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 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研 究 生:吳春慶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一零一年七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高中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2012 年 6 月. 研 究 生:吳春慶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要. 本研究是以具有高度學業成就的高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有、無規律運 動習慣來討論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連性為主要目的;本研究是採用混合式的研 究方法,在量化研究中,以高中階段的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以及依據習慣領域的深智慧原 理所製成的學習態度量表,並且與問卷者同意之學業成績作統計分析,另外以半結構式 焦點團體訪談來回推學習態度對於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所得結論如下: 一、有、無規律運動者在學業成績的國文與生物科目有顯著與高度顯著相關性,與學習 態度並無相關連,但是在半結構焦點團體訪談的質性研究中發現學習態度對於規律 運動習慣具有正向的影響性。 二、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具有顯著關連性,其中痕與裂原理跟國文、英文,循環進化原 理跟國文、生物均有高度顯著相關,具有顯著相關的有:痕與裂原理與(數學、地 理、公民與社會)三科學業成績、低深原理與英文科目學業成績。 三、性別的差異對於學習態度也具有高度顯著相關,最後在深智慧學習態度(裂與痕原 理與循環進化原理)與學業成績的語文科目,相對於本研究架構的三個主要元素的 關連性極高,值得做為未來研究深入探討。. 關鍵詞:規律運動、學習態度、習慣領域、學業成績、學業成就 II.

(4)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ular Exercise,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012/06/22. Wu, Chun-Ching Advisor:Chen, Jui-Fu. abstract This study took high achievers of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as study subjects and its major objective wa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and their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study adopted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level, thus making a study attitude scale based on principles for deep knowledge in the realm of habits. By analyzing the study attitude scale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respondents who agreed, In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find the effect on regular exercise through study attitude. the results were derived as the follows: 1. There was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language courses such as Chinese and Biology among students who made it a habit t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those who didn’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y attitude and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but in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study attitud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2. There was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which there was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racking & ripping principle and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 English, and revolving and cycling principl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and biology. In addition, there was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cracking & ripping principle and achievements in such subjects as mathematics, geography and biology, between deep & down principle and achievements in English course. 3.There was a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y gender difference and study attitude. at last, it is worth to deep research about the three elements : study attitud(cracking & ripping principle)& academic achievement(Chinese & English) &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key words: regular exercise, study attitude, habitual domain, academic achievement. III.

(5) 謝. 誌. 這是我自從民國 96 年考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之後,最想要撰寫的一篇 文稿,因為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就好像「謝天」這篇文章一樣,感 謝上帝,因為祂在我身邊安排了這麼多的好朋友來幫助我,謝謝這些朋友 們。當我在考慮要去進修的 96 年,突然發現暑期的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竟然 停開,幾經考慮之後,還是想要繼續進修充電,於是也不在意週末班是否 舟車勞頓,那就考吧!考上的當年,因為健康檢查的報告,讓我發現在肺臟 已經出現了早期癌細胞,雖然因為這件事讓我必須停下腳步,來思考一下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但經過一年半的休養生息之後,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情,再次踏上求學的旅途,感謝學校對我生命的再造與愛護;就因為如此, 我也更懂得要去跟其他人分享生命的美好,也更樂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 的人們,既使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人的生命總是有限度的,但要如何 才能活出真正的有意義的日子,我認為人要活在當下,歡喜心,快樂行。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們...,對我偏執狂的包容與尊重,讓我可以安 心的做我自己認為是對的事,雖然我也並不清楚人生的路,該怎麼走才能 夠真正的圓滿;只要是自己認為無愧於心,盡其所能的服務人群,特別是 那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IV.

(6) 目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4 第六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V.

(7) 第一節 規律運動之相關研究------------------------------------------------8 第二節 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本章總結--------------------------------------------------------------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50 第六節 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團體訪談-----------------------------------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57 第二節 探討學生規律運動現況--------------------------------------------59 第三節 探討學生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之間的現況--------------------65 第四節 探討學生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之間的現況--------------------73 第五節 探討高中學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 --------------------------------------------------------------------------77 VI.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89. 參考文獻---------------------------------------------------------------------------------92 附錄一 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問卷調查表--------------------------------------107 附錄二 半結構式焦點訪談大綱--------------------------------------------------110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12 附錄四 訪談部分內容摘錄--------------------------------------------------------113. VII.

(9) 表. 次. 表 2-1. 學習態度定義與意涵-------------------------------------------------------19. 表 2-2. 學者專家對學習態度構成面向的分類表-------------------------------21. 表 3-1. 100 學年度國立台中一中與台中女中學生人數統計----------------43. 表 3-2. 學習態度深智慧題項獨立樣本 t 考驗----------------------------------48. 表 3-3. 預試內部一致性分析-------------------------------------------------------50. 表 3-4. 國立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近 3 年升學狀況分析表------------53. 表 3-5. 半結構式焦點團體訪談受訪者資料------------------------------------54. 表 4-1. 有效樣本問卷學生基本資料次數統計---------------------------------59. 表 4-2. 規律運動行為調查敘述統計---------------------------------------------61. 表 4-3. 有規律運動與無規律運動習慣樣本的分配比例---------------------63. 表 4-4. 有規律運動與無規律運動習慣樣本的實際運動時數---------------64. 表 4-5. 有無規律運動者在學習態度之差異比較------------------------------65. 表 4-6. 學習態度問卷加總分數描述性統計------------------------------------66. 表 4-7. 訪談題目中針對規律運動習慣給分平均得分------------------------69. 表 4-8. 有無規律運動樣本在學業成績之差異比較---------------------------75. 表 4-9. 各考科成績與九個深智慧原理的積差相關比較---------------------78. 表 4-10 有、無規律運動在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差異比較---------80 表 4-11 性別在學業成績與學習態度上的差異比較---------------------------85 VIII.

(10)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41. 圖 3-2. 研究流程-------------------------------------------------------------------42. 圖 3-3. 訪談實施步驟-------------------------------------------------------------55. 圖 4-1. 學習態度總分數的次數分配表----------------------------------------67. IX.

(11) 1. 第一章 緒論 馬英九總統於2010年11月的治國週記「全民運動要規律,活化大腦更 創新」這篇週記中,邀請美國哈佛大學John J. Ratey副教授面對面談運動與 大腦活化的關係,約翰醫生的理論指出運動有益身心健康,還能活化大腦, 治療心理疾病,總統以個人經驗籲請國人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把台灣打造 成一座樂活運動島。在挑戰2008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 中,列有「活力青少年養成」子計畫,其執行計畫中包含「一人一運動、 一校一團體」 ,冀求增進青少年參與運動之知能,培育終生運動之習慣(吳 海助、林章榜、周宏室,2007) 。就規律運動的情形來看,各級學校學期週 間學生每天累積運動達30分鐘以上之比率:國小為60.0%,國中為42.1%, 高中為33.4%,大學為37.3% (教育部,2009) 。而目前在高中階段的學生 卻是在實施「校園210活力晨光體適能推廣計畫」之中,每天達到30分以上 比率最低的族群,但是本研究者在台中一中任教體育課程,發現在校學生 於傍晚參與運動的學生相當之多,而且近十年來擔任田徑隊教練期間,發 現該田徑隊隊員於九十一年至九十四年期間,連續四年出現學力測驗滿級 分的隊員,也如願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九十四年後這幾年,因為多元 化入學的關係,高中生對於志願的選擇也由熱門科系轉為興趣取向;也一 直出現學業成績優異的田徑隊隊員,另外其他籃球、桌球、游泳、排球運 動代表隊也都有優異的成績表現,因此興起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本章分.

