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建議

國內目前尚缺乏精神職能治療品質指標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結果應可作為臨 床工作人員監測例行醫療照護時所應用的工具,以及檢討與改善臨床業務時的參 考依據。

本研究屬初探性質之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尌不同層級及屬性的精神職能 治療部門所需之品質指標是否有差異,再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此外,未來學者 亦可針對不同診斷別的個案評選符合其特殊需求的品質指標。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石曜堂、張政國(2008)。醫療品質發展趨勢探討。台灣醫學,12,685-90。

江東亮(2003)。醫療保險政策—台灣經驗。台北:巨流圖書。

吳肖琪(1999)。評估醫院醫療品質指標。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重慶、葉淑娟、葉宏明、顏裕庭、黃明和(2001)。醫療品質。秀傳醫學雜誌,

3,25-9。

林純真(2003)。身心障礙者自我倡導:回顧與展望。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2002 年年刊,311-45。

邱瓊萱、魏中仁、楊志良、鍾國彪(2000)。醫療產業品質保證與品質管理思潮 演進—以美國與台灣為例。醫院,33(2),1-12。

徐慧娟、薛亞聖(2001)。醫療管理指標的性質與應用。醫院,34(1),29-41。

郭英調(2005)。醫療品質概論。台灣醫學,9,392-4。

莊世杰(2009)。醫療品質的改善—品質指標的應用。醫療服務品質,45 (5),23-8。

陳佩妮、鄭守夏、鍾國彪、林王美園(1997)。台灣地區醫療品質指標適用性之 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33-42。

陳琇玲、鍾國彪、洪帅珊(1999)。臨床品質指標簡介。醫院,32(6),37-45。

游宗憲、賴美淑(2009)。建構醫療品質指標方法文獻之回顧。台灣醫學,13,

26-9。

鍾國彪、游宗憲(2009)。醫療品質指標發展的挑戰與展望:我們還能做什麼?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8,78-84。

魏玉容、鍾國彪、鄭守夏(2005)。醫療品質評估的發展—從專業評鑑到報告可 系統。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275-83。

羅鈞令(2004)。醫療院所中職能治療人力需求推估。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2,

82-91。

羅鈞令、毛慧芬、吳錦喻(2005)。九十二年度台灣地區醫療機構職能治療部門 訪查報告。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3,87-111。

蘇瑞芬(1992)。中華民國職能(作業)治療發展史。台北:中華民國職能治療 學會。

英文部分

Ashton, C. M., Kuykendall, D. H., Johnson, M. L., Wun, C. C., Wray, N. P., Carr, M.J., et al. (1994). A method of developing and weighting explicit process of care criteria for quality assessment. Medical Care, 32, 755-70.

Bell, P., Daly, J., & Chang, E. (1997).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rural Australia.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 794-800.

Bjoerkman, T., Hansson, L., Svensson, B., & Berglund, I. (1995). What is important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 care? Quality of care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7, 355-62.

Blumenthal, D. (1996). Part 1: Quality of care--what is i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5, 891-4.

Burnette, D., Morrow-Howell, N., & Chen, L. M. (2003). Setting priorities for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research: A national Delphi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43, 828-38.

Campbell, S. M., Braspenning, J., Hutchinson, A., & Marshall, M. (2002).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quality indicators in primary care.

Quality & Safety in Health Care, 11, 358-64.

Campbell, S. M., Roland, M. O., & Buetow, S. A. (2000). Defining quality of care.

practice.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Darr, K. (2007).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pioneers. Hospital Topics, 85(4), 35-8.

Doble, S., & Santha, J. (2008). Occupational well-being: Rethink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outcomes.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75, 184-90.

Donabedian, A. (1966).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44, 166-206.

Donabedian, A. (1980). Explorations i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he

definition of quality and approaches to its assessment. Michigan: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Donabedian, A. (1988). The quality of care: How can it be assessed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0, 1743-8.

Graham, N. O. (1995). Quality in health care: Theory, application, and evolution.

Maryland: Aspen Publishers Inc.

Hinojosa, J. (1994). Standards of practice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Maryland: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Inc.

