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國民小學實施彈性學習課程之參 考。

一、教育行政機關方面

(一)發展教師第二專長,適時提供人力支援

實施彈性學習課程時,效內師資較為不足。如此容易影響彈性學習課程實施 之成效。因此,希望教育行政當局能正視這個問題,並且透過教師專業成長進修 或校際人力支援系統的建立,以有效解決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

(二)重視小型學校行政與經費安排與運用

不同學校規模學校實施彈性學習課程的情形大不相同,就嚴重影響實施學校 彈性課程實施困境上,學校行政安排及排擠其他經費運用上,則有賴行政機關給 於關注,並提有效解決之道。

二、師資培育機構方面

(一)調整師資培育課程,符應教師需求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統整、協同與創新,課程發展與設計,更是學校專業成長 的事項。期盼師資培育機構在師資養成的過程中,能規劃出符應現代教學所需要 的課程,以培養出適應現代課程的師資。

(二)廣開進修課程,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不論是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實施、成效與困境,都需要教師全新權力的投 入,然而教師普遍覺得專業不足,需要成長與進修。所以師資培育機構若能廣關 彈性學習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課程,對現值的教師一應有相當的幫助。

三、學校行政方面

(一)建立學校特色,分享彼此成果

彈性學習課程各校規劃雖然大同小異,但是仍然可以透過各校間彼此的分享

與觀摩,來學習他校的特色,建立人力支援系統,分享彼此的成果。

(二)減少行政流程,主動關懷協助

彈性學習課程實施受行政乾繞與束縛,因此,學校行政人員在規劃學校整體 行事時,應與教師多溝通,並且預留空白時間,作為補足彈性課程的準備。另一 方面,教師在教學時,往往無法感受到行政支援。因此,學校行政人員應秉持積 極主動的服務精神,去了解教師的需求,已有效滿足教師的需要。

四、國小教師方面

(一)專業進修成長,追求卓越創新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教學創新,所以教師須不斷的進修,以落實專業發展。另 一方面,彈性學習課程需要投注的心力也遠大於從前。因此,教師要拋棄以前單 打獨鬥的教學方式,透過協同、做研究的方式,讓彈性學習課程的效能有效發揮。

(二)教學方法多樣變更化,課程設計再活潑多元化

多數的教師仍然採用傳統講述法的方式來實施彈性學習課程。但為因應彈性 學習課程的多元特性,教師應善用各種教學方式:如討論、表演、戲劇、參觀、

欣賞、創造思考、資訊融入等方式,讓彈性學習課程更加活潑與多元,對各種不 同背景的教師,應多充實本身的專業能力。

五、未來研究方面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者陷於人力資源等因素,僅以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作為研究的對象。所 以,研究結果僅供台中市內教師參考。未來如果繼續做研究時,可以擴大研究範 圍與對象,以深入了解彈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情形。

(二)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僅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但是問卷題目無法包含所有的情況,問卷表 達時也容易造成填答者的誤解,這些都可能影響研究的結果。未來如繼續研究 時,可以設計更周詳的問卷,再加上訪談的方式,如此可能會更接近實務現況。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公教資訊,3(2),1-18。

王家通(2003)。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淑宜(2002)。水兒國小「彈性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王樹欣、陳芳娟(2001)。教師如何編排彈性課程表。翰林文教雜誌,20,65-70。

石明原(2000)。彈性作課程希望樂無窮。師友,402,15-17。

吳清山(1999)。教育基金法重要內涵與評析。台北市:作者。

吳清基、李俊胡(2001)。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教師成長與研究發展。載於中華民 國教材研究發展委員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新課程學習領 域研討會論文集,17-28。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吳綿(1995)。如何落實田園教學。國立編譯館通訊,8(2),43-45。

李國偉(1996)。教育基本法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7,8-11。

李園會(2003)。日本中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台北市:水牛。

周梅雀(1999)。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要有新的教育觀-多元智慧論在九年一貫課程 改革的可能貢獻。國教輔導,39(6),39-44。

