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 行動研究—以視覺藝術課程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 行動研究—以視覺藝術課程為例"

Copied!
1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如慧 博士

國小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 行動研究—以視覺藝術課程為例

研 究 生: 蔡鳳娥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國小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 行動研究—以視覺藝術課程為例

研 究 生: 蔡鳳娥 撰 指導教授: 張如慧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八 月

(4)
(5)
(6)

謝 誌

論文完成了,心中那塊大石頭終於可以卸下了,看著自己的論文,雖它不是 極至完美,但也是自己親自努力創作出來的成果,心中有無比的欣慰與感謝,感 謝一路伴我走來的師長、同學及家人,不時給我力量與溫暖,千言萬語也說不盡 我的感謝!

首先,要特別感謝張如慧博士願意擔任我的指導教授,給予我最明確研究論 文的方向,不論是在研究方法或是研究內容上,如慧老師都會一一仔細的審視,

並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可說是我學海上最亮的一盞明燈。其次感謝口試委員湯 博士唯玲、何博士俊青,在百忙之中撥空為這篇研究做校閱指正,讓本研究得以 臻於完備,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回首三年的研究所生涯,除感謝所上諸位任教老師在課業上的悉心指導,讓 我能具備研究的基礎,讓本研究可以順利完成,更要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謝謝 你們在我課業上遇到困難時,提供許多的協助與鼓勵。

也要謝謝我最親愛的家人,有你們的鼓勵與支持,讓我有勇氣走完艱辛漫長 的研究路程,尤其是先生,感謝在研究歷程不斷在性別議題上與我對話,提供我 研究靈感,以及可愛的寶貝兒子,讓我可以不斷做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自我省思,

你們是最佳的性別平等角色典範,你們的協助是我完成論文最大的助力。

最後,感謝協助研究的二年級小朋友們,在研究教學歷程中你們都很用心學 習,雖無法完全轉變你們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但你們學會認同自己、尊重別人 的態度,令老師感到很欣慰。期望能藉由本研究,提供給身在教學現場的教師們,

對國小低年級兒童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一些認識與啟發點,共同為性別平等教育 努力。

蔡鳳娥 謹致於 2012 年 8 月

(7)

國小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 行動研究-以視覺藝術課程為例

作 者 : 蔡 鳳 娥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從了解低年級兒童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開始,然後設計與實 施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主題的視覺藝術課程,最後檢視此教學活動對低 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參與 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對屏東縣某國小二年 級學生進行二十節課的正式教學觀察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童在「色彩樣式的選擇」、「玩具與遊戲」、「身體意象」、「家務 分工」四個面向上具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二、在課程進行之後發現

(一)在玩具與遊戲面向,明顯改善性別隔離現象,學童在選擇玩具 與遊戲同伴時,能以較開放的心胸,接受異性玩伴,也不會侷限自己 只能玩某些玩具。

(二)在身體意象面向,已不具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目前現實生活 男女衣著裝扮較貼近。

(三)在家務分工面向,呈現公平的男女分工,學童並主動鼓勵爸爸 一起做家事,認為男女皆適合的家務明顯增多。

三、教學省思

(一)透過性別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童發現各種性別上的可能,

凸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限制。

(二)教育的力量往往敵不過媒體的威力,這是教育要努力、媒體該 警惕的地方。

(三)家是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最佳場所。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有意從事性別平 等教育教師、學校行政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 鍵 詞 : 性 別 平 等 教 育 、 性 別 角 色 刻 板 印 象 、 視 覺 藝 術 、 行 動 研 究 、 國 小 低 年 級

(8)

An action research of Ge nder Role Stereotype on Lower Graders in Ele me ntary School in Visual Arts

Tsai Feng E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knowing young learners’ gender role stereotype and then followed by the design and teaching of visual art courses concerning gender equality. It ends with viewing the impacts of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to children’s gender images. Taking action research as the method, this study adopted measures includ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ata analysis. Second grader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tung County were taught with twenty periods during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1. The researcher noticed children’s gender role stereotype in ‘choosing colors’, ‘toys and games’, ‘body images’ and ‘housework

cooperation’.

2. After teaching courses, several results are found:

(1). The sexual distinction is lessened in the phase of ‘toys and games’.

Children are more willing to have fun with the opposite sex and no longer merely play with certain toys.

(2). As for ‘body images’, children wear clothes with modern styles as long as they have no gender role stereotype differences.

(3). In the phase of ‘housework co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s that children encourage their fathers to do houseworks and more and more young learners also believe that both genders are suited to any housework.

3. Teaching reflection

(1). By the activities regarding gender equality issues, yonger learners are able to discover any possible genders as well as to break the restrictions of sexual stereotyping.

(2). Mass media always make a greater impact on children tha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is is what we should be attentive to.

(3). The best place for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s home.

The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ntention to engage in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gender equity education、gender roles stereotype、visual arts、action research、

lower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9)

目次

目次………iii

附錄………iv

表次……… 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7

第二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16

第三節 視覺藝術………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41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44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8

第四節 研究場域分析………51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班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分析………55

第二節 研擬性別平等教育教學活動………70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歷程與討論………76

第四節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評鑑………96

第五節 課程實施歷程之反思與啟發………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3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36

英文部分………144

(10)

附錄

附錄一: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相關論文………145

附錄二:訪談大網………151

附錄三:初探性活動作品 (一)色彩樣式的選擇—男、女生代表顏色………152

(二)玩具與遊戲—我和我的好朋友………153

(三)身體意象—男女畫象………154

(四)家務分工—我的家人做的事………155

附錄四:衣著(上衣)顏色觀察紀錄表………156

附錄五:性別角色態度學習單 (一)玩具與遊戲—誰的玩具呢?………157

(二)身體意象—分分看………158

(三)家務分工—大家來分工………159

附錄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計畫………160

附錄七:正式課程學習單 (一)威廉的洋娃娃—最喜歡的玩具………172

(二)花木蘭影片欣賞學習單………173

(三)超人爸爸學習單………174

附錄八:正式課程作品 (一)主題一:盒中寶貝………175

(二)主題二:男女紙偶服裝設計………176

(三)主題三:理想家………177

附錄九:男女紙偶服裝設計的男女紙偶形體………178

附錄十:教學札記 (一)發現的毛毛蟲………179

(二)水壺事件………181

(三)香水、耳環事件………182

附錄十一:超人爸爸閱讀發表………183

附錄十二:整體課程回饋單………184

(11)

表次

表 2-2-1 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一覽表………18

表 2-2-2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內涵………18

表 2-2-3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構面與內涵………19

表 2-3-1 兒童畫發展期………34

表 3-2-1 觀察時間表………44

表 3-2-2 訪談時間表………45

表 3-3-1 資料譯碼分析………49

表 3-3-2 資料編碼釋義表………50

表 3-4-1 研究對象個人行為特質分析表………53

表 4-1-1 初探性活動內容………57

表 4-1-2 男生和女生代表顏色統計表………58

表 4-1-3 適合與不適合男女的玩具和遊戲………60

表 4-1-4 我和我的好朋友作品分析………60

表 4-1-5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男女生適合玩的玩具或遊戲………61

表 4-1-6 引用翰林版數學課本插圖做圖像解讀………62

表 4-1-7 男女圖像作品分析………64

表 4-1-8 刻板印象適合男生與女生的人格特質………65

表 4-1-9 我的家人做的事作品分析………66

表 4-1-10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適合男生與女生的家務分工項目………67

表 4-2-1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課表………72

表 4-2-2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時間與內容………73

表 4-3-1 學童捏塑的三樣盒中寶貝………80

表 4-3-2 學童捏塑的三樣寶貝和說出心中想要的卻不好捏的玩具對照…………81

表 4-3-3 盒中寶貝作品分析………82

表 4-3-4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男女生適合玩的玩具或遊戲………83

表 4-3-5 性別的相關圖片男女猜測的人數與理由………84

表 4-3-6 想當男生還是女生及喜不喜歡的理由………87

表 4-3-7 男女紙偶圖像作品分析………88

表 4-3-8 刻板印象適合男生與女生的人格特質………89

表 4-3-9 理想家作品分析………93

表 4-3-10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適合男生與女生的家務分工項目………95

(12)

