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參與影響調查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參與影響調查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教授:陳陸輝. 博士. 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參與影響調查之研究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李文瑜.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v.

(2) 謝 辭 收到指導教授陳陸輝老師的「恭喜畢業」四個字,一句欣喜若狂可形容。 在民國一百年完成自己的碩士論文,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謝謝在這一 路上陪我走過的親人、朋友與同事,我相亯,每一段過程少了朋友的諮商 與詢問,甚至提點,這一份論文將少了一分真情,我喜歡有感情的學習過 程,甚至是希望嚴肅如殿堂的學術裡,也能保有一分真情。因此,我用真 心完成一篇論文,也用真情謝謝每一個仍陪在我身邊的好朋友。. 政 治 大. 這一張畢業證書,我要送給天上的爸爸。猶記當時考上政治大學國家安全 與大陸研究所時,是爸爸中風生病之刻,雖已難能言語,但我聽得見他內 心裡的狂喜,深亯自己一直是爸爸最愛的女兒,是他最深刻的上輩子情 人,雖未能在他生前拿到畢業證書,但學習這一路上,心裡總覺得他在身 旁,那種無時無刻的關愛,相亯是他已深根住在我心裡,一直鼓勵我勇敢 向前。未來,我還有夢,仍要住在自己心裡的爸爸持續鼓勵我向前大步邁 進。. 立. ‧. ‧ 國. 學. y. Nat. n. er. io. sit. 在我的小小世界裡完成碩士論文,在一步一步的克服困境裡,往前推進直 至終點,過程裡掀起一顆顆一連串《感恩》的音符,因為有感恩、感謝與 感激,才有最終美麗的結果,這首曲子才能彈成調。 a v. i l C n hengchi U 感恩曲裡的音符揚升調是自己遇見第一位指導教授-耿曙教授,是耿老師. 告訴我說,「論文要精不要長、要對不要錯,70 頁有結果的論文且能順利 寫完的尌是好論文」。曾經,在他上大陸田野調查課時,在他眼裡看見他 對兩岸學術研究之執著與渴望,爾後各項論文的詢問,透過兩岸書亯郵件 往返,不厭其煩解決自己論文的各種千奇百怪的爛問題,還好有耿曙老 師,我才看到論文完成的終點站。還要謝謝我的第二位指導教授-陳陸輝 老師,救火隊似的挽救我的論文,給我各種論文格式及問卷分析的解惑, 謹記您的一句《恭喜畢業》,收進我人生最美好珍藏的祝福袋裡。 撰寫論文的過程與訪問發放問卷時刻,深知有朋友的陪伴真好,感謝所有 曾經接受過自己深度訪談,來過台灣的大陸學生朋友們,您們的第一次來 台灣,也是我跨過碩士論文的重要一關。 更謝謝在這一路鼓勵自己勇敢踏出一步又一步,克服一點又一點困難的朋 1.

(3) 友夥伴們。首先,謝謝和自己同一位指導老師的同班同學王萬義學長,還 好有您沉著冷靜因應各種口試、書審會議,我在您的蔽蔭下,一路帄安順 遂渡過論文審查。還要謝謝文化大學同事顏惠屏的老公,解決論文統計問 題、曾經是文化大學公關室同事,現為英研所助教畢淑燕協助英文摘要的 完成,還有文化大學食營系助教徐如音、營繕組鍾雲珠等好同事,總是用 言語激勵自己往前踏進一大步,還好這一路有您們,也謝謝這一路有您們。 最後,謝謝我最深愛的老公,因為有您的包容,我才能挪出很多時間完成 碩士學位,未來希望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4) 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參與影響調查之研究. 《本文摘要》 本研究採取質性訪談及問卷分析法,以曾經選擇短期、一學期、一學 年在臺灣的大學院校研習修課的大陸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質性訪談 及問卷分析的方式,探討兩岸文教學生的交流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兩岸文教交流近五年間歷經極大轉變,從第一波開放只有個位數的大. ‧ 國. 學. 陸學生,傴只能選擇短期一周或一個月間如寒暑假短期交流方式,至今幾 乎臺灣的各大學院每一所校約計有超過數十位的大陸學生與臺灣學生一. ‧. 起共同學習上課,部份臺灣的私立大學還有超過數百位,甚至近千位的短 期大陸研修生,大陸學生在臺灣儼然在校園裡成為特殊的「大陸研習生」. Nat. sit. y. 新文化,這一波兩岸交流熱潮預料將持續掀起新一波的大型浪潮,悄悄地. n. al. er. io. 改變臺灣的高等教育生態。. iv. 為深入瞭解大陸學生選擇來臺灣研習的了解大陸學生在臺灣學習之過 n C. i U. he. ngch 程經驗,是否足以再吸引更多大陸學生來臺之強烈動機,藉此提供臺灣大. 學院校掌握大陸學生之需求以及可能吸引大陸學生的原因。本篇論文採取 問卷及訪談方式,為求瞭解陸生來臺之後,對於臺灣地區學生之學習態 度、競爭力、師資設備與課程規劃知覺與預期相較之差距,對於未來再次 來臺研習意願之關聯性,本文透過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 整體而言,陸生來臺實際接觸臺灣地區教學環境之後,普遍認為臺灣 地區學生之學習態度略為高於預期、師資設備與課程規劃亦同優於陸生之 預期,因此,陸生未來再次來臺意願偏高,惟有競爭力一項,陸生對於臺 灣地區學生競爭力之知覺,明顯劣於來臺學習行前之預期。 深度訪談中則顯示大陸學生對臺灣的大學院校有較佳的意願興趣 3.

(5) 度,分析探討之因素多為兩岸學生在同一種語言學習環境裡、離家較近等 距離時空因素,而臺灣的大學生在大陸學生的印象中,活潑、熱情、對社 團參與度高,加上臺灣的師資水準仍具一定影響力,使大陸學生仍願意選 擇在臺灣學習上課,甚至在兩岸高校互相簽定姐妹校關係下,採取學分交 換方式,到臺灣擔任交換生。 關鍵詞:大陸學生、來臺意願、高等教育、交換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6) Abstract By inter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s of the mainland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for one or two semester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udied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es and educations across strait through the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s..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there has been a big change in the cultural and beginning, there were only less than 政In the治 大. educational exchange cross strait.. 立. 10 exchange students from China to study here for only one week or one month, as well as short-term exchanges for summer or winter breaks only. Currently,. ‧ 國. 學. almost every large-scale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more than ten mainland students attend classes with Taiwan students. For some private universities,. ‧. more than hundreds, even thousands of mainland students come to study. It has. sit. y. Nat. formed a new culture of ―mainland students‖ on campus in Taiwan. This new culture is predicted to be a big trend which quietly changes the environment of. io. n. al. e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i n U. Ch. v. e n tog cunderstand h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he motivations of thes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study any program in Taiwa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ith informative sources for attracting more Chinese student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needful. Bot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ing methodologies were used for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because students from both sides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and short distance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for returning home. The impressions of local students to those Chinese students were active, passions and highly bound to extra curriculum. The level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in Taiwan was impressed and effective to the Chinese students. For all of the above mentioned reasons, students from China were still willing 5.

(7) to attend the classes in Taiwan for some credit hours through the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s and mutual beneficial programs.. Key words:mainland student, willing to come to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 student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8) 目. 次. 第一章、緒論............................................................................................10 第一節、研究緣起……...............................................................10 第二節、研究目的…………………….…………………………11 第三節、章節安排………..………………………………………14 第二章、研究理論與研究設計...............................................................14. 治 政 大 第一節、文獻回顧.................................................................................14 立 ‧ 國. 學.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24 第三章、現階段陸生來臺概況分析......................................................32. ‧. sit. y. Nat. 第一節、青年網絡:潛在之連綴社群..................................................32. a. er. io. 第二節、臺灣高教困境與教育部對陸生來臺之政策限制............... 35. n. iv 第三節、大陸學生來臺之可能因素探討……....................................49 l. Ch. n engchi U. 第四節、臺灣高等教育學校之招收陸生的作法與態度………51 第四章、交流接觸對陸生態度與動機之影響轉變.........................60 第一節、課程安排...............................................................................61 第二節、社文默化………………........................................................62 第三節、管道建構…………………………………………………71 第五章、大陸學生來臺灣研習的經驗交流分析探討……………..….73 第一節、問卷提出..........................................................................73 7.