(12) 2. 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 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研究重要性;第六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999 年 3 月份刊登於(Nature Neuroscience)亨利埃塔.凡布拉格的研 究小組,以老鼠在水池逃生路徑的實驗中把缺乏運動與每晚跑轉輪 4 至 5 公里的老鼠做比較,結果發現運動組順利脫逃的速度比另一組快很多;另 外在「運動改造大腦,EQ 和 IQ 大進步的關鍵」的書中亦提到在內帕維學 區用獨特的體育教學方式來要求學生與學業成績的提升有很大的關連性, 其中獨特體育教學是在教體適能(謝維玲,2009) 。2010 年 9 月份聯合報教 育專欄訪問建中校長蔡炳坤先生,其專欄標題為「兒子跑出健康也跑出好 成績」其中也提到藉由每天跑 8 公里,高中期間從未生病,也跑出專注力, 跑出毅力,更跑出好成績。關於大腦發展的研究非常熱門,近年來關於運 動與大腦發展有正相關的書籍出版,「大腦當家:靈活運用腦 12 守則,學 習工作更上一層樓」書中提到,幾乎所有的心智測驗都證實:一個終身運 動者,他的認知功能比那些坐著不動的人高出很多,這些測驗包括長期記 憶、推理、問題解決、快速推理、抽象思考等(洪蘭,2009)。 學習態度愈佳,學業成績愈好;有研究學者指出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組 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時指出,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為顯著正相關(陳秀芬、黃萬居,2007) 。本研究.

(13) 3. 者發現有關於學業成就、學習態度與規律運動之間的研究大部分均著重於 量的研究,在質性的研究方面並非豐富,而著重於質性與量化的混合研究 在國內更是從未見過,研究者希望能在這群高學業成就的學生中,能找出 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中學生規律運動的情形。 二、探討高中學生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 三、探討高中學生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 四、探討高中學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高中學生規律運動的現況為何? 二、高中學生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之間的現況為何? 三、高中學生規律運動與學業成就之間的現況為何? 四、高中學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在民國 100 年,北北基基本學力測驗獨立考試之後,成就了中部地區.

(14) 4. 的明星學校變成了全國的榜首學校,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經過國 中基本學力測驗 PR98 以上之高學業成就的國立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 三年級學生為對象,施測時間訂為民國 100 學年度第二學期,而成績採計 以高中一、二年級各學年與三年級第一學期,共五學期的考科(國文、英 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成績做為學業 成績之依據。 二、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對象以中部地區高學業成就學校之高中三年級學生為對象, 考慮到其他地區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條件不同,因此無法推論至全國其他地 區。 (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焦點團體訪談,受限於受訪者人 數,可能無法獲得全面性的完整資訊;另外,研究者的主觀意識以及看待 問題的角度與價值觀都有可能對本研究造成影響。.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就規律運動的情形來看,各級學校學期週間學生每天累積運動達 30 分 鐘以上之比率國小為 60.0%,國中為 42.1%,高中為 33.4%,大學為 37.3 % (教育部,2009)。顯示高中階段學生規律運動的習慣比率是各級學生 中最低的學生群體;本研究是針對經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獲得高學業成就 的學生群體,而在高中這個階段,學業成就仍繼續維持優越表現的學生為.

(15) 5. 對象;若能夠得到證實,規律運動和學業成就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時,不但 可以強化教育當局對規律運動與體育活動的重視,更能影響教育當局對體 育教育政策與規劃上的改進而讓規律運動成為學生族群應該具備的基本能 力,同時也無形中帶動國人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規律運動 依據教育部(2007)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 5 年計畫中的「校園 210 活力晨光體適能推廣計畫」 ,將原先於 1999 年提出的規律運動習慣的定義, 由運動頻率每週三次以上,運動時間持續三十分鐘以上,推進到每日至少 累積 30 分鐘以上的規律運動。 本研究是指國立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的高中三年級學生在 98、99 學年度與 100 學年度上學期期間,規律運動的現況;研究對象實際從事每 日至少累積 30 分鐘以上,每週達到 210 分鐘者,則稱為有高度規律運動; 若研究對象實際從事每週三次、每次 30 分鐘以上且具備會稍流汗、自覺有 點喘又不會太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則歸類為規律運動,若沒有符合上述 兩個條件者,則歸類為無規律運動。 二、學習態度 Koballa(1988)提出,態度可經由學習而得,具有持久不易改變的特 性,又與行為彼此相關,使得態度的研究在教育上顯得格外重要;對於學.

(16) 6. 習過程中所抱持的態度,便稱為「學習態度」 。本研究之學習態度是指國立 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的三年級學生在高中期間對於課業的學習狀況以 及能持久不變的狀態,就「學習態度量表」的得分區分為「高」 、 「中」 、 「低」 三種程度,其中高程度學習態度組以學習態度量表的得分程度前 27%為分 隔,得分程度的後 27%為低程度學習態度組,分數介於兩者之間為中程度 學習態度組。 三、學業成績 學業成績是指學生經由學習所獲得的某些訊息、知識或技能,簡單來說 就是指學生在校的學科學習成果(教育部,2001) 。本研究之學業成績,是 指 100 學年度就學於國立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高中三年級學生,在進 入高中之後的 98、99 學年度與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考科成績(國文、英文、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共五個學期做為學 業成績之依據,因為這兩所學校學業成績前 50%的學生均能考上理想的熱 門國立大學,本研究將以學業成績前 50%的學生做為高學業成績,學業成 績後 50%的學生做為低學業成績. 四、高中生 本研究高中生是指中部地區經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PR98 以上之高學 業成就的國立台中一中與國立台中女中高中三年級學生。.

(17) 7. 五、習慣領域 習慣領域是指提供一個有效的系統,讓我們能不斷提昇我們的軟體, 使我們在做決策、研究、溝通、生活與工作上更有效率,更有喜悅和智慧, 本研究是以其中的九個深智慧原理來做為深智慧的指標。.

(18)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文試著藉由文獻資料來探討高中學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 就的關係,因此本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為規律運動之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相 關研究;第四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規律運動之相關研究 一、運動的重要性 (一)運動與身體活動的定義 Caspersen 等(1985)將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定義為「骨骼肌 活動導致任何身體移動所引起的能量消耗」。身體活動必須包含四種特性: 1.經由骨骼肌的收縮而導致身體的移動 2.造成能量的消耗 3.能量消耗本身 是呈由低到高的一種連續狀態 4.與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呈現正相關。 運動除了上述的特性外,尚包括以下三個特性: 1.有計劃有組織反覆 的從事 2.目標是為了改善或維持體能為目標 3.與體能呈現正相關。 Digel(1994)定義「運動」為:所有形式的體能活動,透過臨時性或組織性的 參與,其目的主要在改善體適能、心理健全、社會關係或獲得各種水準的 競技成果。高俊雄(2002)從廣義的觀點,認為運動是一個人運用身體生 理能力與技巧,並且投入心力,透過身體持續、有規律的移動,來達到個 人身心健康或者促進社會交流的目的。.

(19) 9. (二) 運動促進身心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00 年時全球約有 190 萬人是因缺乏身體活 動而死亡,且每年約有 1900 萬人因為缺乏身體活動而失能(disability) ,同 時缺乏身體運動也造成全球約 15-20%的缺血性心臟性疾病、糖尿病與某些 癌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03) 。身體活動量不足或缺乏 規律運動習慣,已是全球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而我國在學學生 也是年級愈大,缺乏規律運動習慣的情形就愈嚴重(黃森芳、張哲千, 2008) ;徐志輝(2002)指出,大一學生運動習慣、抽煙行為與身體組成及 心肺耐力研究,所得的結論是運動與健康是呈現正相關的表現,規律運動、 戒煙及體重控制得當,將可減少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運動除了可以維持 良好的體態,消耗的多餘的能量,更有預防疾病侵擾的功能,由此可見規 律運動習慣的重要性。 方進隆(1993)提出不斷運動和不常運動的人,在生理現象有顯著差 異;黃永任(2007)更指出運動能增進青年人的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症、增加肌肉力量、增進神經的控制能力;許多的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提升 骨骼、關節、肌肉及軟組織的結構緻密與生理機能,在刺激反應、平衡感 維持、自體認知及身體柔軟度都有所助益(方進隆,1995; Riddoch & Boreham,1995)。 Stucky-Ropp & Dilorenzo(1993)研究指出:增加青少年規律的身體活.