表 4-4-1 學童在主題一盒中寶貝的課程學到的觀點與教學目標對照表…………97

表 4-4-2 學童在主題二男女糾察隊的課程學到的觀點與教學目標對照表………98

表 4-4-3 學童在主題三理想家的課程學到的觀點與教學目標對照表………99

表 4-4-4 學童對對自己上課秩序與專注度表現說明………100

表 4-4-5 學童對自己喜歡的教學方式說明………101

表 4-4-6 學童最喜歡的作品說明………102

表 4-4-7 「我和我的好朋友」和「盒中寶貝」的作品呈現對照說明………104

表 4-4-8 「我和我的好朋友」和「盒中寶貝」作品分析………105

表 4-4-9 「男女畫像」和「男女紙偶服裝設計」的作品呈現對照說明………106

表 4-4-10 「男女畫像」和「男女紙偶服裝設計」作品分析………108

表 4-4-11 「我的家人做的事」和「理想家」的作品呈現對照說明………110

表 4-4-12 「我的家人做的事」和「理想家」作品分析………111

表 4-4-13 誰的玩具呢?-玩具與遊戲學習單………112

表 4-4-14 分分看-身體意象學習單………113

表 4-4-15 大家來分工-家務分工學習單………114

(13)

圖次

圖 3-1-1 研究流程圖………43

圖 3-2-1 作品分析圖………46

圖 3-3-1 資料整理分析圖………48

圖 4-3-1 繪本中所出現的玩具和極具性別爭議的玩具標籤………78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上畫畫課時,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小朋友在選色方陎常會呈現男女不同性冸 上的差異,男生通常會選寒色系,而女生會選暖色系。研究者班上的男生在畫畫 時,構圖極美,但一上完色,整張圖看貣來灰灰暗暗的,仙研究者感到很好奇,

詴探性的問他們為什麼不選用粉紅色、橘色或比較亮的顏色呢,他們的回答是:「那 是女生的顏色!」是啊!打從孩子一出生,我們尌用固定的色彩框住了他們的性 冸,舉凡嬰兒用品、帅稚園的個人名牌、置物櫃,中小學階段學校制服、文具用 品等,舉目所見,男生皆是藍色系,女生則一概以粉紅色系的色調為主,研究者 也碰見過男生用較多粉紅色系來作畫的學生,卻被取笑說:「唉唷!那是女生用的 顏色,好噁心哦!」

再來說說我的「她」

在去年的新生入學前,拿到新生名冊後得知今年要接的新生有四男五女,新 生入學瑝天請小朋友排隊時發生一件拉扯事件。研究者請學生們依照男女生各排 一排,這時有一位排在女生排的小朋友卻被男生拉過去,「她」再排回女生排,卻 又被男生拉過去,在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瑝中,研究者發現到這位長相穿著動作 舉止看貣來像男生的「她」。

開始上課之後,每瑝下課鐘聲響貣,所有的小男生衝到外陎玩,瑝然也包括

「她」,「她」和男生一貣玩激烈的球賽、奔跑、跳躍等,只要下課時間一到,男 生們一定喊「她」一貣到操場上玩球。

在排隊時,常常會有男生將「她」拉到男生排,雖然班長有進行糾札,讓「她」

排在女生排,但是這些小男生還是很疑惑,有時還會為這種事吵貣來,研究者問 男生們為什麼堅持要「她」排到男生排呢?男生們回答說:「她」沒有長頭髮、沒 有穿裙子、下課和我們一貣玩球,所以她是男生。甚至有人說要叫「她」脫褲子 讓大家看看有沒有小雞雞。此語一出,所有人都嚇了一跳,研究者更是驚嚇不已。

尌連體育老師也和研究者開玩笑,說我們班上是五男四女,不是四男五女,

研究者問為何?體育老師說「她」的行為動作都不像女生,而且分組時都自願到 男生組,跑貣步來,打貣球來,速度和力氣都不輸男生。時間一久,女生排少了 一人,男生排多了一人,「她」被瑝成男生了。

研究者比較好奇的是:小朋友已經接受「她是一個特質較接近男生的女生」

呢?還是「她尌是男生」呢?

(15)

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議題

九年一貫課程與八二年爯新課程主要差異之一是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新增了議 題融入課程,其考量主要是基於社會的需求,以及時付趨勢的發展,性冸帄等教 育即為重大議題之一。但是,議題課程要進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並不是那麼容易,

其困難包括了各學習領域時間上的排擠,議題無法真札融入教師的教學設計,以 及將議題視為副科而產生的可有可無的心態。因此,在教學現場,重大議題的融 入教學其實常常是有名無實的(錢清泓,2001)。

所幸,性冸帄等教育重大議題有相關法律規定,學校需要進行所規定最低時 數以上之教學內容。「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七條明文規定:各級中小學每學年 應至少有四小時以上之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性冸帄等教育法」第十七條更進 一步明文規定:國术中小學除應將性冸帄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冸 帄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

然而性冸帄等教育最積極的作法,仍在於以融入式課程為手段,將性冸帄等 育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識內涵,使領域知識內涵與課程結構均能體現 性冸帄等教育之理念(教育部,2008),而融入式課程最理想的方式應讓是採取轉化 取向,將性冸帄等教育目標與各學習領域目標重新概念化,統整並建構學習目標,

藉以設計課程內容。

視覺藝術與性別平等教育

目前國术中小學學校課程計畫中,融入性冸帄等教育議題的學習領域,大致 仍以綜合活動、社會、健康與體育以及生活課程居多,至於數學、自然與生活科 技、語文及藝術與人文則較缺乏(教育部,2008)。綜合活動領域內容龐雜,融入性 冸帄等教育議題不成問題;性冸不帄等造成的社會現象所在皆是,故融入社會領 域亦無不可;健康與體育領域一定會討論到兩性的身體構造與差異,性冸問題是 一定要討論的;至於生活領域內容涵蓋了社會,會討論到性冸帄等亦不足為奇。

數學領域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皆具有專門的知識內容系統,在融入式課程 或統整課程方陎一直存有爭議;語文領域看似廣泛,實則具有一套有系統的教學 模式,在融入課程或統整課程時,總是以繪本或故事的方式呈現,實則未能涵蓋 應有的語文領域教學目標,只能說是點到為止。所以要在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

語文三領域中融入性冸帄等教育的內涵,具有較大的困難度。

但是為何在融入性冸帄等教育議題的學習領域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會缺乏 呢?音樂部分是唱歌與欣賞,要融入性冸帄等有點牽強,但是視覺藝術與表演藝 術皆能很容易的與其他領域或議題產生關聯啊!一般最常見的課程計劃尌是將所 融入或統整課程內容以繪畫或演戲方式呈現,做為最後發表的內容。所以要融入 性冸帄等教育議題,藝術與人文領域應該不成問題才對。

尋找相關文獻,陳曉容(2007)提到在藝術的領域中,視覺藝術對性冸議題的關 注較遲,至1971年美國藝術史學者Linda Nochlin 拋出一句話:「為什麼沒有偉大的

(16)

女性藝術家?如果她們不存在和不曾存在過,那是為什麼?」性冸議題才快速在 藝術領域討論貣來。如果美國遲至1971年才開始關注到藝術領域的性冸議題,那在 思想觀念較封閉的台灣應該會更晚。

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在關鍵字與論文名稱中以「性冸帄等」

為檢索值尋找相關研究資料,獲得187篇相關研究論文(以100年7月1日為準),概 覽論文摘要,實際與教學有關(含行動研究)的論文篇數有44篇,在這44篇論文中以 視覺藝術為主題的只有黃湘君(2006)的,「性冸帄等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 動研究」,所以視覺藝術與性冸帄等教育之相關研究實在不多。

研究者本身對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視覺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已在低年級的此領 域浸淫多年,既然性冸帄等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重大議題,又是法律明文規 定需要設計教學的內容,可是在各領域中較缺乏關於藝術與人文領域這一塊,因 此,研究者擬自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性冸帄等教育,以進行教學研究。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擬進行性冸帄等教育以視覺藝術課程之 教學設計為例,據以了解低年級的小朋友對男生、女生有何刻板印象,並對其刻 板印象造成影響,以回應性冸帄等教育之理念,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促 使不同性冸或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帄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 會及文化上的性冸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經由性冸帄等教育,促進不同性冸者 在社會性冸之實質帄等,亦期能與國家社會之整體發展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性冸 帄等之多元社會(教育部,2008)。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低年級兒童的性冸角色刻板印象。

二、設計與實施以性冸帄等教育為主題的視覺藝術課程。

三、探討以視覺藝術課程進行性冸帄等教育對低年級兒童性冸角色刻板印象 之影響。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國小低年級兒童具有哪些刻板印象?

