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家利益的兩岸政策。

第二節、建議

分析訪談資料與問卷內容,大陸學生到世界各地留學已成為趨勢與 潮流,臺灣的高等教育不得不面臨這一波大陸學生留學潮,臺灣擁有與 大陸同文同種的教育學習優勢,大陸學生可藉由來臺長時間學習的方 式,了解臺灣的文化,有助於降低兩岸的爭端,走向和平穩健發展之路,

更可藉由臺灣的大學院校臺灣學生的交流方式,改變對臺灣大學院校及 臺灣大學生的既有印象,未來回到大陸的學校或進入職場,都有助於宣 傳臺灣之美,藉由正常管道的交流學習互動,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

此外,大陸學生選擇留學學校時,相當重視留學地點的人文環境,

藉由訪談資料得知,大陸學生對臺灣的歷史文化景點抱有相當大的興趣 與深入了解之意願,足以影響再度來臺之動機,加上大陸學生對臺灣的 大學院校講求學術研究合作的精神與態度,學生與老師間之互動往來學 習,都有助於吸引更多大陸學生再次來臺之動機與意願。

政府已不能不正視此一趨勢,訂定配合時勢潮流的兩岸文教教育政 策,臺灣的大學院校則首重充實學術涵養、提高吸引大陸學生之學習設 備,否則短期內即使吸引大量陸生來臺,若無力支撐吸引更多陸生來臺 之意願與動機,恐怕只是曇花一現的熱絡交流而已。

展望未來,兩岸間的文教交流仍是朝向樂觀積極方向不斷邁進,陸 生在臺灣校園掀起的潮流趨勢,已使得年輕一代的大陸學生透過各種管 道及機會近距離觀察臺灣。而交流是促使雙方交往的第一步,透過交流 互動使陌生的雙方有了新的認識,更新扭轉舊有之印象與觀念,進而產 生交往之意願,雖目前各界對陸生三法開放意見仍紛歧未能整合,但可 預見的未來,政策制定唯有更具國際觀點,臺灣高校唯有更充實學術軟 硬體實力,才有機會吸引更優質陸生來臺,也才能為兩岸高校創造多贏 新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5.xls,檢索日期:2009 年 09 月 20 日。

天野郁夫,2000,〈日本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從計畫到市場模式〉,《教育研究資訊》,8(4):頁1-17。

天野郁夫,2000,〈日本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從計畫到市場模式〉,《教育研究資訊》,8 卷 4 期,頁 1-17。

石之瑜編,《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2003 年。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當老年化與少子化的來臨,臺灣的下一步?〉,行政院衛生 署國民健康局:http://health99.doh.gov.tw/p_health/detail.asp?no=41,9 月 21 日,檢索日期:2009 年 9 月 20 日。

吳釗燮,〈2006 年兩岸關係與大陸問題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開幕式專題演講,2006 年 05 月 13 日,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084&ctNode=5652&mp=1,檢索日期 2009 年 10 月 11 日。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101 期,

頁 55-56。

周遠清,2001,〈經濟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將十分深刻〉,《求是新聞網》,10 月 6 日,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00,檢索日期:2009 年 9 月 20 日。

林海清,2006,〈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1 期,

臺北:高等教育,頁 32-45。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 文(研)095-003 號,10 月 12 日。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許光泰主編,《世貿 組織與兩岸發展》,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 457-487。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世貿組織與兩岸 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臺北:政大國關中心,頁 462-464。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於《世貿組織與兩 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臺北:政大國關中心,頁 459-465。

國立政治大學網頁,2010,〈拓展學術視野 政大與北大、北京清大締約合作〉。

國立師範大學網頁新聞,2009,〈「陝西師大、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參訪紀要〉,國立 師範大學:http://www.ntnu.edu.tw/oia/news2009091601.php,9 月 16 日。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出版社;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 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教育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1 年 5 月,臺北:教育部。

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7,檢索日期:2009 年 10 月 20 日。

教育部,2008,〈促進兩岸文教交流,放寬陸生來臺研修及大學赴大陸辦理推廣教育〉,教育部 官網:http://www.edu.tw/mainland/news.aspx?news_sn=2141&pages=0,檢索日期:2008 年 10 月 20 日。

