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高中生的運動行為大部分都是在學校進行較多,大部分的時段是 在傍晚,如果要提倡規律運動的話,建議學校在正常的上課時間之後,

多推展課後的體育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能夠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二)、在規律運動行為的調查上,本研究以運動行為的背景資料來整理 較不易取得規律運動行為的細部資料,建議如果可以將其依五分量表的 方式來呈現或者是將其問卷內容做更深入的題目來提問,進而與學業成

績及學習態度來進行積差相關的比較,可能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料。

(三)、語言科目的學業成績與學習態度的痕與裂原理有高度顯著相關,

而與規律運動習慣也有顯著相關,建議可以將規律運動、語文科目成績 與痕與裂原理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在語文科目的成績與學習態度的痕與裂原理與低深原理均有高度 與中度的顯著相關性,建議若就習慣領域中的深智慧原理來深入探究其 中這兩個原理與語文之間所存在的連結,應該會是很有意義的探討。

(五)、在問卷抽樣的方法上,本研究對象中,有幾個特殊班級,因此依 據各班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來進行,因為在同一時段填寫問卷的只有部 分同學,也會因受測時段與情境會影響問卷填答的嚴謹性,建議如果可 以將問卷以全班施測的方式來進行,應該就可以避免填答情境上的技術 問題。

二、本研究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一)、本研究對象是已經通過高中基本學力測驗 PR98 的高學業成就學 生,如果後續研究可以擴大範圍到中部地區的各級高中職學校,甚至到 全國性高中職時,其中研究對象的同質性會較低,所取得的樣本也會較 為多元化,研究價值相對也會較有代表性。

(二)、本研究原先設計以高度規律運動、規律運動與無規律運動來做為 規律運動的分組,但發現具有高度規律運動者非常稀少,建議未來研究

者可以就其影響規律運動的阻礙因素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三)、本研究在半結構式訪談中的發現,這些學生具有的兩個特質(基 礎知識的堆積、正確事物的堅持與持續投入)與規律運動之間的關係,

值得建議做為未來研究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天威(2004)。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貴春(2000)。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王錠堯、王順正、陳信良(2004)。青少年體能商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運 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74-186。

方進隆(1993a)。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3b)。運動與健康。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5)。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 會報告書,154-164。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9-21)。台 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方進隆(2000)。運動圓融生命。高中教育,13 期,9-11。

方進隆、李彩華(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中華 民國體育學系體育學報,25,139-148。

白慧嬰、周如萍、丁光榮(2004)。學前兒童感覺統合運動能力與智力發展之相 關研究。德霖學報,18,69-78。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

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彰化縣。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表現--以台東師院為 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32。

李美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石英出版社。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

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32。

李佳玲(2003)。影響台東師院男女學生學業成績差異之因果機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李明憲(1998)。國立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 查研究──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靜玟(2010)。公立高職機械群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書法學習態度的影響。師大學報:

人文與社會類,50(2),69-88。

李桂華(2005)。焦慮症的運動處方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5),68-69。

李素箱、徐志輝(2002)。大學生體格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 以中興、朝陽 大學為例,興大體育,6,73-81

李政賢(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李麗珍、陳慕聰、黃宏裕、陳宗興、蘇福新(2005)。運動調控基因表現:與 健康相關性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287-299。

李鴻章(2006)。原住民族群背景、師長教育期待與學童自我教育抱負關聯性 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2),33-58。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巫翠芬(2008)。國小學童之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彰化縣新台灣之子與本籍子 女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

吳海助、林章榜、周宏室(2007)。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 阻礙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3),23-34。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 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宏蘭(1993)。某教學醫院參加健康檢查者之運動及攝鈉行為探討。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1985)。國中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 環境與 教育效果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7∼312。

吳泓泰(2006)。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孟峰(2006)。台北市國小桌球校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家碧、劉兆達(2007)。憂鬱症的運動治療。大專體育,90,82-88。

青少年身體與身心健康研究(2003)。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林啟禎醫師私 人書坊,http://ortho.clmed.ncku.edu.tw/jlin/MarkHomeFrame.htm。

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037010)

邱慶瑞(2003a)。學業成績好壞與體適能的表現比較-以台北市永春高中為 例。北體學報,11,173-179。

邱慶瑞(2003b)。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台北市立 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明宏、熊婉君、黃美華(2011)。習慣領域深智慧學習量表編制。學習領域 期刊,第3卷、第1期,11-21。

林啟超(2007)。父母親成就教養取向、教師期望對高職學生之成就目標與學 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37-53。

林建豪(2006)。國小學童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型態、基本運動能力與學業成 績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96-109。

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 季刊,19(4),26-31。

林作慶(2006)。輪班工作人員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以航空國際 線空服人員越洋航班為例。體育學報,39(1),39-53。

林佑貞、溫啟邦、衛沛文(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健康行為、

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之關係探討。台灣衛誌,26(3),218-228。

林貴福、盧淑雲(1998)。規律運動的價值。師大書苑,台北市。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鈺婷(2003)。網路輔助教學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巧惠(2009)。國高中體適能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以二林高中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市。

周育本(2006)。國小學童知覺自然科教師態度、學習自然科態度與自然科學 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教育大學,嘉義縣。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伶、陳新燕(1996):動作失能者的心理特質與體育教學的因應策略。國 民體育季刊,25 卷 3 期,34-37 頁。

洪蘭(譯)(2009)。大腦當家:靈活運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一層樓。台 北:遠流。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志輝(2002)。大一學生運動習慣、吸煙行為與身體組成及心肺耐力研究-以 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朝陽學報,7,241-259。

梁鶴騰(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翁梓林(2005)。拓展身體活動與全人健康之新視野。國民教育,45(5),2-9。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 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 49-77。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 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 49-7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