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實施現況、研究內容與結論,向軟體廠商機關、高雄市國小英文教師提出 相關建議及參考。此外,亦針對本研究之實施歷程與結果,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欲軟體廠商及日後研究相關軟體的廠商給予建議 (一)整合現有教學資源,至校推廣使用流程

從本研究使用現況調查問卷當中發現,有大多數的老師教師會按照教科書的內容 來決定是否這個對於教育上是否需要使用英文教育軟體APP,由於此軟體擁有相對完 善的動畫、聲光設備以及活潑可愛的物件。可以將其軟體當作日後加強單字的一個重 要依據。其實,在軟體當中並非完全結合到教科書中的教材,會造成教師若要使用此 軟體當作輔助的工具,教師必須花一些心力在操作並且了解適合孩童的單字。

再者,此英文教育軟體APP 並沒有在各個學校做宣傳,讓老師們深入了解其使用 流程,若可以讓老師們更加了解,在同業競爭的壓力下,並且相對的直接主動的到各 學校將其資源讓老師做深入了解,不但可以增加使用率,也可以增加收入並且減少同

58

業競爭。

(二)由於年齡不影響使用意願,因此建議可以搭配講座及資源共享

從本研究發現,由於年齡並不會影響到英文教育軟體的整體的接受度為何,因 此,這邊建議可以設立一個群組互相的交流,並且將其軟題熟悉。並且定期可以舉辦 經驗教學的講座,提升彼此在英文教育軟體APP 的使用熟悉度。

可以在分享經驗的同時將其內容及資源分享給彼此,不但可以增進彼此的互動亦 可以減少先前的操作軟體,並且減少背課的時間。且從本研究也發現多數教師均認同 英文教育軟體APP 易於使用,並且可以增進與孩童間的距離。因此若要維持教師對於 英文教育軟體APP 正向、積極的內在認知及使用意願,建主管機關方面可以依照各校 班級數或教師人數比例,給予相對應的補助經費,持續建置良好的資訊環境。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高雄市區國小英文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將其研究結 果推論上有其限制性。若未來研究可擴及全國性樣本,將使研究之結果應用並且加入 參考價值。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僅以性別、年齡、教育背景、教學年資、現任職務及學校規模等個人背景變項 來探討國小教師對於英文教育軟體APP 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意願等相關 問題,然而將會根據研究者探討相關文獻發現,影響國小教師英文教育軟體APP 的認 知使用、易用性與使用意願的相關變項不在於此。因此,未來研究的部分將其他不同 的背景變項可納入探討,如教學領域、教學年段、研習經驗、使用頻率等,可以達到 更加全面、更準確的研究結果。

(三)研究方法

此項研究將是以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主要的依據,探討國小教師個人背 景變項與英文教育軟體APP 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以及使用意願之關係。之後的 研究可以加入訪談方式或者用個案研究等方式進行,獲得更比較深入及客觀的資料內

59

容,可以針對國小教師英文教育軟體APP 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意願,提 供更貼近現況的分析與探討。

60

江娟如(2018)。互動是 APP-Plickers 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以三位數的 加減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吳竺軒(2016)。應用 VoiceTube<看影片學英文>的英語影片語國二學生的英語聽力理 解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吳建清(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 Google Classroom 之行為意向研究-以公民科學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61

花英德(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 Moodle 教學平台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資 訊議題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東市。

張力心(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學童於 YouTube 數位平台自我學習之使用意圖-以新竹縣某國小足球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培醫學科技大學,新竹市。

張馨芳(2014)。行動裝置上輔助英文學習 APP 之研究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正修 科技大學,高雄市。

62

許芷葳(2013)。音樂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專業成長課程之設計與實施成效(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許振嘉、翁福元(2014)。娛樂至死方休?反思電子書教科書的美麗與哀愁。台灣教育 評論月刊,3(7),39-44。

許誠峰(2011)。資訊融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之影響與探討(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郭書佑(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流暢經驗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大學,屏東市。

陳攸婷、林文保(2014)。淺談資訊融入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7),52-53。

陳彥宏(2013)。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雄市國小校務管理系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黃如淳(2014)。多媒體教學融入合作學習在線型函數單元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

63

劉柏廷(2016)。科技接受模式,結合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科技接受與使用 統一理論之實證分析與比較:以台北市停收費採用 PDA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盧秀鳳(2018)。以手機 APP 導入高中職健康管理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 東大學,屏東市。

謝旻錡(2018)。影響國中教師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羅淑貞(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科技接受模式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64

2. 英文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 Keller, K. L. (1990).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Brand Ext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27-41.