(20) 10. 動,不但可降低冠狀心臟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並可增加心血管適能。運 動量的增加不僅可以增進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耐力與柔軟度,更使體內 肌肉與體脂肪組成比例變得較佳,也較為強壯(李明憲,1998;葉志清, 1997;蕭永薰,1994) 。陳俊忠(1997)發現,有關運動持續的時間中建議, 不需強調「持續」運動時間 20 分鐘以上;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三次 每次 10 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八週後其增進最大攝氧量與耐力的效果,和每 次持續 30 分鐘的運動效果類似。吳家碧、劉兆達(2007)指出運動是簡單、 安全、經濟,並且有益身體健康的治療方式。因此運動在生理健康的幫助 在此得到證實,特別是在支撐與維持人體生理結構的骨骼組織、肌肉組織 及周遭的神經系統,只要有持續性的運動,就能強化呼吸系統的功能性, 增進心肺功能以及消耗多餘脂肪,運動本身更能使骨骼與肌肉變得更強壯。 就上述除了運動對生理的幫助之外,對於心理的幫助也在很多的研究 中得到佐證。國內有學者研究發現,運動能減少壓力與焦慮、鬆弛身體、 使人感覺舒適、充滿活力與信心、增進人際關係和提昇工作效率等(吳宏 蘭,1993;卓俊辰,1992;張彩秀、姜逸群,1995;黃雅文等,1991)。 多位學者也清楚指出規律的健身運動能有效的調節與降低狀態焦慮與特質 焦慮(李桂華,2005;翁梓林,2005;簡曜輝等,2005;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5)。方進隆(2000)在文章中提到證明運動對壓力有好 處,有三個重要因素,第一個是,運動使腦部的神經分泌物非常穩定,就.

(21) 11. 比較不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沮喪、焦慮。沒有運動,他整個神經分泌 物就馬上降下來,分泌物太低時,醫生在治療病人,會為病人注射一些藥 物,讓神經分泌物上升,精神則會好轉;第二個因素,在運動時,會分泌 一種物質,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止痛或產生一種非常愉快的感覺;第三個是 整個整個腦部的適能比較好,即血容量比較好,腦部攝取的氧氣比較多, 對整個的心情改善有幫助。更有學者提出高度運動者有較佳的整體睡眠品 質,並對於壓力的舒緩有正向幫助(林作慶,2006;黎俊彥、吳家碧、賴 正全、林威秀,2001)。因此要維持長時間而且不間斷的運動習慣在認知 上來說,對於心理的焦慮、沮喪、壓力是有絕對正向的好處,最重要的是, 在運動過程中會分泌出腦內啡的激素,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 (三)國人運動的概況 國人運動能力有下降的趨勢,健康體適能變差(方進隆,1997)。另 外學者方進隆、李彩華(1998)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做體適能及課後活動 量的研究發現,無論男生或女生體適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逐漸衰退的現 象,且身體活動量也隨著身體年齡的增長而日漸減少。青少年的健康問題, 運動不足或體能不佳,不止妨礙發育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習效率、學業成 績、生活習慣、人際互動皆有影響。陳鴻雁、楊志顯(1999)在受行政院 體委會委託調查國內約15000名民眾的休閒與運動行為,結果發現真正有規 律運動行為只佔24.82﹪;而民眾最常參與的運動為散步、騎腳踏車、籃球、.

(22) 12. 慢跑和登山健行;該研究進一步指出一般民眾不愛運動的原因為沒有時 間、缺少場地、找不到同伴等外在因素居多。根據2007年的台灣健康體位 調查,中小學生課後平均每天有139分鐘花在看電視、打電腦、上網及打電 動(劉影梅、蔣立琦、張博論、洪永泰,2007) ,而國內體育課時數也遠不 如各國,因此如果將台灣身體活動盛行率(劉影梅等,2005)與美國青少 年身體活動盛行率調查(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2006)做比較,發現台灣13-17歲青少年每週達60分鐘費力身體活 動的有61.5%,與美國的62.6%差不多;但台灣青少年每週達150分鐘中等 費力身體活動的只有19.7%,遠低於美國的24.6%。就規律運動的情形來看 各級學校學期週間學生每天累積運動達30分鐘以上比率:國小為60.0%,國 中為42.1%,高中為33.4%,大學為37.3%。就整體而言,各級學校在學其 週間一天累積運動達30分鐘以上者的比率為41.9%、週末為48.4%;到了寒 假為48.7%、暑假則為58.3%。各級學生在學期中每週累積運動量時間達210 分鐘以上者的比率是70.7%;寒假期間是54.6%;在暑假為65.7%。顯示學 期週間是學生們最有時間運動的時候(教育部,2009)。 一般民眾對於規律運動習慣的概況來說,其中75.9%是「為了健康」, 其次是「為了身材」(15.2%)與「興趣/好玩/有趣」(13.0%),其他原 因則低於一成,可見得大部分民眾都是為了健康、身材與興趣居多,因此 在規律運動與健康、身材、興趣之間的連結如果越強烈,則規律運動人口.

(23) 13. 的增加應該會更加的成長;目前在國內的年輕族群,基本上因為國民教育 與升學管道暢通與多元的狀況下,年輕族群幾乎就是與學生族群畫上等 號,因此,如果可以加強學生對於規律運動的認知與習慣的養成,將會是 有關當局很重要的課題;就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來說,各級學校學期週間 學生每天累積運動達30分鐘以上比率:國小為60.0%,國中為42.1%,高中 為33.4%,大學為37.3%,可以看出在高中這個階段學生對於規律運動的習 慣是比率最低的學生族群。本研究將針對高中階段這個族群,有關於規律 運動的現況來做研究探討。 二、規律運動養成的重要性 (一)規律運動促進身心健康 藉由規律運動來增加身體健康這方面的論述,有學者卓俊伶、陳新燕 (1996)指出健康體能是由規律參與身體活動而來,經常做激烈運動的人, 健康體能高,做和緩運動的人,健康體能普通,過坐式生活者,健康體能 則最差。而且學者李素箱與徐志輝(2002)指出,規律運動習慣及適當體 脂肪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也有學者李麗珍、陳慕聰、黃宏裕、陳 宗興、蘇福新(2005)提出有規律運動者在預防感冒、抑制癌症發生與血 紅素合成相關基因表現顯著高於無規律運動者。蘇俊賢(1997)研究指出 個人健康相關因素對自我健康狀況之影響,以運動量最具預測力。蘇俊賢 等(2004 )在學校體育國際會議中,提出台閩地區之學生欲獲得規律運動.

(24) 14. 對身體健康之效益,應特別強調每週運動應達三天以上之法則;可得知個 人健康體能優劣等級,亦可減少因運動量不足所造成的國家醫療資源浪 費。運動與健康有密切關係,適當的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是無庸置疑(方 進隆,1993;林貴福、盧淑雲,1998)。 在關於心理健康方面,學者彭鈺人、張淑玲(1997)針對學生族群對 於焦慮與憂鬱的研究中將 75 名身心健康的大專女生,隨機分成為有氧運動 組、無氧運動組與不運動組,讓受試者施以十二週的實驗研究中發現,有 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組對於焦慮與憂鬱的作用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並無明顯 差異存在,因此不論是有氧或無氧運動,對於焦慮與憂鬱皆具有明顯的作 用。林晉榮、黃珍鈺(2005)發現規律性身體活動可以減少焦慮、沮喪和 壓力,並且促進心肺循環能力,增加肌力與肌耐力,控制體重,增加自信 心。國內運動醫學專家陳俊忠(1997)更指出,規律運動有四大效益:增 進心肺功能、減少冠狀動脈的危險因子、減低死亡率、改善心理精神狀態 並提高工作效率。 (二)國內規律運動實施概況 國內青少年族群以學生居多,加上近來食品種類的多樣化,以及飲食 習慣的改變,身體質量指數(BMI)不僅有上升趨勢,國中、小的小胖子也 增加 50%,導致學校單位紛紛舉辦體重控制班,藉由營養控制及規律運動 習慣的養成來協助減重,其中又以規律運動習慣的效果較佳(教育部體育.

