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理論與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的學生體,彼此切磋、觀摩,對臺灣學生絕對有好處」,大陸學生,也包 含在這脈絡下。劉兆玄說,大陸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念書用功,就 這個「用功」一項特色,如果能影響臺灣學生,也是很正面的。相對的,

他們在我們這個相對比較民主、多元的環境裡成長、受教育,「他走了以 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親善大使。」(聯合報,2009 年 5 月 13 日)23

本文希望以交流接觸的影響理論裡,驗證親身接觸的經驗,將可扭轉 既有的態度,例如經由頻密的互動,將能提升相互信任,化解彼此緊張與 敵意,而接觸交流後代表的是兩岸青年觀念的邁出大步,提升彼此信任 度,營造共識的正面學習態度,在兩岸文化背景類似下輔以全球媒介革命 的背景的崛起,陸生與臺灣大學生共學的態度精神裡,創造臺灣共榮多元 的學生校園新團體,彼此切磋、觀摩,創造了新世代青年,證明契合本文 之研究重點-陸生來臺的「第一次接觸」,改變的印象影響深遠,足以吸 引更多陸生來臺,為臺灣高校生態學習注入新的學習思潮。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由於「大陸學生來臺灣校園學習之參與動機與意願」為此研究所欲探 究之主題。因此,本論文之自變項為「交流接觸」。而此又視其操作的形 式而有不同。包括有如下三項因素:

1、課程規劃:意指直接使參與者有被重視的感覺,建立接待學校之親 和度,以便選擇再次來臺的意願,或推薦親友來臺灣選讀課程之連鎖效 應,包括學習期間免費住宿、學伴安排與大學院校的各項與臺生交流互 動。例如:在高雄義守大學學校網頁上發布新聞稿說:126 大陸生抵達義 守大學,為政府開放陸生投石問路。

23 李志德,2009,〈劉兆玄專訪:陸資陸生來臺 欲速則不達〉,《聯合報》,5 月 13 日,A9 版兩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為了迎接大陸來的嬌客,義守大學於 24 日在該校科技大樓七樓舉辦「義守大學 97 學年度學生入學輔導講習」,由校長傅勝利親自主持,各處室首長也在場悉心 介紹校園環境及提醒各項生活頇知。不少陸生對義守大學的新環境感到好奇,

頻頻詢問課程選修、校園環境、週邊設施等問題,展現出大陸學生積極熱情的 一面。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大陸生儘早適應在臺生活,校方也在週末悉心安 排「高雄一日遊」活動。國際合作處派遣專人帶領 126 位大陸學生前往高雄縣 佛光山、高雄市美術館等名勝遊覽,藉此認識南臺灣的風俗民情以及地理環境,

同時也開起陸生與臺灣文化接觸的第一步。24

2、社會、文化的影響:影響最深遠,是可以介紹臺灣的最佳平臺,臺

灣有各種非官方的基金會,提供大陸學生來臺的行政資源服務,如中華基 金會等;接待或交換兩岸學生的臺灣大專院校均會設立國際交流處旗下大 陸事務組,定期安排大陸學生前往如臺北故宮、孔廟、嘉義阿里山、日月 潭及南部墾丁旅行,透過這類文化饗宴直接讓大陸學生感受臺灣之美。

另外,亦讓大陸學生直接接觸民眾或安排參訪企業實習單位,如中華 基金會之中華基金會安排下,開始安排接受「大陸地區大眾傳播研究生來 臺實習」,每年寒暑假舉行,參與該行程的學生只需負擔來往機票費用即 可,每個月則補貼參與研習的大陸學生在臺灣一萬元的生活費用,該活動 類似臺灣學生在大陸學校安排下參加兩岸暑期交流團,由於可以直接參與 臺灣媒體實習一個月,相當獲大陸學生重視關注,審查過程嚴格,加上能 直接在臺灣媒體實習,有助於大陸傳播學系的學生資歷建立與豐富經驗,

每年吸引很多大陸學生報名。

3、管道建構:人際互動、網絡的認識與累積,包括活動期間陪同擔任

大陸學生的學伴等成員的互動瞭解,以及活動結束後雙方仍保持密切的聯 絡,都能直接影響大陸學生再次來臺之意願。

24 義守大學國際事務處即時新聞,〈126 大陸生抵達義守大學 為政府開放陸生投石問路〉,義 守大學學校網頁:

http://www.isu.edu.tw/interface/showpage.php?dept_mno=29100&dept_id=&page_id=6521,檢 索日期,2009 年月 24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在依變項方面,有較低層次「來臺態度」與較高層次「來臺意願」之 分,由於大學院校接待大陸學生時,竭盡所能提供各種協助,扭轉大陸學 生對臺灣既有印象,既而改變來臺求學之態度。

尌我本人而言,我很喜歡臺灣的學生,很善良、很熱情、也很真誠,興趣愛好 廣泛,我想這才是素質教育應該達到的狀態吧!(訪談對象 010)

