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學校行政、普 通班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ㄧ、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1. 安排輔導特殊學生,以有特教背景的教師優先。

研究發現具有特教背景的教師對特教資源有較高的運用程度,因 此,建議學校在安排輔導特殊學生時能優先考慮有特教背景的教師,

未接受特殊教育專業訓練者,則應優先參與教師在職研習。

2. 主動提供特教資源相關資訊,鼓勵教師運用。

研究結果指出:任教學校設有特教班的教師在特教資源的運用上 優於無特教班組。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校內有可供諮詢的對象,在特教 資源訊息的獲得上較為容易。因此,建議學校於校內集會時,主動提 供特教資源相關資訊,或由有經驗的老師分享使用心得。此外,學校 可設置具體獎勵辦法(例如嘉獎、補休假等),鼓勵校內普通班教師 參加相關研習。

二、對普通班教師的建議

1. 主動進修,充實特教專業知識。

研究結果顯示:特教系畢業的普通班教師運用特殊教育資源之程

度高於其他組。因此,建議教師應藉由不斷的進修,主動充實特殊教 育專業知識,以提升專業能力,增進對特教資源的認知與運用。

2.教師要熟悉校內外特教資源,隨時掌握特教資訊。

研究結果指出:普通班教師運用特教中心及特教資源中心的情況 偏低。因此,建議教師要善用特教中心及縣內特教資源中心所提供的 豐富資源,例如:諮詢服務、相關輔具及教材教具等。此外,建議教 師多與具有輔導身心障礙學生經驗之教師保持聯繫,進行心得交流,

隨時掌握特教資訊。

三、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1、 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為研究對象,所得結果僅可推論 於國民小學的普通班教師。未來研究者可擴大至學前、國中、高中職 教師,並比較其差異,以增加研究結果的推論性。

2. 在研究範圍方面

本研究以雲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的推論自 有其限制,往後研究可將範圍擴大為全國地區,比較不同地區之國民 小學普通班教師使用特殊教育資源之情形,則研究結果將更具推論 性。

3.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及人力,僅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式,建 議未來可輔以半結構訪問,做較為深入的探討,以深入了解普通班教 師非量化研究所能獲得之意見。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木榮(2000):認識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論文集,8801,97-113。

王天苗(1990):特殊教育資源網之建立與運作模式。特殊教育,35,9-16。

(未出版)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惠君(2001)融合教育指標及其特殊教育績效之探討——以智障學生為例。

英文部分

Brownell, M. T, Smith, S. W, & McNellis, J. R. (1997). Reflections on "Attri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 Why teachers leave the classroom and where they go".

Exceptionality,7(3), 87-91.

Farrell, P. (1997). The integration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learning difficulties: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10(1), 1-14.

Forlin,C.( 2001) .Inclusion: identifying potential stressors for regular class.

Educational Research,43( 2 ) ,235-245.

King-Sears, M.E.(1997).Best academic practice for inclusion classroom.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9(7),1-24.

Kirk, S. A., Gallagher, J. J. (1989).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6th).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angone, J.(1998). Managing inclusive instructional setting:Technology,cooperative planning,and team-based organization.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30(8),1-15.

Ross, F.C., Wax, I. (1993). Inclusionary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and/or learning disabilities:Issues in teacher readi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639251).

Shanker, A.(1994). Full inclusion is neither free nor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4),18-21.

Scissons,E.H.(1982).A Typology of needs assessment definition in adult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 33(11),20-28。

Scruggs, T.E., & Mastropieri, M.A.(1996).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ng/inclusion,1958-1995.Exceptional Children, 63(1), 59-74.

Scheffel D.L., Kallam M., Smith K. N., & Hoernicke P.A.(1996). Inclusion: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 Bes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2663)

Siege, J, & Jausovec, N.(1994). Improving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74120)

Dunlap Westling, D. L., & Fox, L. (1995).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New York : Merrill.

Werts, M.G.,Wolery, M., Snyder, E.D.(1996).Support and resources associated with inclusive schooling: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out need and availability.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30(2),187-203.

York, J., & Tundidor, M.(1995). 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20(1),31-44.

附錄一:問卷同意書

附錄二

【第二部分】、特教資源的現況與需求 答題說明:

本問卷共分為「運用現況」及「實際需求」兩部分,採對列方式。內部共分為五 個向度。分別為:行政支援、教學與課程專業合作、運用專業團隊資源、網路資源、

社會資源。一、運用現況的頻率以五等第計分,分配如下:從不如此表示頻率在

「0-20%」、很少如此表示頻率在「20-40%」、偶而如此表示頻率在「40-60%」、經常 如此表示頻率在「60-80%」、總是如此表示頻率在「80-100%」。

31. 教師能利用網路找尋各類民間社團機構。 □ □ □ □ □ □ □ □ □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