(25) 15. 司,2001) 。同時教育部在 2003 年也訂頒「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 ,提倡 校園運動風氣,建立規律運動習慣,提升學生規律運動人口,達成每位學 生每天至少累積 30-60 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以享受終生運動樂趣。突破青 少年研究資料庫在 2003 年所做的一份針對青少年族群的研究中發現,具有 規律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不但健康觀感、身心狀況和個人自尊感較佳,感 到不舒服、看醫生、服藥次數也較少;該研究認為,規律運動對於人體健 康狀況的改善是可見的(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 。林佑貞、溫啟邦、 衛沛文(2007)指出台灣地區近八成成年人未達到規律運動的建議量,其 中以 25-44 歲的青壯年、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有日常生活功能障礙者、吸 煙或肥胖的男性,以及體重過輕的女性為運動行為最不理想族群。教育部 (2007)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 5 年計畫中的「校園 210 活力晨光體適能 推廣計畫」,將原先提出的規律運動習慣的定義,由運動頻率每週三次以 上,運動時間持續三十分鐘以上,推進到每日至少 30 分鐘規律運動。教育 部體育司長何卓飛曾提出「早自習不如早運動、出去做運動取代進去寫功 課」的口號,希望透過「快樂運動、活出健康」的快活計畫,到 2008 年所 有學生每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每周累計運動 210 分鐘(聯合報,2007)。. 第二節 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 學習態度的定義與意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上課學習態度大部分都非常的重視,.

(26) 16. 認為態度的好壞與其學習成就有極大的關聯(蔡文標,2002;魏麗敏, 1988) 。其中學習態度更是成功學習的關鍵所在(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 1985) 。也有學者認為學習態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積極的 學習態度是理想學習的基礎;消極或被動的學習態度將嚴重影響學習成效 (蔡玉瑟、曾俊峰、張妤婷,2008) 。李秀華(2005)也認為學習態度會影 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培養學生積極正面的學習態度是教育上的重要課題。 上述的多位學者均認為學習態度的好、壞與積極、消極會對學習造成很大 的影響(吳武典等,1985;李秀華,2005;蔡文標,2002;蔡玉瑟等,2008; 魏麗敏,1988)。 邱佳椿(2003)提出學習態度係指個體針對學習活動所持有的一致性 主觀知覺,然後對學習活動產生喜好, 並反應於外顯行為上。而且施信華 (2001)認為學習態度係指一種透過教與學的歷程,對特定的方向與目標 進行持久性、習慣性及一致性的內在心理反應。還有學者張志銨(2002) 將學習態度解讀為學生在學習活動或環境中,透過教與學之活動與歷程, 針對特定方向與目標,進行持久性、習慣性與一致性的內在心理反應,使 得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交互作用,而形成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傾向 關係。陳銘漢、李清波、李鳳美(2006)將學習態度定義為,學生在學習 活動的歷程中,屬於心理的一種對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具有的預備狀 態;是後天經驗累積習得的,能指示學習行為的方向;學習態度形成後具.

(27) 17. 有一致性與持久性,但在其學習環境中經由教師、同學、課程、學習環境 等因素交互作用後,仍存有改變的可能。另外學者梁鶴騰(2003)認為學 習態度是經由教與學的歷程,對於一定方向或目標,產生持久性、習慣性 及一致性的內在心理反應,再透過認知、情感及技能三方面交互作用,形 成一種對於人、事、物的感受傾向。以上這八位學者就學習態度,就教與 學的活動歷程必須具備活動進行的持續性、習慣性與一致性做出定義。 陳瑞洲(2003)則認為學習態度包含:環境態度、情緒態度、心理態 度及社會態度。黃朝凱(2003)將學習態度歸納為四向度: (一)對課業的 態度:指學生在班級的學習活動中,對於讀書的態度、對於上課教學的態 度及對所學課程的態度(二)學習方法:指學生在班級的學習活動中,是 否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及學習習慣(三)學習動機:指學生在 班級的學習活動中,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慾望、學習動機、學習興趣 和主動學習(四)學習環境:指個人在班級學習活動中,是否具有良好互 動,對同學、教師級學校(班級)環境持有正向態度。學者鍾永昌(2004) 認為學習態度係指學生對於學習環境或學習課程內容所持有正面或負面的 評價。石柳棻(2006)指出學習態度包含:自我認識、學習慾望、學習方 法、學習計畫、學習習慣、學習過程等六個向度。黃綺君(2006)認為學 習態度係指學習方法、習慣等學習事項的準備狀態或行為,包括閱讀、筆 記、摘要、記憶、預習、解決問題、利用時間等要件,良好的學習態度可.

(28) 18. 以提高學習效率,並且可以增進學業成就。張淵程(2001)指出學習態度 是學生(個體)在各種學習情境中,各種影響學生的刺激,包含學校、教 師、教材、課程、環境、同學及自我等部份所產生的傾向或行為,涵蓋了 心理和生理層面。黃順良(2002)指出學習態度的涵義,包括對學校課程 的態度、對學校環境的看法、對老師的態度、對同學的態度、對自己的態 度以及對教育價值的態度。鍾瑞彬(2005)說明學習態度是在學習過程中 對學習所抱持的看法,產生正負面向的認知、信念、情感與行為。包括對 課業的學習、對環境學習及主動學習的正反面看法。學習態度的形成與改 變,與個人所在的學習環境,包括教師、同學、教材、家庭社經背景、文 化背景及學校環境等有密切關係;學習態度也具有定向的功能,其強弱對 學習結果有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在其學習表現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學生在學習期間對老師、同學或課業等方面的態度,如果是積極而正面, 則適應佳,學習效果更佳;反之,則消極抵抗,學習效果大受影響(王貴 春,2000) 。鄧舜方(2007)指出學習態度常伴隨的行為特徵有嚮往學習與 逃避學習,喜歡學習與厭惡學習,學習積極與學習渙散等等。蔡昆書(2011) 學習態度受性別、父親職業、學校學區都市化程度、學校地區、學校班級 數等的因素不同,存在差異。 由於學習態度為一種心理歷程,無法很明確的直接測量態度,僅能透 過學生的外顯行為來加以評價(李雅惠,2006) 。因此就學習態度的定義與.

(29) 19. 內涵上,將學習態度的外顯行為進行分類,以下各位學者對於學習態度的 定義與意涵,將依年代列舉於下表 2-1 之中。. 表 2-1 學習態度定義與意涵 學者. 年代. 學習態度的定義與意涵. 施信華. 2001. 學習態度係指一種透過教與學的歷程,對特定的方向與目標進 行持久性、習慣性及一致性的內在心理反應. 2001. 學習態度是學生(個體)在各種學習情境中,各種影響學生的刺 激,包含學校、教師、教材、課程、環境、同學及自我等部份 所產生的傾向或行為,涵蓋了心理和生理層面. 2002. 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事物、內容及活動所持有的信念及 實際了解,或正向、反向的情感、情緒及評價,或表示贊成或 反對的行動與傾向. 2002. 學習態度的涵義,包括對學校課程的態度、對學校環境的看法、 對老師的態度、對同學的態度、對自己的態度以及對教育價值 的態度。. 張淵程. 林淑真. 黃順良.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或環境中,透過教與學之活動與 張志銨. 2002. 歷程,針對一定方向與目標,進行持久性、習慣性及一致性的 內在心理反應,使認知、情感及技能三方面交互作用. 邱佳樁. 2003. 學習態度係指個體針對學習活動所持有的一致性主觀知覺,然 後對學習活動產生喜好, 並反應於外顯行為上. 梁鶴騰. 2003. 學習態度是經由教與學的歷程,對於一定方向或目標,產生持 久性、習慣性及一致性的內在心理反應,再透過認知、情感及 技能三方面交互作用,形成一種對於人、事、物的感受傾向 學習態度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主題,透過教與學的活動與歷程,. 陳瑞洲. 黃朝凱. 2003. 2003. 針對人、事、物特定的方向與目標,結合了外在刺激與內在心 理變化的持久性、習慣性及一致性的傾向程度,且使認知、情 意與技能三方面交互作用,形成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傾向關 係 學習態度是學生在班級學習情境中,依其能力、經驗及背景, 與教室中的教師、課程、學習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的一種反應; 此反應可以表示其對學習所持有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