(9) 第二節、問卷分析................................................................................74 第六章、結論…………………………………………………………..80 第一節、結論………………………………………………………..82 第二節、建議………………………………………………………...82 圖目錄 圖 1、本研究分析架構圖……………………………………………. 27. 治 政 大 圖 2、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30 立 ‧ 國. 學. 表目錄. 表 1、兩岸青年學者及研究生交流活動…………………………… 56. ‧. sit. y. Nat. 表 2、接待學校或短期研習學校的安排目的……………………… 60. er. io. 表 3、陸生來臺之後,對於臺灣地區學生之學習態度、競爭力、師資. n. 與課程規劃知覺與預期相較之差距對於未來再次來臺研習意 a v. l. i. Ch 願之敘述性統計.………………………………………………75 Un engchi. 表 4、陸生來臺之後,對於臺灣地區學生之學習態度、競爭力、師資 與課程規劃知覺與預期相較之差距對於未來再次來臺研習意 願之關聯性表格.……………………………………………… 75 表 5、陸生對臺灣景點印象深刻類別統計表………………………..78 表 6、大陸學生了解臺灣高校之管道統計表…………………………78 參考文獻..................................................................................................83 附錄 附錄1、本研究完整訪談案例………………..……………………86 8.

(10) 附錄2、本研究訪談提綱……………………………………………87 附錄3、「大陸學生來臺學習意願」調查問卷表..................................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 2008年到2009年間兩岸春暖花開,政治、文化與民間各項交流增溫, 被視為開放大陸大學生來臺就讀學位的先修班「國際交換學生」,是目前 教育部開放陸生來臺「試點」措施,2010年則加速立法通過陸生來臺與大 陸學歷承認,攸關兩岸學生的就學與學歷承認至今尚未有法源依據,因此 相關法條仍等待立法院協商審議,主要牽涉幾個法案修訂,包括《大學法》. 政 治 大. 與《專科學校法》修正草案,還包括《承認中國大陸學歷的兩岸人民關係. 立. 條例修正草案》,即被稱為《陸生三法》雖仍未能順利完成立法通過,其. ‧ 國. 學. 中在陸生三法,立法院在野黨堅持「三限六不」入法,但國民黨反對。 「三 限」即教育部限定僅承認大陸四十一所大學、限制來臺陸生總量、限制醫 允許在學期間工作、不會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 Nat. sit. y. ‧. 事學歷採認;「六不」是不加分、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給獎學金、不. er. io. 關於陸生三法的爭議未過,教育部已承諾全力推動《陸生三法》入法, 將在2010年立法院八月臨時會通過修正案,採認大陸學歷及開放陸生來. n. al. iv. 臺,加上現今在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大聲疾呼因應教育開放的浪潮下,陸 n C. he. i U. ngch 生來臺之議題已成為教育產、官及學界一致關注的重要議題。本論文希望 透過歷史文獻回顧及訪談已經來臺學習的大陸學生,將其結果進行有系統 的整理及歸納,了解大陸學生在臺灣學習之過程經驗,是否足以再吸引更 多大陸學生來臺之強烈動機,藉此提供臺灣大學院校掌握大陸學生之需求 以及可能吸引大陸學生的原因。 回顧陸生來臺交流的過程,自2001年來,已有近四千名陸生透過各種 研修管道來臺灣學習,體驗寶島臺灣(聯合報,2009年3月21日,版A11)。 1. 目前臺灣大專院校校裡,均有來自大陸各地大學的大陸學生,以研習交流. 之名,透過在大陸學校與臺灣簽訂姐妹校的大專院校擔任交換生,與臺灣. 1. 林琮盛,2009,〈我一定要成功. 每天必看〉,《聯合報》,3 月 21 日,版 A11。 10.

(12) 大學生共同學習、生活及參訪研習系所的相關企業,研修時間從最短兩個 月至今可長達一年(教育部網站2008) 。2 儼然在校園裡成為特殊的「大陸 研習生」文化。展望未來,兩岸交流日趨頻繁,大陸學生更將絡繹不絕。 「青年為構建未來兩岸關係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未來兩岸趨勢走 向的影響者與領導者。」 (吳釗燮. 2006)3中國大陸教育部門2010年4月14. 日宣佈,大陸高校可免試接收學測成績達頂標級的臺灣高中畢業生,中國 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指出,目前有關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今年起只要符合 資格的臺灣學生,就可直接向大陸123所高校申請就讀,經面試合格後就. 治 政 大 重視青年的態度更趨明顯積極,相對於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則顯保守。前 立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首度對開放陸生來臺發表看法。他認為,多元文化. 。4大陸教育部動作頻頻, 可錄取(中央廣播電臺電子報,2010年4月14日). ‧ 國. 學. 是對教育最好的環境,因此社會應該歡迎陸生,臺灣民主化以後,民眾已 經覺醒,他對臺灣有信心。教育界都希望有多元化的環境,讓各式各樣的. ‧. 人都能參與,包括大陸學生,社會應該歡迎他們來,臺灣歷經民主化之後,. y. Nat. 民眾已相當成熟,對臺灣有信心,各界不必過度解讀或擔心(旺報,2010. n. al 第二節 研究目的 Ch. er. io. sit. 年4月24日,版2) 。5. engchi. i n U. v. 面對開放陸生來臺灣就讀的多元議題,大陸學生在臺灣第一次的直接 接觸,深深影響大陸學生對臺灣根深蒂固的兩岸傳統窠臼觀念,更直接影 響臺灣大學生的學習模式,雙方青年透過了解彼此成長的環境及共同學習 的模式下,建構著另一個新時代的兩岸青年世代。為足夠探討大陸學生針 2. 3. 4. 5. 教育部,2008,〈促進兩岸文教交流,放寬陸生來臺研修及大學赴大陸辦理推廣教育〉,教育 部官網 : http://www.edu.tw/mainland/news.aspx?news_sn=2141&pages=0 ,檢 索日期 : 2008 年 10 月 20 日。 吳釗燮,〈2006 年兩岸關係與大陸問題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開幕式專題演講,2006 年 05 月 13 日,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084&ctNode=5652&mp=1,檢索日期 2009 年 10 月 11 日。 江昭倫,2010,〈大陸開放臺「頂標」高中生免試入大學〉,中央廣播電臺電子報,4 月 14 日,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id=1&id2=1&nid=239106,檢索日期:2010 年 7 月 14 日。 鄭惠元,2010,〈李遠哲:社會應歡迎陸生來臺〉,《旺報》,4 月 24 日,版 2。 11.

(13) 對大陸學生偏好在臺灣研習修課的系所及在臺灣的各種學習態度及影響 性,研究將短期寒、暑假兩個月研習至一年的留駐臺灣的大陸學生為主要 研究及訪談對象,試圖以大陸學生觀點,透過質性研究訪談輔以問卷發送 分析,以大陸學生來臺灣後學習為主要訪談及研究對象,探究兩岸大專青 年在臺灣大學院校交流接觸之影響。 接觸交流最重要之人際關係互動,在此一前提下,面對臺灣對開放大 陸學生政策未臻明朗之刻,臺灣的各大專院校開始透過與大陸高校簽訂兩 岸國際事務協定,如同臺灣高校與歐美高校建立姐妹校合作關係的前提. 政 治 大. 下,積極在對岸建立臺灣高校之口碑與名聲,搶灘爭取大陸高校學生,因 應未來教育部開放陸生來臺後,建立口碑,提升知名度,以便一開始即能. 立. 吸收更多大陸學生來臺就讀。根據作者的訪談,陸生的生活與教育方式,. ‧ 國. 學. 因與臺灣學生共學,已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 臺灣學生以學伴的角色態度介紹臺灣;大陸學生則是把握四個月的學 習時間,在學伴的幫助下,體會不一樣的臺灣學習風情與臺灣歷史知名景. Nat. sit. y. 點,這是人際交流裡最重要的接觸,是本論文探討的重點,透過交流接觸. er. io. 的影響,影響未來大陸學生持續到臺灣留學的意願與態度,輔以綜合已經. n. 來過臺灣的大陸學生意見來看,臺灣的大學生活潑且獨立性強,帶給大陸 a. l. iv. 學生新的思考方向;大學校園學術界的老師,旁徵博引,表達自己獨特鮮 C Un. hengchi. 明學術觀點,獲大陸學生青睞,選擇來臺繼續攻讀學位的意願高。. 面對臺灣高等教育市場的擴增,生源急遽減少的大學經營困境,大陸 學生是否能來臺攻讀正式學位,已成為教育界殷切期盼的目標,但在政府 至今仍未能及時全面開放的部份限制裡,目前大部份臺灣高等學校選擇率 先與大陸重點高等教育學校建立合作關係,透過教授與學生往來互訪,提 升該校在大陸的知名度,藉此搶得陸生來臺的契機,以便成為這一波陸生 來臺之下的受惠者。根據問卷訪談資料顯示,第一次來臺的大陸學生都是 會選擇與自己學校簽訂有合作關係的臺灣高校,考量多是學分承認及提供 免住宿等優惠。. 12.

