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省思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一、校訂必修的課程設計需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定位,課程設計者需熟悉了解 課綱並轉化成教學實施及反思性實踐。

二、校訂必修課程就像學校的身分證,彰顯一所學校的靈魂及門面,課程設計需 與學校願景結合,以學生圖像作為課程目標。校訂必修的課程發展基礎,來自於 103 課綱中的「多元選修」課程,但它不能只是多元選修課程的拼盤,或是學科 的學分分配,而是需經過有機的整合,以學校整體課程地圖做系統思考,以實踐 真正的「跨域」整合。

三、從有到更好,盤整學校內外部資源,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 望、學生需求等因素,應用社區特色、社教場館、休閒場域、在地產業文化、人 文遺產資源、生態環境等,將「社區利基資源資本」轉化為「特色課程發展資 本」,實踐學校特色課程,發展出學校的不同特色風格。並借鏡新課綱前導學校 的發展經驗,善用課綱的空間及契機進行課程與教學變革。

四、建立學校課程發展機制。藉由各學科代表組成之新課綱核心工作小組,擔任 課程領導角色,擘劃學校總體課程地圖;藉由同科同領域或跨科跨領域教師社群 協同合作成為課程發展工作圈,展開課程協作新文化。

五、未來可從不同學校發展校訂必修的課程模式及課程類型進行研究,希冀可以 建立分析校訂必修課程形塑的架構模式,逐漸形成校訂必修課程的在地行動知 識,作為學校課程發展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

76

貳、 省思

關於課程發展歷程--過程比目的更重要

校訂必修課程就像學校的身分證,能夠標誌出一所學校的特色亮點。當校訂 必修課程從學校出發,鏈結學區與社區歷史和文化,在各領域嘗試跳脫出學科的 藩籬與高牆,就有課程新生的契機。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參與社群的行動會發現 課程改革要能真正實踐的關鍵在於老師,與行政的對話與溝通也很重要,若只是 上對下的任務分配或訊息傳遞,在這一波教育改革中有許多事情是難以實踐的。

若教師只是被動接受或等待安排且對於課綱沒有轉化實踐的信念及具體可行的策 略方法,也會讓跨領域合作淪為紙上談兵,而成為行政端統一分配課程,使校訂 必修只是各學科課程的拼盤而已,形成課程只有分工沒有合作。因此,在課程共 構的歷程裡,對話與討論的過程是不能省略的,若大家只是任務導向,急著把課 程設計交件的心態,即使表面上完成課程地圖甘特圖上的一個事項,但卻失去一 個課程有機產出的可能性。因此在成立社群的開始,就可以透過工作坊、OST 開 放空間論壇等形式,讓各學科老師暫時放下學科本位的思考、跳脫搶課搶學分的 猜忌與猜疑,回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角度、以學校願景目標為依據的方向開 啟課程的討論,相信能讓課程發展順利些,大家才能真實的聚焦討論,因為「學 習者」是我們共同關心的主題。雖然受限於時間的壓力,只重效率產出的教育現 場,有些溝通對話的過程是不能省略的,這亦是建立了解與信任最重要的基礎,

筆者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各科老師有需多課程設計想法都不敢在社群當中表 達,而是私底下透過訪談才敢直接說,也有社群夥伴向筆者表達,感謝這份研究 讓我們能真正聽見大家的意見,接下來我們可以從你的研究中為基礎,開啟討論 與交流。而大家不敢在社群中表達,原因可能來自於對於自己的想法不夠有自 信,或是會猜想其他科的想法,因此有些真實聲音就隱藏起來,可觀未來課程發 展仰賴教師社群的共備,而社群則需建構一個安全且信任的文化。無論社群或課 程發展,乃至於學校文化的重塑都需要長期而持續地累積,無法一蹴可幾。