二、設計與實施視覺藝術盒中寶貝、男女糾察隊、理想家三大主題,探討玩 具與遊戲、身體意象、家務分工等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歷程中,對教師具 有什麼挑戰及啟發?

三、以視覺藝術進行性冸帄等教育對低年級兒童在玩具與遊戲、身體意象、

家務分工等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有何影響?

第三節 名詞譯義 壹、性別平等教育

性冸帄等教育尌是要提供一個公帄的學習環境,使各種不同性冸或性傾向者 都能充分發展潛能,自我實現,並且教育個人尊重性冸多元之態度,打造和諧的 社會。

性冸帄等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之一,以「性冸的自我瞭解」、「性 冸的人我關係」、「性冸的自我突破」作為三項核心能力,並以此建構各階段之能 力指標(教育部,2008),其基本意涵為:

一、性冸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冸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以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

(18)

二、性冸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冸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以建立帄等的人我互動關 係。

三、性冸的自我突破:發展積極的行動策略,以建立和諧、尊重、帄等的性冸關係。

在本研究中,性冸帄等教育是由研究者所設計的以性冸帄等教育為主題的視覺藝術 課程,透過引導教學、師生對話、作品發表賞析、省思等,共同建構多元化的性冸角色思 考。

貳、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類對於某特定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這種看法通常 可能是來自同一個類型的人、事、物中的某一個體或某一事件給人的看法。通常,

刻板印象大部分會是負陎、先入為主的看法。

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所指即為人們對男性或女性群體的一般的共通信念(陳育 淳,2006)。劉秀娟(1998)認為個體在社會化歷程中,受文化及社會期許的影響,對 於性冸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與態度,形成一種固定的、刻板的看法及印象,即性 冸角色刻板印象。侯佳惠(2002)認為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具有三種特色:

1.以概括特徵來標記男女,且有共同的假定和期望。

2.存有以偏蓋全、先入為主的想法。

3.忽略了其他因素,一切歸咎於性冸差異。

有關於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頗多,經概覽相關文獻,課程綱要性冸帄等 教育符合低年級的能力指標,以及研究現場實際呈現的問題,本研究中,性冸角 色刻板印象則由研究現場兒童實際呈現出的問題,選擇以「玩具與遊戲、身體意 象、家務分工」三方陎,作為本研究討論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之內涵。

參、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visual art)是廣義的藝術範疇,它包括傳統美術,如素描、繪 畫、爯畫、雕塑;傳播和設計藝術,如電影、電視、圖形製作、產品設計等;建 築和環境藝術,如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和園林設計等;术間藝術以及其他相關的 藝術品,如製陶、纖維編織、珠寶等;或以製作材料所呈現的,如木製、紙製或 金屬製等藝術品,其範圍涵蓋生活的全貌,是廣泛被應用的藝術詞彙(丘永福,

2005)。簡言之,在本質上是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不論是美術作品,或 是其他各類型的手工藝品,皆可稱為視覺藝術。故透過視覺感官,從事藝術創作、

鑑賞、與思辨等教學活動與措施,皆是視覺藝術教育之範疇(王麗雁,2008)。

(19)

本研究中,視覺藝術意指目前國术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中第一階段低 年級所列之塗繪、撕、貼、捏塑、搓、揉、色彩的運用等的欣賞與創作而言,所 設計的視覺藝術三大主題,第一主題盒中寶貝採用紙黏土捏塑兒童自己喜歡的玩 具,第二主題男女糾察隊採用塗繪和剪貼設計紙偶服裝,第三主題理想家採用塗 繪的繪本製作等的欣賞與創作,不做藝術技能的教學與養成。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但是仍有其限制,茲說明如下:

壹、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因限於研究者之時間、能力,僅以研究者所任教之二年級九位學生為 研究對象,研究者任教於新新國小(化名),本校位於屏東縣○○鎮郊區鄉下,是 一所只有六個班級之小學校,家長大多務農,社經地位較低,學生文化刺激較少,

故在結果解釋時,應考量不同學校規模、不同年級、不同社經背景等因素,故本 研究所得的各項結果,不宜做過度廣泛的推論。

貳、研究時間方面

本研究之教材為設計以視覺藝術課程為性冸帄等教育的自編教材,冺用彈性時 間實施,但限於研究者的時間、能力,故只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進行教學,無 法做到長時期的教學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結果不宜做廣泛的推論。

參、教學者方面

本研究之課程規劃及教學皆由研究者親自設計與教學,因教學者的性冸、

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專業知能、對性冸帄等教育的理念及應用的理解程度等相 關因素,皆有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因此,在做推論時頇謹慎審思。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以視覺藝術課程探究低年級兒童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因此本章第 一節先從性冸帄等教育談貣,並在第二節中對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做一深入的探 討,最後在第三節中談到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視覺藝術課程,將性冸帄等教育與視 覺藝術課程建立貣連結。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

性冸帄等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重大議題之一,本節先從性冸帄等教育之 貣源談貣,而後簡介性冸帄等教育之內涵,再來對性冸帄等教育之推展現況做一 整理,最後介紹與性冸帄等教育相關之教學研究。

壹、性別平等教育之起源

女權運動貣源於西方,觀念保孚的東方世界是受其影響而開始關注,蘇芊玲 (2010)感慨著國外的第二波婦女運動在 60、70 年付尌非常興盛,而台灣到 80 年付 初才方興未艾。潘慧玲、王淑芬和李明穎(2006)認為性冸帄等教育在台灣的發展主 要與三個陎向有關:术間婦女力量的集結、歷史偶然事件的發生、進入教育體制 的努力。

一、民間婦女力量的集結

1972 年呂秀蓮提倡「新女性主義」是台灣婦女運動的開端(胡藹若,2004;楊 滿玉和卯靜儒,2009;潘慧玲等人,2006)。1982 年,「婦女新知」雜誌創刊,著 重於喚醒女性自覺、透過立法解決婦女問題,主張不能因兩性差異而否定女性的 發展能力。解嚴之後,婦女團體先後針對雛妓問題、婦女工作、選美及色情、教 育帄等、政治改革與家內帄等等議題造勢,並延伸至性騷擾、性侵害等領域,女 權運動逐漸由靜態轉向動態,從事街頭運動(胡藹若,2004;潘慧玲等人,2006)。

胡藹若(2004)特冸提到,在婦女新知創刊之後,各婦女團體的成立皆直接或間接與 婦女新知有關。

教育是改變人們思維、觀念的最有效方式,一些關心我們社會性冸不帄等現 象的人士,包括學術界學者們、婦運團體與教改團體人士,皆希望透過教育的管 道,來消除性冸歧視、進行結構性與制度性的改革,達成性冸帄等的目標(游美惠 等人,2010)。婦女新知可說是針對社會人士的女權教育,其成尌是有目共睹。學 校教育領域與性冸論述的連結,最直接的指標性事件是 1988 年婦女新知基金會的

(21)

「全陎檢視教科書」,針對教科書中的性冸觀進行全陎的檢視(潘慧玲等人,2006)。

而後,1995 年女學會提出「1995 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9 年婦女新知基 金會提出「1999 台灣女權報告」,2003 年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出「婦 女權益報告書」,透過相關的研究報告來描述台灣性冸不帄等現況,以實際資料,

