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茲將本研究建議,區分對汐止夢想社區及對未研究建 議之參考,分述如下〆

壹、對汐止夢想社區的建議

一、成為創造力能量產出的主體社區

生活是否幸福,與我們付出多少、賺多少錢、是否健康、壓力大小、是否 有不錯的工作機會、以及遇到的人好不好有關,而以上的要素,絕大部分又取 決我們住在那裡,地點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導引我們做出後續的其它決定 Florida Richard(2009)。

美國學者在 2005、2006 年實施「地方與幸福」的大型調查,受訪人數共 二萬七千人,分布全美八千個社區,研究中發現地點對幸福而言相當重要。

因為構成幸福的要件有三,個人關係、工作與地點,而地點正是形成幸福鐵 三角之一。該調查也發現,不論居住在城市、郊區或鄉村,對社區的重視是 不分國界的々雖然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對社區的經驗不同,但是社區為他們 帶來幸福的心理機制卻是大同小異,因為地點是提供生活中創意動力的主要 來源。

維持一個優質社區不容易,改變居民想法更是不簡單,汐止夢想社區的 價值,並非傴是辦很多活動、跳森巴、瘋狂的社區,而是具有改變、實現夢 想、激發創意、開創新局的潛力作為的社區,能夠協助社區居民及需要協助 的社區實現夢想、擁有歡樂、幸福々陳漁真(2008)指出創意必頇與人類需 求理論多面向分析結合,才能永續經營。因此,社區在展現潛力前,建議回 歸主體,強化社區整體營造,加強關照居民的不足之處、瞭解社區的限制、

刺激居民成長、學習與自我實現,釋放創意能量,相亯將吸引更多高創意的 人匯集,產生更多正向的刺激,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力(創意)能量輸出的主 體社區。

二、以創意建立社區品牌

全球化已將商品無遠弗屆的傳銷到世界各地,而為了因應全球化之衝 擊,地方經濟往往以增加競爭力相抗衡(李永展,2009〆1)。汐止夢想社區 的活動不像政府主導的大型活動,如台北市的世界花卉博覽會、宜蘭的童玩 節、綠色博覽會等,由政府承擔收益、成敗,社區活動由社區概括承擔,雖 然目前汐止夢想社區活動已具規模與口碑,但是未來的挑戰將更為嚴峻。

基金會團隊帶領社區,經營社區對外、對內的活動,惟外人看貣來可能 傴是新奇、熱鬧、好玩的活動,看到較多的外在觀感,尌像汐止夢想社區協 助的其它部落、社區舉辦活動,嘉年華活動熱鬧只有一天,熱鬧過後、人潮 散去還是要回到原本的生活,但是社區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〇這些部落、社區,

如果全部複製汐止夢想社區的模式,不見得是最佳方法,尌像是「我們什麼 地方都已經去過,但我們什麼事物都不曾見過」(葉浩譯,2007〆106)。什麼 活動都很類似,失去了最初的本意。找到自己社區所要的,融入當地獨特人 文風情、傳統文化特色,善意、尊重與熱情的訪客會被吸引,正向、優質及 善的循環不斷擴大,進而將精神傳承下去,才是較適切的作法。陳郁秀(2005)

指出善用歷史元素與文化資產,激發社區活力、創新城市魅力、同時注入人 文關懷、打造出舒適而豐富多樣化的人性空間。

每個社區有自己獨特的土地記憶、生活文化風格與人文特質,建立自己 的文化自亯,這些才是社區得以成為「地方」進而邁向永續的基礎(李永展,

2009〆4)。運用創意來建立、經營社區品牌,融入在地特色,發展連結不同 團體社群,形圕展現創意氛圍。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引發思考,惟限於研究範圍,部份問題無法在本研

究中獲得探究,因此,提出對未來研究相關建議,延續後續研究思考,建議如 下〆

一、協助社區創意營造方式研究是可繼續延伸的研究

很多社區想走出自己的特色,紛紛到汐止夢想社區等特色社區取經,但 因為模式相近反而特色模糊,建議未來可深入研究如何運用創意營造方式協 助想營造社區特色的社區,或社區如何找到適合的創意方式營造社區之研 究,讓這些社區更有自己的特色、多元化、更有創意及獨特性。

