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幼托園所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幼托園所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駱明潔 博士. 高雄市幼托園所幼兒氣質與依附行 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 洪慈霙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

(2) 謝誌 回首碩一時,是帶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來到中教大,而如今終於能提筆寫下謝 誌,心中的情緒是這般的百感交集,首先要感謝的是在中教大遇到的貴人,我的指導教 授明潔老師,感謝有您,帶領著我穿過荊棘的論文森林,在途中沒有放棄我,引領著我 走向光明的道路,讓我順利的畢業,感恩感謝您;溫柔的姿儀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總是 溫柔的提醒著我,鼓勵著我們,給予我支持的動力;親愛的純瓊老師感謝您一通電話就 義不容辭的協助,支持著我,感謝您;及美惠、淑惠、淑琴、瑩慧、淑宜老師們,感謝 有你們寶貴的知識泉源,讓我獲益良多,謝謝在研究所遇到的每位老師,雖然只有短短 兩年,卻是收穫滿滿的充實時光! 再來我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弟弟謝謝有你們的支持,給予了我前進 的力量,在遇到挫折時有你們鼓勵的話語,讓我勇敢的繼續向前邁進。 還有鼓勵我就讀研究所的大行師父,及一路上支持我的朋友們,佛青社的大家,大 學的同學,玉琳、筱雯、亭容、士臻感謝有你們在研究的路上擔任我資料蒐集對象,並 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謝謝你們! 最後感謝在研究所遇到的大家,秀喜姐、文鳳、郁雯、文意、姍珊、品均、怡珊、 亞萱、郁汶、思涵、禧慧、曉瑩、君玳,謝謝大家一路上的相互支持與鼓勵,也感恩美 麗的緣,讓我認識這群可愛的大家,祝福大家都能順利的通過論文口試,未來在教育的 領域上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洪慈霙 謹誌 一百年 六月 I.

(3) 高雄市幼托園所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 相關研究 洪慈霙.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高雄市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差異情形,並分析幼兒氣質與 幼兒依附行為之相關性及預測作用。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幼兒氣質量表」與「幼 兒依附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高雄市立案公私立幼托園所 3 歲至入國小前的學齡前幼兒,取得有效樣本 770 位。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用描述 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 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試幼兒之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現況 (一)本研究受試幼兒的氣質反應是規律性高、適應性高、反應強度大、情緒本質正向、 呈趨近及在整體氣質為普遍水準達中上程度。 (二)高雄市的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傾向較佳的依附關係。 二、幼兒性別、年齡、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幼兒在氣質上有顯著差異 (一)男生在反應強度的氣質上顯著高於女生。 (二)年齡不同的幼兒在「趨避性」 、 「情緒本質」與「整體氣質」上,有顯著差異,顯 示 6 足歲到入國小前的幼兒較 4 足歲的幼兒呈趨近有正向的情緒反應;及 6 足歲 到入國小前的幼兒,整體氣質方面高於 3 足歲與 4 足歲的幼兒。 II.

(4) (三)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反應強度」氣質上,達到顯著差異,「家中排行老大的幼 兒」比「家中排行老三(含以上)」的幼兒,「反應強度」較高。 (四)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規律性」氣質上,達到顯著差異,其顯示出「中高社經 地位家庭」的幼兒其規律性明顯高於「低社經家庭」的幼兒。 三、性別、年齡不同之幼兒在依附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幼兒在「安全依附型」、「不安全依附-逃避型」及「整體依附行為」 上呈顯著差異,且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二)年齡不同的幼兒在「安全依附型」上呈顯著差異,顯示出「6 足歲到入國小前」 的幼兒明顯高於「3 足歲」與「5 足歲」的幼兒,並有較好的安全依附品質。 四、幼兒氣質在「規律性」 、 「趨避性」 、 「適應性」 、 「情緒本質」 、 「整體氣質」與依附行 為呈正相關;而「反應強度」與依附行為呈負相關 五、幼兒背景變項與氣質對依附行為總量表之預測性 (一) 幼兒的氣質為「情緒本質」正向、 「反應強度」高、幼兒性別「女生」 ,可預測「安 全的依附關係」。 (二) 幼兒的氣質為「反應強度」越高可預測較多的「不安全矛盾的依附關係」。 (三) 幼兒的氣質為「整體氣質」 、 「趨避性」呈趨近及幼兒家庭社經地位為「高社經」, 可預測較少的「不安全矛盾的依附關係」。 (四) 幼兒的「整體氣質」越高可預測較少的「不安全逃避的依附關係」。 (五) 幼兒的的氣質為「反應強度」高、 「趨避性」呈趨近及幼兒的出生序為「第三(含 以上)」,可預測較多的「不安全逃避的依附關係」。 (六) 幼兒的氣質為「氣質總量表」越高、 「情緒本質」正向及幼兒性別為「女生」,可 預測「安全的整體依附關係」 。. 關鍵詞:學齡前幼兒、幼兒氣質、幼兒依附行為. III.

(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and Attachment Behavior among Kindergarten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Tzu-Ying Hu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in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and attachment behavior among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and als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and attachment behavio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he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and “Young Children Attachment Behavior Scale” were used. Using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770 valid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from students who were above three years of age and studying in licensed public or private kindergartens and nurse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and attachment behavior (1) The respondents showed high rhythmicity, high adaptability, strong intensity of reaction, positive quality of mood, and higher approach in terms of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Overall, their temperament was abov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2) The preschool young children in Kaohsiung City tended to have a goo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primary caregivers. 2.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ges, birth order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es of the household were significant (1) Boys had a significantly stronger intensity of reaction than girls. (2) Differences in “approach /withdrawal”, “quality of mood”, and “overall temperament”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Children at six full years of age tended to have higher approach and positive emotional responses than those at four full years of age; young children at six full years of age also tended to have better overall temperament than those at three or four full years of age. (3) Differences in “intensity of reaction” were significant across different birth orders. Young children “in the first order of birth” had a stronger intensity of reaction than those “in the third (or above) order”. (4) Differences in “rhythmicity” were significant across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tatuses of the household. Young children from households with “an intermediate to high IV.

(6) socioeconomic statu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hythmicity than those from households with “a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3. 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behavior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1)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cure attachment”, “insecure attachment-avoidance”, and “overall attachment behavior” were significant. Girls showed higher levels in all these aspects than boys. (2) The differences in “secure attachment”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Young children “at six full years of ag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ecure attachment than those “at three or five full years of age”. They also enjoyed better secure attachment quality. 4. “Rhythmicity”, “approach/withdrawal”, “adaptability”, “quality of mood”, an d “overall temperament”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ttachment behavior; “intensity of reaction”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ttachment behavior. 5.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emperament for attachmen t behavior (1) Young children who had more positive “mood of quality”, higher “intensity of reaction” and who were “female”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secure attachment”. (2) Young children with higher “intensity of reaction” tended to have more “ambivalent attachment”. (3) Young children with higher “overall temperament” and “approach” and young children from households with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tended to have less “ambivalent attachment”. (4) Young children with higher “overall temperament” tended to have less “avoidant attachment”. (5) Young children with higher “intensity of reaction” and “approach” and young children in the “third (or above) order of birth” tended to have more “avoidant attachment”. (6) Young children with higher “overall temperament score”, positive “quality of mood” and young children who were “female”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secure overall attachment”.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young children attachment behavior. V.

(7) 目 次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Ⅳ. 目次.................................................................................................................................... Ⅵ.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Ⅹ.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氣質的探討...................................................................................................13 第二節 依附行為的探討..........................................................................................34 第三節 氣質與依附行為的相關研究.......................................................................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VI.

(8) 第二節 研究對象.......................................................................................................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幼兒之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現況分析...................................................8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幼兒氣質上之差異分析...................................................9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幼兒依附行為上之差異分析.........................................104 第四節 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情形.............................................................112 第五節 幼兒背景變項與氣質對其依附行為之預測分析.....................................11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37 英文部份...................................................................................................................143. 附錄 附錄一:問卷初稿.....................................................................................................146 附錄二:專家效度請託函........................................................................................150 附錄三:專家效度與意見........................................................................................158 附錄四:預試問卷....................................................................................................165 附錄五:正式問卷....................................................................................................169 VII.

