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1-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51

52

有之活動服務。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辦單位可繼續保有這些 活動服務,讓參觀者不僅享受花卉植物之美,亦能透過多元藝文展演之欣賞與多 種美食之享用,增加參觀花卉博覽會之附加價值。

6. 近年來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環保的議題。在建築上,許多新建築物皆使用環保建 材,達到漸少環境汙染的效果。根據本研究結果表示,有79.5%的參觀者認為展 館建築應使用環表綠建材。因此對於未來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辦單位,本研究建議 應多加使用環保綠建材於展館建設上,為「節能減碳愛地球」盡一份心力並展現 主辦國保護地球之良好形象。

二、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於本研究限制,其主要包含下列二點:

第一,依照AIPH 官網提供之資料顯示,過去舉辦之國際花卉博覽會,僅有「2006 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與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同屬 A2/B1 之等級,故本研究僅 針對與台北花博同屬 A2/B1 等級並由亞洲區國家承辦之國際花卉博覽會,作為研究 個案。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選取其他等級之國際花卉博覽會作為研究對象,如:規 模更大之A1 等級國際花卉博覽會。

第二,依據杜羿樊(2010)之文獻內容表示,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要參觀者皆來自主 辦國之國內遊客,而來自海外之參觀者約可占總參觀人數之 5%~10%。因此,本研 究建議後續研究,亦可收集海外參觀者的實際參觀經驗,探討其對國際花卉博覽會重 要活動服務設計要素之看法,以使收集之資訊更加周延與嚴謹。

53

參考文獻

1. 上海世博會(2010)。國際展覽會公約。2010 年 11 月 28 日取自於 http://big5.expo2010.cn/zlzx/flfg/zyflgz_flfg/more.htm

2. 中國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2010 年 11 月 17 日取自 http://www.expo2006sy.gov.cn/page05/gysy07.htm。

3. 台中學研究中心。2010 年 11 月 30 日取自於 http://www.taichung.fcu.edu.tw/we1.htm

4.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0 年 12 月 18 日取自於

http://beta.2010taipeiexpo.tw/ct.asp?xItem=11167&CtNode=5659&mp=3 5.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0 年 11 月 16 日取自

http://beta.2010taipeiexpo.tw/ct.asp?xItem=47295&CtNode=6193&mp=3

6. 台灣花卉園藝(2006)。Royal Flora Ratchaphruek 2006 通過 BIE 之 A1 級認證。台 灣花卉園藝月刊,224期,16-18。

7. 朱中一(2007)。展覽活動規劃。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8. 曲薇、陳伯超(2006)。瀋陽景勝-2006年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瀋陽園設計。規劃師,

(1)22,43-46。

9. 吳孟軒、阮祺文、陳浩業、陳秀菁、蘇秀慧、楊青娥等(2007)。2004台灣花卉博 覽會緊急醫療救護分析。秀傳醫學雜誌,7(1-2),33-41。

10. 吳偉文(2009)。服務科學與服務創新策略。東亞論壇季刊,463期,31-40。

11. 李俊鴻(2008)。節慶活動遊客參與動機及經濟效益探討─以綠色博覽會為例。農 業經濟半年刊,83期,59-94。

12. 杜羿樊(2010)。大型會展活動經驗分享:美麗的力量。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3(2),

32-39。

13. 杜英儀(2009),國際花卉博覽會標竿案例的效益比較與啟示,經濟前瞻,124期, 38-43。

14.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市,智勝文化。

54

15. 林祈佑(2005)。中小企業創新品質之評估模式與探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碩士班,台南市。

16. 柏雲昌(2006)。現階段我國會展産業發展之潛力。經濟前瞻,104期,72-75。

17. 徐步雲(2004)。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簡介。台灣花卉園藝月刊,207期。 18. 徐湘珠(2009)。台灣各服務業之服務創新與績效關聯影響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市。

19. 國際展覽局。2010 年 11 月 25 日取自於 http://www.bie-paris.org/site/en/main/rules.html

20. 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2011 年 2 月 25 日取自於 http://www.aiph.org/site/index_en.cfm

21. 張文賢(2008)。關係鑲嵌構形與網絡能耐對服務創新績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彰化縣。

22. 張家銘、黃秀卿、黃俊彥(2007)。2007 花果夢幻樂園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對遊客 之吸引力與滿意度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88-99。

23. 莊雪麗(2005)。台灣會展產業及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24. 陳如慧(2009)。高雄市會展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

25. 陳明國、孫美蓮、莊翔達、邱政鋒(2010)。2010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遊客參與 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1),104-116。

26. 陳根旺(2006),淺談 2006 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給台灣的啟示,台灣花卉園藝,

231期,62-66。

27. 陳詩雅(2010)。吸收能力、組織氣候、社會資本對知識分享行為與服務創新的影 響-以金融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在職 班,台南市。