(14) 第三節 章節安排 本論文因此基於探究陸生來臺研習經驗,針對其能否驅動他們再次來 臺學習動機與意願進行分析,內容將分為如下六章。第一章從研究之緣起 與目的談起大陸學生來臺之歷史淵源,第二章則是以研究理論與研究設 計,包含文獻回顧、研究理論與設計,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中之自變項, 即聚焦於大陸學生來臺活動中最為關鍵的重點,分別為接待學校的「課程 規劃」 、「社會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管道建構」三者,分析其是如 何組織動員以及如何運作,並分項說明上述三種因素對於來臺態度與來臺. 政 治 大 轉變層次或者無轉變之情況做描述與分析。 立. 意願造成何種影響,同時運用深度訪談所得資料,分別就個人之政治態度. ‧ 國. 學. 第三章則是討論現階段陸生來臺之概況分析,了解臺灣高等教育市場 之困境及大陸學生來臺之可能因素探討;第四章將再輔以統計量化的資料. ‧. 印證質性訪談之結果,運用一份針對來臺大陸學生設計的來臺學習意與願 動機問卷,觀看能否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觀察未來臺灣學習的意願與動. y er. io. sit. Nat. 機,透過交流接觸了解對陸生的態度是否轉變。. 第五章則是針對大陸學生來臺灣研習的經驗交流研習分析,透過18位. n. a. v. l C 的大陸學生分別從二個月至一年期間,在臺灣各大學院校實習及學習之經 ni. i U. h. engch 驗分享,了解已經來過臺灣的大陸學生如何看待臺灣的大學院校,藉此整 理未來大陸學生再次來臺或者鼓勵同儕來臺的理由與目的。 第六章的結論,則將總括本文論點,並試圖以此個案研究為基礎,嘗. 試就陸生選擇來臺之動機及推薦意願,加上臺灣的大學院校積極態度相對 提供的對等學習環境,輔以臺灣文化歷史及飲食等優勢,是否能吸引更多 大陸優秀學生來臺灣就讀,間接改變影響臺灣高等教育生態環境,進而為 高等教育注入招生新活水。. 13.

(15) 第二章、研究理論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文獻回顧 一、交流接觸觀點 在回顧兩岸高教市場及臺灣開放陸生來臺的資料文獻探討後,開始透 過交流接觸的「接觸假說」 (contact hypothesis) ,在頻繁密切合作交流及臺. 治 政 大 企業實習參訪等合作關係,兩岸青年是否能在原有認同的制約中「社會認 立 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改變雙方既有之印象,同時,探討來臺灣 灣的大學院校釋出各種免住宿費安排與接待,一對一的教授指導,並安排. ‧ 國. 學. 的大陸學生透過與臺灣學生共同學習及在臺灣師資的長期教育薰陶影 響,是否會改變其陸生長久根深蒂固對臺灣態度,進而選擇或推薦親友持. ‧. 續來臺灣就讀正式學位。. y. Nat. sit. 見面三分情,人與人間直接的交流與接觸被認為是族群間消除偏見、. er. io. 化解歧視的關鍵,最具代表性的觀點為 Allport 所提出的「接觸假說」 。根. n. 據Allport(1954)的研究, a 「刻板印象」來自種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往往是 v. l. i. Ch 族群歧視與衝突的根源。但不同族群間頻密的接觸互動,由熟識而逐漸理 Un engchi. 解,將有助破除雙方的「刻板印象」,避免以「類屬」、「簡化」的方式看 待不同族群的成員。針對接觸、互動所可能產生的影響,Allport 認為當互 動雙方彼此地位相仿、追求共同目標、背後制度促成、認知具有共同利益 和承認基本地位時,族群接觸將有助於創造良性的關係。 延續這個觀點,伊慶春及章英華(2006)亦指出,社會接觸乃根本的 社會結構元素,政治態度固然能敏銳反應當下的社會情勢,進而可能影響 個人的族群態度,但接觸假設所揭櫫的異族接觸之正面效應,應仍有其長 久持續性的影響,並曾因為接觸內容之差異而導致不同的後果。 陳朝政(1995)指出: 個人所處客觀環境之接觸機會,將會形塑其認同且影響認同流動的可能 14.

(16) 性。因此,臺灣人接觸大陸的管道愈廣、程度愈深,可以增加新的資訊,減少 對大陸人之偏見與刻板印象,亦降低自身之相對優越感,對大陸人之觀感從「異 族」變成「同族」 , 「反感」漸少, 「好感」日增,可能從原本未有中國認同轉而 產生中國認同,或者增強原本對中國的認同,形成一種稱之為「兩岸人」之「雙 重身份認同」:我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臺灣和中國大陸都是我的家) 。. 由此推論,若是大陸學生接觸臺灣管道機會越多,對臺灣的自由、民 主許多正面向的印象將越深,實足以影響大陸學生未來再度來臺學習之意 願。. 治 政 大 教育部統計,2009年度登臺的陸生總數已經達到2,888人,其中2,640 立 人登臺時間六個月以內,有高達248人登臺研修達一年;2010年度上半年 ‧ 國. 學. 有近千名陸生,包含兩個月以下、兩個月以上至一年間的在臺灣交流學習 的經驗,透過參與學習實習交流經驗,改變對臺灣社會的印象,希望在兩. ‧. 岸政治面分離對峙下,社經面卻能緊密連結的特殊格局裡,兩岸青年透過. y. Nat. 更密切且廣泛的互動與交流,緩步化解原先敵對的關係,此一現象印證兩. sit. 岸政治面分離對峙下,社經面卻能緊密連結的特殊格局裡,特殊的兩岸現. er. io. 象已引起許多學者高度的興趣。6. al. n. iv n C hengchi U 根據整合理論之所言,低度的社會經濟文化整合將帶動高度政治的整 7. 合。 包括以整合理論中的詮釋與連綴社群的觀念,透過交流與接觸的政治. 影響,陸生來臺研習後,進而對臺灣深耕已久的傳統印象觀念隨之轉變, 6. 「政治面分離對峙、社經面卻緊密連結」兩岸關係此一特殊格局引起許多學者的高度興趣。 Xiangming Chen.,2001,―From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Export Competi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Triangle,‖ in The Chinese Triangle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Alvin Y. So, Nan Lin, & Dudley Poston, ed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p. 23-42.;You-tien Hsing,1998,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 Shambaugh, ed., 1995,Greater China: The Next Superpower?,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Dorette Corbey., 1995, ―Dialectical Functionalism: Stagnation as a Booster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 2 (Spring, 1995), pp. 253-284.;Mehmer Ugur,1997,―State-Society Interac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to the Dynamics and Policy-Mak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 23, pp. 469-500.; Robert O. Keohane &Stanley Hoffmann, 1990,―Community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William Wallace ed. The Dyna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1990, pp. 276-300.; Werner J. Feld, 1998,The Integ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ssues ,Wesport, CT: Praeger. 15.

(17) 進而選擇或帶動同儕在臺灣繼續求學。. 二、「整合理論」詮釋 整合理論以著名學者Karl W. Deutsch 的看法為例。Deutsch(1957,. 5). 認為這就是研究一群生活在相同地理疆域內的人民獲得一種社區意識 (sense of community)狀態,以及各種政府機構的功能與運作能夠強大 或擴散到足以確保想同地理疆域裡人民對彼此可以互相信賴與期待的一 種過程(process) 。另外一位在整合理論中也是強調「整合過程」的則是. 政 治 大 參與者,將他們原先只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忠誠、期待以及政治活動,轉 立. Haas(1958) ,他認為「整合」就是去說服幾個不同國家內部所有活動的 移到另外一個可以管轄並且統治他們一個新權力中心的「過程」 。. ‧ 國. 學. 以整合理論架構解析兩岸整合的過程,吳新興對於兩岸整合的前景,. ‧. 基本上是採取謹慎的估計。吳新興(1995)認為:. sit. y. Nat. io. er. 有時外部因素對於整合的過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整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 可能一蹴即成;整合必頇是出於自願,不能依靠戰爭的威嚇;整合必頇由簡入. n. al. Ch. i n U. v. 繁,從「低政治」到「高政治」 ,循序漸進;整合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雙方. engchi. 都試圖說服對方,進展有時快,有時慢;菁英在整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一 般大眾更為重要,同時因為菁英透過學習的過程而改變其觀點,因此更可能產 生極大的作用;當整合不順利時,可能會倒退而造成分解(disintegration) ; 透過不同的整合理論來觀察可以獲得更好的觀察和分析。. 吳新興很重要的一份強調是,整合是一個複雜的、多面向的現象,不 宜簡化理論。 因此,在整合理論解析兩岸整合的過程中,不論從經濟或政治層面作 為分析起點,最終都無法擺脫將「臺灣」與「中國」視為彼此分離且對立 的兩造。在這樣的理論預設下,「臺灣」與「中國」被定義為相互獨立的 政治行為者,且各自的政府均具備完全的「國家自主性」 (state autonomy) 16.

