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0-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本研究將建議分成偵查方面及防制方面,以 供警察人員、警察單位、學校及未來研究者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一、加強不良場所及金融機構ATM提款機巡邏

梅可望等人(2008)在《警察學》一書認為警察巡邏勤務是值勤方式的骨幹,巡邏 是警察人員在一定區域內巡行,以期發覺警察問題、維護安寧秩序等,使每一寸土地、

人民都能受到警察保障,且對於犯罪行為具有預防、遏阻之功能。

本研究認為目前詐欺案件層出不窮,而詐欺犯罪者較常聚集不良娛樂場所活動及 詐欺犯罪車手會至ATM提款機取款,因此要加強不良娛樂場所、金融機構ATM提款機 巡邏,除了可遏阻詐欺犯罪外,亦可以維護民眾財產安全及安維護社會治安之效能。

二、主動查緝報章雜誌及網路不法廣告

警察應主動查緝報章雜誌是否有詐騙集團刊登「收購或租用帳戶(電話)廣告」、「辦 門號換現金」此類廣告,並尋線偵查,以免有被害人受騙上當。而隨著科技進步,網 路日漸普及,詐騙集團的魔爪也伸到網路之中,警察也應加強網路巡邏,即時發掘詐 欺犯罪。

三、加強詐欺及財產性犯罪前科之人查訪

依警察勤務區家戶訪查辦法第 2 條規定:警察勤務區員警依本辦法執行家戶訪 查。但治安顧慮人口之訪查,依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規定辦理。雖然詐欺犯罪不列 入治安顧慮人口,但詐欺事件層出不窮,警察勤務區員警及刑責區刑事人員應不定時 訪查有詐欺及財產性犯罪前科之人是否有再犯詐欺罪之可能,以遏阻詐欺犯罪發生。

四、了解詐欺犯罪者之交友情況

不良交友與對於不同年齡層之詐欺行為亦有顯著影響,避免詐欺犯罪者再與其他 行為偏差之不良朋友來往以及減少詐欺犯罪再犯率,警察勤務區員警應了解詐欺犯罪 者之交友情況,應告知轄內曾觸犯詐欺犯罪者,若發現有不良損友邀請加入詐騙集團 成員或其他犯罪行為,必需斷然拒絕,並通知警方到場處理,意即阻絕與過去不良損 友之決心。

五、制訂偵辦新興詐欺犯罪標準作業流程

王貞淑、鍾典村(2009)近來因電腦網路盛行,利用電腦網路進行的犯罪急遽增多,

因網路具有隱匿性、匿名性等特性,造成許多網路犯罪黑數,相對於傳統犯罪,偵辦 難度更高。

而新興詐欺犯罪偵查常常牽涉到電腦網路、電信電話等,因此偵辦新興詐欺犯罪 應制訂偵偵辦新興詐欺犯罪標準作業流程:先從受理民眾報案或主動發現犯罪開始,

先行蒐集案情不法犯罪事證,如:調閱網域名稱、電子帳號、IP存取紀錄、金融帳戶、

電話申設人等資料,甚致進行通訊監察、跟監,最後進入搜索程序等作業流程。

六、報紙廣告業者應盡責任及義務

戶廣告、求職廣告,騙取社會經驗不足之新社新鮮人交付人頭金融帳戶和電話進行詐 騙行為。因此,本研究建議應立法強制業者加強審核及配合警方辦案,當有不法人士 刊登「收購或租用帳戶」此類廣告一律拒絕刊載,並通知警方偵辦處理;而接受刊登 廣告時,應詳細確實登記公司行號及負責人名字,以便日後警方查緝詐欺案件有線索 可尋,切勿讓不法詐騙集團任意刊登不法廣告。

