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歷程結果及討論

第二節 課程方案內涵

壹、校訂必修課程方案 II(105 學年度)

當「綠園」課程經由 107 領召會議、各科教學研究會討論,最後經課發會決議 通過,於本學期正式納入星光高中 107 課綱中的校訂必修課程,社群成員認為應以 更審慎的態度討論課程未來可行的方向,經社群一學期討論及因應 107 星光高中課 程地圖的改變,凝聚出對校訂必修課程研發的共識:不只限於學校後山綠園,也不只 限於校園,而是以學校為核心,擴及鄰近區域,聚焦以「擺接」文史為核心,擺接 (Bai Ji)一詞原為番社名,即位於今板橋市區一帶之平埔族擺接社。而擺接堡,是 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包括今新北市的板橋區、

中和區、永和區之全部,土城區之大部分,新莊區之南端及台北市萬華區之南部。期 待以更宏闊的視野,更深刻的認識在地風土文化。

社群教師認為需透過對話討論建備完整的課程設計,初步構想為:讓學生從認識 校園出發,透過自然及人文地景實察及校史的了解,再進一步透過走出校園環境延 伸至學生學區的範圍(即擺接平原)進行踏查,藉由文學與藝術課程的引導與深化,

進而創作與書寫,揉合學校特殊之綠園生態園區的建置及創校之前為墓園的特點,

可與生命教育之生死關懷連結,轉化對墓地的印象,使其觸發對自己生活的觀察、

對生命的觀照與對在地環境的關懷。使整體課程能往學生的生命紮根,並向生活開 枝散葉。跳脫配課、搶學分的思維,而是能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啟課程共創的可能性。

並建立擺接風華 line 群組,即時分享及討論課程設計,進行溝通與交流。

星光高中位於昔日的「擺接平原」上,擺接平原位於台北盆地的南端,淡水河二 大支流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於平原之北側,沖刷沉積成肥沃平原,自古即為凱達格

38

蘭平埔族活動的區域之一。自清乾隆初年漢人移民陸續進入擺接平原進行墾拓之後,

至清代中葉道光年間逐漸形成擺接十三庄的聚落規模,分布於今天的板橋中和土城 等大部分的區域。

星光高中位於雙北市南部,平原與丘陵地的交界地帶,學區的地理環境自成一 格,星光高中的地理老師們認為此為一個「雙河山環」地帶。而雙河之地的位置位於 台北盆地南方,位於新店溪大漢溪及清水坑山塊之間的一塊三角形地帶,古稱「擺 接平原」歷史上自西荷時期起即有行政區的編制。

星光高中的學生 80%以上來自於永和區板橋區土城區及三峽區。細觀台北地區 的行政區圖,可發現星光高中的學區自成一格。東北側為新店溪、西北側為大漢溪,

與南側的清水坑山塊圍成一處三角地帶。因此,跨過山,越過河來到星光高中就讀 的學生很少。因此星光高中之學區,主要位於新店溪及大漢溪兩河交會地帶,因此 稱為「雙河之地」;學校校址位於清水坑山塊及四十張山之間,因此稱為「山環之校」。

由上述可觀星光高中地理位置及學區分布的特殊性,八成以上的學生居住在擺 接平原範圍。由此證明,擺接平原內是自成一格的生活圈。以星光高中為核心,往板 橋,雙和,土城,三峽都很方便。十分適合發展在地區域的課程,因此社群成員凝聚 目標,昔日的「擺接社」就是今日的雙和板土區,以學區分布的區域作為校訂必修課 程取材的範圍,跳脫原先綠園限縮於學校後山的限制。再者,透過地理科老師的引 薦,邀請外部文史工作專家學者的協助,也賦予成員教師任務,化身為文史工作者,

主動走出校園發覺學校特有的時空及文化故事,成為建構校訂必修課程的養份。

因此社群決定將「綠園」的範圍擴大延伸,以學校為圓心,擴散至「擺接」的區 域。以擺接風華做為課程的核心主軸。以「擺接」作為時空骨架,人文自然、藝術、

生命為其血肉。

39

圖 6 校訂必修擺接風華課程架構示意圖

一、課程架構背後思考

(一)綠園範疇不再只限縮於學校後山,而是放在整體環境的脈絡思考。其中歷史科 老師曾在社群會議中提到:「一開始不參加社群,是因為覺得綠園好小。且歷史科老 師都為外地人。對這個區域十分陌生」因此經過社群對話討論,將課程及社群名稱 改為:「擺接風華」。

(二)因應 107 新課綱的課程地圖規劃,使原先綠園課程規劃放至高一,現則需將學 分數配置至高二或高三,因此整體課程設計需重新調整。

(三)導入外部資源。隨著新北市各學科課程發展中心的成立,社群夥伴將各學科及 它校校本課程經驗帶回社群分享,經討論、對話、交流產生改變。

(四)105 下學期邀請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蒞校指導,分享擺接平原的時空生活 故事,分享如何進行文史重建的歷程,以及課程設計的經驗交流。擬規畫在未來進

擺接風華 (史、地)