(18) 與「國家強制力」 (state capacity) ,國家不但不受社會團體的影響,且其意 志得以貫穿領土範圍中各社會階級、階層與團體。因此,在大陸官方一味 對臺灣學生示好開放更多正面積極的政策同時,臺灣官方在此一部份開始 積極探討互惠雙方開放的部份政策,顯見雙方均極為重視青年交流,雙方 都開始透過相互學習緩慢地影響對方,藉青年間的交流互動,實際觀察雙 方政治決策者如何面對民間需求,一步步擴大開放交流政策。 中國大陸教育部門2010年4月14日宣佈,大陸高校可免試接收學測成績 達頂標級的臺灣高中畢業生,中國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指出,目前有關準. 治 政 大 所高校申請就讀,經面試合格後就可錄取。此一法令開放,顯見大陸官方 立 向臺灣頂尖學生招生的態勢明顯積極,根據2009年大陸教育部統計,目前. 備工作已經就緒,今年起只要符合資格的臺灣學生,就可直接向大陸123. ‧ 國. 學. 在大陸就讀的臺生共計有6755人,分布在187所高校,廣泛地與大陸學生 共學、共讀,體驗大陸教育體制裡的教育環境。臺灣學生積極往大陸求學. ‧. 期間,即便是臺灣的官方態度仍限制學歷採證,臺灣學生仍前仆後繼選擇. y. Nat. 赴大陸求學。根據劉勝驥、楊慧文(2002年)發表論文中,曾蒐集147個. sit. 赴大陸就讀高校的臺灣學生檔案,透過學習成效、生活適應以及心態認同. er. io. 等層面的分析,探討臺生在大陸學習的情形,在赴大陸就學的臺生心目. n. al 中,學歷認證雖是臺生最關切的問題,但多數臺生及其家長認為這是「因 iv C. n. he 政治考量而拖延」決策所致,並沒有因此阻擋了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的意 hi U ngc. 願,此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大陸學歷具有較高的國際認可度、師資不錯。 自我的生涯規劃,就業市場導向,親友同學影響,個人興趣或家族淵源, 著眼於未來大陸經濟發展潛力與下一代的政經地位的培育。8 因此,面對大陸政策開放吸收臺灣的優秀高中生,相對於臺灣的教育 單位目前仍針對《陸生三法》未能在立法院闖關通過而在立法院大打出 手。 (中央社,2010年05月12日)9肇因教育部鑒於兩岸在各領域的交流都 8. 9. 劉勝驥,楊慧文,2002,〈臺灣學生留學大陸之現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5 卷 6 期, 頁 49-79。 何孟奎,2010,〈陸生三法若不過 吳清基:延後招生〉,〈中央社〉,5 月 12 日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00512_1_20tls,檢索日期為 2010 年 9 月 10 日。 17.

(19) 漸趨熱絡,學術的交流互訪也已成為兩岸關係中重要的一環,研擬《大陸 地區學生來臺就學及停留辦法》草案,階段性的開放陸生來臺與大陸學 歷。使得陸生來臺已成為兩岸高等教育市場最突破性的議題,教育部更在 臺灣各大專院校辦理說明會時,明確表示以「三限」及「六不」為原則, 規劃後續陸生來臺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相關配套措施。這些採認大陸學歷 與開放陸生來臺之「三限六不」原則中,包括限制採認的高等學校、限制 醫事學歷採認、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等三項,直接涉及我國對中國之學 歷採認制度問題,以及大陸地區人民及臺灣地區人民取得大陸地區學歷 者,報考國家考試之問題,是目前爭議最大也最可能直接影響臺灣人民權. 政 治 大. 益之部分。(自由時報,2008年11月11日)10. 立. 教育部長吳清基認為,教育部對於這個方向抱持正面積極的態度,臺. ‧ 國. 學. 灣吸收多元化的留學生可以帶來教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與多元化發展,臺 灣的高等教育環境成熟,同時高科技半導體、醫療生技、IT資訊產業等均. ‧. 在世界有領先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政治發展上經過解嚴、解除報禁黨禁、. y. Nat. 政黨輪替等關鍵的發展階段,開放陸生來臺以及大陸學歷,有助增加兩岸. sit. 人民的彼此了解、去除不必要的敵意,進而增加更多合作與交流的契機。. er. io. 吳清基說:「教育部以管理外國學生的方式管理陸生,在學費上也高於本. n. al 地學生,同時嚴格規範陸生在臺就學期間的活動,名額的開放與評估相關 iv C. n. he 承辦學校也有階段性的作法,這些都是為了讓教育回歸到一個單純的初 hi U ngc. 衷,同時也相信兩岸未來教育學術的交流將能夠帶動整體的產業環境競爭 力,可說是具有多重的意義」。(優仕網,2010年3月30日)11 換言之,開放陸生來臺以及大陸學歷的政策草案的核心價值包括:國 家利益優先、不影響我國學生就學就業權益、單純就學以及採取階段漸進. 式調整等等。而對於外界質疑這項政策可能影響臺灣學生的教育資源或者. 10. 11. 林曉雲,2008,〈「三限」包括「限校」、「限量」、「限域」〉,《自由時報》,11 月 11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11/today-t1.htm,檢索日期:2009 年 11 月 11 日。 優仕網,2010,〈教育部推動陸生來臺就學與大陸學歷〉,3 月 30 日。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do=A&bid=2821&aid=972617,檢索日期:2010 年 9 月 10 日。 18.

(20) 就業機會,他強調教育部「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學及停留辦法(草案)」 第18條規定,陸生在臺就學期間不得從事專、兼職的工作,若陸生在學期 間有打工或就業等情事,即屬非法行為,須限期離境或強制出境。陸生畢 業後須應依規定返回大陸,不得續留臺灣,自然不會留在臺灣就業。而大 陸學歷的開放亦研擬嚴謹的配套措施,教育部以把關從嚴的學歷審查機 制,保障學生與國家權益。 正因高等教育全球化成為世界潮流,所謂全球化的內涵不僅是教學研 究的內容全球化,教師學生來源也是全球化,學習觸角更是跨越疆界及全. 治 政 大 對於教育改革及教育政策的制訂與規劃,同樣會受到國際脈動的牽連。但 立 是事實上,因海峽兩岸因長期政治因素的對立,導致在教育交流方面正處. 球,也要鼓勵學生到世界各地學習與發展。因此,面對教育全球化的趨勢,. ‧ 國. 學. 於不對等的狀態下。就高等教育而言,臺灣對中國學生來臺就讀採取封閉 不友善的態度;相反地,中國對臺學生就讀方面採取比較積極開放的態. sit. y. Nat. 位,顯然彼此之間並不對等。(黃政傑,2001, 1-5)12. ‧. 度。單向地任由臺灣學生到大陸大學就讀,而不讓大陸學生來臺修讀學. er. io. 高等教育事實上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它是會流動的,自我封閉與全. n. al 球化市場隔絕意味著拒絕進步與成長。在高等教育方面,許多國家都可能 iv C. n. he 相互影響。各大學必需盡可能維持既有優勢,藉以吸引來自全球優秀的學 hi U 13. ngc. 生。 (楊景堯,2004, 112-114) 臺灣高等教育絕不可能持續固步自封而不 往前進,本論文研究之重點,即以持續交流接觸之影響,自然推進兩岸高 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由於人際交流裡是最重要的接觸,積極而頻繁的交 流接觸影響下,化解族群間的偏見,進而影響未來大陸學生持續到臺灣留 學的意願與態度。 本文焦點集中大陸學生來臺學習意願及生活觀念的轉變,透過臺灣民 間團體、文教單位的安排下,觀察大陸學生的學習與臺灣學生的互動。彌 補「雙邊模式」無力面對兩岸交流的問題,許多學者轉而參考歐盟整合成 12 13. 黃政傑,2001,〈中國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學之評估〉,《師代月刊》,9 月號,頁 1-5。 楊景堯,2004,〈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對臺灣私立大學生存之助益〉,《展望與探索》,2 卷 9 期,頁 112-114。 19.