(30) 20. 表 2-1 學習態度定義與意涵(續上頁) 學者. 年代. 學習態度的定義與意涵. 李登隆 王美芬. 2004. 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在情感、認知及行為上,對學習的內容、過 程、環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並且反映在學習行為上的表 現或傾向。. 鍾永昌. 2004. 學習態度係指學生對於學習環境或學習課程內容所持有正面或 負面的評價. 石柳棻. 2006. 學習態度包含:自我認識、學習慾望、學習方法、學習計畫、 學習習慣、學習過程等六個向度。. 2006. 學習態度係指學習方法、習慣等學習事項的準備狀態或行為, 包括閱讀、筆記、摘要、記憶、預習、解決問題、利用時間等 要件,良好的學習態度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並且可以增進學業 成就. 黃綺君. 學習態度定義為,學生在學習活動的歷程中,屬於心理的一種 對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具有的預備狀態. 陳銘漢 李清波 李鳳美. 2006. 鄧舜方. 2007. 伴隨的行為特徵有嚮往學習與逃避學習,喜歡學習與厭惡學 習,學習積極與學習渙散. 蔡昆書. 2011. 學習態度受性別、父親職業、學校學區都市化程度、學校地區、 學校班級數等的因素. 資料來源:參考 2007 年學者戴淑芬對學習態度分類方式整理. 綜合上述諸位學者對於學習態度的定義分類大致涵蓋的項目有:學校 環境、學校課程、學校教師、學習動機、同儕關係、自我態度、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學習焦慮、學習慾望、時間管理等構成的面向,如下表 2-2 所示。 就上述專家學者的觀點,本研究將學習態度暫且分類成學校環境、學校課 程、學校教師、學習動機、學習慾望與自我態度合併為一個學習慾望的構 面、同儕關係、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時間管理合併為一個學習策略的構 面、學習焦慮等。.

(31) 21. 表 2-2 學者專家對學習態度構成面向的分類表 研 究 者. 學 校 環 境. 學 校 課 程. 學 校 教 師. 陳瑞洲 黃朝凱 鍾永昌 石柳棻 黃琦君. ※ ※. ※. ※. 張淵程 黃順良 鍾瑞彬 王貴春. ※ ※ ※ ※. 鄧舜方 蔡昆書. 學 習 動 機. 同 儕 關 係. 自 我 態 度. ※. ※ ※. ※ ※. ※ ※. ※ ※. 時 間 管 理. 學 習 焦 慮. ※. ※. ※. ※ ※. ※ ※. ※ ※. ※. ※ ※. ※. ※. 學 習 習 慣. ※ ※. ※. 學 習 慾 望. ※. ※ ※. ※ ※ ※ ※. 學 習 方 法. ※. ※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學習態度與九個深智慧的相關研究 (一)習慣領域的九個深智慧 習慣領域 HD(Habitual Domains)是指我們腦海裡的思路與念頭的綜 合,及它的組織與運作;它是操作我們具有無限潛能大腦的人性軟體,假 如我們沒有警覺,這人性軟體的運作會漸漸的停在某固定範圍內,無法繼 續升級、發揮效能;因此我們的想法、做法、行為就慢慢的形成習慣性。 因有這習慣性,這人性軟體就稱為習慣領域(游伯龍,2009)。以下就習慣領 域書裡面的九個深智慧原理,做簡單的截錄與學習態度相對應的概念做整 理。.

(32) 22. 1. 低深原理 低深原理有兩個含意:(1)放下慾望,降低壓力:當壓力很高時,只 有那些強而有力的電網(念頭、思緒)才有可能受到我們的注意,當壓力降 低時原來看不見、想不到的東西就有可能浮現出來,讓我們看得見、想 得到。(2)謙卑的態度:老子說過: 「海納百川。」為何大海是眾水之王? 因為大海的位置比河川低,因此能讓河川的水,自由的流進它的懷裡。 其中這兩大含意中就是在培養謙卑與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除了要讓自 己思考方式向下沉澱,更要向水一樣保持低的位置才能再吸收多一點的 水份,藉由靜坐放空來幫助學習。 2. 交換原理 一個永遠關著或開著的門,將失去門的作用。同樣的,一個假設如果 永遠不變或永遠都被排除,這假設也沒辦法發揮它的作用。交換原理就是 說:有時候要把有關的假設、前提或可能的後果拿掉、或換上去、或合併 起來;如此,我們會產生千變萬化的假設和看法;將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 串連起來,或是應用各種不同角度或是不同立場的思考方式可以加深對學 習的認知,同樣的概念,如果老師能夠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增 加學習效果。.

(33) 23. 3. 對立與互補原理 對立與互補原理是指:每一個特質都有相對立的特質,當我們考慮兩 個相對立的特質及它的互補互用的特質時,便可以打開我們的想法,而有 新的看法或創見;無論是從老師或是其他同學之間所接受到的建議,或是 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甚至是課程上的難易程度,所有的概念也許會有 對立狀態,也有可能從其他對象中獲得完全不同的答案。 4. 循環進化原理 所有的失敗都帶著成功的種子,所有的成功也帶著失敗的種子;當你 成功時,要察覺不好的事或惡運有可能到來,當你低潮時,也不要因所有 的事都不順意而灰心喪志,因為成功的種子正等待良機萌芽;所有學習歷 程都會有高低起伏,不要因為學習成就較好而感到驕傲,也不用因為未達 到預期的目標而感到氣餒,因為失敗為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 所以就是要持續的努力。 5. 內部聯繫原理 將我心比你心;要了解或影響一個人,我們需要知道對方或我們自己 習慣領域的核心,同時建立許多強而有力的管道相互聯繫,而且越多越好; 深入去了解課程內容,或是應用周遭環境當例子,可以更能夠讓人體會, 當然師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更能夠發揮將心比心的效果。.

(34) 24. 6. 變與化的原理 當事物的有關參數變化到一個極端點時,它就會開始變化成另一種事 物。 「變與化的原理」有幾層含意:當事物的參數達到極端時就會變化;制 度或理論若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會變化;新產品、新制度、新理論、新事 物發生時,也會產生社會及我們自己習慣領域的變與化;如果能夠常常保 持敏銳的心,就能夠洞察周遭事物的變化,在剛發生變化時,就能夠做出 反應,提前產生新的事物。 7. 矛盾原理 矛盾理論是一種分析判斷事物的有效方法;若要考察一個結論的正確 性,不妨從反方向來看,是否可以找到導致矛盾的例子;如果找到矛盾的 例子,那麼所下結論就得修正,使它更精確;運用在學習,就逆向思考的 方式,提出不同的意見,找出學習不佳的方法來修正學習的方式,可以使 學習效果更加有效。 8. 裂與痕的原理 裂痕是所有建築物的弱點,要想破壞建築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針對 它的裂痕施力;相反,如果要維持那建築物,就要把裂痕補好、加強。我 們需要隨時關照這些「裂」與「痕」 ,並且推敲這「裂」與「痕」將因什麼 事而嚴重裂開,引起習慣領域的變化;常常關注在學習上較生疏的部分,.

