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的結論,分別在教學實務上及研究方法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可多讓學生思考含有情境的開放性問題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學生對於含有情境的問題表現不佳,且由學生的作答情形 也看出學生不擅於回答開放性的問題,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因為每年國中基 測的測驗實施及計分時程十分緊湊,因此各科皆採用選擇題形式命題,但由於題 型僅限於選擇題,要設計一些注重程序或操作能力的選擇題,或者是著重高階認 知層次的整合題,相對來說並不容易(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 會,2011),長期練習選擇題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向及學生的學習意願,開放 式問答題對習慣選擇題的學生來說並不容易,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團

隊於西元2009年的PISA結果報告中指出由於國中數學基測,僅侷限於不倒扣的 單一選擇題,使得國中數學教學產生負向的偏差。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後,升學 制度產生重大的變革,不再以考試的成績作為學生升學的工具,研究者建議教師 在課堂佈題時能多安排含有情境的開放性試題,讓學生能夠彼此討論並發表自己 的想法,藉此了解所學的數學內容知識可以如何用運用在真實的生活中,而不是 被制式的問題限制學生的想法。

二、教師應考量學生的背景條件,調整教學內容及進度,並針對學習落後的學生 進行補救教學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及數學成就的學生在數學素養上有顯 著的差異性,家庭社經地位及數學成就較低的學生,數學素養也較差。由於國內 中小學各級學校在編班上採用常態編班的原則,班級內的學生不論在家庭社經地 位或是數學成就上都可能存在著落差,教師對於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考量班級內 學生的程度,避免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並適時針對學習落 後的學生進行診斷及補救教學。

三、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的資源,僅以高雄市九年級的學生作為抽樣的樣本,

且施測的時間點在九年級上學期,學生除了面對會考及月考的壓力,對於國中應 學得的數學內容知識也尚未學完,故在研究的推論上有其限制,研究的結果也僅 能顯示高雄市學生的情況,建議後續有興趣研究者以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或是高雄 以外的縣市作為研究對象。

(二)本研究在決定抽樣的學校後採隨機抽樣方式決定抽樣的班級,在總抽樣 1063 人中,原住民及新住民的學生各為 23 人及 71 人,和漢族學生的人數相差 較大,建議後續研究者在族群的抽樣上可以考慮多抽樣原住民或新住民比例較高 的學校。

(三)受限於國中一節課45 分鐘,研究者無法像 PISA 能對學生作 2 小時的測

也有限,研究者建議後續有興趣的研究者可向抽樣的學校協調至少兩節課的時 間,或將測驗聚焦在某項內容知識,對於學生的數學素養應可做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2004)。Rasch 測量理論與其在教育和心理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

27(4),637-694。

尹建中、李英明、張一蕃、瞿海源、羅曉南、謝瀛春、謝清俊(1997)。資訊科 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王世英、謝雅惠、溫明麗、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

(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

137-170。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 會學研究,6-2,1-41。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 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書銘(2008)。OECD 組織 PISA 評量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與反思。網路社會學 通訊,75,7。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 市:敎育部敎育硏究委員會。

何美瑤(201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市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林素微、洪碧霞、林煥祥(2008)。高中職學生學習文化和學習背景變項對數學

系,花蓮縣。

林枝旺(2005)。家庭背景因素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49,39。

邵國志(2007)。屏東地區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 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洪裕宏、胡志偉、郭建志、程景琳、陳修元、顧忠華、吳密察、黃東益、陳伯璋、

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高涌泉、陳竹亭、翁秉仁、黃榮棋、王道還、彭 小妍、王璦玲、戴景賢(2008)。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 與理論基礎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 C95-2511-S-010-001。

洪碧霞、蕭嘉偉、林素微(2010)。PISA 數學素養認知成份分析對補救教學的 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

13(1),47~66。

柯華葳(2011)。素養是什麼?。2011 年 8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parenting.c -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7&nid=860。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尌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 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之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台北市。

宋曜廷、陳慧娟、黃瓅瑩(2009)。不同學習階段兩性數學成就差異之比較研究。

中華民國第 25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 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1年,25(1),29-56。

張俊彥、林碧珍、洪志明、曹博盛、張美玉、任宗浩、李哲迪(2007)。Timss 2007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取自 http://www.dorise.info/DER/01_ti mss_2007_html/t2007_04_download.html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 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張貴琳(2012)。國中學生線上閱讀素養發展現況調查。教育研究與發展,8(2)

,87-118。

張郁雯、林文瑛(2003)。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升學壓力的社會意涵。教 育心理學報,35(2),167-18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3)。台灣 PISA2012 結果報告。2013 年,取自 http:

//web1.nsc.gov.tw/ct.aspx?xItem=17649&ctNode=1637&mp=1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 PISA 2006 成果報告。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地點: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福來(2011)。臺灣 2011 數學素養評量 樣本試題(上)、(下)。台北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教育部(2000)。90 暫行綱要。2000 年 9 月 30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0.php。

教育部(2012)。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2012 年,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 tail.php?LevelNo=206。

教育部(2013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2013 年,取自 http://12basic.

edu.tw/Detail.php?LevelNo=8。

教育部(2013b)。數學素養白皮書建議文。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報告書 (初稿)。取自 http://literacytw.naer.edu.tw/data/cht/20130725/20130725ok8od1.

pdf。

教育部國教署(2013)。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計分與閱卷結果說明。201 3 年 4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

19109&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曹博盛(2005)。TIMSS 2003 臺灣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陸昱任、譚克平(2006)。論數學素養之意涵。中華民國第 22 屆科學教育學術 研討會,1092-1097。

陳昭地 (2011)。近三十年來大學聯考數學考科的大事件。高中數學電子報,57。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1-S-003-

001)。台南市:致遠管理學院。

陳柏熹(2006)。IRT 在測驗編製上的應用。台北市:台灣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 發展中心。

陳奎熹(2004)。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1)。國中基測之應為與難為-

從教師考後問卷結果探討。飛揚,63,28-29。

楊孝嶸(1992)。台灣地區山胞教育資料蒐集、整理與問題分析研究。教育部教 育研究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楊淑萍、林煥祥(2010)。由家庭經濟資源及文化資源探討我國學生在 PISA 科 學、數學素養的表現。科學教育學刊,18(6),547-562。

郭伯臣、曾建銘、吳慧珉、王暄博、曾筱倩、周慧玲杜雨潔、蔡翰征、蘇少祖、

張宛婷(2010)。大型標準化測驗建置流程應用於 TASA 之研究。國家教育 研究院籌備處。

郭伯臣、吳慧珉、陳俊華(2012)。試題反應理論在教育測驗上之應用。新竹縣 教育研究集刊,12,05-40。

郭慧玲(2002)。探討量化素養的意涵與評量中學生量化素養工具之開發(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梁潤嬋(2009)。TIMSS、PISA、NAEP科學測試框架與測試題目的比較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桂林市。

靳知勤(2002)。「有素養」或「無素養」-解讀非科學主修大學生對三項全球性

環境問題之敘述表徵。科學教育學刊

10(1),59-86。

黃志偉(2002)。多元文化對數學課程的衝擊。師友月刊,415,1 月號,38-41。

黃雅雲(2011)。高中數理資優學生數學素養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彰化市。

潘靖瑛(2005)。IRT 理論在測驗編製的應用。IRT 測驗與教學,1,26-51。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