(21) 功的範例,援引「整合理論」來解釋臺海兩岸的現況與未來。(張亞中 2000;吳新興. 1995)14整合理論雖克服了雙邊模式的缺憾,關照了民間. 交流的統合效應。 整合理論中整合的進展依賴次國家的社會團體與社會力量,例如 Chan 與 Clark 就認為兩岸間持續深化的貿易、投資、觀光與其他民間接觸,會 自發地生成一股強大促統力量,這股民之所欲的社會傾向將迫使中臺官方 進行協商,提高政治統合的可能性。 (Chan, Steve, & Cal Clark, 47-62)15 持 相同觀點者還有國內學者魏鏞,認定非官方連結終將促成分裂國家的統. 治 政 大 統一的學者如魏鏞、張亞中等人多擷取整合理論中的「功能主義」或接近 立 「溝通理論」 (Communication Theory)的觀點,採「社會中心觀」如「溝. 一。 (魏鏞,2003, 343-405)16「整合理論」中認為未來兩岸終將走上政治. ‧ 國. 學. 通理論」的學者多數相信,跨邊界或跨社群的民間交流,將會有效降低彼 此間的敵意與不信任、疏通原本的歧異、並逐步形塑成員共同利益,這股. ‧. 橫向交融且相互連綴的利益團體,將勢不可當的創造政府的政策產出,即. y. Nat. 便政府原本無意制訂某些政策,終將難違廣大的社會利益,而走向整合,. n. al. er. io. sit. 此即 Karl Deutsch 所提「溝通理論」之核心論點。(Keng, Shu, 63-80)17. 14. Ch. engchi. i n U. v.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出版社;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 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Cal Clark ,2003, ―Does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 a Model fo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9: 4 (Winter 2003), pp. 195-215.; Cal Clark ,2002,―The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Grow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Orbits, 46: 4 (Fall, 2002), pp.753-766.; Wang, Qingxin Ken ,2000,―Taiwanese NGOs and the Prospect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1 (Jan. 2000), pp. 111-124.; Gerald Chan,2003,―Cross-Strait Relations:Classical Realism Meets Neo-Functionalis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R Study”, Taipei, July 5.; Bustelo Pablo ,1998,―Trade Integration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Area and Its Implicaitons for Taiwan: A View from Southern Europe,‖ in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Yu-ming Shaw ed.,Taipei: IIR, 1998, pp. 85-97. 15 Chan, Steve, & Cal Clark, 1995,―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From Confrontation to Interdependence?‖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5 , pp. 47-62. 16 魏鏞,2003,《臺灣海峽兩岸互動模式之發展:歷史回顧、比較分析與制度建構》,《中國 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2 月,頁 343-405。 17 Shu Keng,2007,―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No. 32 (Jun.2007), pp. 63-80.. 20.

(22) 兩岸青年的利益角度,就是整合理論中整合的進展依賴次國家的社會 團體與社會力量,正如「溝通理論」裡的跨邊界或跨社群的民間交流,在 交流接觸日趨頻密下,已有效降低彼此間的敵意與不信任、疏通原本的歧 異、逐步形塑成員共同利益,橫向交融且相互連綴的利益團體,已勢不可 當的創造政府的政策產出,即便政府原本無意制訂某些政策,終將難違廣 大的社會利益,而走向整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即便是教育部或反對者 的強力阻擋,兩岸文教的交流仍將一步一步朝向更開放的未來腳步邁進。. 三、「連綴社群」概念. 政 治 大 首先提出此一概念的是魏鏞,提出之「連綴社群」的界定如下: 「『分 立. ‧ 國. 學. 裂國家的雙方』 一方之內有一群人民,與另一體系的人民及社群具有廣 泛的社會、文化、商業或其他形式的接觸,導致他們跨越體系界限而發展. ‧. 出於另一體系中的人民及社會間的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敏感度與情感關 係。」因此,凡涉此類頻繁、密切相互接觸的雙方人民,便可視為彼此的. sit. y. Nat. 「連綴社群」(耿曙,2003, 459-465)18。耿曙提及之連綴社群概念源自於. io. a. er. 魏鏞(2002) 。19. n. v l 而耿曙在洞悉「雙邊模式」與「整合理論」僅關注「國家」或「社會」 ni Ch. U. engchi 一側,便據以論斷兩岸互動的侷限後,則藉由三個層次的變項,架構出一. 個新分析框架,藉以此解釋「社會利益」如何轉化為「國家政策」。第一 個層次,也是整個架構的地基,以民間團體 (也就是魏鏞提出的「連綴 社群」 )作為分析對象。主要探討一個「社群規模大小」 、 「社群資源多寡」 和「群體內部凝聚力」等三項變數如何影響社群的政策影響力。第二個層 次,升高為「國家-社會關係」,包括社會團體是否有「影響國家決策者 的管道」 、 「聯盟團體與抗衡團體間的相對權力」以及「國家機關自身利益」 等三項。此一層級變數的加總,除了決定一國的政策來源何在,同時也描 18. 19.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於《世貿組織與 兩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臺北:政大國關中心,頁 459-465。 此概念源自於魏鏞,2002,〈邁向民族內共同體:臺灣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 《中國大陸研究》,45 卷 5 期,頁 1-55,其修正稿為〈臺灣海峽兩岸互動模式之發展:歷史 回顧、比較分析與制度建構〉,載於《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何思因、陳德昇、耿曙編, 2003,臺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頁 343-405。 21.

(23) 繪出政策型塑過程中的結構因素。 最後一個層次,也是最為宏觀的一環,為國際環境對國家行為的影響, 包括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競合」與「區域安全維繫」等,都制約著 社會利益與政府行為者的互動方式。耿曙認為,處於當前牽一髮而動全身 的國際脈絡下,體系外的因素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或鼓勵體系內行為者的 動向。上述三個層次間,除了層內因素交互影響外,不同的層次間,也將 發生縱向的相互關係。耿曙將上述分析框架,暫稱為「連綴社群」模式, 其內容除了包含原魏鏞指涉的「連綴社群」外,更進一步將視野擴展到國. 政 治 大. 家-社會關係與國際結構的制約,因而將有助貼近研究兩岸交流後的政治 影響。. 立. ‧ 國. 學. 在概念方面,耿曙延伸魏氏之骨架而對「連綴社群」的概念內涵略加 調整、廓清。將概念修改為「指涉範疇」、 「隱含價值」 、 「區別範疇」 、 「資. ‧. 格要件」等四部份。魏氏在條件定義上較為寬鬆,耿曙則主張需從嚴定義. y. Nat. 「連綴社群」一詞,強調兩岸人民即便「跨越疆界、直接接觸」,仍須符. sit. 合數項資格要件,方能視為「連綴社群」之成員發揮「連綴」之效。同時. er. io. 藉「新功能主義」 (neo-functionalism) 、 「國際建制或制度理論」 (neo-liberal. n. a l 20質疑「功能整合」與「政治統一」間的命定關 institutionalism)等觀點, iv C. n. he 係。換言之,「連綴社群」所累積的政治影響,並非事先命定,反因環境 hi U 條件而有不同。. ngc. 耿曙提出之兩岸「連綴社群」理論(耿曙,2003)21 中「社群邊緣」 兩大範疇中兩岸人民間「非直接的接觸經驗」。蓋處於全球媒介革命的背 景下,由於兩岸文化類似,透過新式的傳播工具,經常能同時分享類似的 媒體經驗 (閱讀同樣的小說—如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與流行文化(崇 拜同樣的偶像、收看同樣的節目—如朱德庸漫畫改編的澀女郎),甚至可 透過網際網路,進行虛擬的直接接觸(相互間一對一的互動)。此類共同 記憶或互動經驗,將可望逐漸積累,而在關鍵時刻形成向「正式成員」轉 20 21. 前者兼顧國內政社團體的「主觀意向」,後者強調雙方間共遵的「互動規範」。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於《世貿組織與 兩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臺北:政大國關中心,頁 459-465。 22.

(24) 化的潮流。換言之,此類非直接的接觸經驗,或能啟發經營宏圖的想像 (如 冶投資與文化於一爐的「上海熱」)或正醞釀親密關係的可能(化解對岸 異性的排斥),於是乃構成「連綴社群」的邊緣 (或形成中的)部份。而 相較「核心部份」之深受「客觀結構」的影響,此「邊緣部份」則往往自 由發展,最能展現石之瑜所稱之「兩岸關係的能動性」 。(石之瑜編,2003 年)22透過大陸學生在臺學習間之互動,包括提供自由無線上網學習空間、 陪同參觀臺灣知名景點的方式,與之在臺灣直接接觸的方式,藉此臺灣大 學生的學習模式與大陸學生的學習方式,了解彼此成長的環境,進而改變 陸生之觀念,建構另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世代。. 政 治 大. 臺灣在大陸的印象的確可以改觀,透過已經來臺灣學習的陸生走訪參. 立. 觀臺灣的景緻,改變了大陸民眾對於臺灣的印象。在兩岸固有特殊歷史文. ‧ 國. 學. 化的羈絆下,大陸學生不僅體驗臺灣戲曲之美,更能體驗臺灣文化之美, 亦可與本文論文證實耿曙提出之兩岸「連綴社群」理論中「社群邊緣」兩. ‧. 大範疇中兩岸人民間「非直接的接觸經驗」,蓋處於全球媒介革命的背景 下,由於兩岸文化類似,透過新式的傳播工具,經常能同時分享類似的媒. y. Nat. sit. 體經驗與流行文化,甚至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虛擬的直接接觸。此類共. er. io. 同記憶或互動經驗,將可望逐漸積累,而在關鍵時刻形成向「正式成員」. n. 轉化的潮流。如透過戲曲文化、電影情節場景等,向更多人分享曾經在臺 a v. i l C n hengchi U. 灣研習的各種經驗傳承。. 這群交流接觸了解臺灣的大陸學生,面對全球媒介革命的背景的崛 起,加上兩岸文化類似,在新式傳播工具下,隨時分享類似經驗會,同時 將在臺灣體會感受到的態度精神,傳播到更廣泛的中國大陸民眾親屬好 友,虛擬的直接接觸,形成一股潮流後,將會直接影響帶動更多的大陸學 生嚮往來臺灣求學。 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接受聯合報專訪時強調,開放陸生來臺的目的, 不是讓為了某些收不到學生的學校,可以拿他們來「充數」 。真正的目的, 「要讓學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歐美、中東、東南亞等,這樣多元. 22. 石之瑜編,《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2003 年。 23.

