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乘法教學方面

一、圖示教學

從許多研究、學童的作答反應及教師的訪談中,可以發現,圖象表徵是一項 可以與學童溝通抽象概念的教學工具。圖示教學的解說比一般文字的解說更容易 讓學童理解,教師可以透過圖示的數量表徵,讓學童較容易掌握住文字題中「單 位量」與「單位數」間的關係。

而培養學生自己依題意畫出圖示表徵,也可減少學童一看到數字就直接相乘 的解題模式,讓學童有多一些時間思考。而教師也可以藉由學童的圖示表徵,來 了解學童對題目的思考,診斷學童的思考程序是否有不合理處,也可以藉此引導 學童去檢驗並修正。

二、「倍」的語言溝通

在乘法教材中,「一隻青蛙有4條腿,3隻青蛙共有幾條腿?」的題目裡,由解 題記錄「4+4+4=12」可以看出「4」加了3次,有「3個4」,可以說成「4的3倍」,

而「4的3倍」就是一種「倍」的語言,是經由「3個4」的語言轉換而來。而會選 擇使用「幾的幾倍」的語言來引入乘法算式,主要的理由是學童通常習慣於按照 數字出現的次序來進行記錄活動(蔣治邦、謝堅、陳竹村、吳淑娟、林昭珍,2000)。

而在學習乘法單元之前,大部分學童的日常生活經驗中還沒有使用過「倍」

這個字,學童也不了解「倍」的意義,而如果教師在數學課程中,只告訴學童「5 個4也可以說是4的5倍」,這種定義式的說明,對學童來說是不容易了解的。但 透過加法算式解題及畫出圖象表徵的過程中,學童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做「倍」

的語言學習,及與乘法算式的銜接,進而獲得「倍」的概念與意義,所以讓學童 體驗透過「幾個幾」轉換至「幾的幾倍」的語言,是不可缺少的練習,也應該經 常使用,協助學童熟悉此溝通方式。因此在乘法單元教學時,得時時說明「倍」

82

的意義,否則原本不存在的、抽象的語文知識,是不容易在孩童的腦中生根。

三、九九乘法與乘法情境結合

教師在介紹九九乘法表的課程中,要讓學童將乘法表與乘法情境結合,而不 是先要求學童熟背乘法表,應該是要讓學童先了解乘法的意義之後再來進行乘法 表的背誦,如此將乘法算則和情境互相搭配,可以幫助學童了解乘法的意義。

四、題意的理解

學童在解乘法文字題最大的關鍵在問題轉譯上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數學乘法 解題教學時,應重視學童對題意的了解,先充分與學童討論題意,讓學童發覺解 題目標,再繼續進行解題的教學。

學習就是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需要讓學生達到真正的理解,才是有意義 的學習,若是教學時只重視學生的數學知識,而沒有要求他們理解這些數學知 識,雖然在教學後的考詴能拿到高分,但是沒有理解的記憶通常只能停留短暫的 時間。建立新概念頇慢慢來,教師的教學步驟要放慢,唯有讓學童理解、內化,

學童才能真正的學到知識。

貳、教材設計方面

一、教材中不要出現「幾有幾個」與「幾個幾」的混用

在某些教材的課程安排中,因為學習乘法概念時,「幾個幾」與「乘法算式」

的位置關係正好是顛倒,例如,「2個4」是「4×2」,而為了不讓學童混淆,所以 在課程中會以「幾有幾個」來陳述,此種陳述方式與「乘法算式」的位置關係剛 好是一樣,例如,「4有2個」是「4×2」,如此雖然學童可以很快的將其轉換成乘 法算式而不出錯,但卻發現學童只是記憶著方式,卻不理解其表徵意義,且在後 來學習「乘法算式」與「幾個幾」的語言轉換時,反而會受到之前「幾有幾個」

的陳述方式影響,造成解題時的錯誤。

學童在學習「倍」的語言時通常不能領會該語言的意涵,而太多的方式可能

83

會造成學習的負擔與混淆,所以教材中可以直接以「幾個幾」及圖像說明來帶領 學童學習,教學者並經常與學童溝通「倍」的語言,使學童能及早熟悉與應用,

而不要讓學童淪為方便記憶卻不解其意,甚而影響後來文字題時的解題。

二、將乘法交換律的學習放置在中年級課程

受訪的一位教師曾提出,學生在解乘法文字應用題時,常常不去考慮「單位 量」與「單位數」的位置,其原因可能是在乘法的交換律教學上,有的學童認為 乘法算式記錄成「6×5=30」和「5×6=30」都可以,因為都可以得到「30」的答 案,所以學童並不在乎「單位量」與「單位數」擺放的位置,而大部分的低年級 學童尚未能掌握乘法交換律,也不能輕易接受乘法交換律的性質。