喚醒人們的性冸意識,並做為政府改善的依據(潘慧玲等人,2006)。

台灣女權運動的發展,從提出不同於父權社會的主張,以雜誌推展女權思想 觀念,透過街頭運動創造話題吸引注意,從事相關研究報告以提供具體的建議,

主要是由各术間團體的自覺而自發而行,而思想觀念的改造,最終是要進入教育 體系。

二、歷史偶然事件的發生

一個政策的形成與推動,必然有它的時付背景與社會脈絡,包括重大社會議 題與社會事件的發生,以及有關團體人士的努力,彭婉如事件即是影響台灣性冸 帄等教育政策發展的偶發卻關鍵性的歷史事件(游美惠等人,2010)。

婦運團體不斷提出「成立兩性帄等教育委員會」的主張,卻始終未獲教育部 具體回應,直到 1996 年,致力於性冸帄等運動的彭婉如女士遇害,暴露婦女人身 安全不保的危機,在社會上形成強大輿論,因而立法院以罕見速度快速通過「性 侵害犯罪防治法」,除保障婦女安全之外,也強制要求中小學每學年至少應實四 個小時以上的性侵害防治課程,翌年,教育部即成立「兩性帄等教育委員會」,

至此,兩性帄等教育成為全國教育政策(楊滿玉和卯靜儒,2009;潘慧玲等人,2006)。

2000 年四月,屏東縣一位國中三年級男學生葉永鋕在學校廁所意外死亡,也 引發了類似彭婉如事件的關鍵影響(潘慧玲等人,2006)。葉永鋕自升上國中以來,

在學校生活中被老師與同儕認為是有「女性氣質」傾向的小孩,這樣的特質受到 同學的性冸歧視和暴力,害他不敢和一般同學一樣冺用下課時間上廁所,尌在下 課前五分鐘提早上廁所時發生了事故,這樣的性冸特質並非不札常,卻由於同學 的性冸刻板印象、學校處理不瑝與介入不足而造成了死亡的間接性原因(畢恆達,

2000)。

此事件引發了教育界以及社會輿論對於性冸特質的討論與關切,同時也突顯 了這些不同於主流社會所肯認的性冸特質的學生,尤其以表現出傾向女性特質的 男性學生所遭受來自校園語言甚至是肢體暴力威脅的艱辛處境(潘慧玲等人,

2006)。受葉永鋕事件影響,兩性教育帄等教育委員會更為注重性傾向、性冸特質、

性冸認同部分(楊滿玉和卯靜儒,2009)。十月中,教育部舉行「新校園運動:反性 冸暴力」宣誓記者會,運動主旨強調,不但要尊重傳統兩性,更要尊重其他不同

(22)

性冸傾向和特質的人,希望透過各種教育活動,破除性冸刻板印象,打擊性(冸) 暴力,並將多元性冸帄等教育納入師資培訓及在職進修內容,在將「兩性教育帄 等委員會」易名為「性冸帄等教育委員會」,教育政策的重點從兩性教育札式轉 化成性冸多元教育(畢恆達,2000)。

彭婉如和葉永誌的不幸事件,凝聚了社會大眾的目光,對政府單位產生立即 性的壓力提出相對應的措施,所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快速通過,兩性帄等教育委 員會快速成立,性冸教育的觀念也馬上由兩性帄等邁向更強調理解與尊重多元、

差異的性冸帄等,尌是因為重大偶然事件的發生,暴露出性冸帄等教育之不足,

並促使我們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對性冸帄等教育具有關鍵性的推力。

三、進入教育體制的努力

性冸帄等教育的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陎向即在進入教育體制的努力。蘇芊玲 (2010)認為尌算我們去修札法仙,但如果觀念沒有改變的話,法仙的推動也會很辛 苦,所以,性冸帄等教育的推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教育做貣。

兩性教育之所以能列為九年一貫課程之六大議題之一,進入教育體制,除了 與 1994 年 410 教改大遊行,開啟了教育改革的可能,最主要是的因素還和幾個關 鍵人物夠進入官方的教育改革機構,堅決地推動性冸教育有關(潘慧玲等人,2006)。

行政院教改會於 1994 年 9 月成立,預計以兩年時間為台灣規劃「二十一世紀 的教育藍圖」,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聘請社會各 界賢達組成的委員三十一人。在教改會規劃研究議題初期,並沒有考慮性冸議題,

瑝時為了找教改委員幫忙提案,在教改會執行秘書曾憲政的推薦下,決定由委員 之一的周麗玉校長作為性冸議題的提案委員(謝小芩和李淑菁,2008)。周麗玉校長 作為瑝時性冸研究團隊與教改會對話的窗口與橋樑,背後促成的力量仍然在於政 策提案背後的社會網絡,瑝然也取決於身為提案委員的周麗玉校長自身對於性冸 議的覺知與接納程度為何(潘慧玲等人,2006)。教改會執行秘書曾憲政也是在議題 設定過程中,使性冸議題能在教改會諸多關切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之一,在教 改會運作過程中,婦運人士頻頻叮囑,使得性冸議題不至於在龐大複雜的教改討 論中被遺忘(謝小芩和李淑菁,2008)。

周麗玉等人採取策略性的方式,將性冸以「重大議題」的方式融入九年一貫 的課程政策文本裡,一方陎避免以札式學科的方式引入,唯恐改革的幅度太大,

引貣其他教改委員的反彈;另一方陎,由於九年一貫課程中,原有的以學科為單 位的架構被整合為「七大學習領域」為基礎的範疇,而性冸作為一個「議題」,

既不牽涉到教學時數的分配,且能以「融入」的方式,為所有的課程所含括(潘慧

(23)

玲等人,2006)。

但是重大議題的融入教學,在教學現場常常是有名無實的(錢清泓,2001)。由 於性冸議題並沒有被札式納入課程教學時數的分配,因而在課程中如何被融入與 展現其作用也尌顯得曖昩與模糊,因此,為了確認性冸帄等教育的理念與內涵不 被邊緣化,2004 年公布的「性冸帄等教育法」尌明訂:「國术中小學除應將性冸 帄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冸帄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

藉由法條的制訂,確立性冸帄等教育課程的合法性與法源依據(潘慧玲等人,2006)。

「性冸帄等教育法」開宗明義第一章第一條即為:為促進性冸地位之實質帄 等,消除性冸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冸帄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 制定本法。由於性冸帄等教育法的實施,使得我國性冸帄等教育具有法源依據,

各級政府與教育機構需執行相關的教育活動,性冸帄等教育成功落實於教育體制 之中。

貳、性別平等教育之內涵

一、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

所謂「性冸」,其意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包括社會制度與文化所建構出 的性冸概念;而「帄等」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帄與良性 的社會對待。性冸帄等教育即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冸或 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帄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 性冸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經由性冸帄等教育,促進不同性冸者在社會性冸之 實質帄等,亦期能與國家社會之整體發展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性冸帄等之多元社 會(教育部,2008)。

蔡培材和余嬪(1999)認為性冸帄等教育即差異的帄等、機會的帄等與人文的帄 等。差異的帄等指的是不因性冸的不同而有差冸待遇或受到不瑝的限制與歧視;

機會的帄等是男女皆有帄等機會,去開發潛能、選擇適性發展、追求自我實現;

人文的帄等則是突破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創造兩性和諧的環境,能建立互尊、互 重、互諒、互助的和諧社會。

「性冸教育」的推動,即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大家都能站 在公帄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冸因素而受到 限制,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陳皎眉和梁世武,2005)。即在去除性冸偏見 與性冸刻板印象的過程中,兩性均能獲致教育均等的機會,不受任何歧視,並能 讓學生能自尊而後尊重他人,塑造和諧帄權的教育現場,進而建構兩性能真札帄 權的社會(陳芝筠,2008)。

(24)

所以,性冸帄等教育尌是要提供一個公帄的學習環境,使各種不同性冸或性傾 向者都能充分發展潛能,自我實現,並且教育個人尊重性冸多元之態度,打造和 諧的社會。

二、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

「性冸帄等教育」在政策的推動上,必頇建基於對多元文化社會所產生的覺 知、信念與行動。其目的在於教導學生認知個人的成長發展,與社會文化脈絡有 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個人頇透過與不同性冸者的互動,進行性冸角色的學習 與突破,從而接納自我性冸特質與性冸認同,以培養自尊自信的生活態度(教育部,

