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誠然,縱使從人性尊嚴得逐步推導出不自證己罪原則在行政調查中適用之可能性,

且對於事證調查困難之問題,可藉由降低證明義務與行政和解契約制度解決。然而,實 務上不論依法行政之行政機關或依法裁判之法院,仍然習於固守法律位階之明文規定,

認為行政調查法規既無不自證己罪原則之相關規定,則無適用之可能。因此,立法者實 有義務盡快將相關制度明文化。

一、 行政程序法之修正

行政程序法第 3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機關為行政行為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 依本法規定為之。」其中「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係指「除法律另有較本法更嚴格之程 序規定」而言197。換言之,行政程序法係行政程序之基本法,原則上有關行政行為之程

197 湯德宗(2003),《行政程序法論》,頁 158-159,台北:元照。

102

序皆應適用行政程序法,除非特別行政法規有較行政程序法更嚴格之規定,始排除行政 程序法之適用。因此,立法者第一要務應是將不自證己罪原則規定於行政程序法中,為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行政程序中之適用打下根基,立下最起碼之標準。觀行政程序法第一 章第六節「調查事實及證據」中,目前並無不自證己罪原則之相關規定,僅規定當事人、

第三人有義務配合機關之要求,到場陳述及提出文書資料。特別行政法規可任意規定以 刑罰、行政罰方式強迫當事人、第三人積極提出對己不利之證據。

立法者應在該節增設規定:「若當事人恐因陳述或提出必要之文書、資料、物品致 自己受有刑罰、行政罰、懲戒罰或其他裁罰者,得拒絕之。」俾行政調查在涉及刑罰、

行政罰或其他裁罰事項時,使當事人得受不自證己罪原則之保障。此外,不自證己罪原 則之保障對象非僅限於當事人,亦包括第三人,故立法者亦應增訂第三人準用上開處理 方式之規定。如此一來,儘管特別行政法規規定一般情形,得以刑罰、行政罰等方式強 迫當事人、第三人履行協力義務,然而在涉及裁罰事項之情形時,即應回歸較嚴格之基 本法規定,使當事人、第三人享有拒絕履行協力義務之權利。當然,最終目標是立法者 能在各特別行政法規皆設有此類規範。除非特別行政法規已有如稅捐稽徵法、所得稅法,

限制所得證據不得用於一般行政罰、刑罰之訴追程序等保障不自證己罪原則之規定。

至於本文前述提出兩個解決事證調查困難之方法,即證明義務之降低及和解契約,

前者有賴法院依行政訴訟法第 136 條規定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但書為之。後者在行 政程序法中已有第 136 條之規定,但仍需依靠行政機關願意嘗試此途徑。

二、 行政訴訟法之修正

行政訴訟程序雖然已非行政調查程序之範疇,然而前者係後者之延續,故本文一併 討論行政訴訟法之修正。行政訴訟法中針對不自證己罪原則之相關規定,僅有第 145 條 規定:「證人恐因陳述致自己或下列之人受刑事訴追或蒙恥辱者,得拒絕證言……。」

亦即,僅有證人享有不自證己罪原則中有關不得被強迫積極提供供述證據之權利。然而 對照本文前述之結論,顯然不足。因證人於涉及刑罰以外之裁罰情形,仍不得拒絕證言,

103

104

查執行標的物時,對於執行人員拒絕陳述。五、經命其報告財產狀況,不為報告或為虛 偽之報告。…」其賦予執行機關有權以限制住居此等拘束人身自由之方式,強迫當事人 就導致其受到罰鍰執行之事項為供述、報告。此實亦在強迫當事人自我處罰、自我對抗,

有違不自證己罪原則、人性尊嚴之保障意旨。因此,本文認為應在同條增加一項例外規 定:「基於裁罰性不利處分之執行,不得以第一項第四款、第五款為由,限制義務人住 居。」如此才能使當事人受到不自證己罪原則完整之保障。

四、 於立法者修正前

惟在立法者尚未明文規定之前,僅能依賴行政機關、檢察官及法院之配合。以機關 而言,其在進行行政調查過程中,倘遇有適用不自證己罪原則必要時,即應善用其享有 之調查方式裁量權,選擇課予當事人協力義務以外之方式,避免強迫當事人自我對抗。

並主動尋求推計課稅、和解契約等折衷方式,以兼顧調查任務之執行。以檢察官而言,

其應鑒於人性尊嚴、不自證己罪原則之精神,嚴禁假借行政調查之名義,規避刑事訴訟 法不自證己罪原則相關規定。例如不得故意藉由行政機關對被告為行政調查,來獲取刑 事犯罪證據,濫用行政罰法第 32 條有關行政機關應移送涉及刑事部分至司法機關之規 定。至於法院則應在機關因遵守不自證己罪原則而陷入調查困難時,降低機關之證明義 務,並盡量採納機關與人民透過和解契約所確定之事實。

總的來說,立法者在刑事訴訟法中制定不自證己罪原則相關規定,僅是落實不自證 己罪原則保障之第一步,絕非最後一步!