七、ISP業者應加強管控網站訊息

依據警政署政風室(2008)《如何防制員警執行網路巡邏勤務衍生弊端興利除弊調 查專報》顯示若警方執行網路巡邏,能夠發現網路犯罪行為及獲得網路犯罪線索及情 資。

本研究發現詐欺集團除了以報章雜誌來取得人頭金融帳戶外,隨著網際網路的流 行,網路聊天室、求職網站、部落格網站、交友網站等都成為詐騙集團犯罪平臺,而 ISP業者大都以商業利益為前提,任意讓不法人士刊登廣告、或像聊天室、部落格網 站、交友網站、討論區等雖提供免費資源給網友上網刊登資訊使用,卻不加以審核管 理,讓詐騙集團有機可尋,因此如何制訂一套健全的法令來規範ISP業者是當前刻不 容緩的議題。

八、加重刑法詐欺罪罪責,以遏阻詐欺案件發生

經濟學家Becker(1968)所提出「理性犯罪模型」認為降低犯罪的方法有三種:降 低犯罪不法所得、提高定罪率及提高刑罰。

現行法律規章多以刑法詐欺罪應用於詐欺犯罪,然而詐欺罪所規範「使人陷於錯 誤」,且尚無法完全包括自願提供帳戶、或者因為貪圖財物而提供資料等犯罪行為,

都以幫助詐欺犯罪偵辦,罪責過輕無法達到遏阻效,建議匯整各種犯罪類型與地檢署 招開聯席會議,討論是否有針對詐欺犯罪手法修法之必要。

九、教育民眾「找工作不必交付金融帳戶提款卡及密碼」之觀念

詐騙集團常利用民眾急需找工作心理,於報紙刊登求職廣告要求交付金融帳戶提 款卡及密碼。因此,政府機關、警政單位、金融業者等相關單位應加強宣導民眾「找 工作不必交付金融帳戶」的觀念,以杜絕民眾受騙之機會。

十、人頭金融帳戶防範之道

對於人頭金融帳戶的提供者,應詳究其犯意,其中尤以貪小便宜、無知者為多,

非靠警力或偵破犯罪可以解決,防範的根本應係透過社會教育、宣導來進行。以 99 年 6 月間推行的全民反詐騙活動而言,要警察人員全面守望ATM、挨家挨戶宣導,毋 寧是將社會教育的責任限定於警察之ㄧ角。相關單位應該全面思考犯罪防範:

(一)應該透過各級教育機構來推行教育宣導。

(二)透過金融機構加強把關對於金融帳戶的開戶嚴加把關。

(三)是對於國人身分資料的保密。

最後關頭才是應由警方介入,針對已經發生的犯罪偵查,才能產生嚇阻效果。

十一、家庭凝聚的重要性

本研究發現家庭凝聚對於詐欺行為有顯著差異存在,顯示社會控制中家庭是扮演 重要的角色,而未婚單身者觸犯詐欺罪比率比較高,因此必需透過家庭關心,才能正 確宣導和建立反詐騙之效。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擴大追蹤對象

本研究因受限於時間及經費,僅能以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各分局涉嫌詐欺犯罪者為 研究對象,整體研究樣本數量不大,且無法追蹤調查詐欺犯罪涉嫌人之後是否被地檢 署起訴、法院判決、有無再犯等情形,未能提供更深入、詳實之相關資料分析,希望 透過擴大範圍來探究詐欺犯罪行為與其他犯罪行為是否有直接或是間接之關聯。

二、除了問卷調查外,輔以深度訪談

本研究採量化之研究法,無法探究到深入之詐騙行為及歷程,僅能以固定之選項 讓詐欺犯罪涉嫌人作答,可能有違背其真正之意思,未來研究者,若在時間允許下,

除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外,可再做深度訪談,以更加了解詐欺犯罪涉嫌人之犯罪 行為。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 165反詐騙網站(2010),販賣或出借人頭帳戶販賣或出借人頭帳戶,販賣或出借人頭帳戶販賣或出借人頭帳戶,,就是犯罪行為,就是犯罪行為就是犯罪行為就是犯罪行為,,,出售閒置帳戶賺數,出售閒置帳戶賺數出售閒置帳戶賺數出售閒置帳戶賺數 千元