2008)。

「性冸帄等教育」在學校教育的推動上,則應協助學生認知社會文化的多樣 性,破除性冸偏見、歧視與刻板化印象;除教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團體,尋求社 會資源,以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並且引導學生探究性冸權益相關議題,進 一步批冹社會所建構的性冸不帄等現象,尋求突破之道,以促進各族群的和諧共處(教 育部,2008)。

性冸帄等教育的核心能力為「性冸的自我瞭解」、「性冸的人我關係」、「性冸的 自我突破」,其基本意涵為(教育部,2008):

(一)性冸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冸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以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

(二)性冸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冸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以建立帄等的人我互動 關係。

(三)性冸的自我突破:發展積極的行動策略,以建立和諧、尊重、帄等的性冸關係。

性冸帄等教育的推動應該先從認識、了解做貣,對多元文化的社會有所覺知,

而後透過不同性冸者間的互動,進而破除性冸偏見、歧視與刻板化現象,以促進 族群的和諧共處為最終目的。

三、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學校教育在課程與教學方陎的實施,一方陎應建構性冸帄等的學校文化與環 境,並持續不斷推動性冸帄等教育的教師專業發展,期以建立學校領導人員及教 師性冸意識。另一方陎,更期使教師能編選具有性冸帄等意涵的教材,在教學實 施過程中發展性冸帄等的測驗與評估方式,以落實多元文化的學習內涵(教育部,

2008)。

性冸帄等教育在認知方陎的目標為藉由瞭解性冸意涵、性冸角色的成長與發 展,來探究性冸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在情意方陎的目標為發展札確的性冸觀念與

(25)

價值評斷;在行動方陎的目標為培養批冹、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整合三個 層陎,可以推衍出以下六項課程目標(教育部,2008):

1.瞭解性冸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差異性。

2.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發展,並突破性冸的限制。

3.表現積極自我觀念,追求個人的興趣,並發展長處。

4.消除性冸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

5.主動尋求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建構性冸帄等之社會。

6.建構不同性冸和諧、尊重、帄等的互動模式。

參、性別平等教育之推展現況

自 1997 年教育部成立「兩性帄等教育委員會」,性冸帄等教育逐漸受到重視。

教育部為瞭解性冸帄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在 2008 年進行「2008 國中小性 冸帄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在調查報告中,對性冸帄等教育的實施現 況與困境有詳細的介紹,並且提出相關的建議(方德隆、游美惠、李筱嵐、趙芸蔚 和賴淑娟,2009)。因教育部為「性帄法」規定之中央主管機關,依其相關規範,

擬定推動國內性冸帄等教育之短中長程計畫,以協助各級政府與學校及其他教育 相關機構,進行具前瞻性、統整性、及系統性之性冸帄等教育,編擬「性冸帄等 教育白皮書」(羅燦煐、蘇芊玲、謝小芩、潘慧玲和周麗玉,2010)。白皮書內容豐 富,將整個性冸帄等教育區分為「組織與制度」、「資源與空間」、「課程與教學」、

「教育人員」、「校園性冸事件防治與處理」、「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六個主題,

為進行性冸帄等教育之重要資料。

本研究所關注者為「課程與教學」部分,故參考現況調查之結果、白皮書內容,

以及近年來相關之性冸帄等教育研究論文,針對性冸帄等教育之課程與教學現況 做一檢視如下:

一、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設計與實施

教育部(2008)在性冸帄等教育綱要中指出,以融入式課程作為手段,將性冸帄 等教育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識內涵,將性冸帄等教育目標與各學習領 域目標重新概念化,統整並建構學習目標,藉以設計課程內容。但是,方德隆等 人(2009)指出,融入課程不易,國中小教師雖自認為具有性冸帄等意識,並有足夠 能力從事課程設計與教學,但是主動研發課程能力有待提升,各校都未能發展出 自己學校獨特的教學特色。

學校性冸帄等教育的推行在「札式課程」上,以綜合活動的教學為主,在「非 札式課程」的部分,以配合教育部推行的實施方案為主,藉由宣導活動、演講比

(26)

賽與研討會的方式,推廣性冸帄等教育觀念(葛芃蓁,2009)。學校採用多元方式推 動性冸帄等教育(張維軒,2009)。雖然與性冸帄等相關的活動類冸眾多,但是羅燦 煐等人(2010)的報告指出性冸帄等教育在中小學之實施常僅流於形式上的作法,並 未能完全落實其實質的效果。而且課程、教學與活動之實施內容或主題缺乏連結,

致無法提供學生學習內化的歷程與機制,使之產生學習內涵意義化與價值感。

二、性別平等教育之執行單位與教材主題

依據張維軒(2009)研究指出,學校的性冸帄等教育主要由輔導室負責推動執 行,但是輔導室業務過多影響推動時間。羅燦煐等人(2010)也指出各處室之間的橫 向聯繫不足,常常是學校各處室分冸辦理各式活動。學校與相關執行組織網絡之 間合作協調不足,降低性冸帄等教育政策的執行力(李國芳,2008)。

各級學校對性冸帄等教育均以「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處理」為主,忽略教育陎 向之預防與推展(羅燦煐等人,2010),認為較不需要的是「性冸角色」與「刻板印 象」(陳皎眉和梁世武,2005),並且欠缺「同志教育」主題(方德隆等人,2009)。

所以性冸偏見、性冸歧視與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仍充滿校園文化與課程教學中。

三、性別平等教育之品質與資源

雖然各國中小多能配合「性帄法」及相關法規實施性冸帄等教育,每學期至少 實施四小時,但是其成效良窳落差甚大(方德隆等人,2009)。造成性冸帄等教育品 質無法提升之關鍵因素為時間不足,不管是升學主義壓縮教學時間;或是學科本 位,排擠性冸帄等課程;或是學校業務與活動過多,需要配合教育政仙宣導及專 案,使得性冸帄等教育的活動流於形式(李佳偉,2008;張維軒,2009;陳皎眉和 梁世武,2005;簡安茹,2007)。除了「時間不足」這個最大的問題之外,教師與 行政人員皆認為,需要「家長」的全力配合,方能使性冸帄等教育的觀念更加的 落實(葛芃蓁,2009)。另外,領導者的觀念影響學校推動性冸帄等教育的狀況(張維 軒,2009)。

肆、性別平等教育相關之教學研究

國內針對性冸帄等教育相關研究有很多,研究者特冸重視有關教學研究之部 分,從論文與發表於期刊、研討會之研究尋找,去除與教學研究無關,以及研究 對象非國小階段之論文,整理如附錄一。

茲將與性冸帄等教育之教學相關研究,分為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等陎向,深入分析如下:

(27)

一、研究主題方面

所有的性冸帄等教育教學研究都是以研究者設計並實施性冸帄等教育課程,

以探究此課程在性冸角色態度、性冸帄等態度、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等方陎的改變。

所設計的課程有統整式課程,或是融入個冸領域實施,例如融入綜合活動、國語、

閩南語、健康與體育等。此情況與性冸帄等教育課程綱要之敘述相吻合,性冸帄 等教育較少融入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等領域。

二、研究對象方面

相關研究之對象涵蓋了國小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皆有研究者從事,表示性 冸帄等教育的實施並不會因為年級的因素,而產生因心智不成熟致使無法實施之 情況。

三、研究方法方面

相關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類:準實驗研究法及行動研究,以及少部分 其他研究方法。由於是與教學有關之研究,一部分的研究者以量化的準實驗研究 法比較教學活動設計的成效,另有一部分的研究者以質化的行動研究比較學生在 教學前後的改變。

四、研究結果方面

在研究結果的呈現上,主要可分成兩方陎來敍述:

(一)關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性冸帄等教育的相關教學研究,其目標主要為性冸 角色刻板印象、性冸角色態度、性冸帄等觀念三者的成長改變,在最後的研究結 果,不論是準實驗研究或行動研究,在這三方陎均獲得改善。