(9) 表 目 錄 表 2-1-1 國內專家學者氣質定義統整..................................................................................14 表 2-1-2 氣質的理論..............................................................................................................19 表 2-1-3 氣質的類型..............................................................................................................24 表 2-1-4 幼兒氣質與性別之相關研究..................................................................................26 表 2-1-5 幼兒氣質與年齡之相關研究..................................................................................29 表 2-1-6 幼兒氣質與出生序之相關研究..............................................................................30 表 2-1-7 幼兒氣質與社經地位之相關研究......................................................................... 32 表 2-2-1 依附的行為特徵......................................................................................................42 表 2-2-2 依附行為與學童年齡之相關研究..........................................................................45 表 2-2-3 依附行為與學童性別之相關研究..........................................................................47 表 2-2-4 依附行為與幼兒出生序之相關研究......................................................................48 表 2-2-5 依附行為與家庭社經地位之相關研究..................................................................49 表 2-3-1 國內外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的相關研究..............................................................52 表 3-2-1 預試問卷回收狀況..................................................................................................58 表 3-2-2 抽取正式樣本之分佈..............................................................................................60 表 3-2-3 抽取正式問卷之分布..............................................................................................63 表 3-3-1 職業類別與教育程度..............................................................................................66 表 3-3-2 社經地位指數換算表...................................................................................……...66 表 3-3-3 專家意見審查學者名單..........................................................................................69 表 3-3-4 幼兒氣質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總表......................................................................70 表 3-3-5 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總表............................................................. 73 表 3-3-6 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預試信度分析......................................................................74 表 3-3-7 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因素分析表...........................................................................75 VIII.

(10) 表 3-3-8 幼兒氣質量表-正式問卷內容明細......................................................................77 表 3-3-9 幼兒依附行為量表-正式問卷內容明細..............................................................78 表 3-3-10 幼兒氣質總量表與分量表之正式信度分析..........................................................79 表 3-3-11 幼兒依附行為總量表與分量表之正式信度分析................................................ 79 表 4-1-1 幼兒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表..................................................................................87 表 4-1-2 幼兒氣質量表得分摘要表.......................................................................................88 表 4-1-3 幼兒氣質量表各向度之題目分析摘要表...............................................................91 表 4-1-4 幼兒依附行為量表得分摘要表...............................................................................92 表 4-1-5 幼兒依附行為量表各向度之題目分析摘要表.......................................................94 表 4-2-1 性別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之差異情形...........................................................95 表 4-2-2 年齡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之差異情形...........................................................98 表 4-2-3 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之差異情形.....................................................100 表 4-2-4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之差異情形.........................................102 表 4-2-5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氣質的差異情形.............................................................103 表 4-3-1 性別不同的幼兒在依附行為表現上之差異情形.................................................105 表 4-3-2 不同背景變項幼兒年齡在依附行為表現上之差異情形.....................................107 表 4-3-3 不同背景變項幼兒出生序在依附行為表現上之差異情形.................................109 表 4-3-4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依附行為表現上之差異情形.................................110 表 4-3-5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依附行為的差異情形.....................................................111 表 4-4-1 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矩陣...................................................112 表 4-5-1 幼兒背景變項與氣質對安全依附型之預測分析.................................................118 表 4-5-2 幼兒背景變項與氣質對不安全依附-矛盾型之預測分析....................................119 表 4-5-3 幼兒背景變項與氣質對不安全依附-逃避型之預測分析....................................121 表 4-5-4 幼兒背景變項與氣質對依附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分析.........................................122. IX.

(11) 圖 目 錄 圖 2-2-1 依附行為系統..........................................................................................................3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57 圖 3-2-1 分層隨機抽取依據與階層涵..................................................................................61 圖 3-4-1 研究流程圖..............................................................................................................82.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敘述研究的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及限制, 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 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對「高雄市幼托園所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研究」之研究主題感到興趣, 主要緣起於在私幼小班實習中,看到幼兒第一次上學,有的孩子能很快的適應學校的生 活,有的孩子卻每天與父母上演十八相送,也常有父母詢問著: 「為什麼姐姐和弟弟都是 同一個公司生產的,但兩個特質卻如此的不同,弟弟很難照顧,常常黏著我,脾氣很不 好,每天上學都會哭鬧,記得姐姐那時上幼稚園,很快就適應學校啦!」,從上述這個案 例可得知弟弟的依附類型為不安全矛盾依附的孩子,此便啟發研究者思考,那些因素會 影響幼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依附情感?而幼兒依附類型又為何有所不同呢?經研究者探討 後發現,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每一位孩子的氣質均不相同,有些孩子在一兩個星 期後就會適應,對於趨避性較高的幼兒,就需要較長的時間調適;然而一些幼兒卻在第 一次上學就很快的適應學校的生活形態,有良好的情緒表達與社會互動。從上述的情形 引發研究者欲探究不同氣質的幼兒與其依附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何?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一。 隨著少子化的來臨,父母生得少,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從呱呱落地開始, 嬰兒便與照顧者建立起情感的聯繫,而此情感的聯繫即為 Bowlby(1958)所提出的依. 1.

(13) 附關係(attachment)(引自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1990)。然而對照顧者而言,依 附關係是什麼?對幼小的孩子又為什麼會如此重要呢? 嬰兒從出生那一刻起便與人互有來往,在母親懷胎時,臍帶就如同一座橋梁,連繫 著彼此,做情感上的交流,此刻便與母親建立起深刻的依附關係,家也是嬰兒的第一個 避風港,自幼就與照顧者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使其對人產生信任感,家就如同一個 堡壘,堅固包覆著嬰兒,使嬰兒擁有安全感,並勇於探索環境,故照顧者也是影響著幼 兒日後社會人格發展的重要關鍵。 Bowlby(1980)與 Brethertorn(1985)認為嬰兒在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程中,逐 漸發展出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即隨著嬰兒認知能力逐漸發展,能將 外在環境,依附對象與自我經驗內化成與人發展的關係,及對人的期望,例如:嬰兒面 對較敏感、有回應的照顧者,其日後會發展出,對人較為和善的正向運作模式;而面對 較不敏銳,疏忽或虐待的照顧者,可能會造成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產生日後對待他人, 較易有負面的運作模式(引自吳雪華 2008) 。此論點也與 Ainsworth(1979)提出的照顧 假說(caregiving hypothesis)看法雷同,指出安全依附型的母親,是較有反應的照顧者, 而嬰兒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經驗,會影響其對他人的印象,故照顧者也是影響依附品質 好壞,很重要的關鍵角色,而且嬰兒依附關係品質也會影響幼兒時期的社會行為(蘇建 文等人,1990)。陳淑琴(1994)也指出幼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才是決定良好依 附關係發展的關鍵。 心理分析論者 Erikson(1963)和動物行為學者 Bowlby(1969)也都認為,嬰兒從 安全的依附所感受到的溫暖、信任和安全感,是未來生活中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林翠 湄、黃俊豪等譯,2005)。蘇建文(1995)指出嬰兒在 12 個月到 18 個月時建立的依附 關係,會影響到 24 個月時的遊戲與社會行為,安全依附的嬰兒有較長的專注力,社會 行為較為正向,社會技巧會比同年齡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好,其同儕關係也較好,更易有 親密的朋友,至於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則易表現出被動、退縮、較無目的,且缺乏社交 技巧;生命早期所形成的依附關係,經年累月長期互動下,嬰幼兒的生命將各自發展出 2.