教育部,2008,〈大專院校校數統計〉,9 月 20 日。檢索日期:2009 年 09 月 21 日。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莫家豪、盧一威,2004,〈大學整併與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遷〉,《教育政策論壇》7(1),臺北:

高等教育,頁 83-100。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

郭秋勳、郭美辰,2006,〈少子化時期高等教育的因應策略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51 期,

臺北:高等教育,頁 46-55。

陳伯璋、蓋浙生(主編),2005,〈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

臺北市:高等教育,頁 3-37。

彭曉瑩,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2002,〈淺析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 期,

頁 112-119。

鄭勝耀(譯),Torres, C. A., Rhoads, R. A.著,2005,〈世界體系中的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理論 與政治構念〉,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 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 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臺北縣:淡江大學出版中心,頁 3-28。

優 仕 網 , 2010 , 〈 教 育 部 推 動 陸 生 來 臺 就 學 與 大 陸 學 歷 〉 , 3 月 30 日 。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do=A&bid=2821&aid=972617,檢索日期:2010 年 9 月 10 日。

Alvin Y. So, Nan Lin, & Dudley Poston, eds. ,Westport, CT: Greenwood, 2001, pp. 23-42.

Bustelo Pablo ,1998,―Trade Integration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Area and Its Implicaitons for Taiwan:

A View from Southern Europe,‖ in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Yu-ming Shaw ed.,Taipei: IIR, 1998, pp. 85-97.

Gerald Chan,2003,―Cross-Strait Relations:Classical Realism Meets Neo-Functionalis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R Study”, Taipei, July 5.

Chan, Steve, & Cal Clark, 1995,―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From Confrontation to Interdependence?‖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5 , pp. 47-62.

Xiangming Chen.,2001,―From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Export Competi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Triangle,‖ in The Chinese Triangle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Alvin Y. So, Nan Lin, & Dudley Poston, ed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p. 23-42.

Cal Clark ,2002,―The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Grow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Orbits, 46: 4 (Fall, 2002), pp.753-766.

Cal Clark ,2003, ―Does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 a Model fo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9: 4 (Winter 2003), pp. 195-215.

Dorette Corbey., 1995, ―Dialectical Functionalism: Stagnation as a Booster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 2 (Spring, 1995), pp. 253-284.

Werner J. Feld, 1998,The Integ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ssues ,Wesport, CT: Praeger.

Hauptman, A. ,2006,“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trends and issues”In James J. F.Forest & Philip 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Altbach(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Netherlands: Springer. pp.83-106.

You-tien Hsing,1998,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u Keng,2007,―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No. 32 (Jun.2007), pp. 63-80.

Robert O. Keohane &Stanley Hoffmann, 1990,―Community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William Wallace ed. The Dyna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1990, pp. 276-300.

Kim, S. & Lee, JH.2006, ―Changing Facets of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 Higher Education,Vol.52, No 3, pp557-587.

Kolter, P.,&Fox, K.F.A.,1995, 2nd ed ,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McJunkin, Kyle S.,2005, ―UCLA Community College Bibliography:Globalization 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 ‖, in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4(2005), pp329-334.

Rhoads, R. A,“University reform in global tim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載於中華民國比較 教育學會主辦之「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與臺灣經驗的反省」年會。2008 年 9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ced.ncnu.edu.tw/ccest/seminarC/seminarC.htm.

David Shambaugh, ed., 1995,Greater China: The Next Superpower?,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hmer Ugur,1997,―State-Society Interac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to the Dynamics and Policy-Mak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 23, pp. 469-500.

Vaira, M.,2004,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48,pp 483–510.

Wang, Qingxin Ken ,2000,―Taiwanese NGOs and the Prospect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1 (Jan. 2000), pp. 111-124.

Yung Wei, 1997, ―From ‗Multi-System Nations‘ to ‗Linkage Communities’: A New Conceptual Schem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vided Nations,‖ Issues & Studies, Vol. 33, No. 10, p.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十)在臺灣學習,你覺得那一種對其負擔最大?(若有,試舉例經濟、社會、

學習態度)

(十一)能否用簡單一句話,來形容臺灣的學生?