77

另一方面,因為蒐集研究資料及教師增能的需求,而在參與校外工作坊的過 程中有一些發現,各校在的發展校訂必修課程時,其實不缺資源、技術與方法,

因為政府機關、學術單位、十二年前導學校都提供非常多的管道及增能培訓,但 如何喚醒教師有意願及動能,甚至願意帶領群體參與,亦會決定課程發展的深度 與廣度。每當參與學校的擺接風華社群,只要有夥伴將參與研習的資源帶回分 享,如筆者參與選修課程地圖工作坊、地理科有地方學課程分享、歷史科帶回板 橋高中校訂必修課程教案等,都能開拓自己與社群夥伴的學習視野,透過分享與 交流,深化課程設計的可能性。

再者,筆者研究之學校則透過高中優質化的經費及資源挹注,這幾年累積了 許多課程發展的基礎,亦可觀政策執行提供的養份及對高中端因應 107 課綱的發 展歷程。

最後援引歌手張懸在潮水箴言演唱會說到:「請不要忘記用一顆因為慈悲所 以毫無畏懼的心,去面對這個時代、然後加入這個時代,讓更多不一樣的事情在 這個世界上,從奇蹟變成一種常態,再從常態變成一種莫大的自然。」在教育變

革的時代也是如此,唯有參與,就有機會讓最壞的時代成為最好的時代。

78

參 考 文 獻

壹、 中文部分

黃郁倫(譯)(2014)佐藤學著。學習革命的願景。臺北:天下雜誌。

余安邦(編著)(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 北:遠流。

余安邦(編著)(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 遇。臺北:遠流。

余安邦(編著)(2008)。社區有教室的在地轉化:打造有文化品味的課程與教 學。臺北:五南。

洪詠善(2013)。台灣後期中等教育階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 月刊,225,102-117。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 報,134 。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34&

content_no=2671

范信賢(2010)。特色學校的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98,55-62。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 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

取自 http://12cur.naer.edu.tw/category/post/298

范信賢、尤淑慧(2009)。跨越藩籬–學校與社區協力連結的案例研究。課程 與教學季刊,12(4),89-112。

范信賢、尤淑慧(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願景與理念。教育研究月 刊,231,34-48。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劉欣宜、洪詠善(2013)。高中職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課綱問題分析。課程研究。

8(2),1-22。

79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義祥(2014)。吟擺接遊板土--板橋土城文史生態區域課程。新北:新北市教育 局

潘慧玲(主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普通高中課程規劃及行政準備手冊。

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80

附錄

附錄一 學生焦點座談大綱

【訪談大綱】

技術報告題目:普通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的想像與發展:跨域整合及在地思考

☉訪談對象:已修過高一多元選修課程的學生

☉訪談時間:106 年 6 月 20 日

☉訪談目的:蒐集擺接文學拼圖之課程實施評估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上完一學期課堂外的風景後,令你印象深刻/有收穫/難忘的?

有哪些幫助你在中和高中的學習?

2.可以提供給課程設計者改進的建議?

3.看完擺接文學拼圖的課程規劃後,你的想法為何?

(課程實施/課程內容)

4.你覺得中和高中的特色為何?有什麼東西適合融入在校訂必修課程裡?

81

附錄二 社群教師個別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

技術報告題目:普通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的想像與發展:跨域整合及在地思考

☉訪談對象:擺接風華教師社群成員

☉訪談時間:106 年 6 月

☉訪談目的:蒐集擺接文學拼圖之課程實施評估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研究採半結構性訪談,訪談題目及回答均不限制在訪談大綱內。》

一、是什麼樣的動機會加入擺接風華教師社群?

二、對於校訂必修課程的期待?

希望在校訂必修裡面讓學生培養什麼樣的素養能力?

三、你覺得目前中和高中校訂必修--擺接風華課程遇到最大的困難為何?

(課程規畫/教學實施/行政支持配套)

四、看完擺接文學拼圖的課程規劃後,你的想法為何? (課程規劃/教學實施/評 量方式)以你的領域專業,有哪些可以與此課程結合?

8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