臺灣的研討會報告口語化,配合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及動態的 PPT,比起大陸 的研討會,大多是照本宣科得形式來的有趣味性,也更容易讓我們了解、進入 狀況。參與兩岸大型研討會的臺灣民眾也較大陸民眾有水準,舉凡不在會場飲 食、關機、不大聲喧嘩等等,相當尊重臺上的報告人,這些部分都值得我們學 習慎思。(訪談對象 011)

因臺灣的電視名嘴相當有名,這次到文化大學特別選擇邱毅及江岷欽老師的 課,他們都是國企所的授課教授,風趣的言談讓自己臺灣留學印象深刻,老師 們習慣引經據典的暢談企業界的經營之道。如邱毅老師則經常邀請臺灣很有名 的企業家或政治家來演講,透過對話,了解臺灣的政治生態及企業經營之道,

這些課都讓自己很深刻。(訪談對象 006)

接待的大學以有趣豐富的實務課程、企業實習等期間內可以達到的效 果可能有:政策反思,例如大陸學生認為臺灣的媒體自由自主,相對於大 陸的封閉態度,可望改變大陸學生之想法;在情感上,則可能發現臺灣的 大學自由風氣足以再度吸引來臺學習之意願。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初到銘傳的日子裡,最讓我感動的尌是這些朋友。

忘不了導師拿給我的點心和水果,那付表的是一個慈母般可愛的老師的溫情;

忘不了第一節課上,老師聽說我是大陸的交換生時的歡迎和熱情,那是一位老 師送給一個身在他鄉的學子的真誠祝福;也忘不了馬來西亞同學給予我的關心 和幫助,那是一種同為華人的最最真實的感動。(訪談對象 012)

就較高層次效果而言,其中之網絡建構(即人際網絡的建立與累積)

則是可能導致來臺求學發生改變的重要因素。由於網絡的聯繫,參與一年 以内課程研習的學生即使回到了也能繼續與臺灣師生保持聯絡,在溝通管 道持續暢通的情況下,彼此間的想法與意識也能持續地交流。長久來看,

不能不重視其對臺灣高等教育層面有可能發酵之效應,且據質性訪談與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由於本文探討「大陸學生來臺受接待大學安排照顧與課程規劃等影響 下,加上社文默化及管道建構上的輔助,良善正面的臺灣研習經驗,藉此 轉變大陸學生對臺灣高校態度,提升其來臺之意願動機」是本研究所欲探 究之主題,也是本文論文之重要假設。因教育部至今仍對大陸學生來臺限 制大,通常是在臺灣高校與大陸高校簽訂國際合作協定的安排下,來臺可 停留時間可以至一學期,這段時間的研習經驗,將成為大陸學生對臺灣學 習生活的印象分數,未來可能成為宣傳臺灣之美及學習良善經驗的「種 子」,可望正面而積極宣傳臺灣高等教育的優點,藉此吸引更多的大陸學 生來臺。

本文就作者訪談與問卷統計顯示,已經來臺灣過的陸生,無論是兩個 月以下的研習陸生或停留兩個月以上研習時間,對臺灣的印象都比原先預 期藉由網路、傳媒及書本搜尋的對臺灣高校的印象來得好,且停留時間長 對臺灣的觀念深,加上陸生對臺灣的學生學習態度、競爭力、師資設備及 社會環境及民眾給予的經驗印象比原先來臺心裡的印象都比預期好,由於 本文是藉由臺灣高校的安排課程及提供的學習環境、社會文化、管道建構 等三種途徑深化大陸學生對臺灣高校及臺灣的印象,藉此吸引更多陸生來 臺,就這三種途徑分析,陸生對臺灣印象已比原先預期佳,願意再度來臺 灣學習及推薦親友來臺學習的比例高,足證人與人的交流接觸之影響陸生 來臺之動機與意願。

此外,問卷中針對意願來臺的動機選擇,敬請再次來臺意願高的陸生 以設定好的「動機題目」項選擇臺灣高校的原因。陸生再次來臺的選擇大 多願意以學術佳的名校為選擇重點,此外,簽有學術合作關係的臺灣學校 及曾經來過臺灣的學長姐口碑推薦等也都是會影響陸生之動機。

在兩岸高校仍有法令限制下,目前大陸學生來臺研習的學校選擇性不 多,絕大多數均會在大陸求學的學校安排公布的學校,自行勾選來臺灣研 習的臺灣的大學,這也是臺灣高校為何積極搶攤大陸與大陸知名高校簽訂 國際事務合作協定,並安排臺灣學生或教授前往該校講習或研究,藉此提 升自家學校的知名度,才能在未來一旦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後,即能在第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階段爭取優秀的大陸學生,提升大學學術品質,並以刺激交流的學習方 式,提升臺灣學生的學習力。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主要依賴質性方法,輔以部份文獻資料、報 導與統計資料,在質性訪談部份於 2007 年至 2009 年訪問 19 來自大陸各 高等大學曾在臺灣擔任交換生的大陸學生。

(一)質性訪談

由於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的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收集,採取「半結構 式的訪談問卷」(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研究法,由作者依訪談問卷

由於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的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收集,採取「半結構 式的訪談問卷」(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研究法,由作者依訪談問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