(35) 25. 並加強自己較不擅長的科目,並且要時時複習較熟悉的課程來鞏固基礎, 在持續的加強生疏的部分來增加學習效果。 9. 空無原理 我們常以自己的習慣領域來看問題、想事情,甚至認為習慣領域之外 是不存在的,當事情發生在習慣領域之外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所謂空 無原理就是指習慣領域之外並非空無,為使習慣領域能夠繼續不斷,永無 止境的擴展,我們要把自己的習慣領域放空,讓他人乃至於宇宙萬物的習 慣領域跑進我們的心,得到心意的注意;在學習上,如果能夠拋開個人舊 有的觀念,排除老師的責難,透過其他同學來共同研究,若遇到無法克服 的困境,懂得去尋求其他人的協助,這樣才能將別人的獨特見解轉化為自 己的學習方法。 (二)習慣領域是潛在的學習態度 當然這些原理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挖掘更多好的想法,以便更有效的解 決問題以及做正確的決策之外(Yu, 2006) ,亦是一種態度(attitudes)的表 徵(Yu, 2002)。習慣領域中的九個深智慧原理是一種潛在的學習態度,可 以觀察到的實際領域只是實際領域很小的一部分,而實際領域又是潛在領 域很小的一部分,因此要完全了解一個人的習慣領域並不是很容易,藉由 九個深智慧的原理或許可以有效的了解與處理學習態度外顯的徵兆,並能 盡量的探知潛在領域的真相。.

(36) 26. 第三節 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一、 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學業成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一科目時,對於教學內容精熟表現(張春 興,2001)。簡茂發(1985)指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 教育方面、社會方面及輔導方面等。而學業成就是指學生經由學習所獲得 的某些訊息、知識或技能,簡單來說就是指學生在校的學科學習成果(教 育部,2001)。Elizabeth(2006)研究中指出,學校成就的表現與孩子身心 發展是否健全有關,亦既是孩子的自信心會影響其學習表現積極與否。 國外學者 Bosworth(1994)的研究也指出,學生學習態度對學生學業 成就有顯著的影響。學習態度愈差,學業成就也愈差。鄭文輝(2005)發 現國中數學能力卡與學業成就顯著相關之研究中,就以該學期之三次段考 平均分數為學業成就之指標,來證實其相關性。此外,謝敏青(2006)發 現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呈顯著相關的研究 中,以段考成績為學業成就衡量指標。且吳泓泰(2006)也以段考成績為 學業成就指標,探討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 係。大部分學者皆認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間具有因果關係,但難以確定 何者為因,何者為果。 王天威(2004)研究指出,學業成績高者的台北縣青少女在休閒運動 的參與度高於學業成績低者。陳傳宗(2004)的研究也指出,有規律運動.

(37) 27. 的高中女學生學業成績確實比無規律運動、沒有運動的學生較好,並達統 計上的顯著差異。另外有學者指出,學業成績與運動能力呈現正相關(邱 慶瑞,2003a;蔡志鵬,2003)。 根據 Secada(1992)指出社經地位乃是指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以其收 入、職業及教育程度等條件去評估健康程度、社會能力、政治實力及聲望, 目前多數實徵性的研究指出,較高社經地位的父母,其子女表現較高學業 成就。學者 Keith & Cool(1992)及 McConaughy(1986)的研究也指出社 經地位和學業成就之間正向的關聯。家庭背景的確能反映出學生教育與學 業成就的差別,家庭背景較好的往往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教育與學業成就(黃 毅志,2002;謝孟穎,2003) 。劉靜宜、黃德祥(2003)在高中學生的研究 中發現,擁有不同社經地位家長與學習動機對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的關 係,其中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成正相關,而求助行為和學業成 就成負相關。上述的學者對於家庭背景與社經地位均對學業成就有正向相 關。DiMaggio(1982)以美國高中學生為樣本,發現他們如果投入藝文活 動愈多,對於在校的學業成就就有正向影響;同時也發現僅有父親與母親 教育程度與男性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正向顯著關係。黃文俊(2004)以彰化 縣小學生為對象,發現小學生家庭結構、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育參與高 低的不同,與國語科、數學科學業成就均有顯著差異。教育期望足以使教 育成為事實,並影響子女的具體表現與學業成就,亦即父母親常會以重要.

(38) 28. 他人的角色,透過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子女對自己的教育期望,進而也 會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李鴻章,2006;Scott,2004)。 另外,有關於性別對於學業成就的研究,也有很多學者證實它的相關 性,Maccoby & Jacklin(1974) 認為性別上的差異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Halpern(1986)則認為 13-16 歲之前在數學成就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林啟超(2007)在針對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高職 學生的研究中發現,性別在成就目標各分量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女生較男 生有著較高的學業成就。吳悅如(2009)則指出,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 除「數學」及「英文」兩科成績無顯著差異外,在「國語」和全科成績上, 國小女童明顯優於國小男童。台東師院研究指出,男生學業成績低於女生 (李文益,2003;李文益、黃毅志,2004;李佳玲,2003;黃毅志、楊雅 鈞,2007;魏心怡,2001) 。另外,許多對於台東師院學生的研究發現,年 級對於學業成績並沒有影響(李文益、黃毅志,2004;李佳玲,2003;魏 心怡,2001) 。在性別對於學習態度的研究中,林忠信(2004)探討南投縣 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情形,發現國小原住民女學生在「學習方法」、 「學習 習慣」 、 「學習態度」及「學習環境」上的表現都優於男生。周育本(2006) 的研究也指出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其學習自然科態度及自然科學習成就有 顯著差異,女生優於男生亦有研究。大部份的專家學者均認為性別會對學 業成績與成就造成影響,而鄭慧婷(2005)的研究中則顯示國小學童的學.

(39) 29. 習態度在性別變項上沒有顯著差異。林鈺婷(2003)探討不同教學方法能 否造成自然科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差異,結果發現學生的自然科學習態 度不會因為其性別及所接受的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別。基於上述這麼多 篇幅的論述,有關於性別對於學業成績的影響很大,因此本研究將性別列 入分層抽樣,將針對不同性別來檢視是否會對學業成績造成影響。. 二、 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一)國內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相關研究 1.針對國小學童在規律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林建豪(2006)以 121 名台北縣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為受試對象,比較 其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型態(身高、體重、胸圍) 、基本運動能力(大肌肉 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下肢光反應能力、運動動覺能力)與學業成 績(國語成績、數學成績)4 者間性別與地區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結果發 現,學童身體質量指數與學業成績達顯著負相關,此外學業成績雖未與基 本運動能力達到相關,但其與運動動覺能力達顯著正相關。張鳳儀(1998) 利用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間的相關探討。 在該研究中,學科學習能力以國語與數學的成績為代表,基本運動能力共 測驗六項,分別為:手眼協調、上肢光選擇反應、握力、下肢光選擇反應、 30 公尺衝刺、波比運動,研究結果發現,學科學習能力與基本運動能力具 有顯著的相關,其中男生的數學成績與右手手眼協調及左手握力達顯著相.

(40) 30. 關。白慧嬰、丁光榮、周如萍(2004)的研究指出國小學童的運動能力與 智力有相關存在,尤其在敏捷性方面,愈複雜的動作與智力的相關也愈高。 郭明珠(2010)在研究中探討每週實施三天,每天累計三十分鐘並持續六 週的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長期記憶力的影響中得到為每週實施三天,每 天累計三十分鐘並持續六週的跳繩運動,有助於提升學童長期記憶力的表 現。 2. 針對國中學生在規律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王天威(2004)研究指出,學業成績高者的台北縣青少女在休閒運動 的參與度高於學業成績低者。王錠堯、王順正、陳信良(2004)探討國中 生體能商與學業成績(國文、數學、體育、學習總分)的關係以及性別不 同對於國中生體能商與學業成績的影響,結果顯示,國中生體能商對於學 業成績具有解釋力;國中生女性的體能商與學業成績較為明顯,男性僅在 柔軟度與學業成績具有關聯。林巧惠(2009)以彰化縣二林國高中的國中 部三年級學生與高中部三年級學生來探討國高中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就的 相關研究中,發現體適能與學業成就具有顯著正相關,體適能表現愈好的 學生,學業成績也愈高。陳梓喬(2011)的研究中為了瞭解新北市立福和 國中二年級學生體適能之現況,並比較不同體適能表現之男女學生在學業 成績及情緒智力之差異以及分析國二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情緒智力之關係, 體適能最好的前 25%男女學生比體適能最差的後 25%男女學生,擁有更高.