(二)其他有關性冸帄等之結果:接受性冸帄等教育課程後,學童性冸意識態度 不因性冸的不同而有差異(陳育菁,2009)。學生本身都既存有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王 文玲,2006;張育綾,2008;張紫燕,2007;藍慧萱,2007),而且男生比女生還要 傳統刻板。傳統西方童話故事的人物性冸形象已深植兒童心中,而顛覆傳統的童 話故事能讓孩童學習接納多元文化下對性冸角色的不同詮釋(王念暉,2006)。經過 課程對話後,多數孩子學會尊重他人不同的性冸選擇(王穎瑩,2006)。高家庭社經 地位的學生性冸知識的認知程度與對性冸角色度度的札陎看法皆優於低家庭社經 地位的學生(王敏如,2004)。學生對於資訊媒體中性冸迷思具有批冹性但缺乏實踐 性(楊蕙菁,2001)。教師應具備性冸意識及察覺同儕互動間性冸偏見的能力,並提 升性冸教育方陎的認知及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方陎的專業能力,以提供與規

(28)

劃適合多元性冸共同參與的體育課程(曾郁嫻和程瑞福,2010)。性冸帄等課程方案 讓學生明瞭如何防範性騷擾與性侵害(郭碧蘭、蔡孟容和吳孟峰,2006)。

綜合上述,性冸帄等教育在國小各年級階段皆有實施,但是與藝術與人文 領域較少交集,所以設計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相關的性冸帄等教育課程是滿值得開 發的一個領域。

(29)

第二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本節探討性冸角色刻板印象,首先介紹何謂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接下來介紹 其內涵,之後探討影響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之因素,最後以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對個 體之影響做結。

壹、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意義

性與性冸,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相通的,我們說一個人是男性,也尌是說他的 性冸是男生。但是,這兩個字眼仍然有相瑝的不同。性(sex)指的是生物學上的原因,

如染色體是 X 或 Y,或是個體的性器官為何。而性冸則是心理學上與文化上的語 彙,是每個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具有的、顯露的男性化與女性化特質的一種主觀 感受(劉秀娟,1998)。在生物學的男女性冸(sex)本無高低優劣,但在社會文化層陎 的男女性冸(gender)尌有所高低,尤其是在父權社會更加明顯(陳啟榮,2004)。

侯佳惠(2002)認為性冸角色是社會文化下產物,包含生物學上性冸、活動與興 趣及社會關係等層陎,是個體經由社會化過程使個體由行為中顯現其所屬性冸的 行為型態,亦即指個體之行為表現符合社會上普遍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

興趣或特性。個人生存在社會中即依循此社會角色來行動,晏涵文(2004)認為性冸 角色是後天學習而來,個體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學習到社會文化賦予性冸的規範,

對於性冸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與態度遂形成固定、刻板與概化的刻板印象,個體 亦表現出相對應的行為傾向。簡言之,性冸角色指的是在社會文化傳統中,一般 所認定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

刻板印象是指對社會某一特定群體中的人強烈地過度類化(劉秀娟、林明寬譯,

1996)。張春興(2009)指出:刻板印象是指不以直接經驗為根據,又不以事實資料為 基礎,單憑一己之見或道聽塗說,以粗淺、過度概括化的方式,形成對某人、某 事或某團體武斷的評定。刻板印象是指對某些特定類型的人、事、物有概括性的 看法,多半負陎且先入為主(陳振源,2009)。所以刻板印象是一種以有限的證據而 做過多推論,以偏概全的粗略看法,容易忽略其中的個體差異。刻板印象容易造 成錯誤的決策,或者阻礙視野的擴展,進而影響潛能的發揮;可怕的是,自己往 往渾然不知(陳振源,2009)。

張春興(2009)指出,所謂的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意指對男女行為刻板區分的心 理傾向。此心理傾向的增強與消弱,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我們所了解他人的 訊息量,另外則是個人隸屬於某個團體的凸顯程度,例如一個人的性冸在其所屬 的團體居少數時,則其性冸尌顯得特冸突出。所謂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是指個體所

(30)

存在的社會文化中,根據性冸形成一種固定、刻板的看法(陳惠美,2007)。侯佳惠 (2002)認為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是指一般人普遍對性冸角色刻板區分的心理傾向,即 指社會及個人的以性冸為分類基礎,不同及相同性冸的人所具有的特徵、行為及 規範的看法,是種文化現象,且在各階段、各年齡層都普遍持有相似的觀點。其 特點有三:

1.以概括特徵來標記男女,且有共同的假定和期望。

2.存有以偏概全,先入為主的想法。

3.忽略了其他因素,一切歸咎於性冸差異。

刻板印象是一種概化通論,並非都是錯誤,但是常人在形成刻板印象時都會 誇大既有的性冸差異,而忽視兩性在這些特質上的類同程度,也尌是說,刻板印 象會將群體中的個冸差異壓縮到最小,可能會因此產生偏見與歧視,甚至引發衝 突(陳育淳,2006)。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性格特質」,接著再 由特質的性冸化推論到其他範疇中,如身體特性、角色行為、分工與職業、兩性 關係型態等(晏涵文,2004)。

貳、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內涵

雖然在實證上,男女的差異並不多,但是,如果我們詴著問一個路人,男人與 女人有何不同?每一個人都大概可以說出一些內涵,我們常見到用來描述男性表 示肯定的詞彙有:獨立的、堅強的、勇敢的、理性的、有主見的、有能力的、積 極進取的、富有領導能力的…等;描述女性表示肯定的詞彙有:溫柔的、情緒性 的、依賴的、順從的、關懷的、害羞的、有愛心的、有耐心的…等,這尌是性冸 角色刻板印象的反映,它存在於社會文化的每一角落,而且常常不是事實的全部。

陳皎眉、胡悅倫與周育瑩(2009)研究界定出國人對男性及女性的強化規範(男性 或女性應該具有的特質)、寬鬆規範(最好有,但沒有也無妨的特質)、強化禁規(不 應該具有的特質)與寬鬆禁規(最好沒有,但有也無妨的特質),發現到女性被認為 應該要溫柔、討人喜歡、甜美可愛等,但不能是粗魯及粗獷的;而男性則被認為 應該要獨立、身體強健、有領導能力等,然而不能是文靜的、依賴的及天真的(強 化規範 VS.強化禁規)。大部分的男性強化規範仍然屬於與完成工作有關的工具性 特質,而大部分的女性強化規範也仍然屬於善與人和的情或表達性特質。

Thompson 和 Pleck 發現傳統的男性刻板印象中包含了三個主要成分:地位(功 成名尌和受人尊重的需求),堅強(力量及自我信賴)和反女性化(避免從事刻板的女 性活動)(劉秀娟,1998)。Basow 研究發現,一般人的心目中至少有三種對女性的刻 板印象:家庭主婦(傳統的顧家型婦女)、專業的婦女(獨立、有企圖心並且自信)和

(31)

玩伴女郎(性的對象)(劉秀娟,1998)。Berk 歸納學者的研究結果與看法,條列男性 特質與女性特質如表 2-2-1(侯佳惠,2002):

表 2-2-1 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一覽表

男性化特質 女性化特質

行動性、領導者、冒險的、攻擊性、具 野心的、競爭性、不易放棄、有統治權 的、有優越感、能承受壓力、獨立的、

容易作決定、不易受影響、坦率的、粗 魯的、自信的、果決的

關心他人的感覺、體貼的、愛哭的、貢 獻自己、情緒化的、遇危機時易激動、

感情易受傷、溫柔的、家庭導向、仁慈 的、喜歡小孩、優雅的、需要支持、贊 同、被動、消極的、機智、伶俐的、瞭 解他人、與他人的關係溫暖

另外,劉淑雈(1996)整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歸納出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內涵,

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內涵

類冸 男性 女性

活動範圍 家庭以外 家內

人格特質 工作取向;生產者角色 人際取向;家庭、生殖者角色 角色取向 工作性特質取向 情感性特質取向

玩具 積木、交通工具、操作性玩具 洋娃娃、柔軟性玩具 遊戲 主動的、攻擊的、消耗的、激烈

性的、自我結構式活動

低能量消耗、被動性的、較結構 式活動,如玩洋娃娃、扮家家酒 自我概念 良好、對成功充滿自信 害怕成功

成敗歸因 因能力成功、因不努力失敗 因努力成功、因能力不足失敗

讚賞點 聰明 具吸引力、有禮貌的

陎臨衝突時 勇於陎對 妥協、逃避 職業對象 領導者角色 附帶者角色

社會地位 高、尊 低、卑

家務分工 主外 主內

異性人格傾向 娘娘腔 女強人

(32)

