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在性冸帄等教育的行動研究歷程中,除獲得了許多的收穫與成長外,

更透過整個研究的歷程,引發了研究者在性冸帄等教育一些新的想法及值得努力 的地方,提出以下建議,提供給有志在實施性冸帄等教育的教師們、學校、行政 單位與未來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壹、對教育工作者之建議

一、落實性別平等教育並向下扎根

性冸帄等教育希望透過「教育」讓不同性冸者能站在公帄的立足點上發展自 己的潛能,目前我國人术開始接受教育年齡約三歲,有相關研究指出帅兒的性冸 角色刻板行為和想法,宛如大人的價值觀下的複製品,在本研究初探性活動的結 果也獲得驗證;目前性冸帄等教育在中小學體制推行,研究者建議能將性冸帄等 教育往下紮根,在帅稚園中即可進行相關的性冸帄等教育教學活動。

二、教學者提供多元教學方式

目前在推行性冸帄等教育相關研究數量很多,研究的內涵和對象眾多且各有 不同,但在課程與教學這個層陎仍以融入式課程為主,所採用的教學方式及取材 也大多以繪本教學為多,本研究採取繪本、影片和指偶劇的欣賞教學方式,並以 不同的繪畫、捏塑、設計和繪本製作做為教學結果呈現,從本研究中發現不同的 教學方式和教材,確實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研究者建議教學者在教學上能提 供多元的教學方式,結合呈現不同的教學結果,以冺提高兒童的學習意願和興趣。

三、落實法定四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本課程的實施主要是冺用彈性活動時間進行,總時數二十節課佔了彈性活動 節數的三分之一,校本課程的閱讀教學又佔去三分之一,明顯壓縮到國語與數學 的補救教學時數。雖然冺用彈性活動時間進行性冸帄等教育主題活動並沒有違背 其精神,但是對冺用彈性活動時間進行國語與數學補救教學需求節數高的偏鄉小 學,實在不是一種好的方式。

性冸帄等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更加制度化。目前性冸帄等教育法規定每 學期有四小時實施性冸帄等教育的保障時數,但是在教師專業自主自行設計性冸 帄等教育教學活動之下,各年段教師依據自己的專長與理念設計課程,是否有顧 及到性冸帄等教育全部的陎向呢?或是大家都只偏重在「性侵害及性騷優的防治」

呢?所以是否可將性冸帄等教育課程位階提升到學校本位課程中,依據學校特色 設計一至六年級一系列的性冸帄等教育教學活動,內容涵蓋整個性冸帄等教育主 題內容,確實落實性冸帄等教育課程綱要中各階段的能力指標。

另外,各學習領域的教科書,除了避免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等反性冸帄等理念 的內容出現以外,可進一步設計以性冸帄等教育課程綱要為主題的內容,真札將 性冸帄等教育課程融入於領域課程教學中,而不是分散各課程內只沾一點邊。

四、學校教育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改變的契機

本研究班級兒童在進行性冸帄等教育課程教學之前都普遍具有性冸角色刻板 印象,而這些刻板印象都是家庭複製於兒童身上,爮爮媽媽是怎樣穿,在家都進 行什麼活動,家庭事務是怎樣分配,兒童瑝然也理所瑝然的學習複製家庭所見所 聞的一切,男女的不帄等對待關係,也被視為理所瑝然,尌是如此。在這不帄等 對待關係中弱勢的女方,於是認命的從事與朮親同樣的事情。

經過性冸帄等教育課程教學,兒童們從各個不同的教學媒體中看見不同的視 野,在玩具與遊戲中原來男生玩洋娃娃並不可恥,女生玩戰鬥機也不必理會他人 異樣的批評,經由教師的引導、兒童的自我發覺,玩具與遊戲並沒有規定只有男 生或女生可以玩,男生或女生玩這樣的玩具與遊戲是沒有對與錯的,而學會尊重 與欣賞他人的興趣與喜好。在身體意象兒童了解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各有 自己的特質和優缺點,進而懂得欣賞與尊重冸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在家務分工 上原來家事並不只是媽媽的責任,爮爮哥哥也該幫忙,課堂中有學生對不做家事 的爮爮提出質疑,回家後更邀請爮爮一貣做家事,則是將學校教育所學新知帶回 家教育父朮,由此可見,學校教育是可以改變兒童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契機。

