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幾項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的參考。

一、對教師之建議

教室中的教學活動,常重視競爭比較、而忽視互助合作的重要,使 得學生對於合作意義的認知不足,缺乏討論溝通的技巧,這些問題需要 教師以良好的教學活動設計來彌補,並在課堂善加誘導,像是瞭解學生 特質,以進行適當的分組,為每一位小組成員,設計特有的工作職責或 任務。在課程活動正式進行之前和學生充分的溝通,說明合作的意義,

評量分數的計算方式,任務內容或目標,通常學習活動目標非單獨一人 所能完成,所以對於能互助合作的小組,多給予鼓勵。架構合作的氣氛 及誘因,降低破壞合作的各種可能干擾狀況,這些都是教師在進行活動 時應先考慮的,教師應培養學生願意和他人互助合作的態度,畢竟如果 無法有效促進小組間的合作意願,則反而可能使得合作學習的優點成為 阻礙。

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本研究因時間與人力的限制,僅以國中的生活科技課程為例,探討 學生在不同分組形式中的學習狀況,不免有一些未盡完整或不夠完整的 地方,以下將針對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法提出建議。

(一) 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為國中兩個班級,其中一班為實驗組,一班為控制 組,建議將來研究時可增加研究人數,或加入不同年級、甚至不同 學校的對象,以提高實驗的準確性與推論性。

(二) 在研究範圍方面

本研究利用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作為研究的設計背景,著重在製 造科技,建議在以後的研究可利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其他 範圍,例如:傳播科技、、營建科技、能源與動力等來設計教學活 動。

(三) 在研究時間方面

本研究教學總時數受限研究時程,研究時間前後僅四周,在這 四周之間,是否真實反應不同分組教學形式下的學習成效,尚值得 探討,因此建議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可將實驗時間拉長,以提高 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四) 學習保留方面

可再探討學習保留方面的研究,在本研究中因時間的限制,並 未實施受試者的追蹤測驗,無法探知兩組學生之學習保留情形,亦 即在異質分組及隨機分組學生在實驗處理之後,隔一段時間再進行 一次後測,比較兩組學生的學習保留成效,或者也可將學生的學習 型態納入研究變項中加以討論。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上官百祥(1984)。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整合式教學單元模式發展之研究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整合式教學單元模式發展之研究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整合式教學單元模式發展之研究。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整合式教學單元模式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法(第四版教育研究法 第四版第四版)。台北:五南。 第四版

王雅珍(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 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師大學報師大學報:師大學報::教育類:教育類教育類,42,1-16。 教育類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有意義的學習 概念構圖之研究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概念構圖之研究

余民寧、陳嘉成(1996)。概念構圖:另一種評量方法。政大學報政大學報政大學報,73,政大學報 161-200。

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

測驗年刊測驗年刊測驗年刊

測驗年刊,43,195-212。

呂季霏(1992)。花蓮縣國小低年級泰雅族學生平面幾何概念之詮釋性 研究。花蓮師院學報花蓮師院學報花蓮師院學報,14,87-209。 花蓮師院學報

李大偉(1990)。中學工藝課教學策略之探討。載於沈六(主編)。教教教教 學法研究學法研究學法研究

學法研究(((頁(頁頁649-666)頁 ))。台北:五南。 )

李平(譯)(1997)。Thomas Armstrong 著。經營多元智慧經營多元智慧經營多元智慧(Multiple 經營多元智慧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m)。台北:遠流。

李坤崇(1998)。班級團體輔導班級團體輔導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 班級團體輔導

李欣儒(1999)。科技教育之教學策略與教室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32(11),25-33。

李隆盛(1994)。工藝科教材教法新趨勢工藝科教材教法新趨勢工藝科教材教法新趨勢:工藝科教材教法新趨勢:::模組模組模組模組化的課程設計與解決問化的課程設計與解決問化的課程設計與解決問化的課程設計與解決問

育月刊,29(4),2-10。

李隆盛(1996b)。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255-179。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教學原理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教學原理