周淑卿(1999)。論酒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市:揚智。

林清江(1996)。我國教育發展動向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國立暨 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編,教育改革-從傳 統到後現代,15-23。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 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及(下),394-419。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 會。

邱惠群(2001)。評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制訂過程與基本理念。研習資訊,

18(1),63-68。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榮正(2001)。談九年一貫課程中教師角色。嘉縣國教,34,52-55。

徐諶(2000)。精心設計,打造最大彈性-高新建主任談彈性課程的運用。師友,

400,5-10。

殷允芃(1998)。有海闊天空的老師,才有海闊天空的未來。天下雜誌,11(18),

10-11。

高新建(2002)。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與應用。初等教育學刊,12,109-134。

張宛瑜(2001)。在教室層級的彈性課程中發展數學活動之教學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玉(2001)。談九年一貫課程中「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2001 年 7 月 15 日,

擷取自

http://host.lyih.tyc.edu.tw/~nine/ninedn.doc。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a)。教育改革行動方案。87.5.29 行政院台 87 教字第 26698 號函。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許芳懿(2002)。論九年一貫課程「彈性學習節數」的理念與應用。南縣國教,11,

16-23。

許雅雲(2003)。國民小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銘欽(2000)。永安國小的彈性課程規劃。教育研究,80,51-53。

陳任廣、楊義明(1989)。英漢教育辭典。台北市:文笙。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 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上),10-18。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 會。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 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黃如玉(2002)。國小教師彈性課程設計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9)。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397,4-9。

黃嘉雄(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之評鑑規定。邁向課程新紀元- 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楊春生(2000)。九年一貫課程評析。中等教育,51(1),53-61。

楊振昇(2001)。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之困境與因應。高雄市:復文。

楊益風(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 會論文集(下),347-367。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廖春文(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彈性課程的應用。師友,402,10-14。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楊慧文(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379,10-15。

鄭文星(2002)。中區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實施「彈性學習時間」的問題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茂春(2000)。九年一貫社會科領域教師專業學習與成長。國教輔導,40(4),

28-31。

盧美貴、陳伯璋(1991)。開放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金河(1998)。台北縣開放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順德(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談教科書編審。教育研究資訊,7(4),

79-96。

顏國樑(1999)。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

259-282。

二、英文部分

Boyer,E..L.(1988).School reform:Completing the course. NASSP Bulletin,72

(504),61-68.

Brooks,K.J.(1994).The reform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British Columbia teachers,perceptions of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year 2000 primary progra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Bulter-Williams, L.A., & Kpo, W.(1990). A study of teachers’attitude toward school refo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MA, April 16-20, 199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4774).

Campell. D.,& Harris,L.(2001).Collaborative theme buildingHow teachers write integrated curriculum. Boston: Allyn & Bacon.

Cawelti,G.(1994).High school restructuring:A national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6070.

Clark University(1998).A flexible curriculum. Available from http:

//140.232.1.5/departments/iss/flexible.html.

Darling-Hammond, L.(1990). Teaching and knowledge:Policy issues posed by alternative certification for teachers. Per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67

(3),123-54.

Esters, G. L., & Douet, P.K.(2001).Influencing student a chievement through counseling:The story of acommonsens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NASSP Bulletin,85

(624),38-45.

Evans, P.(1994).Tackling education disadvantage.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ECD Obcd Observer,186,20-26.

Fullan,M.G.(1982).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changes.New York:

Teachers,College.

Fullan, M. (1993a).Change forces. London:The Falmer Press.

Fullan, M.(1993b).Inovation,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ategies In G.

Cawelti: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Education (ed)ASCD.

Fullan, M.,& Pomfret,A.(1997).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47(1),335-397.

Glik,C,D.,Stone,M.K.,McNeil,D.J.,& Berkannovic,E.(1997).A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for 11-to-13-year-oldsImmunization, plus.The Jounal of School Health,67(7,256-258).

Goodlad,J.I.(1979).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 In Goodlad,J.I.et

al.,Curriculum InquiryThe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all.