(十二)能否用簡單一句話,來形容臺灣的教授?

三、價值轉變(學習態度、形象建構)

(一) 參加交換學習後,陸生對臺灣的形象是否有更好?(若有,是在那些具

體部分?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現代化?科技化?或是其他) 。

(二) 參加交換學習後,陸生對與臺灣的學生共同學習的感想?

(三) 參加交換學習後,陸生未來是否願意自費來臺灣求學?

(四) 參加交換學習後,你對臺灣的形象是否有更好?(若有,是在那些具體

部分?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現代化?科技化?或是其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大陸學生來臺學習」調查問卷表

麻煩您尌個人經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在以下的各題目的適當選項前打

或各項顏色標注皆可,謝謝!

※首先想請問您一些個人的基本資料

01.您的性別:□01 男 □02 女

02.您的出生年:19____年(請填入)

03.請問您在臺灣尌讀於

□01 人文領域□02 社會科學□03 商學管理□04 理工領域 您的年級 ______

尌讀的學校與科系 _______________ (學校) ______________(科系)

05.請問您在大陸尌讀那一所大學?_____(請填入)

06.請問您曾研習臺灣大學位處北、中、南;國立或私立大學?

□01 北部國立大學□02 中部國立大學□03 南部國立大學

□04 北部私立大學□05 中部私立大學□06 南部私立大學

07.請問您第幾次到臺灣?

您好:

我們正在進行一項名為「大陸學生來台學習意願」的研究,想瞭解曾經在臺灣學習的大 陸學生與臺灣的大學生共同學習下的影響性。因此 您的意見對我們的研究非常重要,

我們需要的是您自己的意見,所有答案也沒有所謂的對與錯,請您安心作答,麻煩 您 撥個 10 分鐘左右填答問卷。至於所提供的意見,純供學術研究之用,絕不挪作其他用 途,且針對所有回收問卷來描述整體趨勢,而不針對任何個人單獨的答案,所以您不需 要在問卷上寫名字。

非常感謝 您的大力協助,煩勞之處,敬請見諒。順頌 身體健康、事業順利

政治大學國際學院研究生李文瑜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陸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01 有,請問幾次-?_______(請填入)您覺得臺灣的大學跟您預期 比較起來,是比預期的好?比預期的差?還是沒有差別?

□01 比預期好很多 □02 比預期好一點□03 沒有差別 □04 比預期差一點 □05 比預期差很多

□02 沒有

08.請問您是透過何種管道參與與臺灣大學生的交流研習活動?

□01 兩岸大學的校際交換生交流

□02 自行報名參加

09. 請問您這次參與過的交流活動,屬於何種類型(分兩個月以下、2 個

月至 1 年以上的研習)?

□01 二個月以下的交流,短期對臺灣印象?

□01 比預期好很多 □02 比預期好一點□03 沒有差別 □04 比預期差一點 □05 比預期差很多

□02 二個月以上至一年研習交流,駐留時間較長對臺灣印象?

□01 比預期好很多 □02 比預期好一點□03 沒有差別 □04 比預期差一點 □05 比預期差很多

10. 請問您帄時是否經常接觸有關臺灣留學或臺灣高等教育的相關資訊習

慣?

□01 有,您覺得資訊內容提供完整與您預期獲知的資訊有差別麼?

□01 比預期好很多 □02 比預期好一點□03 沒有差別 □04 比預期差一點 □05 比預期差很多

□02 沒有

11. 請問您帄常習慣透過那一種管道接觸關心臺灣高等教育的留學資訊?

□01 有,是透過何種管道獲得臺灣資訊?

□01 網路□02 書籍□03 口述 □04 電視□05 廣播

□02 沒有

12. 請問您在臺灣研習時間,有沒有到過臺灣的一些觀光景點?

□01 有,哪一個印象最深刻?

□01 歷史文物□02 藝術交化□03 地方特色

□04 飲食文化□05 其它

□02 沒有

問卷完成,非常謝謝~敬請交回訪談員;或回傳至

97981001@nccu.edu.tw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