(14) 不同的自我價值感,與他人有良好互動,學習相互信任的人際關係,其照顧者更扮演著 很關鍵的角色,因此在本研究中將進一步探討不同社經地位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 兒在依附行為上是否有差異。 「氣質」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從孩子出生那刻起,即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氣質不僅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也影響幼兒社會化過程與人際關係(王珮玲,1992a), 幼兒早期人格的形成,除了與照顧者建立的良好依附關係相關外,氣質也扮演重要的角 色之一,Thomas 與 Chess 也指出兒童早期的氣質會影響其未來人格發展(引自王珮玲, 2003) 。Thomas 與 Chess(1977)指出在幼兒早期,父母容易受幼兒氣質的影響,而幼 兒氣質也影響父母管教幼兒的行為方式,例如:安樂型的幼兒與父母關係比難養育型的 幼兒佳,由於父母管教難養育型的幼兒時,較容易感到疲倦與焦慮,這些孩童的氣質呈 負向且強烈的反應,故照顧者安撫往往不容易,較易產生懲罰的傾向和不一致的應對方 式,所以親子關係也較不佳,故 Thomas 與 Chess(1991)提出了一項「適配性」(goodness of fit)的概念,是指個體身心是否能有健全的發展,並不只有其遺傳的特性,或是單受 環境的影響,而是個體的氣質是否能與其環境相互配合(引自雷庚玲、黃世琤、許功餘, 2002),此外林美珍、黃世琤與柯華崴(2007)也指出,環境和氣質如果能相互配合, 更能幫助孩子有較好的適應力及人格特質。故照顧者若能瞭解幼兒氣質屬性,並再與幼 兒互動過程中,針對幼兒的氣質,給幼兒最合適的教養方式,將能提升親子關係。 綜合言之,影響幼兒早期人格發展,氣質與依附關係均佔了不可抹滅的地位;基於 氣質與依附行為在人格發展上的重要性,本研究更想瞭解,在幼兒時期,幼兒的性別、 年齡、與出生序是否會影響其氣質與依附行為,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蘇建文與龔美娟(1994)以 Bowlby 依附理論為基礎的實證研究發現,早期研究多 偏重在下列四項:一、嬰兒依附類型與穩定;二、母親育兒方式與嬰兒依附品質;三、 母親就業托兒對嬰幼兒依附品質的影響;四、泛文化的比較研究而近期研究學齡前的子 女對父母的依附關係,考量幼兒敘述能力較差,則多使用 Waters 與 Dance 於 1985 年所 編製的 Q-set,而共有五篇使用 Q-set 進行研究(引自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 3.

(15) 王珮玲(1991)指出,有關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的關聯性,國內鮮少有兩者間的相關研 究;研究者進入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網,輸入關鍵字「幼兒氣質」與「依附 行為」共計有五篇,而只搜索「依附行為」,則發現文獻大都以國小、國中學童為研究 對象,以學齡前幼兒為研究對象之相關文獻較為稀少,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增加幼兒 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研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4.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高雄市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 現況,並探討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的關聯,茲將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分析受試幼兒之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氣質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依附行為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受試幼兒之氣質與其依附行為的相關性。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及氣質之幼兒在依附行為上的預測力。. 二、研究問題 (一). 瞭解受試幼兒的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現況為何?.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其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2-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2-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2-3:「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2-4:「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其依附行為是否有差異? 3-1:「性別」不同的幼兒其在依附行為上是否有差異? 3-2:「年齡」不同的幼兒其在依附行為上是否有差異? 3-3:「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其在依附行為上是否有差異? 3-4:「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其在依附行為上是否有差異? 5.

(17) (四). 探討受試幼兒氣質五個向度與不同的依附行為之相關性為何?. (五).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氣質之幼兒對其依附行為是否有預測力?. 6.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此研究中重要的相關名詞包含: 「高雄市」、「幼托園所」、「幼兒」、「氣質」、「依 附行為」、「社經地位」之概念性與操作型定義,分別說明如下:. 一、高雄市 依據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0)之高雄市政府縣市合併專區網站公布,高雄市 於 2010 年 12 月 25 日高雄縣市合併改制後名稱訂為「高雄市」 。依據地方制度法,高雄 縣市合併改制後,行政區一律以「區」為單位,也就是說把改制前的高雄縣 27 個「鄉、 鎮、市」 ,改為 27 個「區」 ;改制後的高雄市 11 個區的行政區域範圍與行政區名也暫不 調整。因此高雄縣市合併改制後,行政區共計包含 38 個「區」,故本研究以 38 個行政 區為調查範圍。. 二、幼托園所 幼稚園主管機關為教育部,收托年齡為四足歲至入國民小學之兒童,托兒所主管機 關為內政部,收托年齡為出生滿一個月至未滿六歲之兒童(盧美貴,2005),而本研究 所指的幼托園所為高雄市立案公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 三、幼兒 何謂幼兒,從廣義而言為出生到六歲入小學前的幼兒,狹義而言為幼稚園與托兒 所中的幼兒(盧美貴,2005)。本研究的幼兒是指就讀高雄市立案的公私立幼托園所, 滿三歲到入國小前的幼兒。. 7.

(19) 四、氣質 氣質是指個體先天對內外在的刺激所表現出與生俱有的獨特行為模式(李玟儀, 2003) 。根據 Thomas 與 Chess(1956)在紐約長期追蹤研究中發現,幼兒氣質中的規律 性、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和反應強度等五個向度較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引自 王珮玲,2003) ,因此研究者根據此五項氣質向度並參考相關文獻,編製幼兒氣質量表, 本量表係由主要照顧者填寫,而所得之分數越高表示幼兒之規律性、適應性、反應強度 越高且趨近與情緒本質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表示幼兒之規律性、適應性、反應強度表 現越低且趨避性與情緒本質越負向,茲將五向度說明如下:. (一)規律性:幼兒反覆生理機能之可預測性,如睡眠、飲食、排泄的形式等是 否規律。. (二)趨避性:幼兒初次接受新事物(新環境、陌生人、新食物)時,所表現出 來的態度是趨近或退縮的傾向。. (三)適應性:指幼兒無論趨避反應為何,接下來對適應新的人、事物、情況、 場所或生活習慣改變所需時間的長短,亦即適應情況的難易。. (四)反應強度:指幼兒對於刺激所產生反應的強弱程度,但並不管反應的方 向或品質。. (五)情緒本質:幼兒表現快樂、友善、和悅等正向情感以及不快樂、不友善、 不和悅等負向情感之比例。. 五、依附行為 Ainsworth(1973)指出個體與依附對象建立起情感連繫後,便會尋求與依附對象接 近進行身體接觸及溝通的行為,此即為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r),如嬰兒期所表 8.

(20) 現的哭、親密接觸、擁抱、跟隨等,這些行為會隨著個體與照顧者間互動的時間長短而 有不同的反應。本研究所指的「依附行為」,是指幼兒在依附行為量表上的得分,總分 越高,代表幼兒越偏向安全依附,反之則越不佳。 本研究參考Ainsworth(1978)所提出三個層面的依附理論,安全依附、矛盾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張瓊云譯 ,2008),並根據相關從文獻所獲得的依附行為特徵,設計「幼 兒依附量表」。此三個層面的內涵分別敘述如下:. (一) 安全依附類型(secure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幼兒,與照顧者分離時,會感到不安、焦慮、挫折,哭泣,較難安撫,並 會停止手邊的工作,但當與照顧者重聚時,幼兒馬上停止哭泣,並親近照顧者尋求安撫, 當情緒平穩之後,會繼續手邊的工作(黃秀惠,2004)。. (二) 不安全依附類型-矛盾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幼兒,在照顧者還未離開前,便開始感到焦慮,情緒煩躁,會依賴在照顧 者身邊,很少主動探索環境,與照顧者分離時,會有高度焦慮產生,並會大聲哭鬧或尖 叫的方式,表達心中的不安感,與照顧者重聚時,幼兒很難受到安撫,很想親近照顧者, 卻又表現憤怒的情緒加以拒絕(紀怡如,2002)。. (三) 不安全依附類型-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幼兒,與照顧者較缺乏情感的聯繫,照顧者在身邊時,不會主動親近照顧 者,遇到陌生人也不會害怕,當照顧者離去時,幼兒不會表現出不安的情緒,與照顧者 重聚時,通常不理會照顧者,或掉頭離開,不會尋求身體上的接觸(洪淑蘭譯,2009; 蔡秀玲,1997)。. 9.