雖然從G-DINA模式認知屬性後驗分配機率值中,學童在「乘法的交換律」

上表現最好,但其實很多學童卻還未能完全瞭解乘法交換律的性質。因為在部份 -全體運思期中,在比較「5×3」和「3×5」時,兒童認為它們的相等是屬必然,

可是這種必然性是根基在它們可以做出同樣的集聚單位「15」,並不是真正的乘 法交換律,真正的乘法交換律蘊涵著兩階層的部份-全體的交換關係,是部份-全 體時期所無法掌握的(甯自強,1993)。而部份-全體運思期,兒童約在三年級下學 期開始才擁有此一運思(甯自強,1995)。

因此,為了不讓低年級的學童對於「6×5=30」和「5×6=30」,兩個數字位 置顛倒乘積卻一樣的結果感到困惑,乘法交換律不需要在低年級的課程中特別和 學童討論,尤其課程中對乘法交換律的問題處理,有時會只有以「6×5=( )×6」

的題目型式出現,更容易引起學童的困惑,因為此種題型沒有搭配乘法情境的出 現,反而容易讓學童產生混淆,也會造成學童對於理解「6×5=30」和「5×6=30」

的差別感到不在意。

三、中、低年級之「倍」的語言教材予以銜接

在低年級時,學童在學習「連加法」、「幾個幾」、「幾的幾倍」及「乘法 算式」這些倍的語言轉換上,其實有其語文理解上的困難,而「倍」的語言課程

84

到了中年級以後卻不再強調,使得部分語文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童無法有再次加強 與學習的機會,造成學童的錯誤概念一直無法獲得釐清,因此在中年級教材的設 計上應該要有其「倍」的語言之課程銜接。

參、相關研究建議

一、傳統分析理論與認知診斷模式的相關性

傳統的測驗編製常以詴題的分析理論作為選題的標準,但卻不知以傳統分析 理論所編製的一份品質優良的詴卷,其作答情形應用在認知診斷模式分析中的適 切性,因此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探討其兩者的相關性。

二、探討教師的專業背景因素是否影響其數學教學方式

教師的培育體系多元且各有其專業背景,但國小的教師卻常無法以教師的專 業背景來派任其教學的科目,因此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在其數學的教學上是否會 有差異,又是否會對學童的學習產生影響,是往後可以研究的方向。

8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文卿(2010)。DINA模式與G-DINA模式參數估計比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 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民寧(1992)。測驗編製與分析技術在學習診斷上之運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8,

44-60。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佳容(2008)。運用圖像表徵解決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迷思概念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連芬(2003)。教學模組之設計與實踐~以國小二年級乘法補救教學為例。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周鈺淇(2008)。以單位量觀點探討二年級乘法教學活動。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子帅(2002)。「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正整數乘法概念之探究」-以詴題選項特徵 曲線為分析基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林碧珍(1991)。國小兒童對於乘除法應用問題之認知結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 報,5,221-288。

唐珍琪 (2008)。激發式動態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二年級乘法教學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淑真(2006)。九年一貫第一階段正整數乘除法詴題編製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涂金堂(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臺南師範學院學報,37(2),67-97。

涂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三民書局。

86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0)。國民教育社群網。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2月6日。網址:

http://teach.eje.edu.tw/index.php

許佩婉(2008)。歸納教學配合後設認知對乘法四類型概念理解的歷程及成效之研 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市。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亭孙(2010)。DINA模式與G-DINA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 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英豪、吳裕益(1995)。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

陳桂英(2005)。數學乘法應用問題類型解題歷程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淑琳(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市一所國小 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甯自強(1992)。兒童的「整數詞」意義。第八屆科學教育年會發表之論文。高雄 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甯自強(1993)。單位量的變換(1)-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34(1),

27-34。

甯自強(1994a)。國小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研究(1)-「數概念」類型研究(2)。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82-0111-S-023-001)。

甯自強(1994b)。新課程對乘法啟蒙教材的處理。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二學年 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嘉義縣: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甯自強(1995)。五個區分對數與計算教材設計的影響。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 教師研習會。

楊志強(2004)。測驗品質考驗與TestGraf 98的應用。九十三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 書: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87

廖秀桔(2010)。以「發展解題能力教學模式」探究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概念之行

廖秀桔(2010)。以「發展解題能力教學模式」探究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概念之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