(41) 31. 的學業成績;國二學生體適能總分及情緒智力對學業成績具有預測力,其 中「體適能總分」為主要預測變項,達顯著預測力。 3. 針對高中職學生在規律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陳傳宗(2004)的研究也指出,有規律運動的高中女學生學業成績確 實比無規律運動、沒有運動的學生較好,並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另外有 學者指出,學業成績與運動能力呈現正相關(邱慶瑞,2003;蔡志鵬,2003) 。 鄧麗質(2008)在探討新竹市高中生運動參與程度、學業成績與憂鬱傾向 之關係的研究中,將受試者分成高中整體、排除運動校隊及參與運動校隊 三組,結果顯示新竹市 A 校高中生排除運動校隊與 B 校高中生整體、排除 運動校隊與參與校隊之運動參與程度與學業成績呈現低相關,而 A 校整體 與參加運動校隊在運動參與程度與學業成績的相關上則沒有顯著差異情形 存在。邱慶瑞(2003)在探討青少年男性學生不同學業成績的身體組成、 柔軟度、肌力、瞬發力、心肺功能之體適能差異情形,研究發現,不同學 業成績的績優組在肌力、瞬發力、心肺功能方面,表現明顯優於績劣組; 但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柔軟度方面兩組間接未達顯著差異存在,因此 可以得知,永春高中學生學業成績愈好,其體適能也就愈佳。葉振偉(2010) 研究以台中、彰化地區 741 位(男生 364 人,女生 377 人)高三學生為研 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青少年運動參與、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呈現顯著 正相關;青少年運動參與和自我效能可以正向預測學業成就。.

(42) 32. 另外有幾篇研究結果卻是有不同的見解,陳樹城(2002)的研究結果 顯示,國中生參與體能活動,與學業成就無相關存在。吳孟峰(2006)的 調查結果顯示,台北市國小桌球校隊選手每週訓練時數高達 15 小時以上, 若將學業成就區分成很好、普通、有待加強三層次,有待加強約佔 65%, 是否因為參與運動校隊,而導致無法獲得優秀的學業成績。 (二) 國外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相關研究 1. 針對國小學童在規律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1970 年代澳洲 Adelaide 地區進行的實驗研究,研究者選擇了該地區 7 所小學 519 名五年級 10 歲兒童分為三組,為期 14 個星期的實驗中,體能 組每天有 75 分鐘的體育課。早上上課前進行 15 分鐘體能活動,其後在上 午或下午再加上一節 60 分鐘體育課。運動技能組上體育課的時間和體能組 一樣,但是上課內容注重運動技巧的學習。第三組控制組的學童則維持每 星期三節 30 分鐘體育課。實驗後研究人員比較三組學童在算術、閱讀能力 與課堂行為的差異,發現體能組學童的算術能力有所提升,而且此一提升 的分數優於運動技能組與控制組學童(Dwyer, Coonan, Leitch, Hetzel,& Baghurst,1983) 。學者 Caterino 和 Polak(1999)針對小學 2、3、4 年級學生 做專注測試(Woodcock-Johnson test of Concentration),結果發現四年級學 生在 15 分鐘劇烈有氧運動和 15 分鐘伸展運動後,專注力測驗的得分明顯 提高。Sibly & Etneir(2003)針對於孩童,並就出版型態、研究對象、年齡.

(43) 33. 以及不同型態認知作業等調節變項執行進一步的統合分析,結果指出,身 體活動對於孩童的知覺技能、智力,以及學業成就等認知表現有著正面影 響。Sallis 等(1999)以 759 位平均 9 歲的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兩年 的縱貫性研究;孩童被分為參與正常課程的控制組或提供每週 3 次 30 分鐘 身體活動的 SPARK(孩童運動、活力與休閒課程)課程;而學業成就是以 美國測驗閱讀、數學與語言等標準的 Metropolitan 成就測驗(MAT6 與 MAT7)的測驗總分數來分析,結果顯示,即使每週參與兩倍體育課程以上 的孩童,體育課程並不會削弱學業表現,進一步而言,健康相關的體育課 程對孩童之學業表現可提供有利的影響;維持基本的身體活動,甚至是每 周從是兩倍以上的體育課程,都被證實對學業表現是正向影響。另外 Shephard(1997)指出參與額外的體育課程能增加孩童的心理動作發展,並 提供加速學業學習的可能機轉。Coe、Pivarnik、Womack、Rerves & Malina (2006)研究者將 214 位 6 年級孩童隨機分配至體育課或控制組,並以 3 日身體活動回憶問卷來調查課外身體活動時間;學業成績包括測驗閱讀、 語文藝術、數學、科學與社會等的 Terra nova 標準測驗分數,結果顯示,當 孩童參與以健康人(health people)指標分類的中強度身體活動時學業表現 並不被影響;此外參與較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孩童,在學業表現則顯著優於 中強度與控制組。.

(44) 34. 2. 針對 8-18 歲學生在規律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美國加州教育部進行了一個橫向比較的研究,他們要針對該州的五年 級、七年級與九年級的 954,000 名學生,探討學生的學業表現與個人體能之 間的關聯(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學業表現的成績即學 生參加涵蓋多項學科的 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SAT-9)所得的分數,體能 表現則由體育教師針對學生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腹肌力量與耐力、軀幹 肌肉力量與柔軟度、上半身力量與耐力以及整體柔軟度等六個項目給予評 分;這個研究的統計結果顯示:研究所探討的三個年級的學生學業表現與 個人體能呈現顯著線性相關的關係,亦既是體能表現較佳的學生通常在學 業成績上也有較好的表現;他們的結果也顯示學業表現與個人體能呈現正 相關的情形,女生比起男生顯著。 另外在澳洲進行了一個橫向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 7961 名 7-15 歲的學 童中,學業成績的表現與學生個人體能有顯著正相關的關聯(Dwyer, Sallis, Blizzard, Lazarus, & Dean, 2001) 。Kim 等(2003)一篇針對韓國 6,463 名五、 八、十一年級的學生的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學生的學業表現與飲食習慣和 體能呈現高度正相關。 Sharon(1987)針對國小、國中、高中學生 2、4、6、8、10、12 等年 級學生共 186 人,以美國體健休舞蹈協會(AAHPERD)體適能項目與數學、 閱讀等二科學業成績做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各年級閱讀與體適能項目沒.

(45) 35. 有顯著相關,而數學成績與體適能項目有顯著相關,和國內學者在體適能 及體能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一樣有正向相關。 McNaughten 和 Gabbard (1993)針對 120 名男女生,在他們進行走路運動後 20、30、40 分鐘後做 運算測試,結果發現若是這個測驗在中午時間實施時,走路後受試者的運 算能力明顯高於未走路組。 (三)規律運動與腦部科學的相關研究 從生理來看,在身體所有的器官中,腦部消耗掉的燃料最多,腦的代 謝特別旺盛,耗氧量約佔機體總耗氧量的 1/5,就算是人體處於休息狀態, 葡萄糖在腦部氧化的速率也是其他組織的十倍;基於上述的生理運作關 係,身體活動所產生的心血管功能提升,血液循環改善,大腦可說獲益最 大(Hall,Smith,& Keele,2001)。Tanne 等(2005)指出,心臟病患者無法輸 出足夠血液到腦部,因此常會有認知功能上的障礙,運動引起腦部血流量 的增加,應該有助於學習階段學童在良好學習環境中的專注與認知發展。 運動改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如血清張力素、多巴胺 (dopamine)等神經傳遞物質的作用時,腦部的短期記憶的功能會降低, 顯示運動能夠影響腦部功能的執行(Kramer, Colcombe,McAuley,Scalf,& Erickson,2005) 。另外一組學者 Hillman、Castelli 和 Buck(2005)利用腦波 測量研究方法來探討其個人體能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研究者將 24 名約 10 歲的兒童與 27 名約 20 歲的成人先依個人體能狀況分為體能良好(high.