(21) 六、社經地位 本研究調查之照顧者社經地位引自林生傳(2005)根據 Hollingshead 所設計「兩因 素的社會地位指數」,其將職業與教育程度分為五等級,再將其得分加權計算,即職業 等級×7+教育等級×4,上述所得的和即為社經地位指數,並將其區分為五等級,第一等 級為 52~55 分 ,第二等級為 41~51 分,第三等級為 30~40 分,第四等級為 19~29 分, 第五等級為 11~18 分。. 10.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陳述研究執行上的範圍與限制,以下分別針對研究樣本、研究設計、研 究對象與研究變項等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之研究樣本為高雄市立案之公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滿三歲至入國民小學前 的幼兒,因研究樣本在區域上的侷限,故推論時宜謹慎。. 二、研究設計 相關研究建議採用質量並重的研究設計,實際到家中觀察幼兒的氣質與依附行為, 質性資料的獲得與整理,必需經過長期訓練的研究人員方能獲致可靠結果,本研究礙於 時間及人力的因素採用問卷調查法,希望在短時間蒐集大量資料,較易呈現其數據結果。.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幼兒,但因幼兒不具備填答能力,故研究設計採讓幼兒主要照顧者代 表填答,而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因為個人因素或外在因素使得填答產生誤差,此外若 照顧者對於問卷內容有所保留或對問卷內容解讀不全均會影響其正確性。. 四、研究變項 影響氣質與依附行為的因素可從多方向探討,本研究僅以幼兒性別、年齡、出生序、 及其主要照顧者之社經背景四個變項進行探討,因此無法說明其他變項。. 11.

(23)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其氣質與依附行為的差異情形,以及幼兒氣質 與依附行為的關係,共分為三節進行說明。第一節為氣質的探討;第二節為依附行為的 探討;第三節為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氣質的探討. 早在希臘羅馬時代,西方醫師Hippocrates根據人體熱、寒、乾、濕的現象,提出四 種氣質類型:多血質型、黃膽汁型、憂鬱質型及黏汁液質型,另外,在中國古時就以陰 陽五行提出氣質的概念,將人體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個類型(王珮玲,2003) 。 而中國人認為氣質是一直在改變的,然而近代的研究指出,氣質絕大部分都是天生的(呂 素梅譯,1999),氣質長久以來眾說紛紜,直到1930年代開始有了科學性的探討(王珮 玲,1992),而在1956年由美國紐約大學兒童發展學家針對氣質做更有系統與長期性的 研究(徐澄清,1996) ,也開啟了氣質在兒童發展上的重要里程碑,本節分為四個部份, 第一部分為氣質的定義;第二部分為氣質的理論;第三部分氣質的類型;第四部分影響 氣質之相關研究,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氣質的定義 氣質是什麼?本研究欲探討的氣質與一般我們稱呼別人文靜優雅,氣質特別好而有 所不同,對於氣質一詞的解釋不同專家學者,又有不同的看法,國內學者徐澄清(1996) 指出,氣質為一出生即決定的,氣質是天生的,其為對內外在刺激反應的行為方式。 張春興(2004)將氣質定義為:氣質是指人的性情或脾氣;指個體心情因情境變化 13.

(25) 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也是個體的反應傾向。在此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氣質的定義整 裡於表2-1-1。 表2-1-1 國內專家學者對氣質的定義統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張春興. 2004. 主要定義 氣質是指人的性情或脾氣;指個體心情因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得傾向, 也是個體的反應傾向。. 王秀枝. 2003. 氣質具有遺傳的特質,也是一種行為的模式,每一個人會因成熟及環境 因素做些改變,讓氣質特性各有不同,不過它仍有一定的穩定性存在。. 徐澄清. 1996. 氣質為一出生即決定的,氣質是天生的一種,對內外在刺激反應的行為 方式。. 鄒國蘇. 1995. 氣質是個體與生俱來在行為情緒上的一種反應方式,其存在個別差異。. 王珮玲. 1992. 氣質是一種現象學的專有名詞,用以描述個體動作快慢,規律性、適應 性、動作表現強度、情緒本質和注意力集中等情形,而非指個體行為的 能力,內容或動機。. Kagan. 1989. 氣質是行為抑制性(behavioral inhibition)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是自 主神經系統的運作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互動結果,可分為行為抑制型 (behavioral inhibited)、行為非抑制型(behavioral uninhibited)兩種。. Derryberry. 1984. 與 Rothbar. 氣質是個體在反應性(reactivity)和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上的個別 差異,就反應性而言,是指個體的興奮行為、內分泌腺、自主中樞神經 系統的喚醒程度;就自我調節而言,調節本身就是一種過程。. Goldsmith. 1983. 與 Campos. 主要情緒的表達,認為氣質是原始情緒和原始喚醒的表達,強調情緒是 功能性的行為,人類具有某些在嬰兒期便出現的基本情緒如生氣、快樂、 害怕等基礎情緒,這些都具有調節的功能。. Thomas 與. 1977. (how)行為,有別於動機的為何(why)行為,也非是(what)的行為。. Chess Buss 與 Plomin. 氣質是兒童天生個別表現的行為模式(behavioral style),是指個體如何. 1975. 認為氣質為人格的特徵,但氣質不全等同於人格,氣質是個體性格的基 本,亦是一系列遺傳的人格特徵,且在人的發展上具有穩定性和適應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4.

(26) 綜言之,本研究所指的氣質是指個體先天對內外在的刺激所表現出與生俱有的獨 特行為模式(李玟儀,2003)。. 二、氣質的理論 不同氣質的專家學者,針對氣質而提出不同看法,而或多或少都同意氣質是具有個 別差異性的特質,因此Goldsmith等人(1987),在一場圓桌會議中各自說明自己對於氣 質的看法,希望能夠對氣質的概念做些討論與澄清(引自涂妙如,2005),另外Kagan (1997, 1998)也對氣質提出不同於其他學者的看法。以下依據不同的專家學者所提出 的氣質的理論包括「人格遺傳理論」 、 「情緒及生理功能的調節理論」 、 「個體的行為風格 理論」以及「行為抑制理論」等四個分別加以說明之:. (一)氣質的人格遺傳理論 Buss與Plomin(1975)認為氣質為人格的特徵,但氣質不全等同於人格,氣質是個 體性格的基本,亦是一系列遺傳的人格特徵,且在人的發展上具有穩定性和適應性(雷 庚玲等人,2002)。氣質來自於遺傳,並且在嬰兒時期即出現。氣質含有四大要素:情 緒性、活動力、社會力、衝動性。由於後續研究中發現衝動性較不具遺傳性,所以將其 排除,以下以生物學來解釋情緒性、活動力、社會力等的發展: 1.情緒性 情緒性等同於沮喪(distress),就像反應閾低,在刺激引發憂慮反應後而變得難以 撫慰,包含了情緒喚醒(emotional arousal)。隨著個體不停的發展,自主神經系統中的 交感神經大量活化,原始情緒在生命第二年分歧生成害怕及生氣。 2.活動力 活 動 力 由 節 奏 及 活 力 ( vigor) 組 成 , 個 別 差 異 從 沒 有 活 力 ( lethargy) 到 躁 進(hypomanic) ,活動牽涉到行為喚醒(behavioral arousal) 。節奏以及活力這兩個組 成因子在早年難以分辨,隨著年齡的發展而漸漸出現差異。 15.