28. 曾子芳(2010)。應用服務科學於會展產業之系統化服務創新:以世界博覽會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台中市。

29. 黃秀卿、張家銘(2007)。2006 年世界卡通博覽會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之 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1),15 - 32。

55

30. 黃振家(2007),會展產業概論,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31. 新浪新聞中心。2010 年 11 月 18 日取自於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401/2937600.html

32. 楊家彥(2002)。服務業創新與創新服務業─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台灣經濟研究 月刊。25(5),46-55。

33. 葉育翰(2008)。開創城鄉新藍海—城舉辦大型活動出發。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31(1),44-53。

34. 廖偉伶(2003)。知識管理在服務創新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南市。

35. 廖雅芳(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 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屏東縣。

36. 蔡坤泰(2006)。休閒農場知覺服務品質、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為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高雄市。

37. 蔡厚男、黃慕儀(2006)。園藝博覽會籌辦企劃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實施案例經驗分 析為例。臺灣園藝,52(4),479-493。

38. 鄭美麗(2010)。高雄會展產業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高階經 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

39. 戴彗紋(2009)。我國企業研發與創新趨勢調查分析。台灣經濟月刊,32(7),61-68。

40. 瀋陽世博園。2010 年 11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expo2006sy.gov.cn/page05/gysy05.htm。

41. Abernathy, W.J. & Clark, K.B. (1985). Innovation: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vtion. Research Policy, 14, 3-22.

42. AIPH。2010 年 10 月 25 日取自於

http://www.aiph.org/site/index_en.cfm?act=teksten.tonen&parent=4681&varpag=395 2

43. Betz, F. (1993). Managing technology 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search. NJ: Prentice Hall.

56

44. BIE。2010 年 11 月 25 日取自於

http://www.bie-paris.org/site/en/joomla-overview/list-members.html

45. Bilderbeek, Rob, Pim den Hertog, Goran Marklund & Ian Miles(1998).Service in innovatio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Oslo:

STEP Group.

46. Bolton, R. N. (1998).A dynamic model of the duration of the customer’s relationship with a continuous service provider: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Marketing Science, 17(1), 45-65.

47. Chandy, R. K. & Tellis, G. J. (1998). Organizing for Radical Innovation: The overlooked role of willingness to cannibaliz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5, 474-487.

48. Christensen, C. M. & Raynor, M. E. (2003). The innovator’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49.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 16 ,297-334.

50.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555-590.

51. Drejer, I. (2004). Identifying innovation in surveys of services: A shumpeterian perspective. Research Policy, 33(3), 551-562.

52. Drucker, P.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Y: Harper Business.

53. Frambach, R. T., Barkema, H. G., Nooteboom, B., & Wedel, M. (1998). Adoption of a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Business Market An Empirical Test of Supply-Side Variabl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1, 161-174

54. Gobeli, D. H. & Brown, D. J. (1987). Analyzing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30(4), 25-31.

55. Henderson, R.M. & Clark, K.B.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re 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1), 9-20.

56. Higgins, J.W. (1995).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23(6),

57

32-35.

57. Hu, M., Horng,J.- S.& Sun, C. (2009). Hospitality teams: Knowledge sharing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ourism Management, 30(1), 41-50.

58. Johnson, C. & Jones, C. (1956). How to Organize for New Produc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49-62.

59. Johnson, S.P., Menor, L.J., Roth, A.V. and Chase, R.B. (2000).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service design.CA: Sage Publications.

60. Kim, K.- S. (2010). Explor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ssues during the preparations for EXPO 2012 Yeosu Korea. Habitat International, 35(2), 286-294.

61. Laws, E. (2009). Tourism and innov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30(6), 935-936.

62. Lee, C.- K. (200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ucasian and Asian visitors to a Cultural Expo in an Asian setting. Tourism Management, 21(2), 169-176.

63. Lee, C.- K., Song, H.- J. & Mjelde, J. W. (2008). The forecasting of International expo tourism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echniques. Tourism Management, 29(6), 1084-1098.

64. Long, P. T., & Perdue, R. R. (1990).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ural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 assessing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4), 10-14.

65. Lovelock, C. H. (1984). Services marketing: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ntice-Hall.

66. Luecke, R. (2003).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N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67. Marcel Galopin 著 錢培鑫 譯,2005。《二十世紀世界博覽會與國際展覽局》,上 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68. Marquish, D. G., (1982). The Anatomy of Successful Innovation. Cambridge:

Winthrop Publishers.

69. Menor, L. J., Tatikonda, M. V. & Sampson, S. E., (2002). New service development:areas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 135-157.

58

70. Miles, I. (2008). 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 industries. IBM Systems Journal, 47(1), 115-128.

71. Mintel Report(2005).Festival Tourism-International-August 2005.Accessed from University of Brighton.

72. Mole, V. & Elliot, D. (1987). Enterprising innov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London: Frances Printer.