(25) 的學生體,彼此切磋、觀摩,對臺灣學生絕對有好處」,大陸學生,也包 含在這脈絡下。劉兆玄說,大陸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念書用功,就 這個「用功」一項特色,如果能影響臺灣學生,也是很正面的。相對的, 他們在我們這個相對比較民主、多元的環境裡成長、受教育,「他走了以 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親善大使。」(聯合報,2009 年 5 月 13 日)23 本文希望以交流接觸的影響理論裡,驗證親身接觸的經驗,將可扭轉 既有的態度,例如經由頻密的互動,將能提升相互信任,化解彼此緊張與 敵意,而接觸交流後代表的是兩岸青年觀念的邁出大步,提升彼此信任. 治 政 大 的背景的崛起,陸生與臺灣大學生共學的態度精神裡,創造臺灣共榮多元 立 的學生校園新團體,彼此切磋、觀摩,創造了新世代青年,證明契合本文. 度,營造共識的正面學習態度,在兩岸文化背景類似下輔以全球媒介革命. ‧ 國. 學. 之研究重點-陸生來臺的「第一次接觸」,改變的印象影響深遠,足以吸 引更多陸生來臺,為臺灣高校生態學習注入新的學習思潮。. ‧. Nat. n. al. sit er. io 一、研究架構. y.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大陸學生來臺灣校園學習之參與動機與意願」為此研究所欲探 究之主題。因此,本論文之自變項為「交流接觸」。而此又視其操作的形 式而有不同。包括有如下三項因素: 1、課程規劃:意指直接使參與者有被重視的感覺,建立接待學校之親 和度,以便選擇再次來臺的意願,或推薦親友來臺灣選讀課程之連鎖效 應,包括學習期間免費住宿、學伴安排與大學院校的各項與臺生交流互 動。例如:在高雄義守大學學校網頁上發布新聞稿說:126 大陸生抵達義 守大學,為政府開放陸生投石問路。 23. 李志德,2009,〈劉兆玄專訪:陸資陸生來臺 欲速則不達〉,《聯合報》,5 月 13 日,A9 版兩岸。 24.

(26) 為了迎接大陸來的嬌客,義守大學於 24 日在該校科技大樓七樓舉辦「義守大學 97 學年度學生入學輔導講習」 ,由校長傅勝利親自主持,各處室首長也在場悉心 介紹校園環境及提醒各項生活頇知。不少陸生對義守大學的新環境感到好奇, 頻頻詢問課程選修、校園環境、週邊設施等問題,展現出大陸學生積極熱情的 一面。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大陸生儘早適應在臺生活,校方也在週末悉心安 排「高雄一日遊」活動。國際合作處派遣專人帶領 126 位大陸學生前往高雄縣 佛光山、高雄市美術館等名勝遊覽,藉此認識南臺灣的風俗民情以及地理環境, 同時也開起陸生與臺灣文化接觸的第一步。. 24. 2、社會、文化的影響:影響最深遠,是可以介紹臺灣的最佳平臺,臺. 政 治 大 金會等;接待或交換兩岸學生的臺灣大專院校均會設立國際交流處旗下大 立 陸事務組,定期安排大陸學生前往如臺北故宮、孔廟、嘉義阿里山、日月. 灣有各種非官方的基金會,提供大陸學生來臺的行政資源服務,如中華基. ‧ 國. 學. 潭及南部墾丁旅行,透過這類文化饗宴直接讓大陸學生感受臺灣之美。. ‧. 另外,亦讓大陸學生直接接觸民眾或安排參訪企業實習單位,如中華. y. Nat. 基金會之中華基金會安排下,開始安排接受「大陸地區大眾傳播研究生來. sit. 臺實習」,每年寒暑假舉行,參與該行程的學生只需負擔來往機票費用即. er. io. 可,每個月則補貼參與研習的大陸學生在臺灣一萬元的生活費用,該活動. n. al 類似臺灣學生在大陸學校安排下參加兩岸暑期交流團,由於可以直接參與 iv C. n. he 臺灣媒體實習一個月,相當獲大陸學生重視關注,審查過程嚴格,加上能 hi U ngc. 直接在臺灣媒體實習,有助於大陸傳播學系的學生資歷建立與豐富經驗, 每年吸引很多大陸學生報名。 3、管道建構:人際互動、網絡的認識與累積,包括活動期間陪同擔任 大陸學生的學伴等成員的互動瞭解,以及活動結束後雙方仍保持密切的聯 絡,都能直接影響大陸學生再次來臺之意願。. 24. 義守大學國際事務處即時新聞,〈126 大陸生抵達義守大學 為政府開放陸生投石問路〉,義 守大學學校網頁: http://www.isu.edu.tw/interface/showpage.php?dept_mno=29100&dept_id=&page_id=6521,檢 索日期,2009 年月 24 日。 25.

(27) 在依變項方面,有較低層次「來臺態度」與較高層次「來臺意願」之 分,由於大學院校接待大陸學生時,竭盡所能提供各種協助,扭轉大陸學 生對臺灣既有印象,既而改變來臺求學之態度。 尌我本人而言,我很喜歡臺灣的學生,很善良、很熱情、也很真誠,興趣愛好 廣泛,我想這才是素質教育應該達到的狀態吧!(訪談對象 010). 臺灣的研討會報告口語化,配合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及動態的 PPT,比起大陸 的研討會,大多是照本宣科得形式來的有趣味性,也更容易讓我們了解、進入 狀況。參與兩岸大型研討會的臺灣民眾也較大陸民眾有水準,舉凡不在會場飲 食、關機、不大聲喧嘩等等,相當尊重臺上的報告人,這些部分都值得我們學. 政 治 大. 習慎思。(訪談對象 011). 立. 因臺灣的電視名嘴相當有名,這次到文化大學特別選擇邱毅及江岷欽老師的. ‧ 國. 學. 課,他們都是國企所的授課教授,風趣的言談讓自己臺灣留學印象深刻,老師 們習慣引經據典的暢談企業界的經營之道。如邱毅老師則經常邀請臺灣很有名 的企業家或政治家來演講,透過對話,了解臺灣的政治生態及企業經營之道,. ‧. 這些課都讓自己很深刻。 (訪談對象 006). y. Nat. sit. 接待的大學以有趣豐富的實務課程、企業實習等期間內可以達到的效. er. io. 果可能有:政策反思,例如大陸學生認為臺灣的媒體自由自主,相對於大. n. al 陸的封閉態度,可望改變大陸學生之想法;在情感上,則可能發現臺灣的 iv C. hengchi U 大學自由風氣足以再度吸引來臺學習之意願。. n.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初到銘傳的日子裡,最讓我感動的尌是這些朋友。 忘不了導師拿給我的點心和水果,那付表的是一個慈母般可愛的老師的溫情; 忘不了第一節課上,老師聽說我是大陸的交換生時的歡迎和熱情,那是一位老 師送給一個身在他鄉的學子的真誠祝福;也忘不了馬來西亞同學給予我的關心 和幫助,那是一種同為華人的最最真實的感動。(訪談對象 012). 就較高層次效果而言,其中之網絡建構(即人際網絡的建立與累積) 則是可能導致來臺求學發生改變的重要因素。由於網絡的聯繫,參與一年 以内課程研習的學生即使回到了也能繼續與臺灣師生保持聯絡,在溝通管 道持續暢通的情況下,彼此間的想法與意識也能持續地交流。長久來看, 不能不重視其對臺灣高等教育層面有可能發酵之效應,且據質性訪談與問 26.

