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彈性學習課程的內涵

在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特色及實施方式說明之後,本節即針對「彈性課 程」相關的論數與內涵進行探討。課程為何需要具有彈性,「彈性課程」的理念 背景為何?過去我國課程是由中央集權,課程制定趨向僵化,學校及教師無法擁 有太多自主的空間,只能照本宣科,依進度執行既定的課程,更無法依據教學上 實際的需要以及學生的需求來設計課程,以至於造成學生學習上的挫敗,因而追 求學校課程設計的彈性與自主,建構符合學生需要的學校本位課程,一直是近幾 年來課程改革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九年一貫課程中雖然將學習總節數分為:「領域學習節數」與「彈性學習節 數」,也賦予學校及教師擁有課程的自主權。其中「彈性學習節數」佔總學習節 數的百分之十至二十(高新建,2002),然而事實上,學校及教師擁有自行運用「彈 性應用時間」的做法,在 1993 年即已被提出執行,當時每週一節課的「空白課 程」,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彈性課程」的用詞,則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首 度被國內的教師及學者提及。亦即運用九年一貫課程中「彈性學習節數」所設計

之學習活動與內容稱之。然而學校自主運用彈性學習節數所規劃出來的課程,即 可稱之為「彈性課程」嗎?目前並未有學者進一步針對其內涵,進行明確的定義 與研究,名詞上的界定也仍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因而,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

亦曾為「彈性課程」與「彈性學習節數」的界定感到困擾與疑惑,一度也認為「彈 性課程」即等同於「彈性學習節數」。然誠如高新建(2002)所言,「彈性學習節數」

與「領域學習節數」同樣都具有彈性的特性,並不適合將「彈性」一詞狹隘地限 定在形容運用「彈性學習節數」所設計的教學內涵及學習活動上。

因此,國外文獻與「彈性學習節數」理念相近的有(elastic curriculum)、

(elastic system)(彈性制)、(flexible curriculum)、(flexible schedule)

(機動課時表)、(flexible timetable)、(block schedule)。其中 flexible schedule(機動課時表)是一種可將上課時段延長、合併或一次一星期內其他時 間的安排(陳任廣、楊義明,1989)。也是允許學生參與不同時間長度班級活動 的課表型式(Husen & Postlethwaite,1985)。flexible timetable 是指在一週 當中,運用自己的時間來設計計畫,而且能被修改;flexible curriculum 是指 彈性課程提供給學生,有限個人化的課程,所有的科目仍依現存的課表教學,學 生以適合自己能力為前提選擇課程,他們在完成較高階課程之前,必須完成基礎 教學(Clark University,1998)。而 Cawelti(1994)曾說明 block schedule 即是 至少在一天的課表裡的一部分,是由較大的時間區段所組成,允許不同教學活動 的彈性。因此,國外所謂的彈性課程應是較偏重無固定內涵而是設計原則的課程 概念,它的特色是能夠讓學生自我學習及自行選擇多樣化教材(Esters &

Douet,2001;Glik,Stone,McNeil & Berkannovic,1997;McCombs & Barton,1998;

Meyer,2000;Pisha & Coyne,2001),並且適應教室的複雜性來設計課程

(Nelson,1998),最終是要達成幫助學生成功學習的目標(Evans,1994;

Kaplan,Peck & Kaplan,1997;Kovacs,1998)所設計的課程。

在鄰近國家中,日本於 1998 年文部省修訂中小學課程中,新設「綜合學習

時間」,主要的內容有三個課題:一、是國際理解、資訊、環境、福利、健康等 聯繫課程。二、是學童關心與興趣的課題。三、是因應學校與社區特色的課程。

自三年級起每週實施三到四節課(李園會,2003);俄羅斯也於 1998 年公佈的課 程綱要中包括:(1)、是全國統一的部分。(2)、是可以依地方與學校的需求而變 化的部分。除了數學領域中的數學與資訊兩科目不得挪用之外,其餘的科目都可 以再撥出 10%~15%的時間,變更為地方或學校自行運用的時間,從一年級開始,

每週至少有二節以上的時間可供運用(王家通,2003)。這些國家的課程規定與我 國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在了解彈性課程國內外相關理念及規劃之後,底下便針對彈性課程之 理念背景、彈性課程之規劃與應用提出說明。

壹、彈性學習課程之理念背景

在國內隨著政治解嚴,開放黨禁、報禁之後,整個社會產生欣欣向榮,蓬勃 發展多元現象,教育在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之下,也逐漸產生蛻變的情形。而課程 發展也伴隨著政治、社會因素,而有所調整與改變。在此所探討的即為我國學校 教育課程由集權到自主,由僵化趨向彈性發展背景。理想中所謂的學習應該是一 件愉快的事,然而長久以來,我國國民教育的課程標準對於課程、教材教法、活 動內容以及上課時數的規定,總是全國一致、少有改變(歐用生,2000)。學校與 教師無法擁有太多自主的空間,不論是 1975 年、1993 年課程標準的制訂,過於 僵化,缺乏彈性與自主,總是將學科分化成許多科目,統一的教學進度與大量的 教材,常使得基層教師為應付教學進度而疲於奔命,無法配合實際的生活情況以 及學生學習的需求,犧牲往往是教師的專業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底下便針 對彈性課程發展的背景,分述如下:

一、教育制度缺乏彈性

「真實的生活」就是兒童最好的課程,二十一世紀課程必須建立在「真實基

礎」(reality-based)之上,而非抽象的學科和教科書(Kovalik & Olsen,1994)

這是我國以往採行中央集權制,教育部負責全國教育政策的擬定、課程標準、中 小學教科書的審編(黃政傑,1991)的狀況下,所無法達成的理想與目標。因為在 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教科書內容及教學時數之下,教師只要照本宣科,教完教 科書的內容即可,不需要也不具備課程設計的能力,當然也無法擁有太多教師專 業自主的彈性與空間。然而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彼此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的。教師無法自主的設計課程,就無法實施多元教學及適應學生個別的差異,被 犧牲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自主權,還有無法獲得是性發展的學生,更是最大的犧 牲者。因而,以往以智育掛帥的時代,課程內容往往成為升學的工具,學習對於 大部分學生來說,都只是被動記憶,為應付考試而讀書的痛苦歷程。因而,課程 實施應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能力興趣、重視個體潛能的 發展,才能讓學習充滿意義。

二、民間教改團體的訴求

我國課程在歷經多年的實施之後,漸漸無法配合社會脈動與學生生活的需 要。因此,民間教改團體在呼應歐美教育改革浪潮,和以學生本位學習為主要考 量因素下,不管是教育體制鬆綁的要求、教育政策制定的參與及課程變革的落實 都著力甚深。我國教育在過去的時代基於政治上的考量,所有層面的發展,包括 經濟、教育及文化等,都在政府統一的管制之下。因而,國家掌握了所有教育的 權利與資源,也承擔起大部分的教育責任。然而這種在社會發展目標引導下的教 育規範,偏重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忽略了教育尊重個人價值與潛能發展的功能(林 清江,1996)。所以受制於極權的政治體系,學校教育的自主與發展並未受到應 有重視,教育的主體性,總是在政治的考量下淹沒了。隨著 1987 年我國政府解 嚴後,許多民間的改革團體紛紛成立,他們的訴求與議題或許不同,然而對教育 本值得追求卻是相同的:要求彈性、多元、自主的環境,希望教育走向真正的活 潑、創意與靈活,希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想早日實現。

三、開放教育的實施與影響

開放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國外已有多年的歷史,因而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其對 於開放教育的看法:Andreae 認為在開放教育的學校,時間、空間都是開放的,

學生可自由決定學習的進度與時段(引自賴金河,1999);Musello 認為開放教育 是兒童學習方式的選擇,他認為讓兒童對於學校教育的所有層面,提供最佳的選 擇,就是開放教育真正的理想(引自賴金河,1999);另外,盧美貴(1991)認為,

開放教育就是課程教材、學習方式、學習空間、教室管理、輔導制度、人際關係 等都是開放的;賴金河(1998)認為開放教育課程的特色為:設計彈性的課表、嘗 試課程的統整、進行活潑的教學、實施多元的評量、促使校園環境與課程內容的 密切配合、擴大學習對象與範圍、開發更多教材較具以及發揮社區的教育功能,

而 Kohl 則認為開放教育在於能夠培養成功、自信、自律、獨立思考、不斷學習,

及喜歡閱讀的快樂兒童;開放教育是在於發展兒童的原創力、創造力、批判思考 能力,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學科能力(引自賴金河,1998)。由此可知,開 放教育是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強調學校空間、時間與課程的整體性規劃,以 符合學生的個別需求,期望引導學校與教師進行課程統整化、教材活化與教學活 動化等,讓學生能夠真正受惠於因材施教及適性教育的教學情境與方式。

台北市於 1991 年開始實施開放自由且重視生活教育的「田園教學」。他們主 張教育應該提供一個自由探索、開放創新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能 力與興趣,進行生活中的探索和學習(吳綿,1995)。而且,「田園教學」是結合 當地資源,由學校設計情境式課程,規劃配合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接 近鄉土體驗自然,課程充分反應學區的特色與真實生活(張嘉育,1999)。教學 的場所不再只是教室、校區與家庭,更延伸到生活的村里、鄉鎮甚至整個城市。

繼台北市之後,台北縣也於 1994 年以後,接續開放教育改革的理想,不但 在八十五學年度全縣國小一年級全面實施,也帶動起全國開放教育的浪潮。

繼台北市之後,台北縣也於 1994 年以後,接續開放教育改革的理想,不但 在八十五學年度全縣國小一年級全面實施,也帶動起全國開放教育的浪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