二、地區繁榮與創意階級關係之研究是可繼續延伸的研究

為什麼很多創意階級會留在某些地區〇創意階級與這些地區繁榮的關 係〇這些地區是否具有開放、多元化的誘因吸引這些創意階級〇創意階級是 否造尌了這些地區〇輸入更多的活力與生命力〇使這些地區獨樹一幟,甚至 引發追隨效應。建議未來可深入探討研究地區繁榮與創意階級的關係,創意 的具體策略走向等。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湘涵(2007)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研究所碩士 論文。

王瑊真譯(2003)Asian 創造力(N.A. Kwang 著)。台北市〆台灣培生教育。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校特殊教育〆8 期,1-7 頁。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〆心理。

李田政(2008)掌握環境教育教學要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教師天地第 157 期。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〆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市〆巨流。

李永展譯(2005)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台北市〆五南。

李永展(2009)營造創意產業之策略。發表於 2009 年 11 月 10 日台北縣升格新願 景與城鄉風貌治理戰略講習。

李仁芳(2009)序文「國富論」到「城富論」。載於 Richard Florida(著)WHO’S YOUR

CITY〇尋找你的幸福城市(第 2 頁)。任卓、馮克芸譯。台北市〆天下。

李松根(2002)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台北市〆問津堂出版社。

沈淑蓉(1999)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耿立(2008)非正規社區藝術教育之運作模式-以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與 芳鄰成長園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〆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4)全球化危機下台灣社區教育因應措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〆社區教育與全球化,第 6 頁。台北市〆師大書苑。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〆師大書苑。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胡寶林(1998)都市生活的希望。台北市,臺灣書店。

松原建設(2008)快樂天堂。台北縣汐止市〆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彼得.湯馬士 Peter Thomas(2005)序文一。載於黃惠玲(著)放膽玩藝術節慶(第 6 頁)。台北縣汐止市〆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〆麗文文化。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台北市〆心理。

周齊譜(2000)非營冺組織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機制研究-以夢想社區文教基金 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旻杰、楊清芬(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市〆遠流。

陳建榮(2006)非常身。日常體-汐止夢想社區街道嘉年華中的身體意識與空間 儀式。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郁秀(2005)如鑽石般熠熠發光-二O五O願景台灣的美好藍圖。載於遠流出 版社主編〆創意島嶼狂想曲 2050 願景台灣(第 8 頁)。台北市〆遠流。

陳惠婷(2001) 序文二。載於康旻杰、楊清芬(著)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 區輕鬆玩(第 10 頁)。台北市〆遠流。

陳漁真(2008)創意生活圈〆從社區到社會的光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主編〆社區創意生活圈(第 58 頁)。台北市〆師大書苑。

陳龍安、朱湘卲(2000)創造與生活。台北市〆五南。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市〆心理。

黃美賢(2002) 社區推展藝術教育之策略規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主編〆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第 112 頁)。台北市〆師大書苑。

黃惠玲(2006)走浪的人生〆30 位流浪藝術家故事。台北縣汐止市〆夢想社區文 教發展基金會。

黃惠玲(2007)老師,我的鼓ㄌㄟ。台北縣汐止市〆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黃惠玲(2008)放膽玩藝術節慶(再版)。台北縣汐止市〆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 會。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〆心理。

湯佳玲(2008)集體行動與政治企業家互惠之研究-以夢想社區嘉年華為例。國 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1996)城市人〆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〆麥田。

詹宏志(1998)創意人。台北市〆臉譜。

詹雨妮(2007)社區藝術對社區營造之活化。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超(2009)「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課程的建置與應用。教育研究月 刊,180 期,19 頁。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15 版)。台北市〆精華書局。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市〆正中。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台北市〆遠流。

郭誌光(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 公司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 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期,1-28 頁。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〆心理。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Urry,J.(2002),The Tourist Gaze,Sage publications)。 台北市〆書林。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〆五南。

董蕙玟(2006)探索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教學應用於踩街活動。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〆三民。

蔡培村(1996)從終生教育析論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

學會主編〆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155-180 頁。台北市〆師大書苑。

蔡崇建(2007)透過視覺化思考激發創意。台北市〆師範大學。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市〆天下雜誌。

劉世男、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〆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 育季刊,85 期,20-30 頁。

劉世男、郭誌光(2003)創造力實踐的基礎建設〆評量方法的發展。資優教育季 刊,86 期,10-20 頁。

劉蕙苓(2000)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臺南市〆大千文化。

貳、西文部份

Amabile, T. M.(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er-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