73.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40.

74. Schumann, P. A., Prestwood, D. C., Tong, A. H. & Vanston, J. H. (1994). Innovate:

Straight Path to Quality Customer Delight & Competitive Advantage. NY:

McGraw-Hill.

75. Schump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ambridge. MA:

Harvard Economic Studies.

76. Spath, D. and Fahnrichk, K. P. (2007). Advance in Service Innovations.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

77. Tidd, J., Bessant, J. & Pavitt, K.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Y:John Wiley & Sons.

78. Zhou, Y., Wang, J., Huang D. & Sun S. (2009).Pedestrian Simulation Modeling for World Expo 2010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9(2), 141-146.

59

附錄 A

「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和「2006 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之比較分析表 比較項目 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2006 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 博覽會主題 彩花、流水、新視界 我們與自然和諧共生

博覽會特色

將園藝與台灣高科技和環保技術 相互結合,將台北營造成為幸福 的花園城市。透過博覽會傳達愛 護地球、節能減碳和實踐綠色生 活的環保理念。

強調維持當地原有生態面貌,並 運用大量園藝植栽技術呈現大自 然原始之美。依循節能環保的概 念,該博覽會強調並實現人類與 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夢想。

展區面積 91.8 公頃 246 公頃

展區地點 台北市中心 瀋陽棋盤山國際風景開發區

植物品種數量 約 3300 種 約7980 種

總展區規劃

四大展區涵蓋

34 個戶外國際展園

二大展區涵蓋

戶外展園

國內52 個 國際23 個 專業25 個 14 個特色展覽館 4 個主題建築

藍色公路區 3 個特色景觀

展區特色

1. 展區融入市民生活中,交通便 捷,親近市民。

2. 提倡自然與環保,14 個展館 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具有現代 感的環保綠建築。

3. 因著台灣高科技的發展,透過 寓教於樂的互動手法,增添參 觀者對花卉的樂趣及魅力。使 花卉博覽會不只有花,更是科 技與環保的創意融入在其中。

4. 融合台灣當地的植物、建築和 古文物,展現台灣早期特有之 古文化。

5. 為了疏散陸上交通的負載,園 區規劃創新藍色公路。不僅使 參觀者可藉由水岸入口進入 園區,還可欣賞水岸景觀及夜 晚燈光秀。

1. 展區位於風景開發區,場地大 而完整,充分的展現了大自然 的原始風貌。

2. 一切皆以大尺度、大氣勢的手 法來呈現,因此該博覽會被譽 為在森林中的博覽會。

3. 擁有 52 個國內戶外展園,其 中運用了大量的植物與古建 築將中國大陸各省的地域特 色展露無遺。

4. 擁有 25 個專業戶外展園,呈 現大量且多樣的植物特性。

5. 展區中的 3 個特色景觀:人工 景觀、自然生態景觀和濱水濕 地景觀將大自然的面貌展露 無遺,許多水生植物和小動物 在該地棲息繁衍,加上群魚戲 水,呈現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 特質。

60

藝文展演型態

1. 傳統民俗藝術 2. 各式音樂舞蹈 3. 現代舞台劇場

4. 現代流行街舞、搖滾樂 5. 街頭藝術表演

6. 兒童劇場

1. 中國傳統藝術、功夫 2. 各式音樂舞蹈

3. 中國地域特色歌舞 4. 澳大利亞水上特技 5. 俄羅斯馬戲團 6. 清朝馬戰實景表演

餐飲類型

1. 台灣傳統美食街 2. 異國風味料理

3. 養生花茶餐點及飲品 4. 咖啡輕食

5. 西式簡餐 6. 花卉特色餐 7. 花博便當

1. 國內美食街 2. 國外美食廣場 3. 觀景茶室 4. 咖啡廳 5. 中式快餐廳 6. 紅酒及啤酒廣場 7. 巴西烤肉

餐飲座位數

園區內共設置14 個餐飲服務 區,除了各餐飲服務區提供的座 位,團體用膳最合適的地點位於

「美術館」餐飲服務區內,其提 供了約160 個座位。

園區內共設置16 個餐飲服務區,

總共可容納約三萬人同時用餐。

遊樂場 無設立兒童遊樂場 兒童遊樂場、水上遊憩設施

園內遊園車 僅有「大佳河濱公園區」提供服 務

全區皆提供園內遊園車服務 3D 影像劇場 於「真相館」內提供服務 無提供3D 影像劇場服務

觀景平台

無設置觀景平台 於「百合塔」的100 公尺和 95 公 尺 高 度 處 各 有 一 層 大 型 觀 景 平 台,參觀者可透過館景平台欣賞 大大花海之景色。

紀念品商店 販售台北花博週邊商品及台灣特 色產品

販售國內外各種旅遊紀念品和特 色工藝品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1-7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