藝術

生命

語文 自然

在地 思考

跨域 整合 學校

願景

40

行擺接區域實地踏察,整理擺接史地及文藝資料蒐集整理工作。並與另一門校訂必 修課程「創客」教師社群,進行對話、交流。

(五)106 年 3 月 17 日在下學期的第一次社群共備時間,以《圖說枋寮城》做為共讀 書目,透過共同文本來凝聚共識,採社群成員分章節導讀的方式進行,並融入課程 設計理念,嘗試與擺接風華主題連結,透過社群成員討論及回饋,進行未來可行之 校訂必修課程之設計發想及意見交流。

(六)校訂必修課程應該走向博雅類的課程不是各學科深入探究而是能廣博淺出, 提 升學生生活感,能跳脫學科本位,並與學校彈性學習時數結合發展學校特色活動 (七)106 年 3 月 31 日社群共備時間,由地理老師提出自行繪製之擺接圖像,並與社 群教師對話討論進行修訂及賦予意義,凝聚課程目標,呈現圖 7 擺接風華課程願景 圖像:

圖 7 擺接風華課程圖像

眼睛中間的菱形圖樣融合星光高中校徽,校徽意涵為北極星,有指引學子方向之意。

星光

41

圖 8 星光高中的地理位置意象圖 將星光高中位置放置在台灣地圖中,則為魚眼展現其獨特位置。

二、擺接風華校訂必修課程各科的跨域思考:

(一)社會科:地理實察與文學踏查可以結合,貼近探究自身的土地,探訪文史學家眼 中的新北,畢業前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專題研究。藉由對擺接環境變遷的認識,培養 學生獨立製作研究專題

(二)語文領域:重視應用 107 課綱國語文領域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思考,以及運用語文 表達想法的能力。批判探究檢視學生是否能探討文本如何反映文化與社會的重大議 題。歸納文本論點、發展系統性思考,建立自己的論述體系,引導學生建立批判思 考。「專題閱讀與研究」注重學生基礎研究及專題領域探索的能力、撰寫小論文。亦 可結合學校建置藝文廊道,提供學生作品展演的空間。

(三)藝術領域:學生可擔任策展人,從生活中取材且活用數位科技。從設計思考著手,

引導學生以藝術為方法,培養跨域合作並激盪出改善環境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用藝 術經營更美好的生活。藉由設計與視覺應用、音樂應用、表演藝術等,將藝術生活化

42

設計新媒體藝術。星光高中之後山(綠園生態園區)有改建新設置之圓形劇場,美術 老師已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取用學校石材繪製石頭,嵌在牆壁上,透過作品標誌學 生曾在學校的證明。教室是人文空間,後山是自然生態的場域,而操場則是兩者之 間的過渡,透過司令台及兩側牆面彩繪,以 DNA 的律動意象,鏈結人文與自然,象 徵學習的延伸複寫與生長。使學校的空間境教也是學生創作的舞台。目前規劃染布 課程,讓學生運用擺接地區物產進行創作。鼓勵從生活中的現象與物件取材,不侷 限於藝術作品。重視社會參與、注重培養主動參與藝術的興趣,以及運用藝術促進 美善生活的實踐, 使學生能以創作表現,習得培養藝術鑑賞的能力,進而實踐運用 於生活,主動關心藝術文化。或是能夠規劃策展運用藝術美化生活,藉由藝術關心 社會議題且具有人文關懷素養。

(四)綜合活動領域: 著重體驗、省思與實踐。透過生涯規劃及生命教育課程,讓學 生能探究人生三問:我為何而活?應該怎麼活?如何才能活出該活的生活? 懂得經營 生活、人生規劃、體認生命價值,發展自我與拓展生涯向度,懂得生活經營與創新,

願意面對社會與環境問題,且付出關懷及行動,培養生活美感及創新。

(五)自然科學領域:可搭配高一環境保護議題,讓學生體察環境,發現解決問題。

三、課程實施

依據 107 領召小組目前規劃學校總體課程地圖,校訂必修課程放在高二年段開設,

採上下學期對開。每週 2 節,共 2 學分。

貳、以「文學」為出發的「擺接風華」校訂必修課程構思課程設計理念—

「擺接文學拼圖」

一、課程發想

筆者為擺接風華校訂必修社群的參與者與紀錄者。試從自身的國文科領域專業,

以及身為新北市高中國文課程發展中心之種子教師,在中心負責籌畫研習及帶領跨 校共備社群,亦將建構新北區域文學做為課發中心發展項目,透過共備之經驗交流,

43

開展各學校所在地之新北區域文學的可能;再者,筆者亦為星光高中國文科躍讀工 作坊社群成員,多年以研發、共備多元選修課程為主要任務,社群也於 105 學年度 將新北文學列為校內共備的主軸,也曾擔任星光高中人文社會實驗班專題課程老師,

開展各學校所在地之新北區域文學的可能;再者,筆者亦為星光高中國文科躍讀工 作坊社群成員,多年以研發、共備多元選修課程為主要任務,社群也於 105 學年度 將新北文學列為校內共備的主軸,也曾擔任星光高中人文社會實驗班專題課程老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