(27) 3.社會力 個體都有接觸社會的傾向,但期待與社會接觸的程度會有所不同。社會性所強調的 是偏好和人在一起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開始發展出對別人的回應性(雷 庚玲等人,2002)。. (二)氣質的情緒及生理功能的調節理論 Derryberry與Rothbar(1984)認為氣質包含情緒的特質,如情緒經驗與情緒表達的 要素,還包括認知與生理機制,其也將氣質定義為個體在反應性(reactivity)和自我調 節(self-regulation)上的個別差異,就反應性而言,是指個體的興奮行為、內分泌腺、 自主中樞神經系統的喚醒程度;就自我調節而言,調節本身就是一種過程(引自葉政憲, 2008)。 Rothbart在參考了Diamond, Shirley, Ames, Thomas與Chess等人的氣質概念之後,發 展出十一個極有可能的變項,經因素分析之後發展出嬰兒行為量表(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BQ)包含六個向度(引自溫惠嵐,2006): 1. 微笑及笑聲(smiling and laughter):所指的是嬰兒所表現出來的愉悅程度。 2. 害怕(fear):嬰兒對於新奇事物所表現出來關於挫折、哭或是緊張的持續 傾向。 3. 對限制感到沮喪(distress to limitations) :意指嬰兒所欲達成之目標被阻礙,或 是嬰兒想要的物品被移除時,嬰兒所表現出來的沮喪情感。 4. 撫慰性(soothability):當嬰兒出現負向情感,成人給予撫慰時,嬰兒容易被安 撫下來的程度。 5. 活動量(activity level) :描述嬰兒自發活動的程度,包括手臂或腿的運動、扭動 或移動。 6. 持續傾向(duration of orienting) :當嬰兒所從事的活動被其他突發刺激打斷時, 嬰兒於事後繼續參與該活動的傾向。 16.

(28) Goldsmith與Campos(1983)將氣質定義為主要情緒的表達,認為氣質是原始情緒 和原始喚醒的表達,強調情緒是功能性的行為,人類具有某些在嬰兒期便出現的基本情 緒如生氣、快樂、害怕等基礎情緒,這些都具有調節的功能,氣質所包括的是原始情緒, 而非短暫的情緒性行為,情緒的表達是沒有規律的溝通,而這些功能一方面是調節個體 內在的心裡歷程,另一方面是調節個體在社會互動與人際關係的協調,所以在發展心理 學上都稱氣質為「情緒功能論」(溫惠嵐,2006;引自雷庚玲等人,2002)。. (三)氣質是個體的行為風格理論 Thomas與Chess(1977)指出,氣質是兒童天生個別表現的行為模式(behavioral style),是指個體如何(how)行為,有別於動機的為何(why)行為,也非是(what) 的行為。氣質、動機與能力是構成行為的要素,每個人做事情的動機可能相同,但是所 表現出來的活動量、情緒本質、分心度、適應性等行為可能有所不同。氣質不同於動機 與能力二者。比方說,一個黏著母親的兒童有可能是因為怕母親離開(動機),也可能 是因為他和其他玩伴年紀差太多玩不起來(能力),也可能是對於新環境的適應力沒那 麼好(氣質)(王珮玲,2003)。 Thomas與Chess(1977)曾對一些父母親進行訪談調查,之後經系統性的分析,發 展出氣質的九個向度,分別為: 1.活動量:活動量是指幼兒於一天當中,其動作節奏的快慢與活動頻率的多寡。 2.規律性:嬰兒反覆的生理機能之可預測性,如睡眠、飲食、排泄的形式等是否有 規律。 3.趨避性:幼兒初次接受新事物(新環境、陌生人、新食物)時,所表現出來的態 度是趨近或退縮的傾向。 4.適應性:指幼兒無論趨避反應為何,接下來對適應新的人、事物、情況、場所或 生活方式改變之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亦即適應情況的難易。 5.反應閾:引起幼兒反應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17.

(29) 6.反應強度:指幼兒對於刺激所產生反應的強弱程度。 7.情緒本質:幼兒行為表現快樂、友善、和悅等正向情感以及不快樂、不友善不和 悅等負向情感之比例。 8.注意力分散度:幼兒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的干擾而改變它正在進行的活動。 9.堅持性:當幼兒所進行的活動遇到障礙、困難、挫折時會繼續從事該活動或轉移 的程度。. (四)氣質為行為抑制理論 另外,Kagan也指出行為抑制性(behavioral inhibition)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是 自主神經系統的運作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互動結果,可分為行為抑制型(behavioral inhibited)、行為非抑制型(behavioral uninhibited)兩種 (溫惠嵐,2006;引自雷庚玲 等人,2002;Kagan, 1998; Kagan, 1997; Kagan, Reznick, Clarke, Snidman, & Garcia-Coll, 1984) : 1.行為抑制型:行為抑制型嬰兒的特徵在於面對陌生的環境或是陌生人(無論是 成人或兒童)時,嬰兒的反應比較大,表現出較極端害怕。這類型的嬰兒會表現出退縮、 害怕、焦躁以及較不容易適應,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完成調適。高行為抑制型者在 面對人、事、物時,會表現出害羞、退縮、膽小。在陌生人進入時,會緊黏著母親,並 停止發聲。 2.行為非抑制型:行為非抑制型的嬰兒對新事物的反應比較小,也出現比較多正 向的情緒。比起行為抑制的嬰兒,他們較具社交性,其回應也比較有情感性。並且,比 起行為抑制的嬰兒,在面對問題時,其回應較不會有衝動或沉思的行為出現。這類嬰兒 不似行為抑制的嬰兒,其交感神經的活動較不容易被喚起。 綜合上述各學者對氣質看法,Buss與Plomin所強調的是氣質於人格上的表現Rothbart 以及Goldsmith與Campos 所強調的是情緒層面,Thomas與Chess所強調的是行為的表 現,而Kagan所著重的是以生理反應來探討其行為表現,指出嬰兒對陌生刺激之反應大 18.

(30) 小不同,其差異性是因為氣質類型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反應。 其中Martin與Dobbin(1988)將各學者們的氣質觀點歸納出以下幾點: 1.氣質為特徵變化的個別差異概念。 2.隨著環境的改變會明顯的改變特質,但氣質特徵仍具暫時的穩定性和超情境 性。 3.氣質主要來自於遺傳和先天的體質。 4.氣質是指行為的表達形式,是行為的「如何性」,而不是指行為是什麼或為什 麼。 5.氣質是種反應和自我調整的過程,反應是指回應、激動性、有機體行為或心理 系統的覺醒;而自我調適係指控制環境的刺激,使其保留舒適程度 研究者依據各學者之研究與理論面向,將氣質理論彙整於表2-1-2:. 表2-1-2 氣質的理論 氣質理論 人格遺傳理論. 學者 Buss 與 Plomin. 氣質理論概念 氣質是天生遺傳,為人格的一部分,可分為三大要素: 1.情緒性;2.活動力;3.社會力. 情緒及生理功. Derryberr 與. 氣質包含情緒的特質,如情緒經驗與情緒表達的要素,. 能的調節理論. Rothbar. 包括認知與生理機制,其也將氣質定義為個體在反應性 (reactivity)和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上的個別差異。. 行為風格理論. Goldsmith 與. 主要情緒的表達,認為氣質是原始情緒和原始喚醒的表. Campos. 達,強調情緒是功能性的行為。. Thomas 與 Chess. 氣 質 是 兒 童 天 生 個 別 表 現 的 行 為 模 式 ( behavioral style),是指並從中發展出氣質九向度。. 行為抑制理論. Kagan. Kagan 也指出行為抑制性(behavioral inhibition)是一種 與生俱來的氣質,可分為兩面向: 1.行為抑制型;2.行為非抑制型。. 研究者自行整理 19.

