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與研究限制,提出下列建議。

壹、教學上的建議

學習成就表現無法完全提供學生的學習資訊,教師應該藉由學生知識 結構圖的表現,去瞭解學生的主要概念為何,並以此為發展中心去建構其 知識,再針對學生的狀況施以最適合學生的補救教學,此外要特別重視學 生在起始概念的學習,因為比與比值的運算是數學中很基本的起始概念,

一但學習有誤,就很難去探討他的知識結構了。最後配合模糊集群分析方 法適當的將學生分群,因為同一群學生的知識結構圖彼此之間的主要概 念,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可先了解不同群組學生的主要概念,再進行分 組施以補救教學,以達到最佳效果。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侷限於中部某幾所國民小學六年級,有效樣本共 852 位學童。因此,本研究的代表性以及結果的推論都有其限制。對於未 來相關的研究有以下的建議:

一、未來的研究則可擴大研究對象的數量,以求更廣泛的探討國小學生對 比與比值概念的認知是否有所差異。此外,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是國 小六年級學童,未來也可以針對其他年級的學生進行施測,比較不同 年級學生在比與比值概念的認知與學習上是否有差異。

二、根據學童知識結構設計教學內容並比較教學成效,如此可在評估教學 成效時亦能同時分析團體和個別的知識結構變化。

三、本研究以量化的研究方法針對六年級學生的比與比值概念知識結構圖 進行分析討論,若能輔以質性研究,對學生實施觀察筆記、深入訪談,

將更能對學生學習情形有所了解。

學生的知識結構圖之依據,如此教師將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 習困難為何,並儘速尋求解決之道。來研究人員能開發出容易學習、

方便使用的視窗界面,相信在擴展徑路搜尋網路分析方法上的使用,

具有莫大效益和助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2000)。模糊數學入門。九章出版社編輯部編。

方慧君(2003)。知識結構診斷分析:以四技二專入學考試數學科為例。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營,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 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圖書出版公司。

朱錦鳳(2002)。國中生物科適性測驗的建構歷程-IRT 理論的應用。教育與 心理研究,25,615-627。

江淑卿(1997)。知識結構的重要特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 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 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42,1-16。

何意中(1988)。國小三、四、五年級學生比例推理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

2,387-433。

何榮桂、郭再興(1991)。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 與教育雜誌,55,2-10。

余民寧(2002)。學科知識結構之評量研究—以「教育測驗與評量」學科知 識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341-367。

余民寧(1992)。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二)。研習資 訊,9(1),5-9。

余民寧(199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 版社。

余民寧、林曉芳、蔡佳燕(2001)。國小學生數學知識結構認知診斷評量之 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263-302。

吳裕益、林月仙(2000)。國小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之編製及理論模式之 驗證研究。測驗年刊,47,1-15。

吳裕益、張酒雄、張玉茹(1998)。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測驗的編製、分 析與常模建立。測驗年刊,45,109-134。

呂宜玲(2004)。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 小數學新課程以比例問題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 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德忠、林世華、陳淑芬、張國恩(1998)。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在知識結 構測量上的應用。測驗年刋,45,37-56。

李映勳、易正明、王啟章、陳進春(2006)。透過分數概念測驗建構五年級 知識結構。2006 數學考卷編製暨評析研討會論文集(pp.526-556)。臺 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沈明勳、劉祥通(2002)。分析學生解比例問題文獻—國小數學課程與教學 的建議。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7,81-96。

周先祝(2003)。四邊形概念的徑路搜尋分析─兼顧能力值與模糊認知結構取 向。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原宏(2007)。模糊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之回顧。量化研究學刊,

1(1),53-84。

林原宏(2005)。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與 心理研究,28,161-183。

林原宏(2003)。Fcut 軟體〔軟體和說明〕。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原宏(2001)。模糊取向的認知結構分析。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 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林原宏(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 論探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9。

林邦傑(1981)。集群分析及其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林清山(198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圖書出版公司。

林福來 (1987)。比例推理能力的研究。載於國科會科教處主編,認知與學 習研討會專輯(第一次),23-45。台北市:國科會科教處。

林福來(1984)。青少年的比例概念發展。科學教育月刊,73,7-26。

林曉芳(2001)。知識表徵與概念學習之研究-以徑路搜尋網路分析為評量工 具。教育與心理研究,24,229-262。

林曉芳、余民寧(2001)。國中生在數學代數概念學習之評量研究—以二元 一次方程式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303-326。

翁宜青(2003)。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解比例問題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金堂(2002)。國小學生數學文字題知識結構之評量。教育與心理研究,

25,369-399。

涂金堂(2000)。徑路搜尋在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 等教育學報,13,275-306。

馬秀蘭(2005) 。多重式比例問題的解決分析:相等比值或相等比率。科學 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1,95-108。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32,31-51。

張維貞(2007)。探討因數與倍數相關概念及其知識結構一以中部地區國小 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 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第一~十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第一~十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莊玉茹(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比例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康軒出版社(2006)。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學指引。臺北市:康軒出版 社。

許淑貞(2003)。結合試題反應理論與模糊認知結構的徑路搜尋之幾何概念 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竹村(1998)。對等關係與線段圖的教材處理。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 說(高年級)。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英傑(1992)。臺南師院學生比例概念的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

319-343。

陳敏彥、林原宏(2007)。結合模糊集群、S-P 表與多元計分次序理論於國小 學童數學認知診斷之分析。 2007 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 暨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陳淑玲、林原宏、易正明(2007):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比與比值的知識 結構。23 屆科教年會暨論文研討會(2007.12.14-12.16),上傳編號 66,

A66),第 23 屆科教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摘要,153,高雄縣燕巢分校,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耀茂譯(2002)。模糊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國榮(2003)。網路化模糊取向的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臺中師 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黃靖瑩(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湃翔(2004)。徑路搜尋法應用於高一學生力學知識結構與其學習成就之 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湃翔(2002)。徑路搜尋法在高中學生物理學科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

教育與社會研究,4,1-33。

黃美盼(2007)。徑路搜尋方法之加減法文字題知識結構分析。測驗統計年 刊,15,29-58。

黃馨瑩、林原宏、莊曜遠(2007)。整合集群分析與多元計分次序理論於五 年級學童容量概念的知識結構。 2007 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 討會暨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甯自強(1998)。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 觀點來看。科學教育學刊,1 (1),101-108。

甯自強(1992)。兒童「整數詞」的意義。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年會。

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塗振洋(2001)。路徑蒐尋網路分析在教學評量上的應用-以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天文概念上的學習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367-392。

楊錦連(1999)。國小高年級兒童解決比例問題之研究。嘉義師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葉倩亨(2001)。路徑蒐尋網路分析應用於大一心理學學習效果評量之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 421-446。

劉秋木(1993)。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湘川、鄭富森、許天維、林原宏、施淑娟、 施慶麟、 蘇惠華(1998)。

劉祥通(2004)。分數與比例問題解題分析-從數學提問教學的觀點。臺北 市:師大書苑。

劉祥通、周立勳(1999)。國小比例問題教學實踐課程之開發研究。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數理學報,3(1),3.1-3.25。

蔣治邦、陳竹村、陳俊瑜、謝堅(2002)。國小數學教材-比(含線段圖)。臺 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蔣治邦、陳竹村、陳俊瑜、謝堅(2002)。國小數學教材-比(含線段圖)。臺 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