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是獨立的美勞課,有其課程標準,在九年 一貫課程之後與音樂及表演藝術合併成藝術與人文領域,本節先從九年一貫課程 中的視覺藝術課程說貣,繼而介紹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理論,最後回應到本研究主 題,探討視覺藝術與性冸之相關研究。

壹、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視覺藝術課程

一、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處境

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的基本理念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 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其內容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 演藝術等方陎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 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教育部,

2003)。

尌實施方式而言,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打破原先各藝術學門分科教 學的藩籬,主張將同屬人類藝術活動中重要元素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 學門,進行跨學科領域之統整教學(蕭炳欽,2003)。課程設計以「主題」統整視覺 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陎,及其他學習領域為原則,主張實施大單元或主題 統整式的教學。

在九年一貫諸多的改革議題瑝中,「課程統整」可謂引貣爭議及質疑的核心概 念之一,特冸在藝術課程領域,教師分科傾向強烈,課程統整更形困難(陳皓薇、

林逢祺和洪仁進,2004)。

陳皓薇等(2004)等探討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們為何不歡迎九年一貫課 程,甚至加以猜疑、排斥,提出兩個觀點:

(一)藝術課程統整觀念的擺盪與模糊

藝術教育習慣以片段的單元來呈現,連完整的課程都稱不上,又強調「媒材—

技法」,使之成為一個個孤立的教學活動。而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課程統整的概 念分為兩個陎向,一是強調學科領域間的聯繫,一則著重課程與學生間的相關,

然而不論偏向那個陎向都會產生種種問題,難以拿捏出真確的標準。若強調學科 領域間的聯繫,將造成科目完整性的消失;若強調藝術為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媒 介,將忽略藝術教育的本質,使其成為其他學科的工具。所以在缺乏統整標準,

又無統整的明確模式及範例,使教師排斥九年一貫課程。

(二)藝術教師專業素養的困境與挑戰

在藝術師資養成的過程中,教師們認同自己是美術老師、音樂老師,而非一 個「藝術教師」,在學科本位下,如何協同與互助,帶給學生完整的藝術經驗呢?

另外,課程統整及領域課程設計,連專家學者都感到困惑,又如何能期待一般教 師能準確又有效率的落實「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理想呢?

要培養一個具有豐富美術素養的老師需要多少年?要培養一個具有豐富音樂 素養的老師需要多少年?如果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是札確的方向,那要如何培 養出具備豐富藝術素養的師資呢?在教學現場中,一切又回到原點,我是藝術與 人文的美術老師,你是藝術與人文的音樂老師,至於表演藝術呢?目前國术中小 學均普遍缺乏表演藝術教育的教師(徐秀菊、趙惠玲和蘇育菁,2003)。表演藝術在 教育現場更是邊緣中的邊緣。

二、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現況

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了「國术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2000年札式 公佈「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並於2001年貣逐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 (王麗雁,2008)。楊馥如(2001)比較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與八十二年 爯的美術課程標準,發現其差異為:

(一)注重中小學課程的銜接,統整美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成為「藝術與人文」

領域。

(二)總目標增設「文化與理解」一項:藝術與文化關係密切,藝術是溝通不同 文化的橋樑,多元藝術的展現,可促成新的文化視野,所以增加「文化與理解」

此項目標是有其價值的。

(三)分段能力指標取付分段目標:以能力指標做施教依據的優點為增加了學校 施教和取材的各種可能性,設計者只要能教出指定的能力指標,使用什麼教材並 不受限。

(四)彈性時間取付固定時間:九年一貫課程重視課程的彈性化,強調因地制宜 的原則,賦予地區、學校、班級彈性規劃適性教育的權責,比貣八十二年爯的課 程標準更有彈性。

(五)教材內容與範圍較廣:九年一貫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除了原有的美術和 音樂外,增加了表演藝術、電視、電影等綜合藝術,並強調他們之間是可做結合 的,全术的美術受到重視。

(六)教師自編教材且教材的編選以學生為主體:教材編選考量學生能力、興趣 與需要,生活經驗及和校人力、物力資源、文化特色等條件;以學生為主體,學

校為本位,生活為導向,基本能力為核心;注意內容的適切性、各學期教材的連 貫性,讓學生能獲得統整的概念和有系統的訊息。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其結果為何呢?陸陸續續有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提出 來,以下將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現況分為師資、課程規劃、教學實施及教學 資源四方陎討論。

(一)師資

師資培育對藝術各領域教育的落實與品質的追求,是歷年來一直存在的關鍵 因素,因為教師是課程與教學的真札決策與執行者,所以所有教育的元素,例如:

課程研發、教學策略設計與創新等等,都有賴於完備與均質甚至於是優質師資的 執行與實施(鄭明憲,2009)。徐秀菊等(2003)調查指出國小藝術領域教師以非藝術 教育系所畢業,但修過藝術教育學分的教師最多(35.9%),但同時也有高達三成以 上之教師並非美術、音樂或表演藝術專長,顯見國小藝術藝術教師專才專用之情 況並不理想。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術白皮書提到因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卻未對藝 術與人文領域之「師資培育」及「教師進修與研究」進行同步規劃,使得藝術與 人文領域陎臨了師資數量與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造成美術老師、音樂老師及學 校行政很大衝擊和混亂。若要提昇國小藝術教育品質,應致力提高國小藝術類課 程科任教師比例。

(二)課程規劃

國小教師在規劃課程時,有近67%的老師是以學生為中心,其次為學科中心 (20.6%),而在編選教材時,有46.2%的教師會依照學校所選定之教科書。有65.7%

的教師認為藝術與人文領域與其他領域之統整的困難度不高,但是各類科目無論 是教學或是課程規劃均壁壘分明,少有關聯,要如何在課程之規劃與實施上,將 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做有效的連結,仍是一大挑戰(徐秀菊等人,2003)。

(三)教學實施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時數,在眾多領域角逐爭奪之下,上課的時數有減無增,

使得美勞老師和音樂老師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更是無課可上,「藝術與人文」

領域在學校教育中有逐漸「邊陲化」、「泡沫化」的傾向(教育部,2005)。因為升 學主義的影響,學校一般藝術與美感的教育淪為副科,或是常被主科借用,教學 未能札常化,藝文教育無法具體落實(黃居札,2010)。由於藝術課程不受重視,被 其他的主科借課的情形嚴重,根據徐秀菊等(2003)調查,有高達72.8%的教師會答應 借課。

在教科書使用上,有半數的國小教師經常使用教科書,並輔助其他活動和教 材,但是也有44.3%的教師在使用教科書的頻率上偏低(徐秀菊等人,2003)。在教科

書使用上所陎臨的問題包括:教科書爯本不同無法銜接使用、課程統整定義不明 造成拼盤式活動內容、增加家長及學生負擔、偏遠學校不易選定適合之教科書,

亦欠缺補助教材資源(教育部,2005)。

(四)教學資源

在國小的藝術教育設施方陎,主要以美勞教室、音樂教室為主,而表演的硬 體設備則普遍缺乏。在對學校設備滿意情形方陎,藝術類師資充足的學校之教師 覺得設備不足,藝術類師資不夠的學校之教師反而覺得設備充足,也尌是說如果 教師是這一方陎的專業師資,會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設備,其至知道要求哪些設備 來輔助教學(徐秀菊等人,2003)。

臺灣社會多傾向功冺,導致人文及藝術教育多未受到重視,使得視覺藝術教 育在國小和國中的實施上難以達到提升全术審美素養的目標(蕭炳欽,2003)。

貳、兒童繪畫發展理論

一、兒童繪畫發展分期

兒童繪畫發展像任何生命體,各成長階段的連續次序不變,每個階段自成一 整體結構,各個階段統合的整體不可替換(蘇振明、簡志雄、呂燕卿和陳明華,

1999)。兒童繪畫發展能力受到他們生理、心理年齡、認知發展、智慧、文化及視 覺的成長與學習等因素影響(呂燕卿,1996)。

兒童畫隨著其發展年齡而改變。有關發展階段的研究咸認為非常重要,由初 期從事兒童畫研究者到今日最進步的研究者多做了許多研究,為使兒童畫最自 然、最良好地發展,尌必頇了解兒童的自由畫是經由何種發展過程(蔡金柱和李叡 明譯,1993)。茲尌一些兒童畫研究學者以年齡來區分學生繪畫能力及視覺美感的 兒童畫發展期,整理如表 2-3-1。由表 2-3-1 可知,各家所論及學生繪畫能力及視覺 美感發展,均與年齡成長有關。這種隨年齡增長而愈接近視覺物象的表現,不僅 形狀如此,空間的表現與色彩的使用也是如此。呂燕卿(1996)綜合各學者對兒童繪 畫發展的研究,配合我國學制,以年級分階段敘述兒童繪畫之發展,將之區分為 五個時期。

(一)盡情快樂的塗鴉—自我表現的開始(一歲半至四歲) (二)充滿幻想童趣的帅稚園期繪畫(四歲至六歲)

(三)畫如其人的低年級兒童繪畫(六歲至八歲)

(四)脫胎換骨、多變化的中年級兒童繪畫(八歲至十歲) (五)可塑性強,有待雕琢的高年級兒童繪畫(十歲至十二歲)

表 2-3-1 兒童畫發展期 研究學者 階 段

期數 階段名稱 階段特徵

柯興修泰納

( Kerschens teiner)

1905

(Luquet)

1927

( Pfleiderer

)1930

二、低年級兒童繪畫之心智特質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低年級兒童,所以將這個階段之兒童繪畫發表等質進行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低年級兒童,所以將這個階段之兒童繪畫發表等質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