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的結果與研究過程中的發現,歸納提出以下幾點建 議以做為未來教學與研究的參考:

一、教學的建議

(一) STEM 學習活動內容廣泛,教學前須先瞭解學生先備知識 由於一般的國中是以 S 型方式常態編班,學生的能力 差異性大,且 STEM 學習活動涉及四個科目的學習範圍,

學習內容較廣,故本研究建議在實施 STEM 學習活動之前,

需要對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內容進行確認,並適當調整教學 內容,以避免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不佳的現象。

(二) 實施活動前測驗,以對於低分組與高分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在學習活動進行前實施學科知識學習測驗,以瞭解個別 學生的學習情形。本研究建議對於低分組學生提供較多的學 習內容解說,以促進其瞭解相關原理的運用;對於高分組學 生提供較多、較艱難的任務,由於高分組學生對於學習內容 瞭解很快,甚至早已瞭解透徹,故在學習活動中提供更進一 步的內容或要求給高分組學生。因此,低分組學生可以透過 學習活動瞭解相關的原理與內容,高分組學生可以學習到更 多的內容。

(三) 讓學生先藉由實作過程來瞭解科學與數學相關原理

本活動在一開始先複習數學與自然的內容,但部分內容 較為艱澀,造成反效果,導致無法提升大部分學生學習科學 與數學的意願。本研究建議學習活動設計應先讓學生製做作 品,再進行相關原理解說,進而強化學生對於相關學科內容 概念的理解。

83

二、未來行動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以手擲機為主題進行 STEM 活動教學,部分內容涉 及較艱澀的科學與數學原理,造成學生學習效果較不佳的現 象。針對此點,本研究建在設計 STEM 相關學習活動時,

應簡化相關原理的解說,以實際運用為主,以符合 STEM 課 程統整之精神。

(二) 本研究對象為國中九年級學生,礙於學生人數、年齡及 STEM 課程統整活動六週時間太短,造成部分研究內容未 達預期之效果,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延長教學之時間,增 加學生人數,以提高教學結果的準確性與推論性。

(三) 對於讓學生藉由實作過程瞭解科學與數學相關原理,是否可 以提升學生學習科學與數學的意願,甚至提高學生科學與數 學的學習成效,仍待後續行動研究驗證。

(四) 本研究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僅限於學科知識學習與學 科學習態度部分,在未來研究中,可以加入技能評量、學習 單評量、作品評量,以更多的角度來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

84

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之研究。國立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2010)。教育哲學。台北市:五 南。

朱益賢(2006)。從科技素養到科技創造力。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

(8),1-2。

江文鉅(2007)。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結合-迷惘與生機。生活科技教 育月刊,40(6),1。

何薇玲(2013)。幼兒教保活動設計。台北市:高點。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6)。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83。2014 年6月16日,取自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cl87/M.849985335.A/M .1010998304.A/M.1010998400.N.html

呂錘卿(2001)。課程統整的理念與設計。2014年6月16日,取自 http://lib.ntcu.edu.tw/info/info34/info34-1.htm

李茂能(2002)。教育研究(一)量化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

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 452-516)。台北市:

學富。

李博宏(2006)。STEM教育中,T&E(科技-工程)課程發展近況。

86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7),108-109。

李隆盛(1999)。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跨越。台北市:師大。

李隆盛(2005)。科技與生活科技。載於李隆盛(主編),生活科技概 論,(頁 1-34)。台北市:心理。

李嘉峰(2011)。淺論研究問卷的編製。家庭教育雙月刊,29,35-42。

周淑卿 (2002)。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市:高等教育。

凃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三民。

柳志達(2006)。別再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當白老鼠了。2014年6月16 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6/56-65.htm

唐富藏(1983)。運輸學。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張佳琳(2013)。美國興起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教育熱潮。教育 部電子報,553。2014年6月16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2235

教育部(2008)。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 月刊,260,2-9。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

陳文典(2005)。「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評量。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評量的技術與運用(頁 17-23)。2014年6 月16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share/SIG00005/C2/121506575 6.pdf

勞委會(2013)。電腦輔助機械設計製圖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學科測 試試題。台北市:作者。

彭森明(2006)。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應研究設計。教育 研究與發展,2(4),21-37。

87

游家政(2000)。學校的課程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19-38。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黃佳音(2011)。工業設計實務課程教師對於學習評量方式之說明的 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漢文。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

黃政傑(2003)。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2012)。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譯瑩(1999a)。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之結構。

公教資訊,3(2),19-37。

黃譯瑩(1999b)。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研究。教育研究 資訊,7(5)。

楊龍立(2006)。論課程的本質意義。當代華人教育學報,8,(1)。

劉芳文(2006)。杜威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2014年6月16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4/54-14.htm

歐用生(1998)。學校情意課程與兒童人格建構。國民教育,38 (4),

2-1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敎務課程領導。台北市:

五南。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

88

蔡蕙文(2008)。STEM教學模式應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學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縣。

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鍾聖校(1999)。一位重視情意教育老師的教學想法:兼述理論與實 際互動之問題。國民教育,39(3)12-20。

羅希哲、陳柏豪、石儒居、蔡華齡及蔡慧音(2009)。STEM 整合 式教學法在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期刊,3(3),42-66。

羅清俊(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蘇敏龍(2005)。台東縣國小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89

二、外文部分

Connelly, F. M., & Lantz, O. C. (1991). Definitions of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

15-18). Oxford, NY: Pergamon Press.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ugger Jr., W. E. (2010). Evolution of 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6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 Retrieved July 16, 2014, form

http://www.iteea.org/Resources/PressRoom/AustraliaPaper.pdf Eisner, E. W. (2002).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3rd Ed.). New Jersey,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1996).