105

參考文獻

一、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列)

1. 王兆鵬(2004)。《美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

2. 王兆鵬(2008)。《一事不再理》。台北:元照。

3. 王兆鵬(2008)。《刑事訴訟法講義》。台北:元照

4. 王士帆(2007)。《不自證己罪原則》。台北:春風煦日。

5.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

6. 李震山(2014)。《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

7.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8. 李惠宗(2013)。《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

9. 吳圳義(2006)。《近代法國思想文化史─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台北:三民。

10. 吳庚(2012)。《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11. 吳庚(2012),《行政爭訟法論》,台北:作者自版。

12. 法治斌、董保城(2010)。《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13. 林石猛、邱基峻(2011)。《行政程序法在稅務爭訟之運用》。台北:元照。

14. 林鈺雄(2013)。《刑事訴訟法(上冊)》。台北:作者自版。

15. 林鈺雄(2013)。《刑事訴訟法(下冊)》。台北:作者自版。

16. 林俊益(2014)。《刑事訴訟法概論(下)》。台北:新學林。

17. 洪文玲(1998)。《行政調查與法之制約》。台北:學知。

18. 陳運財(1998)。《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台北:元照。

19. 陳慈陽(2007)。《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翰蘆。

20. 陳清秀(2012)。《稅法總論》。台北:元照。

21. 張麗卿(2013)。《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

22. 陳敏(2013)。《行政法總論》。台北:新學林。

106

23. 黃東熊(1999)。《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三民。

24. 黃士洲(2005)。《掌握稅務官司的關鍵─舉證責任實務案例分析》。台北:元照。

25. 黃源浩(2012)。《稅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台北:翰蘆。

26. 黃朝義(2014)。《刑事訴訟法》。台北:新學林。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王士帆(2003)。〈隱密探話的發展─從德國法院到歐洲人權法院〉,《台灣本土法學 雜誌》,69 期,頁 131-159。

2. 王士帆譯(2011),Sabine Gless 著。〈不自證己罪原則─在德國、法國及歐洲法的 拿破崙遺產〉,《法學叢刊》,56 卷 2 期,頁 181-196。

3. 朱石炎(1994)。〈論刑事被告緘默權〉,《法令月刊》,45 卷 2 期,頁 8-9。

4. 李建良(1996)。〈從公共工程弊端談公平交易委員會之行政調查〉,《月旦法學雜誌》, 18 期,頁 13-21。

5. 吳志光(2003)。〈行政程序中當事人之協力義務〉,《月旦法學教室》,6 期,頁 20-21。

6. 林鈺雄(2007)。〈不自證己罪原則之射程距離─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回顧與評釋〉,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 期,頁 221-237。

7. 林鈺雄(2008)。〈不自證己罪於非刑事程序之前置效力─評 96 年台上字第 7239 號 判決及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161 期,頁 266-284。

8. 洪文玲(2006)。〈論美國行政調查制度〉,《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3 期,頁 145-166。

9. 洪家殷(2009)。〈實質課稅與推計課稅之適用〉,《台灣法學雜誌》,124 期,頁 195-196。

10. 洪家殷(2010)。〈論行政調查中職權調查之概念及範圍─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 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1 卷 3 期,頁 1-42 。

11. 洪家殷(2011)。〈論行政調查之證據及調查方法─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

《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5 期,頁 1-52。

107

12. 洪家殷(2013)。〈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界限〉,《東吳法律學報》,25 卷 1 期,頁 1 - 47。

13. 洪大植(2011)。〈行政調查有無不自證己罪原則之適用─以公平交易法之規定為例〉,

《刑事法雜誌》,55 卷 3 期,頁 161-189。

14. 張麗卿(1989)。〈論偵查方法及其取得證據之適格性〉,《東海大學法學研究》,5 期,頁 105-120。

15. 張麗卿(2001)。〈刑事法百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雜誌》,75 期,頁 40-59。

16. 張麗卿(2011)。〈臺灣貪污犯罪實況與法律適用之疑難〉,《法學新論》,28 期,頁 1-24。

17. 陳景發(1996)。〈論行政調查之法的統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1 期,頁 75-128。

18. 陳景發(1998)。〈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3 期,頁 127-152。

19. 許育典(2003)。〈法治國〉,《月旦法學教室》,7 期,頁 40-44。

20. 張文郁(2014)。〈論行政程序上之事實調查(上)〉,《月旦法學雜誌》,227 期,頁 66-88。

21. 黃士洲(2005)。〈徵納協同主義下稅捐調查與協力義務的交互影響關係─兼論製造 費用超耗剔除的規定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117 期,頁 90-111。

22. 黃忠正(2013)。〈人性尊嚴的概念與界限〉,《月旦法學雜誌》,221 期,頁 161-174。

23. 楊雲驊(2003)。〈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講座》,15 期,頁 49-54。

24. 劉宗德(1994)。〈日本行政調查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52 期,頁 111-142。

25. 劉建宏(2012)。〈當事人協力義務與稅捐稽徵機關舉證責任之衡平〉,《當代財政》,

17 期,頁 28-32。

26.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 期,

頁 99-102。

27. 蔡震榮(2004)。〈行政罰法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11 期,頁 9-20。

108

28. 蕭文生(2007)。〈論當事人協力義務─以行政執行制度為例〉,《政大法學評論》,

95 期,頁 127-174。

三、專書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尹華龍(2001)。《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權之研究─以憲法第 11 條為中心》,國防大學 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 朱朝亮(2003)。〈緘默權之研究〉,黃東熊等著,《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頁 293-361。

台北:學林。

3. 林鈺雄(2007)。〈論不自證己罪原則─歐洲法整合趨勢及我國法發展之評析─〉,

林鈺雄著,《刑事程序與國際人權》,頁 1-60。台北:元照。

4. 林永翰(2006)。《論前偵查程序》,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5. 洪文玲(2000)。〈論行政調查〉,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

5. 洪文玲(2000)。〈論行政調查〉,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