千元 千元

千元,,,當心得不償失,當心得不償失當心得不償失當心得不償失,取自http://165.gov.tw/

2. 中華民國銀行公會(2007),常見詐欺犯罪手法常見詐欺犯罪手法常見詐欺犯罪手法常見詐欺犯罪手法,取自http://www.ba.org.tw/

3. 王旭正(2007),資訊安全資訊安全,資訊安全資訊安全,,,網際網路安全與數位鑑識科學網際網路安全與數位鑑識科學網際網路安全與數位鑑識科學網際網路安全與數位鑑識科學,臺北:博碩文化出版 公司。

4. 王榮祥(2010),日 薪日 薪日 薪日 薪4千 當 馬 伕千 當 馬 伕 ,千 當 馬 伕千 當 馬 伕,, 變 詐 騙 人 頭 戶,變 詐 騙 人 頭 戶變 詐 騙 人 頭 戶變 詐 騙 人 頭 戶, 自 由 時 報 電 子 報 , 取 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6/today-south1.htm

5. 王貞淑、鍾典村(2009),由系統動態觀點建構網路犯罪預測模擬:以網路詐欺與 妨害電腦使用罪行為例,臺北:資訊管理學報資訊管理學報資訊管理學報資訊管理學報,第16卷第4期,第121頁~第140 頁。

6. 古慧珍(2006),我國網路詐欺防制之研究我國網路詐欺防制之研究-我國網路詐欺防制之研究我國網路詐欺防制之研究--以使用人頭帳戶為中心-以使用人頭帳戶為中心以使用人頭帳戶為中心以使用人頭帳戶為中心,新竹:國立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江志慶(2005),ATM轉帳詐欺犯罪的實證研究轉帳詐欺犯罪的實證研究轉帳詐欺犯罪的實證研究轉帳詐欺犯罪的實證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8. 吳吉裕、陳慈幸(2005),自動提款機(ATM)轉帳詐欺案件之多因被害理論,桃園: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6卷第2期,第147頁~第172頁。

9. 吳明隆(2002)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數 位科技出版公司。

10. 林山田(1996),評詐欺罪章中之新增三罪,臺北:月旦法學月旦法學月旦法學月旦法學,第49期,第85頁~89 頁。

11. 林山田、林東茂(1990),犯罪學犯罪學犯罪學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12. 林安倫(2007),施用毒品與犯罪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施用毒品與犯罪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施用毒品與犯罪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施用毒品與犯罪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林佳蓉(2001),網路詐欺案例類型、法律適用及犯罪防治,臺北:科技法律透析科技法律透析科技法律透析科技法律透析, 第 13 卷 8 期,第 50 頁。

14. 林宜隆(2000),網路犯罪問題及其偵防機制之探討,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 刊刊

刊刊,第31卷1期,第194頁~195頁。

15. 林宜隆、叢培侃(2004),網路犯罪防治與信賴機制之建立-以網路交易犯罪為例,

臺北:研考雙月刊第研考雙月刊第研考雙月刊第研考雙月刊第28卷卷卷卷1期期,期期,,,第 95 頁~第 96 頁。

16. 林東茂(2006),詐欺罪兼論國內學說見解詐欺罪兼論國內學說見解詐欺罪兼論國內學說見解詐欺罪兼論國內學說見解,取自

http://www.license.com.tw/lawyer/learning/teach/tcm025.pdf

17. 林書慶(2010),反詐騙「心」生活運動,臺北:警光雜誌警光雜誌警光雜誌警光雜誌,第 642 期。

18. 林鈺雄(2003),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臺北:臺大法學論叢臺大法學論叢臺大法學論叢臺大法學論叢,第32卷3期,第117 頁~147頁。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0-9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