(46) 36. fit)與體能較差(low fit)兩組,結果發現體能較好的兒童在接受測試時其 腦波反應中的 P3 振幅高於其他兒童與成人,顯示體能較好的兒童在認知的 專注力上較為優異;另外體能較好的成人在接受測試時其腦波反應中的 P3 波振幅出現速度較快,顯示體能較佳的成人在認知的形成速度較為迅速; 研究者因此指出個人體能與腦部認知功能是有關係的,體能越好其專注力 與工作記憶的形成越快,有利於腦部認知功能的執行。Colcombe 等(2004) 利用核磁共振照影技術也證實運動對腦部認知功能有正面影響;他們針對 心肺耐力較佳與較差兩組受試者的比較發現,體能好的受試者在認知執行 時,其腦部與空間選擇有關的前額葉與頂葉區域,神經細胞活動高於體能 較差的受試者。身體活動可以誘發神經營養因子的釋放,因此也是促進大 腦功能,預防腦神經老化的重要生理機轉之一。在人體觀察研究上,身體 活動對刺激成人海馬體的神經細胞增生,改善個體認知功能也被證實有顯 著的效果(Van Praag, Kempermann, & Gage,1999) 。體能較佳的學生或成人 都可以藉由運動得到較佳的專注力,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增加記憶力,有 利於大腦發展在上述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關於腦科學的研究除了就人類的外顯行為及藉由物理儀器的偵測中可 以稍微得到一點點訊息之外,大部份的專家學者都會找同樣都是哺乳類動 物的老鼠做為研究對象;學者 Van Praag、Christie、Sejnowski、Gage(1999) 在運動實驗中,證實喜愛跑步運動量較大的老鼠在跑水迷宮的表現高於控.

(47) 37. 制組,意味著體能好的老鼠在空間的認知能力與記憶能力較為優異,而經 過腦部解剖顯示愛跑步的老鼠腦中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區域,神經細胞的 生長確實較一般老鼠旺盛。Black, Isaacs, & Anderson(1990)解剖經過運動 訓練過後老鼠腦組織發現,小腦皮質的微血管密度以及小腦皮質的普金氏 細胞(Purkinje cell)突觸數目遠比不運動的老鼠多很多。也有學者證實運 動能夠影響腦部神經細胞的生長與可塑性(Aberg、Brywe、Isgaard,2006)。 另有研究發現,運動可增加神經營養因子 BDNF 和 NGF 的分泌(Fordyce & Wehner,1993; Gomez-pinilla, Dao,& So,1997; Gomez-Pinilla,So, & Kesslak,1998; Neeper 等,1996);上述關於老鼠的研究中,得知有規律運動 的老鼠,在走出迷宮的速度、認知能力、記憶力、增快清運自由基能力及 增加大腦神經營養物質與沒有規律運動的老鼠有很大的差異性。 日本學者在同樣類似運動與腦部認知與腦波變化的研究,證實年輕時 多運動的人在步入老年後,其認知功能與記憶力比較能夠維持在理想的狀 況(Dik, Deeg, &Jonker,2003)。Whalley, Deary, Appleton, &Starr(2004)指 出人生早期階段若身體活動較多、身體活動較為動態、教育程度較高、職 業工作內容較為複雜,會提升老年時大腦的認知儲備容量,可以降低大腦 老化病變的機率。Netz & Jacob(1994)討論有氧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各種 機轉時,主張新血管功能的提升,對大腦可降低血管硬化堵塞中風,所引 起的細胞死亡,也可增加腦部的能量供給,增加腦活動量並促進細胞增生.

(48) 38. 繁茂。此外,運動也可以增加大腦微血管密度,提高大腦氧氣吸收率,以 及氧與營養物結合,產生能量效率(Black, Greenough, Anderson, & Isaacs,1987)。 三、 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楊國樞、柯永河、李本華(1973)研究發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有 顯著正相關,但是智力控制下,兩者相關部分相對減低。鄭英耀(1987) 指出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有正相關。鄭文輝(2005)發現,國中數學能力 卡與學業成就顯著相關之研究中,就以該學期之三次段考平均分數為學業 成就之指標,來證實其相關性。此外,謝敏青(2006)發現,校外英語補 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呈顯著相關的研究中,以段考成績 為學業成就衡量指標。且吳泓泰(2006)也以段考成績為學業成就指標, 探討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大部分學者 皆認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間具有因果關係。巫翠芬(2008)本研究旨在 探討新台灣之子與本籍子女在學習態度上的差異,以及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程度。新台灣之子其整體學習態度越佳,學生之「國語」學業成績便越好。 吳武典(1987)認為積極的學習態度是理想學習的基礎,使學習者傾向於 喜好與參與;消極的學習態度使學習者傾向於逃避、退卻與拒絕學習,嚴 重影響學習成效。魏麗敏(1989)針對國小學童之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成 就間關係進行探討,發現高數學態度之學生,其數學成就顯著高於數學態.

(49) 39. 度較低之學生。黃德祥(1990)以國中學生及國小學生進行數學態度之分 析研究,結果顯示高數學態度組之學生其數學成就較高,與魏麗敏(1989) 之研究結果相同。國外學者 Bosworth(1994)的研究也指出,學生學習態 度對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的影響。學習態度愈差,學業成就也愈差。王貴 春(2000)發現學習態度具有定向的功能,其積極與否對學習結果有影響。 學生在學習期間對老師、同學與課程等方面的態度,如果是積極正面的, 則適應佳,學習效果更佳;若態度偏向消極抵抗,學習效果將大受影響。 蔡毓智(2002)研究學習資產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時,也發現學生的學習態 度與學業成績有顯著相關存在。陳秀芬、黃萬居(2007)在研究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時指出,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為顯著正相關。李靜玟(2010)在探討 公立高職機械群學生的學習態度中,結果發現學生的「性別」和「學業成 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均達顯著差異。許多相關研究指出,學習態度對學 業成就有正面的影響(王貴春,2000;吳武典,1987;陳秀芬、黃萬居, 2007;蔡毓智,2002; Bosworth,1994)。. 第四節 本章總結 打造台灣成為運動島讓台灣的美麗風光一一呈現眼前,而在隱形的意 義卻是在強調身體活動與規律運動的地位;規律運動在教育部(2007)推 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 5 年計畫中的「校園 210 活力晨光體適能推廣計畫」,.

(50) 40. 每日至少 30 分鐘規律運動,每周運動至少從事規律運動 210 分鐘,成為一 個規律運動的準則,從本章文獻中,大部份的研究證實規律運動與學業成 績具有正相關,其中具有較佳的基本運動能力、經常性的規律運動習慣、 體適能較佳者在學業成績有較高的表現,但是還是有一些研究發現它們之 間無相關性甚至是呈現負相關的狀況;在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的文獻探討 中,所有研究都證實他們之間的正向相關,在學習態度的定義與意涵中概 略得知在學校環境、學校課程、學校教師、學習動機、學習慾望、同儕關 係、學習方法、學習策略都會造成學習態度的影響只是無法去推論兩者之 間的因果關係;而對於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雖然沒有文獻可 以來探討它們的關聯性,藉由本研究在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三 者之間的三角架構下,也許可以探討出規律運動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連性。.

(51)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法,配合半結構式焦點團體訪談研究 法,其目的在探討在高學業成績的學生族群中,有無規律運動的現況,並 分析其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連性。本章分為六個部分,第一節為 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 第五節為資料處理;第六節為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焦點團體訪談。.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學業成績. 獨立樣本 t 考驗 積差相關. 規律運動 學生背景 (性別). 獨立樣本 t 考驗. 學習態度. 質性訪談. (九個深智慧原理). 圖 3-1 研究架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ultiple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ether there is a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how to ensure the loyalty of customers, how to improve their satisfaction, and to discuss about the major strategy - whether

In this study, cathodic deposition was used to prepare the electrode of composite supercapacitor of hydrous ruthenium oxide mixed with carbon nanotube additive.. 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