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結論,再加上研究者平日教學實務經驗之觀察,提出建 議以供教育工作者、日後研究者及對教育關心之人士參考。
一、 分組教學之建議
教師常以學生之學科能力表現來分組教學,為了避免「標籤效應」,教師可改以 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家庭因素等,如智力、專心度、數學學習態度、父母親社經地 位或其他與學習成就有關之變項當成分群之因子,如環境因素等,並運用分群快速的 K-means集群分析方法分群,或其他的集群分析方法,如二階段集群分析方法,以作 為分群之參考。
本研究使用5個分群變項當作分群之因子,研究結果顯示排前3名較重要之分群因 子為「專心度」、「數學學習態度」、「母親社經地位」,因此未來的研究者在做分 群時,可以不需像本研究使用5個分群變項,可嘗試用「專心度」、「數學學習態度」、
「母親社經地位」三個較重要因子分群,或許即可達到良好的分群效果。
二、引領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習成就水準
智力及數學學習態度是兩個影響數學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智力是一綜合性的心 理能力,與遺傳、文化刺激等因素相關,為師者除了多給予知識或資訊外,可利用親 師溝通管道,傳遞文化刺激的重要,希望提升孩子運用經驗、知識以適應生活環境、
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短時間對孩子的智力難有很大的改變及提升,但應是親師共同 努力的目標。
研究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會隨著學童年級的增加,厭惡數學的百分比會越來越 高(陳淑美,1999),因此引領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是教師及家長皆需重視的。教 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嘗試經由溝通以暸解學生的觀點,且儘量以正向的態度 肯定、鼓勵學生,激發孩子主動的學習,增加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適時提供學生成 就感的教學,使其經驗學習數學的成功,找到自己的自信,教師扮演啟發學生的角色,
傳達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價值性,試圖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與生活事件作聯結,使學生 瞭解學習數學的有用性。又老師應多進修及涉獵與數學相關之知識,加深、加廣對數 學的應用及認知。學校舉辦數學競賽或與數學相關之研習及活動,增加學生接觸數學 的機會,並多提供有關數學營隊相關資訊,鼓勵學生參加。
另外教師可針對學生之「智力」及「數學學習態度」測驗得分高,在數學成績不 高,但具有數學潛能的同學,多給予正向的鼓勵,讓他們知道,雖然目前數學成績不 好,但他們是有潛力的,讓他們有多一點學習數學的信心。又「專心度不佳群」學生 之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在前測未達顯著相關,但在後測達顯著相關,因此對 於專心度不佳的同學多給予正向鼓勵,以提升其專注力,使其學習態度更積極。
三、提供家長學習管道,促進親子關係
本研究結果:父母親社經地位雖然僅是影響學習態度積極群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 一重要因素,但學校仍應舉辦活動,鼓勵家長參加,廣為宣導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增 進親子關係之融洽,家長利用此聚集在一起的機會,彼此聯絡感情,分享養兒育女之 良好經驗,提升本身正確的教養觀念,並與老師充分溝通,確切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 望,達到親師合作的目的,是提供家長一成長學習的管道。
又根據皮爾森積差相關之結果:「學習態度積極群」與「專心度不佳群」二群國 小六年級學生之數學學習成就與專心度皆未達顯著相關。可能原因應是小學生放學後 大都去安親班或補習班,因此家長無法詳細觀察孩子的活動專注情形,以致有些活動
在勾選時稍有誤差。可建議研究者給予家長較充裕時間做觀察,資料或許較能呈現孩 子之活動表現。
參考文獻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方婷妮(2005)。 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對專業科目學業成就之影響-以二年制工業設計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 所,台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朱江文(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朱建正(1997)。高斯。新竹:凡異出版社。
何偉雲(2001)。初步探討影響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因素的排序。屏東師院學報,14,
933-952。
何義清(1987)。國中學生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
171-217。
杜佳真(2004)。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吳元良(199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吳明隆(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社會心理環境變因與其數學信念及數學焦慮關係之研 究。教育學刊,12,287-327。
吳明韓(2010)。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不同數學課程、性 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清山、林天祐(2005)。家庭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7,133。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33。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
109-143。
吳繡金(2006)。高中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統計 學系,新北市。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阿爾伯特‧哈伯德,杜風(2005)。態度決定一切。台北市:種籽文化-喬木書坊。
林淑玲、馬信行(1983)。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 的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原宏(1996a)。集群分析之概念與理論。數理系刊,8,37-44。
林邦傑(1981)。集群分析及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林生傳(1975)。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研究。高雄:忻光。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奕宏、林世華(2004)。國小高年級數學科成就測驗中與性別有關的DIF現象。台東 大學教育學報,15(1),67-96。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2-38。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 的分析。師大教育研究集刊(TSSCI),54(4),107-144。
林麗芬(2009)。學校與補習班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 中學生數學補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 究所,台北市。
周新富(2007)。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 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1-28。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 社會學研究,8(1),1-43。
周品婕(2007)。影響簡訊廣告接收意願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 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
199-222。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陳正昌(1994)。從教育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淑美(1999)。數學焦慮症新解。光華,23(7),84-92。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樹誠(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 9,
121-152。
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 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張純芳(2006)。胚騰推理與數學學習態度對國中基測數學成績之相關性研究。中原大 學教育研究所 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教師生涯規劃與教育專業發展。
張馨文(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 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142。
郭生玉( 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康雅芳(2007)。國小五年級學童認知風格、數學態度與數學解題表現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曾薰瑤(2005)。圖示量化屬性資料之對應-集群分析的應用:以學生性格特質、主修科 系與職業期待的關聯性研究為例。醒吾管理學報,22(4),467-468。
游俊雄(2007)。臺灣高中生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桃園縣。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 刊,16,1-21。
黃德祥(199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輔導學報,13,1-52。
黃毅志(1998)。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5,5-32。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翰蘆圖書公司。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 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秀玉(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在整數加減法概念之縱貫研究----模糊集群分析與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