝術。台中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呂素美(譯)(1999)。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原作者:W. B. Carey)。台北市:新迪。

(原著出版年:1997)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苑宜(2008)。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淑如(2004)。黏答答的小人兒-嬰幼兒的依附關係。 學前教育,27(8),8-9。

周玗霈(2006)。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舜瑩(2008)。國小兒童氣質與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怡君(200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 區為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雨亭、沈淵瑤、鍾嫈嫈、蔡正河、張成華(1992)。嬰幼兒氣質評估之臨床應用。中 華家醫誌,2(2),77-85。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崴著(2007)。人類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瑞發(1988)。 學前兒童行為與主要照顧者氣質特徵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翠湄、黃俊豪(譯)(2005)。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 R. Shaffer)。台北市:學 富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2004)

139

林曉詩(2005)。子女氣質、母親後設情緒理念與子女依附傾向的相關性研究。輔仁大 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邱桂治(2005)。幼兒氣質與社會能力之研究--本國籍與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子女之比較。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柳慶茂(2004)。分離焦慮兒童遊戲治療之歷程與效果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 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奇昌(1978)。嬰幼兒的氣質評估。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洪奇昌、黃富源、梁鏡秋、沈慶村、宋維村、徐澄清(1979)。中國嬰幼兒氣質特徵之

洪奇昌、黃富源、梁鏡秋、沈慶村、宋維村、徐澄清(1979)。中國嬰幼兒氣質特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