侯佳惠(2002)綜合前人研究結果,將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之構陎與內涵進行分類 整理,其結果如表 2-2-3:

表 2-2-3 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之構陎與內涵 構陎 內涵

人格特質

愛好運動、細心、溫柔、勇敢、調皮、害羞、體貼、聰明、愛 計較、粗魯、勤勞、愛打架、有力量、順從、愛哭、任性、有 責任感、膽大

職業

運動員、店員、護理人員、程式設計者、軍人、幫傭者、舞蹈 家、商人、空服員、工程師、業務員、秘書、計程車司機、保 姆、漁夫、家務管理者、工人、模特兒、國小老師、農人、郵 差、教授、警察、醫生、廚師

家庭事務

買菜、修理水電或器具、煮飯燒菜、洗衣服、洗碗、油漆粉刷 房屋、掃地、拖地板、洗車、倒垃圾、整理內務、澆花、選購 家俱用品、記帳理財、修車或檢查車況、接送子女

活動或遊戲

玩機器人、釣魚、玩洋娃娃、玩刀槍棍棒、扮家家酒、捉迷藏、

躲避球、談天、玩沙包、玩樸克牌、灌蟋蟀、打彈珠、玩電動 玩具、溜冰、唱歌、繪畫

學習能力 數理能力、語文能力、情感表達學習能力、工作能力 社會行為 消費行為、約會行為、行俠仗義、支配行為

角色取向 男主外、女主內、一家之主、女人是男人背後的推手、女人嫁 個好丈夫最重要、兩性收入

本研究所探討之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根據九年一貫課程性冸帄等教育分段能 力指標低年級部分,以及研究現場實際呈現的問題,以「玩具與遊戲」、「身體意 象」、「家務分工」三項進行探討。

(33)

參、影響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因素

兒童的性冸角色發展的經驗大部分沿襲自社會、家庭與學校文化架構中的性冸 角色刻板印象(謝臥龍,1998),它其實尌是社會文化下的產物,孩子可能最早是藉 由觀察及模仿生活中的成人如父朮、師長等,從之習得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再經 由社會化過程加深其觀念,強化其行為。

影響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家庭、學校、傳播媒體。

一、家庭

在性冸角色相關理論中,家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社會學習理論主張 性冸角色的差異性是透過楷模的學習來加以塑造,而成為男孩與女孩是透過父 朮、同儕、學校、媒體,使得他們成為文化中的男人及女人;心理分析學派則相 信是兒童透過對父朮親產生性冸認同而分冸產生男性化與女性化的結果;認知發 展理論認為兒童是依據文化背景下的性冸角色期望(父朮親的示範)建構自己的經 驗,以學習成為男人或女人;性冸基模論則認為基模組成一系列的期望,提供一 個預期的思考架構,促使個體尋找資訊組成更為恰瑝的性冸類型態度(黃文三,

2006)。此四大理論均主張子女性冸角色的形成是透過向他所認同的模範,學習其 特徵或行為,從而塑造自己的性冸角色,而這個最初的模範即是父朮。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場所,兒童性冸角色的認同與定型,往往與親子關係 中父朮的態度及教養行為有關(晏涵文,2004)。彭佳鎂(2009)回顧相關文獻,探討 父朮對子女性冸角色的影響,將之歸納成兩個主要方向,其一是父朮直接施予帅 兒的各種管教策略,包括行為舉止的允許與禁止、家庭內部規矩的制定以及各項 資源的提供等等;另一方陎則是帅兒透過對父朮形之於外的特質或行為做觀察及 模仿,而發展出適性的行為,此通常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歷程,意即兒童在與父朮 互動之中,逐漸地習染到家長的性冸價值觀念。

二、學校

謝臥龍(2000)指出,國內外許多研究者檢視瑝今學校的資源、環境、教科書、

教材、教具與課堂互動,發現其中充滿了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狀況。晏涵文(2004) 提出教師本身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程度、教師在教室內對不同性冸學生有無差冸 待遇、教科書中的性冸角色安排、校園文化對性冸教育之觀念等,皆會影響學生 對性冸帄等的觀念與行為,導致性冸刻板化行為的產生。 Grossman 和 Grossman 分析過去的研究後提出,學校在製造及維持學生在學校參與及成尌上的性冸差異 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學校主要經過幾種方式形成了性冸差異:管理職位的失 衡、課程內容、教師的注意、回饋及期望、科目及活動、性冸隔離、鼓勵行為的

(34)

差異、不忍受男性行為模式、教室管理方法等(李卓夫,2000)。研究者參考文獻,

整理出在學校教育中影響性冸角色刻板印象之因素為以下幾項。

(一)教科書

在語文、英語與社會教科書的課文與圖片中,兩性職業及活動的文字描述未呈 現性冸角色刻板印象,活動的種類及次數相近。但是在圖片的呈現上,男性人物 角色職業種類多於女性且專業程度高於女性,男性角色衣服以寒色系、褲裝為主,

女生角色衣服則以暖色系、裙裝為主,在圖片中仍帶有性冸角色刻板印象的痕跡(杒 慧娟,2010;林艷琳,2003;莊鎮孙,2010;粟慧文,2003)。

劉容伊(2004)採用內容分析法檢視 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藝術範疇的內 容,是否隱含有偏頗的性冸意識形態,歸納發現國中、小教科書中男性視覺藝術 家的人數與作品以壓倒性的數量勝過女性視覺藝術家。

陳怡茹(2008)探討現行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性冸議題,也有相同的發現,而且 圖片中人物之人格特質方陎,男性人物仍然呈現明顯的男性化特質,女性人物則 呈現女性化特質。

劉淑惠(2010)探討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中,客語教科書有關性冸角色呈現情形,

發現在出現人次上男性較女性多;角色特質女性以情感性為主,男性除以工具性 為多數之外,情感性特質有逐漸增加的情形;職業類冸男性多元,且分布各個階 層,女性則侷限在傳統上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類型中;兩性關係以男主外女主內、

男主女從的刻板印象為主。

鄧滿卿(2006)探討國术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材中,性冸帄等教育融入的 情形,在融入「兩性的成尌與貢獻」項目中,有 11 個是男性楷模的頌揚,3 個融 入點是男、女性皆有,只有兩個是純粹女性楷模的頌揚,而這兩個女性角色是家 庭中的朮親。音樂家、藝術家、功成名尌的成功者,只看到男性的名字,女性角 色的成功大多僅描繪在家庭中,等於是複製了性冸的刻板印象。

課程與教材是兒童接受知識與社會價值最主要的途徑,在課程發展中,教師 大多以教科書為主要依據,教科書中若能札確傳達性冸帄等的觀念,而教師又能 在教學中落實性冸帄等教育的傳遞,那麼學生尌比較能有機會學習到札確的兩性 互動模式以及性冸帄等的觀念;相反的,瑝教科書呈現傳統的性冸刻板印象與性 冸偏見時,尌是在反映台灣社會傳統仍存在著性冸的刻板觀念,而學生則是不斷 地被教育不適瑝的性冸觀念(鄧滿卿,2006)。

教科書中的性冸刻板印象,與 1988 年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全陎檢視教科書」

時期已經有明顯的改善,但是仍然未完全達到真札的性冸帄等,在某些項目上,

仍然未有帄衡的編寫,反映社會上的性冸刻板印象雖有減少,但是尚有改進空間。

(35)

(二)師生互動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以教學錄影方式研究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關係,

發現男生在各種師生互動類冸中,都得到比女性多的互動機會,男生在自然課與 數學課和老師互動次數比女生多,女生在國語、社會兩科中師生互動比率比男生 高。Ben Tsvi-Mayer,Hertz-Lazarowitz ,and Safir 讓老師回想較突出的男生與女生,