Hall,G.E.,& Hord,S.M.(1987).Change in schools: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SUNY serie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Husen,T., & Postlethwaite,T.N.(Eds).(1985).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Kaplan, S. D.,Peck, B.M., & Kaplan,B.H.(1997).Decomposing the academic failure-dropout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0(60),331-350.

Kovacs,K.(1998).Preventing failure at school.Organzi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OECD bserver,214,8-10.

Kovalik,D., & Olsen,L.,(1994).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3

rd

ed. ) .WA:Book for Educators.

Latham,G.(1988).The birth and death cycles of education innovations.

Principal,68(1),41-43.

Leithwood,K.A.(1982).Continuation of a curriculum innovation:

Salient and alterable variable.Jou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4(1),52-64.

McCombs,L.B.,& Barton,L.M.(1998).Motivat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to read their textbook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NASSP Bulletin,82(600),24-33.

Meyer,A.,& O’ Neill M.L.(2000).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ndicapped people curricula.The Exceptional Parent,30(3)59-61.

Nelson,W.W.(1998).The naked truth about school reform in Minnesota.

Phi Delta Kappan,79(9,679-684).

Ornstein,A.C.,& Hunkins,F.P.(1998).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and Issues.Boston:Allyn & Bacon.

Pisha,B.,& Coyne,P.(2001).Smart from the start:The promise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2 (4),197-210.

Riss,E.W.,Cornett,JW.,& McCutcheon,G.(1992).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 and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In E.W.Ross,

J.W.Cornett.,& McCutheon(Eds.),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

pp.3-18 )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utherford,W.L.(1986).Teachers’ contributions to school improvement:

Reflection on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an Francisc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76104).

Sergiovanni,T.J.(1998).Organization,market and community as strategies for change:What works best for deep changes in schools.In Andy Hargreaves et al.(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pp.576-595).

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ynder,J.(1996).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Jackson, P.W. Eds.Handbook of Reserch on Curriculu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Tunks,J.L.(1997).From isolation to integration:The change proces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The teachers’perspectiv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IL.

,March24-28,1997).(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408251).

附錄一:正式問卷

「臺中市國民小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之研究」調查問卷 指導教授:葉重新博士

個人基本資料:請勾選適合您的選項

一、服務年資:□ 5 年以下 □ 6~10 年 □ 11~15 年 □ 16~20 年 □ 21 年以上

二、最高學歷:□ 師範院校 □ 一般大學(含師資班)

□ 研究所(含四十學分) □ 其他 三、擔任職務:□ 教務主任 □ 教學組長

□低年級教師 □ 中年級教師 □ 高年級教師 四、是否有擔任這學期彈性學習節數的課程:□ 是 □ 否

五、學校規模:□ 12 班(含以下) □ 13~48 班 □ 49 班以上

填答說明:

本問卷分為「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彈性學習節 數的成效」及「彈性學習節數的困境」等四個部份,共 59 題。所有試題均採選 項勾選方式,請依您對彈性學習節數所了解的實際狀況,在各個選項中,選擇最 適當的答案,在□上打ˇ。本問卷題目無所謂對錯,請放心填答。

敬愛的教育先進您好:

這是一份學術研究的問卷,目的在於了解目前彈性學習節數規劃實施與 成效的現況,以作為提昇彈性學習節數之參考。

本問卷結果,純供學術研究之用,絕對保密。您的意見非常寶貴,請您 就個人所知所感惠予填答,謝謝您的協助!

敬祝 教安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洪建煉

E-MAIL:qaz950922@yahoo.com.tw 中華民國 96 年 1 月

【貴校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

◎規劃的原則與步驟

是 否 其他 1. 是先定節數,在規劃內容

□ □ □ 2. 有留空白課程時間供作彈性應用

□ □ □ 3. 會陳列出教學流程、課程目標

□ □ □ 4. 有於學期中因應需要作適度調整的情形

□ □ □

◎內涵

5. 有融入六大議題

5. 有融入六大議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