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ston, VA: ITE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2003).

Advancing Excellence i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Student assess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am standards. Reston, VA:

ITE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2005).

Technological Literacy for All: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ston, VA: ITEA.

Joseph, F.H., Rolph, E.A., & Ronald, L.T. (1987). Multivariate data and

analysis with reading. NY: MacMillan.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1). Massachuset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urriculum framework.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90

http://www.doe.mass.edu/frameworks/scitech/2001/0501.pdf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6). Massachuset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urriculum framework.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orm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2014).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 Status, Prospects,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2007). Building a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agenda.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http://www.nga.org/files/live/sites/NGA/files/pdf/0702INNOVATIO NSTEM.PDF

New York State Education Department. (NYSED). (2001).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http://www.p12.nysed.gov/ciai/mst/home.html

Oliva, P. F. (2001).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5th ed.). NY: Longman.

Perlman, C. C. (2003). Performance assessment: Designing appropriate

performance tasks and scoring rubrics. Greensboro, NC: CAPS

Press.

Poth, R., Little, R., Barger, M., & Gilbert, R. A. (2005). Adapting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http://soa.asee.org/paper/conference/paper-view.cfm?id=22150 Raju, P.K.,& Clayson, A. (2011). NSF GK-12 Program Must be Saved: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12(3), 6-8.

Schubert, W. H. (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NY: Macmillan.

The New York State Systemic Initiative, NYSSI. (1997).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guide. Retrieved June 16, 2014,

91

from http://www.emsc.nysed.gov/guides/mst/

The White House (2013).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2/12/president-ba rack-obamas-state-union-address

Treagust, D.F. (1986). Evaluating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by means of

diagnostic multiple choice item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6(1), 199-207.

Zarske, M. S., Schwartz, D. K., Sullivan, J. F., & Yowell, J. L. (2005).

Creative engineering: Helping Ninth-Grade students discover engineering.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http://itll.colorado.edu/images/uploads/about_us/publications/Papers /ASEE%202005-988_CE9th_Final.pdf

Zarske, M. S., Sullivan, J. F., Carlson, L. E.,& Yowell, J. L. (2004).

Teachers teaching teachers: Linking K-12 engineering curricula with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June 16, 2014,

from

http://itll.colorado.edu/images/uploads/about_us/publications/Papers /2004-1887_TeachersTeachingTeachers_Final.pdf

92

93

附 錄

94

95

96

97

98

99

100 法、同儕互助合作…) 3.整理教室

教室內:將課桌椅回復 原來樣子並清掃教室 環境

工藝教室:將環境整理 乾淨

<評量活動>

飛機造形設計與製作 評量

<教學省思>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方 法、學生學習過程、作 品達成度、創新情形 等,自我檢討教學的適 切性,以及思索應改進 或可以再精進的地方 (單元課程結束)

101

運輸科技

空中運輸(Air Transportation)

飛吧飛吧~飛上天!

102

手擲機活動學習單(一)手擲機相關的基本原理 班級:___年___班 組別:____ 座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飛機飛行時所受到力的作用:

• ______由機翼提供

• ______由引擎提供

• ______由地心引力產生

• ______由空氣產生 二、白努力原理

在流體中, 。 機翼的剖面如右圖所示:

機翼上方距離較長,下方距離短。空氣流線 被翼切面分成兩部分,兩方氣流於翼後方有 相同速率,故通過上側的空氣流速較 , 空氣壓力較 而形成向上的升力。

三、重心

飛機(手擲機)重心設計,必須要在主翼___________________處。

四、上反角 上反角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機翼翼展幅度與機身比例

機翼翼展幅度與機身比例,一般而言,為____:____至____:_____之間。

注:翼展為主機翼左端至右端之距離。

六、展弦比

展弦比=____________,低速度的滑翔機或是長時間、在高的高度滯空 的多採高展弦比;而短而寬的機翼,為低展弦比,適合高速物體,如飛 彈、戰機等。

103

手擲機活動學習單(二) 製圖

班級:___年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座號:_______

一、 認識圖紙:A4 紙張大小為:_____*_____mm A3 紙張大小為:_____*_____mm 二、 在正投影多視圖中,一般常將前視圖、

右側視圖及俯視圖,合稱為________,

其中前視圖可以表示物體的___與___、

右側視圖可以表示物體的___與___及俯 視圖可以表示物體的___與___。

三、 製圖練習

104

手擲機活動學習單(三)飛機尺寸設計重點

班級:___年___班 組別:____ 座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將下列的空格完成,並於括號內填入你們飛機草稿設計之數值 1. 主翼的翼展和翼弦的比值為_______ (_______)

2. 機身長度是主翼翼展的_______倍 (_______) 3. 水平尾翼的面積是主翼面積的_______ (_______)

2. 機身長度是主翼翼展的_______倍 (_______) 3. 水平尾翼的面積是主翼面積的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