(31) 三、氣質的類型 不同氣質的學者針對氣質的內涵做不同的分類,早期的學者依據醫學上人體體液的 不同進行分類,Thomas與Chess(1977)在紐約長期追蹤研究中,將較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 立,以及孩子日後人格發展之氣質九大向度分類成三種類型,而Carry與McDevitt(1978) 又將其中三種無法分類的氣質類型再擴展為五種類型。國內的學者以群集分析方式,將 氣質評量結果加以分類,其中王珮玲(1995)與李美瑩(1994)均將其分類成六類,以 下將針對國內外各氣質類型說明如下:. (一)國內的氣質類型 1.王珮玲的氣質類型 王珮玲 (1995) 主要探討幼兒氣質類型與幼兒社會行為關係之關係,將國內490位 5-6歲幼兒,以集群分析的方式將幼兒氣質做不同分類組合,提出六個向度如下: (1)好動型:此類型的幼兒為活動量大,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反應較為激烈, 適應性與趨進適中,堅持度低,較易放棄。 (2)社交型:此類型的幼兒為適應力好,趨近性高,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 量、情緒強度、堅持度適中。 (3)自如型:此類型的幼兒為適應力好,趨進性高,情緒強度與堅持度較為 適中,注意力較低。 (4)專注型:此類型的幼兒為堅強度較高,活動量與注意力較低,適應力、 趨進性及情緒強度適中。 (5)文靜型:此類型的幼兒為活動量與情緒強度較低,在適應性、趨近性、 注意力及堅強度比較適中。 (6)普遍型:此類型的幼兒為活動量、情緒強度,適應性、趨近性、注意力 及堅強度都非常適中。. 20.

(32) 2.李美瑩提出的氣質類型 李美瑩(1994)主要探討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間的關係,從臺灣省 五所國民小學抽取708 名四、五年級的孩子,以集群分析將氣質加以組合分類,提出以 下六項氣質向度: (1)自如型:可預測性高,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與情境持接受的態度,較易 適應外來刺激,活動量小,反應強度低,情緒本質較為正向好相處,感覺較 為敏銳。 (2)穩定型:可預測性高,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與情境持接受的態度, 適應度高,活動量中等,但反應有時過於強烈,堅持度高感覺敏銳。 (3)躁動型:不可預測,適應度低,反應強度非常強烈,堅持度低,呈負向的 情緒表現。 (4)鬆散型:不容易被預測,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與情境較為退縮,適應 度適當,活動量中等,生活比較不規律。 (5)退縮型:可預測性,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與情境為退縮,活動量低, 適應性低,感覺較為敏銳,反應強度中等。 (6)遲鈍型:可預測性低,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需較多的刺激,適應度 低,活動量高,規律性低,堅持度較低,情緒本質為負向。. (二)國外的氣質類型 1.Hippocrates與Galen提出的氣質類型 Hippocrates為西方最早提出氣質類型的學者,根據人體所呈現的熱、寒、乾、溼 等現象提出四種氣質類型:指出一個人身上由四種體液組成,且呈平衡狀態,若呈現不 平衡狀態,此身體其中一種的體液較佔優勢,而形成不同氣質類型(引自王珮玲,2003) , 其四種類型分別為: 21.

(33) (1)多血液體質型:特徵為樂觀正直社會互動良好給人的感覺為活潑大方,反應靈敏, 但意志力較低,遇到挫折容易屈服。 (2)黃膽汁體質型:特徵為反應靈敏,積極意志力強烈,但容易急躁發怒,衝動,難 以約束。 (3)黑膽汁體質型:特徵為多愁善感,情緒脆弱,敏感,做事謹慎,不愛說話。 (4)黏汁液體質型:特徵為缺乏活動力,行動較慢,為人拘謹,做事有耐心,冷靜而 堅強。 繼Hippocrates提出的四種氣質類型,Galen(西元前129)根據此四種體液再區分出: 1.易怒氣質類型;2.樂觀氣質類型;3.冷淡氣質類型;4.憂鬱氣質類型;此四種類型與個 體體內某種液體過多有關(引自周玗霈,2006;王珮玲,2003)。 2.Thomas與Chess的氣質類型 Thomas與Chess(1977)所領導的長期追蹤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 N.Y.L.S) ,發現在嬰幼兒期9個氣質項目中的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和反應 強度等五個向度較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照顧者教養上主觀的難易度、社會化過程是 否順利、對日後學習的影響、行為問題產生與否,將此五項稱為「A因素」(A factor), 並將此五向度分為下列三種氣質類型(引自王珮玲,2003;鄒國蘇、朱曉慧、陳美吟、 黎曉鶯、徐澄清,1987): (1)安樂型(40%) :此類型的幼兒有規律性,對新情境採趨近性,對新事物適應快, 每天都笑臉迎人,正向情緒本質,反應強度適中。 (2)慢吞吞型(15%) :此類型的幼兒在規律性上較易有變化,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 應,需較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安靜的像兔子,較不易引起關心,反應強度微 弱。 (3)養育困難型(10%) :此類型的幼兒生活極不規律,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對 新事物適應低,多為負向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在正或負向的反應都很激烈。 在紐約長期追蹤研究中發現,安樂型幼兒占約40%,慢吞吞型15%,養育困難型10 22.

(34) %,其餘有35%的幼兒較不易分類(引自王珮玲,2003)。Carey 與 McDevitt(1978) 更近一步將A因素之得分建立新常模,將幼兒的氣質特徵分為:(1)高度養育困難型;(2) 慢吞吞型;(3)中度養育困難型;(4)輕度養育困難;(5)容易養育型。 綜合上述不同學者所探討出的氣質類型都不同,亦可從中發現相似的特性,如在李 美瑩(1994)氣質類型中的鬆散型較類似 Carey 與 McDevitt(1978)氣質類型中的中度 養育困難型,特徵都為較不規律,堅持度低,適應適當,對新事物較易採取退縮的反應; 而躁動型如同 Thomas 與 Chess 的氣質類型中的難養育型,特徵都為情緒本質負向,反 應強度激烈,適應力與堅持度都低,反應強度大;其中氣質較為正向樂觀的相似氣質型 有 Hippocrates 多血液體型、Galen 樂觀氣質類型、Thomas 與 Chess 安樂型、李美瑩的 自如型與王珮玲的自如型;氣質為容易發怒,情緒較為負向的相似類型有 Hippocrates 黃膽汁體質型、 Galen 的易怒氣質類型、Thomas 與 Chess 難養育型、王珮玲的好動型; 而氣質類型較為軟弱無力,缺乏活動力的相似氣質型有 Hippocrates 黏汁液體質型、 Galen 的冷淡氣質型。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提出氣質類型,歸納於表 2-1-3。 然而瞭解不同學者所提出的氣質類型,有助於更多的家長或老師更加瞭解幼兒氣質 是屬於那一種類型,並在教養、日常生活與教學上給予幼兒更多的幫助,順應其氣質, 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由於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氣質與依附行為之相關,由上述氣質類型可得知,幼兒與 照顧者之間的親子關係,較與氣質與依附有相關,故根據Thomas與Chess(1977)在紐 約長期追蹤研究中發現所提出的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和反應強度等五個 向度作為氣質量表的理論依據。. 23.

(35) 表2-1-3 國內外學者專家所提出之氣質類型 學者專家 王珮玲. 氣質類型. (1995). 1.好動型;2.社交型;3.自如型;4.專注型;5.文靜 型;6.普遍型. 李美瑩 (1994). 1.自如型;2.穩定型;3.躁動型;4.鬆散型;5.退縮 型;6.遲鈍型. Carey 與 McDevitt. 1.高度養育困難型;2.慢吞吞型;3.中度養育困難 型;4.輕度養育困難型;5.容易養育困難型. (1978) Thomas 與 Chess (1977). 1.安樂型;2.慢吞吞型;3.養育困難型. Galen (西元前 129). 1.易怒氣質類型;2.樂觀氣質類型;3冷淡氣質類型; 4.憂鬱氣質類型. Hippocrates (希臘羅馬時代). 1.多血液體質型;2.黃膽汁體質型;3.黑膽汁體質型; 4.黏汁液體質型. 研究者自行整理. 24.