(28) 卷檢閱,曾經來過的大陸學生遊覽臺灣的重點多鎖定在電影文化重鎮、廟 宇文化及飲食小吃等地,顯見大陸學生對於臺灣文化的認同與偏向,由於 文化認同的核心部分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的強化同時也能帶來文化認同 的擴大,可望透過臺灣文化的移植與交流,改善兩岸青年彼此對國家看法 的岐異,影響至為深遠,更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大陸學生再度來臺灣留學。 綜合上述,本研究便可針對研究的依變項進行解釋,即「參與來臺的 大陸學生(交流接觸)」如何對臺灣的大學院校學習態度及持續來臺產生 影響之研究。. 政 治 大. 以曾經來臺交流或研習的大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立. 質性訪談與問 卷結果 ˙對台灣的大 學態度改變 ˙加深對台灣 的大學院校之 印象,提升回流 機會. ‧. ‧ 國. 學. 大陸學生個人背景 性別 年齡 尌讀之大學 出生之省籍. n. i n U. 圖 1:本研究分析架構圖 27. er. io. sit. y. Nat 臺灣高等教育交流環境 al 臺灣大學院校提供陸生 C hengchi 補助經費的多寡 臺灣的大學院校在大陸 的名聲響亮 臺灣的大學院校在世界 的學術排名評估 以選擇與大陸目前尌讀 學校簽約學術協定為 考量 曾經來過臺灣的學長姐 或在大陸接觸過臺灣 的朋友介紹. v.

(29) 由於本文探討「大陸學生來臺受接待大學安排照顧與課程規劃等影響 下,加上社文默化及管道建構上的輔助,良善正面的臺灣研習經驗,藉此 轉變大陸學生對臺灣高校態度,提升其來臺之意願動機」是本研究所欲探 究之主題,也是本文論文之重要假設。因教育部至今仍對大陸學生來臺限 制大,通常是在臺灣高校與大陸高校簽訂國際合作協定的安排下,來臺可 停留時間可以至一學期,這段時間的研習經驗,將成為大陸學生對臺灣學 習生活的印象分數,未來可能成為宣傳臺灣之美及學習良善經驗的「種 子」,可望正面而積極宣傳臺灣高等教育的優點,藉此吸引更多的大陸學 生來臺。. 立. 政 治 大. 本文就作者訪談與問卷統計顯示,已經來臺灣過的陸生,無論是兩個. ‧ 國. 學. 月以下的研習陸生或停留兩個月以上研習時間,對臺灣的印象都比原先預 期藉由網路、傳媒及書本搜尋的對臺灣高校的印象來得好,且停留時間長. ‧. 對臺灣的觀念深,加上陸生對臺灣的學生學習態度、競爭力、師資設備及 社會環境及民眾給予的經驗印象比原先來臺心裡的印象都比預期好,由於. Nat. sit. y. 本文是藉由臺灣高校的安排課程及提供的學習環境、社會文化、管道建構. er. io. 等三種途徑深化大陸學生對臺灣高校及臺灣的印象,藉此吸引更多陸生來. n. 臺,就這三種途徑分析,陸生對臺灣印象已比原先預期佳,願意再度來臺 a. l. iv. 灣學習及推薦親友來臺學習的比例高,足證人與人的交流接觸之影響陸生 C Un 來臺之動機與意願。. hengchi. 此外,問卷中針對意願來臺的動機選擇,敬請再次來臺意願高的陸生 以設定好的「動機題目」項選擇臺灣高校的原因。陸生再次來臺的選擇大 多願意以學術佳的名校為選擇重點,此外,簽有學術合作關係的臺灣學校 及曾經來過臺灣的學長姐口碑推薦等也都是會影響陸生之動機。 在兩岸高校仍有法令限制下,目前大陸學生來臺研習的學校選擇性不 多,絕大多數均會在大陸求學的學校安排公布的學校,自行勾選來臺灣研 習的臺灣的大學,這也是臺灣高校為何積極搶攤大陸與大陸知名高校簽訂 國際事務合作協定,並安排臺灣學生或教授前往該校講習或研究,藉此提 升自家學校的知名度,才能在未來一旦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後,即能在第一 28.

(30) 階段爭取優秀的大陸學生,提升大學學術品質,並以刺激交流的學習方 式,提升臺灣學生的學習力。.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主要依賴質性方法,輔以部份文獻資料、報 導與統計資料,在質性訪談部份於 2007 年至 2009 年訪問 19 來自大陸各 高等大學曾在臺灣擔任交換生的大陸學生。 (一)質性訪談. 立. 政 治 大. 由於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的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收集,採取「半結構. ‧ 國. 學. 式的訪談問卷」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研究法,由作者依訪談問卷 擬定之題目逐項提請受訪者回答,而為使回答答案可以與研究主題更具深. ‧. 入性,同時輔以「深度訪談」 (in-depth interviews)研究法,樣本則擬針對. sit. y. Nat. 近三年來,曾經擔任臺灣的大學院校姐妹校交換生,包含二個月、四個月 至一年期間的大陸學生進行訪談,而為使答案可以與研究主題更具深入. io. n. al. er. 性,同時輔以「深度訪談」研究法,讓田野資料可以更加完善。. i n U. Ch. v. engchi 採訪對象來自大陸的大學,包含大陸南開大學、華東理工學院、蘭州 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上海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北京 聯合科技大學、南方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這些學 生均曾在臺灣的大學院校研習,包含政治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中 國文化大學、銘傳大學、義守大學等學生。 在訪談時,透過一對一的訪談觀察的方式,可以直接面對與聽到被訪 問者的行為與反應,並針對當時環境及場合擁有更具體的意象,這些訪談 之學生於訪談後將會同時填寫自編的「大陸學生在臺灣學習生活調查問 卷」,並敬請這些受訪者以郵件、親送親填等方式邀請陸生朋友填寫生活 調查問卷,製成統計問卷分析,希望彌補質性訪談之不足。. 29.

(31) 第一階段為「田野工作階段」。就實際訪談之程序而言,為使受訪個 案了解筆者的研究內容及研究目的,解答受訪個案對研究本身的各項疑 問,使受訪個案能暢所欲言,使其研究資料更具完整性。接著將請被訪談 者描述參與擔任交換學生的初衷、緣由,並藉漫談方式,讓訪談者充份了 解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與趨勢及現今教育部對大陸學生來臺之意願 態度,在訪談進行中,則不時地鼓勵受訪個案抒發其感觸,藉以了解大陸 學生在臺灣的各種學習過程、體會等問題,了解兩岸學生在臺灣共學機制 下,營造出現今臺灣的大學新世代校園新風貌,並藉此了解陸生未來來臺 的意願度。. 治 政 大 在深度訪談結束後,而後以半結構式問卷訪談,依照問卷預先擬定的 立 題目逐項提請受訪個案回答,問卷訪談進行中,將時刻參照前一階段深度 ‧ 國. 學. 訪談所得的內容,如果發覺兩者之間有任何相關性,提請受訪個案一併說 明解釋;若在兩階段訪談中所獲得的答案之間,明顯有出入時,則即針對. ‧. 該議題深入詢問受訪者,以求徹底釐清受訪個案之確實意見。至於訪談過. y. sit. io. al. n. 研究流程圖示如下:. er. 行資料分析。. Nat. 程中所獲得之訪談錄音及「田野筆記」 (field-notes) ,則帶回逐步謄清並進. i n C hengchi U 參考相關文獻. v. 建立概念架構. 根據概念架構設計訪談 題綱,並發送填寫問卷. 決定訪談對象. 透過人際網絡等相 關人士發送問卷. 30.

(32) 進行訪談. 利用統計軟體分析. 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 治 政 大 結論與建議 立 ‧ 國. 學. 圖 2: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 (二)問卷調查. sit. y. Nat. er. io. 另外,筆者針對曾經來過臺灣研習交換的大陸學生設計「大陸學生在 臺灣學習生活調查問卷」 ,該問卷日期自 2007 年陸續發送同學填答,陸續. n. al. iv. 回收問卷,並於 2009 年完成初步的量化統計,此外,本研究並以大陸學 n C. i U. he. ngch 生進行面對面質性訪談,藉此充份有效了解大陸學生之求學意願與動機, 訪談分佈大陸各高校的大陸學生研究樣本,回收問卷數 110 份,有效問卷 100 份、質性訪談 18 份,藉此歸納出本研究之主要發現。. 31.