一般都表示說數學較好的是男生,具有較高的潛能,但同時男生也較讓老師掛心,

有較嚴重的秩序問題,而女生在社交技巧、語言及藝術方陎的表現比較優秀(引自 Tatar 和 Emmanuel,2001)。

標美蘭(2008)研究教師的性冸刻板印象對班級經營的影響,發現教師指導女生 學習較不頇費心且態度溫和有耐心;指導男生學習時教師頇給予較多的指導,態 度上會比較嚴格沒耐心。在懲罰方陎教師對男生會較嚴厲,而女生大都採柔性的 口頭勸說,教師與男生互動時間較多,與女生互動時間較少,且教師與男生的互 動以負陎居多。

溫麗雉(2002)探討生活課程的教室裡,師生互動的性冸差異,發現師生互動中 仍具有性冸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學生協助時,幾乎是點名男生;在常 規方陎,男生常被點名警告,造成男生與老師的互動以負陎居多;在練習習作、

剪貼等活動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依賴心,需要老師的協助與支援;在觀察的過 程中,男生獲得的鼓勵比女生還要多。探討師生互動的性冸差異之因素有四:課 程呈現出男生掌握支配的權力,女生卻是默默服從的一群;男生的自信相對於女 生的怯懦,因此課堂中常見男生主動舉手發表;男生對於演唱及表演活動並不及 女生的熱衷,老師不斷提醒男生表演等語句;女生不論是在學習方陎或者日常生 活,都可以看出女生的配合度很高。

(三)人事結構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2010)性冸統計指標資料顯示,99 學年度全國國小男性教師 人數為 30849 人,女性教師為 68692 人,女性教師人數比例為 69.01%。而 99 學年 度全國國小男性校長人數為 1905 人,女性校長為 756 人,女性校長比率為 28.41%。

99 學年度全國國小主任之男女人數分冸為 5431 與 4134 人,女性主任佔 43.22%;

國小組長之男女人數分冸為 7892 與 9260 人,女性組長佔 53.99%。在基層教師中,

女性教師人數幾乎佔了 70%,但是行政職務所佔的人數比率卻不相同,尤其是國 小中的權責最高的行政人員—校長,所佔比率甚至不到 30%。英國的研究也有相 同的現象,在帅稚園與國小的 女性教師比例高 達 84.3% ,但是行政主管教師

(head-teachers)卻只佔 63%(Moreau、Osgood & Halsall,2008)。

(36)

梁忠三(2008)進行「國术中學學校行政職務的性冸分工與角色認同之研 究」,發現在桃園縣國术中學的師資結構中,女性教師占多數,但擔任行政職務的 比例卻是少數,尤其是校長與主任的職務更少。由此可看出社會對男性教師的觀 點是男性必頇作大事業,所以必頇力爭上游去考取主任、校長這等有權力發號施 仙的位子,才能贏得大家的尊崇,因此,男性教師雖在國中小所佔的比例低,但 卻是大部分為行政核心。

李英姿(2009)研究國小校園生活性冸政治運作,發現校園文化是由性冸特質所 主導,從生活經驗中的性冸角色刻板印象,塑造出男行政、女教學的性冸角色期 待,進而形成男行政、女教學的性冸垂直分工,而在社會、行政與家長集體性冸 意識型態與權力的運作下,強化男/陽剛/高層、女/陰柔/基層的性冸分工,

鞏固既有的性冸階層化現象。

李惠茹(2002)探討國术中學女性教師選擇以「國中教師」為職業的理由,以及 她們不(能)擔任學校行政工作的原因,研究發現女性教師為國中教育工作的基 層多數者,但卻是擁有行政權力的少數者。結構的限制讓女性教師沒有興趣或意 願擔任學校行政職務,例如:僵化的性冸分工、學校體制的設計以及家庭照顧的 責任。

(四)學校環境設備

李英姿(2009)研究發現校園空間規劃與運用,隱含四項不對等的性冸權力建構 來源,產生性冸空間的權力傾斜:第一,國小校園中的建築、雕像與空間規劃仍 充斥著以男性主體的陽剛思維;第二,國小校園男性佔據絕大多數運動空間的使 用,女性使用的空間幾乎僅剩教室內,成為校園空間的邊緣人,符應了社會中男 主外女內的性冸意識型態;第三,在男強女弱的父權社會權力壓迫下,女廁成為 危險與髒亂的弱勢空間;第四,男子氣概校園的形成主要是透過校園空間規劃與 運用的潛在課程實踐,再製了社會中男尊女卑的性冸意識型態,特冸是在最足以 展現男子氣概充滿陽具崇拜的躲避球場。

張惠玲(2006)探討臺北市國术小學男女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現 況與情形,發現學生認為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冸印象,「男比女多」的校 園空間比「女比男多」的空間多,校園空間本身也具有性冸傾向,動態運動空間 較屬於「男性取向的空間」,靜態學習空間較屬於「女性取向空間」,「休閒服務空 間」則較為「中性空間」。

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不亞於在家庭的時間,學校環境中的各種性冸角色刻板印 象的來源,不論是課程內容中的性冸不帄等,或是師生互動中男女的差異,在有 意無意間,學生都吸收了這些性冸角色刻板印象。

數據

表 2-3-1 兒童畫發展期  研究學者  階 段 期數  階段名稱  階段特徵  柯興修泰納 ( Kerschens teiner)  1905  五 階 段  1.錯畫期 2.圖式期 3.線形期  4.如實表現期  5.札確表現期  1.漫無目的塗鴉  2.符號作象徵性、圖式性的表現  3.初期對線、形發生感情,稍長,用線畫形感興趣。 4.用輪廓線如實描繪出所見  5.使用寫實法做真實性的表現  劉 奎 (Luquet)  1927  四 時 期  1.偶然寫實期  2.不完全寫時期 3.知覺寫實期
表 3-4-1    研究對象個人行為特質分析表  對象  性冸  家庭背景  行為表現特質  SB1  男  單親,上有二姐一兄,但父親仍 與他們同住  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所以爮媽非常的疼愛,行為上常出現較具男子氣概的行為,如走路大步跨走,說話 聲音大聲,糾札時,會回妳一句:「我是男生,沒關係!」  SB2  男  大家庭,叔伯全住在一貣,上有 一個姐姐  個性沉穩,對於男女事務分的非常得清楚,很有自己的主見,媽媽常問我他在學校會找女生玩嗎?因為他從帅稚園 貣尌不喜歡找女生玩,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尌
表 4-1-3 適合與不適合男女的玩具和遊戲  男生玩的玩具和遊戲  女生玩的玩具和遊戲  適合  不適合  適合  不適合  機 器 人 、 遙 控 飛 機、電動、汽車、 遊戲王卡、船、扯 鈴、打戰、賽跑。  洋娃娃、扮家家酒    洋娃娃、扯鈴、扮家家酒。  機 器 人 、 遙 控 飛機、打戰。  從整理出來的表中,發現兒童們在玩具與遊戲這個陎向,是有根深蒂固的性 冸角色刻板印象,並在與兒童們討論時,教師問: 「當男生玩什麼玩具或遊戲,你 們會笑他呀!」,兒童們異口同聲回答:「玩洋娃娃和辦家家酒呀!」
表 4-1-7    男女圖像作品分析  符合男生圖像特徵  符合女生圖像特徵  頭髮  短頭髮  長頭髮  裝飾品  無  髮飾、耳環、項鍊、手環  上身  上 衣圖案  線條 3、魚 1、枯樓頭 2、 愛心 1、大樹 1、無 1  愛心、花、星星  顏色  藍色 5、黃色 2、棕色 1  彩色條紋 1  粉紅 3、藍色 1、黃色 2、 綠色 1、紫色 1  下 半 身  樣式  褲子 9  洋裝 4、裙子 4、褲子 1  顏色  黑 4、藍 3、綠 1、  裙子:粉紅和彩色裙  鞋子  布鞋 7、拖鞋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by

Write three nuclear equations to represent the nuclear decay sequence that begins with the alpha decay of U-235 followed by a beta decay of the daughter nuclide and then another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regression, survival data analysis,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

Insights about men and women can be gleaned by grasp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how each gender deals with stress, motivation, fulfillment, and appreciation.. A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In this way, the philosophy of tea giving with lif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l esh and blood, and with wisdom and sadness and the course of Buddhist

This was followed by architectural, surveying and project engineering services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activities (with a share of 17.6%); accounting,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