(36) 四、影響氣質之相關研究 從上述研究中得知氣質主要來自於遺傳和先天的體質,此外,尚有那些因素會影響 氣質,使個體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從近期文獻中亦可發現,氣質亦受個體的背景及家庭 環境有所影響,尤其與幼兒的性別、年齡、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較有相關,研究者 蒐集氣質相關文獻並彙整理於表2-1-4。. 並將影響氣質的相關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等分別說明 如下:. (一)性別 1. 活動量:從研究中發現男生活動量高於女生,其中針對幼兒為研究對象的有(李 苑宜,2008;鄭婉玲,2006;許惠萍,1995;李美瑩,1994;王珮玲,1992b;王雅琴、 李淑娟,1987;鄒國蘇等人,1987),針對國小為研究對象的有(張惠琴,2008;周舜 瑩,2008;邱桂治,2005)。 2.規律性:李苑宜(2008)從 241 位四歲和五歲的幼兒研究中發現,性別上男生比 女生規律性低,而鄭婉玲(2006)研究指出性別與氣質達顯著差異,鄒國蘇等人(1987) 則發現男生比女生較有規律性。 3.趨避性:李美瑩(1994)從 708 名四、五年級的孩子,研究發現男生的趨避性氣 質特性高於女生。林雨亭、沈淵瑤、鍾嫈嫈、蔡正河與張成華(1992)的研究發現,男 性比女性呈趨近性,而鄒國蘇等人(1987)研究發現 1 歲組的女生呈趨避性。 4.適應性:以幼兒為研究對象中發現女孩較男孩之適應度高(許惠萍,1995;王珮 玲,1992b;鄒國蘇等人,1987) ,而以國小為研究對象中發現女孩較男孩適應度高的有 (張惠琴,2008;李美瑩,1994)。但林雨亭等人(1992)的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適 應度高。 5. 情緒本質:女生的情緒本質較正向(李美瑩,1994;王珮玲,1992b;張慧敏, 25.

(37) 1992;鄒國蘇等人,1987),但李苑宜(2008)研究發現男生情緒本質較正向。 6.反應強度:李苑宜(2008)研究發現四歲和五歲的幼兒在性別上男生比女生反應 強度低,但張惠琴(2008)研究五、六年級學童,男生與女生在反應強度上無差異,反 應強度結論不同,研究者推估可能由於研究對象不同,故值得進一步探究。 7.氣質與性別無顯著相關 余年梅(2006)研究116位五歲和四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亦發現其性別與氣質無 顯著差異;林曉詩(2006)研究546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亦發現其性別與氣質無顯 著差異。性別與氣質之相關研究,整理於表2-1-4。 表2-1-4 幼兒氣質與「性別」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性別差異.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1. 幼兒氣質量表. 性別上男生 比女生活 動量大、 規律性. 日本色研表色. 低、反應強度也低,且情緒本質較正向、. 系統中的紅、. 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閾高。. (年代) 李苑宜 (2008). 橙、黃、綠、 藍、紫、黑、 有. 灰、白九色的 色票卡為研究. 顯. 工具 2. 241 位四歲和. 著 差. 五歲的幼兒 張惠琴 (2008). 1. 問卷調查法. 1. 在性別上,男生高於女生有活動量及反. 2. 778 位五、六年 級學童. 異. 應閾;女生高於男生有可預測性、適應 度及情緒本質。 2. 趨近/避性、反應強度及堅持度無差異。. 周舜瑩. 1.. 問卷調查法. 兒童的氣質特徵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2008). 2.. 750 位國小兒. 男生的活動量較女生高。. 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6.

(38) 表2-1-4 幼兒氣質與「性別」之相關研究 (續1) 研究者 性別差異.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問卷調查法. 家長認知幼兒氣質中性別在「活動量」. 400 位五足歲. 及「規律性」上呈現顯著差異。. (年代) 鄭婉玲. 1.. (2006) 1. 2.. 以上大班幼兒. 2. 邱桂治. 1.. (2005) 2.. 問卷調查法,.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氣質只有在. 結構式訪談記. 性別方面,男生的活動量大於女生,且. 錄表. 達顯著差異外。. 幼稚園越南 籍新移民子 女 210 位. 有. 許惠萍. 1.. 問卷調查法. 男生的活動量、注意力分散度、情緒強. (1995). 2.. 948 位 5-6 足. 度高於女生;女生的堅持度、適應度高. 歲大班幼兒. 於男生。. 顯 著. 李美瑩. 1.. 問卷調查法. 男生的活動量、趨避性及反應閥等氣. 差. (1994). 2.. 708 位小學. 質特性高於女生。. 四、五年級 異. 學童 王珮玲. 1.. 問卷調查法. 男生在活動量、情緒強度、注意力分散. (1992b). 2.. 1267 位大班. 度高於女生;女生在適應性及堅持度高. 幼兒. 於女生。. 林雨亭等. 1.. 問卷調查法. 男性比女性適應度高,男性比女性適應. (1992). 2.. 350 位三個月. 度高,呈趨近性。. 到八個月嬰兒 鄒國蘇等人. 1.. 問卷調查法. (1987). 2.. 308 名 1-3 歲 幼兒. 1.. 1歲組幼兒男生比女生有規律性,女生 比較趨避性。. 2. 2歲組女生活動量較小,男生適應度較 差,堅持度較低,情緒本質負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7.

(39) 表2-1-4 幼兒氣質與「性別」之相關研究 (續2) 研究者 性別差異.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問卷調查法. 受試幼兒氣質傾向活動量小、規律性. 116 位五歲和四. 高、趨近新事物、適應度低、反應強. 歲的幼兒. 度高、情緒本質負向、分神度高、反. (年代) 余年梅 1. 1. 無. (2006)2. 2. 3.. 顯. 應閾低,且與性別無顯著相關。. 著 差. 林曉詩 4. 1. (2006)5. 2.. 異. 問卷調查法. 不同性別的子女氣質、母親後設情緒. 546 對國小五、. 理念與子女依附傾向無顯著差異。. 6.. 六年級學童與母. 7.. 親.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年齡 王雅琴和李淑娟(1987)研究 12~36 個月的幼兒,發現年齡越大,活動量越小, 適應度越高,堅持度越強,注意力越不易分散,反應閾變低;顏美姿(2010)研究國小 中年級學童氣質,研究發現四年級高於三年級的氣質在趨避性、可預測性、情緒本質及 反應閾有顯著差異;張惠琴(2008)在學童年級上對氣質預測結果中發現五年級高於六 年級可預測性其適應度、情緒本質及堅持度;六年級在活動量及趨近/避性高於五年級; 鄒國蘇等人(1987)研究 1-3 歲幼兒發現除了反應閾之外,1 歲組的各氣質平均值皆高 於 2 歲組幼兒;而(李苑宜,2008;余年梅,2006;邱桂治,2005)研究指出兒童氣質 特徵不因其年齡而有差異。其年齡是否與氣質而有所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年齡與氣 質之相關研究,整理於表 2-1-5:. 28.