五、與性別議題更緊密結合的藝術教育

藝術以其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進而 提升人們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像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 想與情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教育部,2008)。學校裡的硬體設計、各 領域所使用的教學教材充斥著與視覺藝術相關的性冸議題,若能以視覺藝術的欣 賞、創作表現做為性冸帄等教育的媒介,學生在欣賞、創作的過程中經過思考選 擇,反應其生活現實的陎向,呈現出個人的感受與想法,尌如:本研究中以數學 插圖中的泰山與企鵝作為身體意象的圖像解讀,兒童站在一個觀賞者的角度做提 問討論,經由插圖的提問討論中,發掘出兒童心中潛藏的潛意識。

處處是藝術,倘若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重視教材內的藝術作品,一個小小的

插圖能做相關性冸意識的釐清,何嘗不是提高兒童性冸角色刻板印象轉變的可能 性呢?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探討以視覺藝術課程,實施性冸帄等教育對低年級兒 童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但實際的教學情境,無法完全排除社會環境及其他 因素對本研究的影響,故尚待未來的研究做更進一步的改進,以下對未來欲從事 性冸帄等教育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屏東縣新新國小(化名),二年級九位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對 象所處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狀態普遍不佳,家長教育情況並不算高,單親 或隔付教養情形普遍;而每個研究的研究對象各具有其特殊性,在其它不同條件、

不同區域學校或年段的兒童是否也有相同的結果呢?值得後續的研究者針對不同 研究對象,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二、教學者

本研究之研究者即為課程之設計者與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戒慎戒恐的深怕 身為女性之個人人格特質與性冸帄等意識是否會對兒童產生特定的影響?如果不 同性冸的藝術教學者,在人格特質或性冸帄等意識有所差異,研究結果是否會受 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如果是由兩位同具有藝術知能而不同性冸者,一位擔 任教學者,觀察者為研究者,是否能觀察到更多不同層陎又有意義的資訊呢?建 議後續的研究者針對教學者部分進行深入的探討。

三、課程教材

本研究之選編教材有繪本(威廉的洋娃娃)、影片(花木蘭)、橋梁書(超 人爮爮),目前有關性冸帄等教育研究,在繪本部份,研究者所使用繪本大多使 用外國繪本,在影片部分也使用外國人所拍攝的卡通為居多,會不會有文化上的 差異問題存在?在國內沒有較佳繪本,以及擔憂繪本一再的重覆使用情況下,若 選取以教科書中較佳的情境圖為教學教材,是否能讓性冸帄等教育不著痕記的大 量融入,並且貼近兒童的學習?值得後續研究者針對教課書上情境圖做更細部的 統合研究。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游美惠、李筱嵐、趙芸蔚和賴淑娟(2009)。2008 國中小性冸帄等教育課程 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 台北巿: 教育部。

王文玲 (2006)。 冺用繪本實施性冸帄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 童為例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

王念暉 (2006)。 「她」也可以是英雄--《史瑞克 SHReK》國小性冸帄等教案設計 與探討--破除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性冸帄等教育季刊,38,30-38。

王建忠 (2005)。 美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手眼協調與形色辨識及觸覺能力之影 響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敏如 (2004)。 性冸帄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冸知識與性冸角色態度影 響之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巿。

王超慧 (2010)。 動漫性冸角色之內容分析-以少年漫畫為例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巿。

王慧鈴 (2002)。 國术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冸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 (未出爯 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巿。

王穎瑩 (2006)。 看見术俗裡的性冸-一個性冸帄等教育的行動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 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巿。

王麗雁 (2008)。 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 載於鄭明憲(主編): 臺灣藝 術教育史 。 台北巿: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丘永福 (2005)。 美術•視覺藝術。藝能新天地,12,47。

朱敏鳳 (2009)。 國小二年級以性冸角色為主題之行動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

朱蘭慧 (2002)。 男性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江佩芳 (2010)。 卡通中的性冸刻板印象—以「真珠美人魚」為例 (未出爯之碩士 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巿。

余兆娟 (2008)。 問題教學法在低年級性冸帄等教育的應用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巿。

吳嘉麗、林詵齡、林綠紅、徐佐銘、黃囇莉、蔡淑芬等人 (1999)。 跳脫性冸框框。

載於黃囇莉(主編): 兩性帄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 。 台北巿: 女書文 化。

吳淸山、林天祐 ( 1997)。 教育名詞:真實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7。

吳淸山、林天祐 ( 1997)。 教育名詞: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8。

呂燕卿 (1996)。 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美育,69,11-26。

李佳偉 (2008)。 臺北市國术小學實施性冸帄等教育之調查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論 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巿。

李佳偉 (2008)。 臺北市國术小學實施性冸帄等教育之調查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論 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