(33) 第三章. 現階段陸生來臺現況分析. 2008 年至 2010 年,兩岸春暖花開,頻密接觸,從政府單位,延伸至 社會民間團體,絡繹不絕的往來交流。根據一般學界預期,兩岸間頻密的 民間交流,勢將發揮潛移默化的力量,重塑臺灣的民意結構。其中,兩岸 青年學子交流中的陸生來臺求學課題,成為各界探討課題,這一波陸生求 學熱,衝擊臺灣高等教育的政策安排;陸生的生活與教育方式,因與臺灣 學生共學,已產生不一樣學習的火花。. 政 治 大 注入與以往不同的學習態度與風潮,因此,雖至今臺灣高等教育政策開放 立. 正因兩岸學生持續穩定交流的學習模式悄悄改變,為臺灣的大學院校. 仍未明朗化前,臺灣的大學院校學生已開始透過短期一至二個月的寒、暑. ‧ 國. 學. 期交流,前往大陸與大陸學生共同學習;大陸高等教育政策開放積極明 顯,採取開放態度,同意開放大陸學生來臺灣研習。. ‧. io. sit. y. Nat. 第一節、兩岸青年網絡:潛在之連綴社群. a. er. 1987 年 11 月,蔣經國總統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促使民間進行各項. n. v l 交流,開始了兩岸人民的接觸,兩岸交流的秩序迅速建立,從最初的人員 ni Ch. U. engchi 往返,進而經貿交流,甚至再進一步在學術、社會、文化等低度政治交流. 日益密切,民間往來遷徙在次數上日益頻繁,在數量上亦日益增多。 25耿 曙將「連綴社群」釐清概念外延,並從嚴認定其概念內涵,若以認同取向 與生活安排為標準,則「連綴社群」的特徵是具有大陸和臺灣的雙重認同、 生活安排是勾連兩岸的、絕不同於排他性的認同原生起源之單一地域,並 選擇在該地域落地生根的「地域社群」,亦不同於在生活上全球佈局認同 超越任一地域的「全球社群」。26 大陸學生在臺灣的各項互動交流,雖仍不屬於具有上述特徵之「連綴 25. Yung Wei, 1997, ―From ‗Multi-System Nations‘ to ‗Linkage Communities’: A New Conceptual Schem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vided Nations,‖ Issues & Studies, Vol. 33, No. 10, p. 7. 26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世貿組織與兩 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臺北:政大國關中心,頁 462-464。 32.

(34) 社群」,但是兩岸官方單位均視青年交流的活動中寄予青年朋友在構建未 來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據大陸民革中央的一份專題調研報告顯示,據之人口資料測算,2004 年之「大選」時 20 歲至 33 歲人口總數約為 570 萬,中間選民約占七成, 其中 20 至 30 歲第一次參加投票的人口約為 157 萬。由此,該報告得出一 個重要結論: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意義重大。因此,由半官方組織介入協 助安排交流的基金會應運而生,如率先承辦大陸學生來臺灣的非營利特種 基金會即為中華發展基金。. 治 政 大 中華基金會成立是因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為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而設置 立 的非營利性特種基金;以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為 ‧ 國. 學. 宗旨。主要是因應兩岸人民日益頻繁的往來,兩岸文教交流關係亦日趨密 切。由於兩岸民間團體為兩岸互動的重要橋梁,政府為推動兩岸關係良性. ‧. 發展的需要,必須匯集各界力量,為兩岸交流締造更為有利的環境。中華. y. Nat. 發展基金管理會召集人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委員 9 名,遴. sit. 聘有關機關及熟諳兩岸交流事務之學術機關或文教、工商團體負責人擔. er. io. 任。管理會定期開會,負責策定、審議年度業務及基金保管、運用等事宜。. n. al 業務及目標中華發展基金以推動兩岸交流、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為目 iv C. n. he 標,藉由基金之運作,配合民間資源,深入及擴大交流的效益。 hi U ngc. 重視兩岸青年交流是該基金會成立的宗旨之一,根據 2009 中華基金會 年報顯示,中華基金會以兩個方向推動兩岸交流:一是針對一般性質之兩 岸交流活動,以補助方式予以支持,例如補助兩岸學者專家赴彼岸講學或 研究、獎助兩岸研究生赴彼岸研究、協助在大陸地區出版臺灣學術著作 等;另一是基金依據重點交流策略,主動規劃交流項目,以委辦方式協請 民間團體辦理,或與民間合辦。此類活動多屬經費龐大、民間團體主動辦 理意願及能力不高,但對兩岸相互了解有實質效益之活動,係基金最重要 的業務之一。至於交流的範圍則包括學術、科技、教育、體育、宗教、藝 文、少數民族、新聞、廣電、出版等,在事前均詳細規劃,活動進行中予 以協助、輔導,結束後進行檢討評估之下,確實能深化交流效果。 33.

(35) 在青年交流部份,中華基金會透過兩岸青年學生的互動及學術研究, 促進相互了解,培養互信的基礎,委託民間團體辦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 兩岸大學生研習營、兩岸高中生夏令營、邀請大陸法律、大眾傳播及文學 系所學生來臺研習交流,以及協助兩岸在學博、碩士研究生互至彼岸進行 與撰寫論文有關之研討、修習或資料蒐集等。共完成 115 案,佔決算數 32.06%,顯見兩岸學術交流不論是中國學生或臺灣學生,皆有強烈意願赴 對方地區參與研習或學習的態度。 大陸學生來臺研習期間,可以直接參與臺灣媒體實習一個月,從 2005. 治 政 大 每年仍吸引許多大陸學生搶破頭爭取報名,但由於每學期只能吸收四十 立 位,審查過程嚴格,其中,不但要求參與大陸學生需要撰寫研究發表論文, 年開始至今,累積已超過百位選修媒體實習的大陸學生在臺灣實習,至今. ‧ 國. 學. 且會安排大陸學生親自參與臺灣媒體實習,體驗新聞自由報導風氣,雖僅 有短期兩個月,但實務經驗與學術撰寫論文學習紮實,影響大陸學生甚. ‧. 深,截至 2009 年止,總計已錄取 120 位大陸學生來臺短期二個月交流,. y. Nat. 其中,有二位學生已經選擇第二次再來臺灣參與四個月一學期的研習。顯. er. io. sit. 見短期交流已直接影響大陸學生看待臺灣高等院校的學習意願。. n. al 根據中華發展基金年報統計顯示 ,自 2005 年邀請大陸青年學者及學生 iv C. n. he 來臺參訪並辦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及兩岸研究生校園論壇、委託辦理兩岸 hi U ngc. 大學生研習營及協助兩岸在學博、碩士研究生互至彼岸進行與撰寫論文有. 關之研討、修習或資料搜集等,完成案件逐年提升,2007 年完成 120 案, 金額 19,270,786 元,佔委辦及補助實支金額之 30.10%、2008 年共完成 135 案,金額 34,149,113 元,佔決算數 50.83%。顯見兩岸學術交流不論是中國 學生或臺灣學生,皆有強烈意願赴對方地區參與研習或學習的態度。 兩岸開放政策以來,學術教育交流不涉及政治議題,透過學術界互動, 帶動兩岸正面的交流,學術界多數肯定大陸學生來臺對臺灣高等教育之正 面影響。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說,從陸生回到大陸後的表現就能看出,臺 灣的教育確實影響到他們;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強調,就管理學領域來 說,臺灣目前在學術上還是佔有優勢,現在能當陸生的老師,等這些陸生 34.

(36) 未來有了成就,也就不會對老師有歧視,但這樣的優勢不能再拖下去。 (中 廣新聞網,2010)27. 第二節、高等教育困境與教育部對陸生之政策 臺灣高等教育面臨之困境隨全球化潮流更趨嚴重,在市場化要求教育 跟進的態度下,大學領導者開始用教育行銷的概念推銷學校,陸生來臺則 是教育行銷的一個手法,更是臺灣的大學開創學生來源的管道。因此,本 節透過介紹臺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外,輔以分析教育部的高教政. 政 治 大 用可利用之宣傳管道行銷大學,突破困境,搶灘大陸學生來臺體驗臺灣自 立 策與兩岸高教的開放程度,了解臺灣各大專院校在教育部法令政策下,運. ‧ 國. 學. 由學風,爭取認同與支持,藉此期盼吸引更多陸生來臺。. ‧. 一、臺灣高等教育的困境. Nat. er. io. sit. y. (一)全球化使高等教育更趨困境. 影響二十一世紀的關鍵力量正是全球化的概念,由於制度(解除管制). n. al. iv. 與科技因素(網際網路發展)的影響,使得全球化快速蔓延,強化全球的 n C. he. i U. ngch 相互關連(interconnections)與相互依賴,增加跨國的流動,讓整個世界. 趨向於單一化的發展。Vaira(2004)認為,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國家 力量的減弱(minimalist state),中央政府不但解除管制與權力下放,並信 賴於市場機制運作,減少直接管制與干預,轉向扮演居中協調與績效評鑑 的角色。這思維不僅影響經濟層面,高等教育制度、組織與文化也受到全 球化深遠的影響。28 Rhoads(2005)認為,全球化是型塑世界各地大學改革的主要力量, 其中以新自由主義概念下的市場化趨勢最具主宰性,也是大學所必須面臨 27. 程平,2010,〈大學校長:我們支持陸生來臺〉,中廣新聞網,http://news.sina.com,4 月 20 日。 28 Vaira, M.,2004,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48,pp 483–510.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closed Newton-Cotes formulas with their error terms ar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 The following theorem summarizes the open Newton-Cotes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An Analysis of the January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 Taiwan and South Korean Stock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9,

A high speed, large area, silicon photovoltaic detector housed in a 26.2mm diameter case. Its large active area, 1cm 2 , and peak spectral response at 900nm make the device suitable

資料來源:‘ASEAN: A Community Stalled?’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

interactions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in Medieval Times—3: Developments in trade and civilisation of Islam from the 7th to 15th centuries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