(40) 表 2-1-5 幼兒氣質與「年齡」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齡差異.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年代) 顏美姿 (2010). 1. 問卷調查法. 四年級高於三年級的氣質在趨避性、. 2. 265 位四、五年級. 可預測性、情緒本質及反應閾有顯著. 學童 有. 張惠琴 (2008). 差異。. 1. 問卷調查法. 1. 在年級上,五高於六年級有可預測. 2. 778 位五、六年級學. 顯. 童. 2. 六年級高於五年級的有活動量及趨近/ 避性;反應強度及反應閾則無差異。. 著 差 異. 性、適應度、情緒本質及堅持度。. 王雅琴和 李淑娟. 1. 問卷調查法. 年齡越大,活動量越小,適應度越高,. 2. 350 位 12 個月到 36. 堅持度越強,注意力越不易分散,反. (1987). 個月的幼兒. 鄒國蘇. 1.. 問卷調查法. (1987). 2.. 308 名 1-3 歲. 應閾變低。 1.. 除了反應閾之外,1歲組的各氣質平均 值皆高於2歲組幼兒。. 幼兒 李苑宜 (2008). 1. 幼兒氣質量表. 四歲組與五歲組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 2. 日本色研表色系統. 差異。. 中的紅、橙、黃、 綠、藍、紫、黑、 灰、白九色的色票. 無. 卡為研究工具 顯. 3. 241 位五歲和四歲 的幼兒. 著 差. 余年梅 8. 1. (2006)9. 2.. 異. 受試幼兒氣質與年齡無顯著相關。. 116 位四歲和 五歲的幼兒. 10. 邱桂治. 問卷調查法. 1.. (2005). 問卷調查法,.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氣質在年齡. 結構式訪談記錄表. 方面未達顯著差異。. 2. 幼稚園越南籍 新移民子女 210 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41) (三)出生序 葉政憲(2007)研究屏東縣之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540位學生,研究發現「排行老 么」的學生組在「趨避性」的表現顯著優於「排行居中」的學生;王秀枝(2004)針 對723位三、四年級國小學童研究發現,長子女的活動量顯著低於老么;許惠萍(1995) 研究國小四、五年級兒童發現老大及老么的堅持度高於中間子女,但亦有研究發現出生 序對氣質並無顯著差異(林雨亭等,1992;鄒國蘇等人,1987),出生序與氣質之相關 研究,整理於表2-1-6. 表 2-1-6 幼兒氣質與「出生序」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出生序差異.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年代) 葉政憲. 1.. 問卷調查法. (2007). 2.. 屏東縣之國小. .. 「排行老么」的學生組在其「趨避性」 的表現顯著的優於「排行居中」的學生。. 高年級隔代教 養家庭學生 540 人 有 顯. 王秀枝. 1.. 問卷調查法. (2004). 2.. 723 位國小三、 四年級學童. 著 差. 長子女的活動量顯著低於老么。. 許惠萍. 1.. 問卷調查法. 在情緒強度方面,老大高於老二,獨. (1995). 2.. 948 位 5-6 足歲. 生子女高於非獨生子女。. 大班幼兒. 異 李美瑩. 1.. 問卷調查法. (1994). 2.. 708 位小學. 老大及老么的堅持度高於中間子女。. 四、五年級 學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0.

(42) 表 2-1-6 幼兒氣質與「出生序」之相關研究 (續1) 研究者 出生序差異.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年代) 無. 林雨亭等. 1.. 問卷調查法. (1992). 2.. 350 位三個月. 顯 著 差. 出生序與氣質並無顯著差異。. 到八個月嬰兒. 11. 鄒國蘇. 1.. 問卷調查法. 出生序與氣質並無顯著差異。. (1987). 2.. 308 位 1-3 歲 幼兒. 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社經地位 周舜瑩(2008)研究國小兒童發現社經地位越高,兒童之「社交性」越佳;鄭婉玲 (2006)針對五足歲以上大班幼兒,研究發現幼兒氣質之「適應度」在家庭社經地位上 有顯著差異,王雅琴和李淑娟(1987)研究12個月到36個月的幼兒,發現低社經家庭幼 兒呈現負向情緒本質,高社經家庭較有規律性;王珮玲(1992)研究1267幼兒,中社經家 庭的幼兒注意力分散度較高,高社經家庭的幼兒,堅持度較高,陳聖謨(1996)研究456 位幼兒,發現在幼兒的氣質特性與社會能力發展,高社經家庭普遍優於低社經家庭。但 亦有研究發現社經地位對氣質並無顯著差異(余年梅,2006;邱桂治,2005;鄒國蘇等 人,1987),綜合上述文獻發現社經地位較高的幼兒其情緒本質呈正向,較有規律性、 堅持度、適應性與反應閾都較高,氣質越正向。有關社經地位與氣質之相關研究,整理 於表2-1-7。. 31.

(43) 表 2-1-7 幼兒氣質與「社經地位」之相關研究 社經地位. 研究者. 差異. (年代).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結果. 周舜瑩. 1.. 問卷調查法. 高社經地位兒童「社交性」高於低社經. (2008). 2.. 750 位國小兒童. 地位兒童,中社經地位兒童之「社交性」 優於低社經地位之兒童,表示社經地位 越高,兒童之「社交性」越佳。. 有. 鄭婉玲. 1.. (2006)3. 2.. 顯 著 差 異. 家長認知幼兒氣質之「適應度」在家庭. 400 位五足歲. 社經地位上有顯著差異。. 以上大班幼兒 陳聖謨. 1.. 問卷調查法. 幼兒的氣質特性與社會能力發展在高社. (1996). 2.. 456 位 3-6 歲幼兒. 經家庭普遍優於低社經家庭。. 王珮玲. 1.. 問卷調查法. 中社經家庭的幼兒注意力分散度較高,. (1992b). 2.. 1267 位大班幼兒. 高社經家庭的幼兒,堅持度較高。. 王雅琴與 李淑娟. 3. 問卷調查法. 低社經家庭幼兒呈現負向情緒本質,高. 4. 350 位 12 個月到. 社經家庭較有規律性。. (1987). 36 個月的幼兒. 余年梅 12. 1. (2006)13. 2.. 邱桂治. 問卷調查法. 受試幼兒氣質與社經地位無顯著相關。. 116 位四歲和五 歲的幼兒. 14.. 無 顯. 問卷調查法. 1.. (2005) 著. 問卷調查法,.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氣質在社經地. 結構式訪談記. 位方面皆未達顯著差異。. 錄表 2. 幼稚園越南籍新. 差. 移民子女 210 位 異 鄒國蘇. 1.. 問卷調查法. 受試幼兒氣質與社經地位無顯著相關。. (1987). 2.. 308 名 1-3 歲幼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44) 綜合上述研究可發現,影響氣質的因素與其性別、年齡、出生序及社經地位有關, 從文獻亦可得知,不同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也會有所不同,故研究者欲 進一步探討三歲到國小前的幼兒,其氣質的表現是否會因其「性別」 、 「年齡」 、 「出生序」 、 及主要照顧者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33.

(45) 第二節 依附行為的探討. 「依附」 (attachment)一詞最早由英國精神病理學家Bowlby(1958)提出,基於對 早年失母兒童的研究以及從青少年、成人作的心理分析,所提出的依附理念,並將依附 定義為是一種愛的聯結,是個體與親近的人之強烈的感情連繫,一種互惠的情感關係。 Bowlby並認為依附行為是一種生理基本需求,嬰兒會因所處的外在環境的不同,而發展 出不同的依附行為模式,嬰兒的依附行為可以維持與熟悉喜愛的照顧者親近,產生安全 感,避免分離(陳姿曄,2008;林翠湄、黃俊豪譯,2005)。而關於依附的相關研究, 除了Bowlby所提出的依附理論,陸續有學者相繼提出依附的概念,因此研究者將此節分 成四個部份來探討,第一部分為依附的內涵;第二部分為依附理論;第三部分為依附類 型;第四部為影響依附之相關研究,以下分別予以說明。. 一、 依附的內涵 在Bowlby提出依附理論之後,入續有學者分別提出依附的重要性,其中Ainsworth (1978)以實證的方式提出依附理論與依附型態的測量,並將依附定義為是對一個特定 的人或群體具有特殊的情感連結關係,它是具有區別性、特殊性,並是跨越時空的持久 關係(陳姿曄,2008;丁心平,1990)。 Hughes(1997)與Maier(1994)指出依附是個體與照顧者一種特定的情感,且通 常需要在一個特定關係下而相互展開(引自周玗霈,2006)。 而Ainsworth提出依附特性中的區別性、特殊性,即與Leslie Cohen(1974)提出依 附定義相似,其定義為個體與依附對象的特別反應,例如嬰兒與一位照顧者產生依附關 係後,嬰兒特別喜愛照顧者陪伴在身旁,若有陌生人出現,則會讓嬰兒產生害怕與不安 (引自丁心平,1990) 。除了依附特性中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外,Weiss(1993)認為依 附關係還具有下列幾種特性(張瑋娟,2010;紀怡如,2002):.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吉峰國小附設幼兒園。(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 兒園招生

T his paper (thesis) investigates Buddhist Chanting Assistanc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deceased through testimonies of five people/families who experienced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6.依據所要查詢之園所,選擇「幼稚園」或「托兒所」 ,倘無法確認是幼稚園或 托兒所可搜尋「所有園所」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220V 50 Hz single phase A.C., variable stroke control, electrical components and cabling conformed to the latest B.S.S., earthing through 3 core supply cable.. and 2,300 r.p.m.,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