林寶山(1990)。教學論教學論教學論-教學論--理論與方法-理論與方法理論與方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侯銘(1947)。小學分組編制教學法小學分組編制教學法小學分組編制教學法。上海市:正中書局。 小學分組編制教學法

夏林清(1997)。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質性研究質性研究質性研究,99-120。

台北:巨流。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H. Altrichter, P. Posch,&

B. Somekh 原著,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行動研究方法導行動研究方法導行動研究方法導行動研究方法導

高慧蓮、許茂聰、蘇明洲(1993)。ㄧ個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概念之個案 研究。屏東師院學報屏東師院學報屏東師院學報,18,533-570。 屏東師院學報

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法,

(頁341-372)。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山(1994)。科技教室規劃之探討(下)。中學工藝教育月刊中學工藝教育月刊中學工藝教育月刊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7

213,2-13。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與學(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台北:

遠流。

陳伯璋(1988)。行動研究法。載於陳伯璋主編:研究方法的新取向研究方法的新取向研究方法的新取向(頁研究方法的新取向 135-144)。台北:南宏圖書。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質的研究法質的研究法質的研究法。台北市:南宏

陳佩正(譯)(2002)。Martin-Kniep, G. O.著。成為更好的老師成為更好的老師成為更好的老師成為更好的老師(Becoming a better teacher)。台北:遠流。

陳威志(1999)。國中生活科技教室規劃模式之研究國中生活科技教室規劃模式之研究國中生活科技教室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國中生活科技教室規劃模式之研究 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行動研究的舞臺: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國民國民國民 教育教育教育

教育,35,11-12。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行動研究 343-362。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心理。 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

216,3-16。

楊榮祥(1985)。數學科教學模式研究數學科教學模式研究數學科教學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系數學科教學模式研究

育專業與師資培育,129-15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行動研究

蔡錫濤(1995)。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內涵及教學策略探討。中學工藝教中學工藝教中學工藝教中學工藝教 育

育育

育,28(1),10-15。

盧秀琴(2001)。配合九年一貫課程之自然科教材教法教學研究。國民國民國民國民 教育

教育教育

教育,41(4),45-58。

賴秀芬、郭淑珍(1997)。行動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質性研究質性研究質性研究,

(頁239-248)。台北:巨流。

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 究

究究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詠梅(1996)。概念圖概念圖概念圖(三概念圖 三三)-評分準則三 評分準則評分準則。2004 年2 月23 日,取自評分準則

二、英文部份

Ausubel, D. P.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andStratton.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yerbach, B. A. (1988). Developing a technical vocabulary on teacher planning: Preservice teachers, concept map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 339-347.

Burgess-Macey, C. & Rose, J.(1997).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early years.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5(1)

Carr, W. & Kemmis, S.(1986). Becoming Critical. Basingstoke: The Falmer Press.

Corey, S.(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aiber, R.(1988). Discovery, inquiry, and experimentation. In W. Kemp &

A. Schwaller(eds.)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The 37th yearbook of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Mission Hill, CA:Glencoe.

Dale, E.(1954).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Henry Holt & Co.

DeVore, P.W. (1985).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65407.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 Macmillan, Inc.

Elliott, J. (1990).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Implications for supervision and for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6(1), 1-26.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Ernest T. Stringer.(1996).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Thousand Oaks & London: Sage.

Fraser, B. J. (1986). Classroom environment. Great Britain: Groom Helm.

Fraser, B. J. (1990).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classroom environments.

In K. Tobin, J.B. Kale & B. J. Fraser (Eds.), Windows into science classroom: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higher-level cognitive learning (pp. 192-201). New York: Falmer Press.

Fraser, B. J. (1991). Two decades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 research. In B.

J. Fraser & A. J. Walberg (Ed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Evaluation,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pp.3-28). London: Pergamon.

Fraser, B. J. (1994). Classroom and school climate. In D. Gable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n.

Fraser, B. J., & Fisher, D. L. (1986). Using short forms of classroom

instruments to assess and improve classroom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2), 387-39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2), 387-39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