Aaker, D. A. (1992). The Value of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3, 27-32.

Adams, D. A., Nelson, R. R. & Todd, P. A.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 227-247.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179-211.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Ajzen, I. & Fishbein. M.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 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Baker, E., Al-Gahtani, S. & Hubona, G. (2007).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age on new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es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ople, 20, 352-375.

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 51-60.

Konecnik, M. & Gartner, W. (2007).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 destin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4, 400–421.

Lee, J. S., Cho, G. H., Gay, B. D. & Ingraffea, A. (2003).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 dista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6, 50-61.

Liaw, S. S. (2008).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blackboard system.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1, 864-873.

Mathieson, K. (1991).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s-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 173-191.

Moon, J. W., & Kim, Y. G.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 217-230.

65

Papacharissi, Z., & Rubin, A. M. (2000). Predictors of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4, 176-196.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the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2- 40.

Pontin, J. (2014). A Better Breed of News App. MIT Technology Review, 117, 89- 91.

Saade, R. & Bahli, B. (2005).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absorption 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 on-line learning: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2, 317–327.

Srite, M., & Karahanna, E. (2006). The role of espoused national cultural values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IS Quarterly, 30, 679-704.

Starbuck, W. J., & Webster, J. (1991). When is play productive?.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 71-90.

Steenkamp, J., & Benedict, E. M. (1990).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quality perception 80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1, 309-333.

Taylor, S., & Todd, P. A. (1995). Assessing IT usage: The role of prior experience. MIS Quarterly, 19, 561-570.

Taylor, S., & Tod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 144-176.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 186- 204.

Venkatesh, V. (2000).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1, 342-365.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 451-481.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425-478.

Yi, M. Y., & Hwang, Y. (2003). Predicting the us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lf-efficacy, enjoyment,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431- 449.

Zeithaml,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2-22.

Zeithaml, A., Parasuraman, A., & Malhotra, A. (2002). Service Quality Delivery Through

66

Web Sites: A Critical Review of Extant Knowledge. Journal of the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20, 362-375.

67

附錄一 國小英文教師認為使用英文教育軟體APP接受度與使用 意願之調查問卷

【第一部份】個人基本資料:請您依據實際情況在□內打V。

1.性別: □(1)男□(2)女

2.年齡:□(1)30 歲(含)以下 □(2)31-40 歲 □(3)41-50 歲

3.教育背景: □(1)師範大學畢業教師 □(2)一般大學但有修教育學程教師

□(3)研究所(含四十學分班)以上

4.教學年資: □(1)5 年(含)以下 □(2)6-10 年 □(3)11-15 年

□(4)16 以上

5.現任職務: □(1)級任教師兼行政 □(2)科任教師兼行政

□(3)級任教師不兼行政 □(4)科任教師不兼行政 6.學校規模: □(1)12 班以下 □(2)13-24 班 □(3)25-36 班

□(4)37 班以上 敬愛的教育先進:您好!

我是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教育科技碩士研究生高語辰,敬佩您對教育工作投入與貢 獻,同時感謝您在教務繁忙中填寫問卷。這份問卷主要的目的是想了解到大高雄地 區國小教師使用英文教育軟體 APP 的態度及使用意願,給予出版廠商做之後的三 考。本問卷採不記名方式,您所填答的資料指學術性整體的分析,不做個別探討,

請安心填答。您的意見相當寶貴,懇請您能撥空回答,請依照實際的經驗及看法填 答。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協助。

耑此奉懇 敬頌

教安

國立屏東教育資教育科技碩士班 指導教授 鄭經文 博士 研究生 高語辰 敬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電子郵件:amay82331@gmail.com

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