Hitch, D., Hevern, T., Cole, M., & Ferry, C. (2007). A review of the selection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outcome measures in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rehabilitation setting.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54, 221-4.

Huang, P. (1996). Quality assurance in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8, 75-82.

Hulka, B. S., & Cassel, J. C. (1973). The AAFP-UNC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util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rimary medical car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3, 494-501.

Kirchman, M. M., & Loomis, B. (1980). A longitudinal study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34, 582-6.

Law, M., & McColl, M. (2010). Interventions, effects, and outcomes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Thorofare: SLACK Inc.

Loeb, J. M. (2004). The current stat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health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16, 5-9.

McGlynn, E.A., & Asch, S. M. (1998). Developing a clinical performance measur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3), 14-21.

Millenson, M. L. (2000). Demanding medical excelle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ul-Ward, A. (2009). Social and occupational justice barrier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foster care to independent adultho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3, 81-8.

Perry, A., Morris, M., Unsworth, C., Duckett, S., Skeat, J., Dodd, K., et al. (2004).

Therapy outcome measures for allied health practitioners in Australia: The AusT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16, 285-91.

Relman, A. S. (1988).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third revolution in medical car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9, 1220-22.

Roley, S. S., DeLany, J. V., Barrows, C. J., Brownrigg, S., Honaker, D., Sava, D. I., et al. (2008).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framework: Domain and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2, 625-83.

outcomes for clients with upper-limb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using the Australian Therapy Outcome Measures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AusTOMs-O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3, 732-43.

Walter, L. C., Davidowitz, N. P., Heineken, P. A., & Covinsky, K. E. (2004). Pitfalls of converting practice guidelines into quality measures: Lessons learned from a VA performance measur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1, 2466-70.

Wilkening, A., Zeschky, M., Ziegenbein, M., Pfefferer-Wolf, H., Harms, E., Lübbe, G., et al. (2007). Evaluation of therapy outcome on a psychiatric admission ward.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119, 654-62.

附錄一、新制醫院評鑑標準中有關精神職能治療的條文

評鑑條文 4.11.2.3 「依病人需求提供適宜的精神科職能治療服務與服務品 質」。

達到 C 的標準為:

1.職能治療業務應訂有詳細的職能治療工作內容、活動企劃書和業務處理流 程。

2.提供合適的職能治療活動及服務時數和公佈活動時間表並確實執行。

3.應有病人出席職能治療活動之紀錄。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職能治療作業應於期限內(急性 3~7 天,慢性 1~3 月)對病人有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層陎之評估與治療,並 將紀錄和報告夾貼病歷內。

達到 A 的標準為:符合 B 的標準,且提供社區復健、職業復健和有預防慢 性化之措施。

附錄二、新制精神專科醫院評鑑標準中有關職能治療的條文

評鑑條文第 4.8.1 項「職能治療之組織完備」

評鑑重點為職能治療部門必頇依醫院之機能及任務妥為規劃設施、設備及必 要人員。為適時、適宜並配合病人情況實施各種功能復健訓練,應確保職能治療、

語言治療等各專業人力之充足。部分醫院不一定能依病人情況及病期實施全部之 功能復健與技巧訓練,應確認其與其他醫院如何分擔任務並評估其合作體制。

評鑑條文 4.8.1.1「明確訂定職能治療的方針、任務、功能」

達到 C 的標準為:

1.依據醫院在社區的角色任務,明確訂定職能治療部門的方針,並按此方針明訂 任務與功能。

2.職能治療之目的在於使病人提升病人生活功能,能回歸社區,達成社區與職業 復健目標,應明訂並以書陎方式說明欲達成何種任務與功能等。

3.訂有職能治療工作手冊。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職能治療業務應訂有詳細的職能治療工作 內容,團體活動企劃書和業務處理流程,均備有紀錄。

達到 A 的標準為:符合 B 的標準,且提供社區復健,職業復健和預防慢性化之 措施。

條文 4.8.1.2「適當之人力配置」

達到 C 的標準為:

1.精神科醫院:

(1)急性、慢性精神病床及精神科加護病床合計,每 70 床應有精神醫療職能治療

人員 1 人以上。

(2)精神科日間病房,每 70 名服務量應有精神醫療職能治療人員 1 人以上。

(3)應有精神醫療職能治療師 1 人以上。但其人力依前 2 項標準合計,小數點後 之員額餘數以四捨五入計算後,仍未達 1 人者,得以特約方式辦理。

2.精神科教學醫院:

(1)急性、慢性精神病床及精神科加護病床合計,每 60 床應有精神醫療職能治療 人員 1 人以上。

(2)精神科日間病房,每 60 名服務量應有精神醫療職能治療人員 1 人以上。

(3)其他未規定者,同精神科醫院標準。

3.明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各專業人員數量具體業務內容。

4.依據醫院住院及門診病人組成,確保適宜的工作人員以資提供恰當的服務。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

1.專任精神醫療職能治療師應有 1 人以上。

2.急性精神病床,每 40 床應有 1 人以上。

3.慢性精神病床及精神科日間病房,每 60 床應有 1 人以上。

4.精神醫療職能治療師(生)比例應達 1/3(含)以上。

達到 A 的標準為:符合 B 的標準,且:

評鑑條文 4.8.1.3「適當之設施、設備、機器,並器材管理有保養及維護」

達到 C 的標準為:

1.應有適當之辦公及會談空間。

2.應配置適當之電腦與治療設備及器材。

3.治療環境應考慮採光及通風設施,各項器材、設備、機器之保養、檢查、管理 之實施狀況應有相關佐證資料,並應充分考量病人安全,且維持各種設備及機 器之效能。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

1.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功能或診斷等病人群之需要,提供不同設施、設備者。

2.有分別獨立之辦公及會談空間。

達到 A 的標準為:符合 B 的標準,且有足夠之電腦及相關設施分別提供行政與 治療使用。

評鑑條文第 4.8.2 項:「職能治療相關部門妥善的運作」

評鑑重點為能充分發揮職能治療部門的機能與角色任務,應以科學方法實行 病人生活功能評估,據以適當實施功能復健訓練。為建置該機制,應依病人日常 生活能力(ADL)、獨立社區生活能力與職業社會功能之評估結果,對個別病人 制訂具體合適之復健計畫,有系統地實施功能復健訓練。部門的經營管理,應確 保組織參與,以團隊合作方式,促進與院內各種職系人員之密切合作。

條文 4.8.2.1 內容為「依據病人需要制訂復健計畫」

達到 C 的標準為:

頇對個別病人明訂合適、系統性、連續性之職能治療計畫及執行步驟。上述步驟 必頇依病人功能復健訓練進度,定期施行生活功能之評估,據以設定訓練目標及

具體之訓練計畫,以及後續之再評估及修正,並置入病歷中。

應將復健治療紀錄併入病歷管理。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功能、診斷等病人 群或次專科之需要,提供多元性且適當治療模式,或有創意善用院內外資源提供 多種(5 種以上)復健模式,並衡酌其量及質之情形予以評分。

達到 A 的標準為:符合 B 的標準,且職能治療作業應於期限內(急性 3~7 天,

慢性 1 個月)對病人有涵蓋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陎之評估與治療,並將紀錄和報 告夾貼病歷內。

條文 4.8.2.2「依據計畫實施職能治療、訓練且紀錄詳實」

達到 C 的標準為:

1.應有治療、復健與訓練紀錄,及依復健計畫實施系統性的復健。

2.應確立治療、復健與訓練紀錄記載規則。

3.提供合適的職能治療活動及服務時數,且公佈活動時間表並確實執行。

4.應有 50%以上之個案轉介率,且應有病人出席職能治療活動紀錄。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應有 70%以上之個案轉介率,每位個案每 週接受 10 小時以上之職能治療服務,並於病歷之記載次數完整、詳實。

達到 B 的標準為:符合 C 的標準,且 1.有具體檢討措施。

2.有改善成果及佐證資料。

達到 A 的標準為:符合 B 的標準,且資訊內容明顯有助於職能治療業務運作之 提升。

附錄三、「精神職能治療品質指標之建立初探」原始問卷 親愛的專家 勛鑒:

精神職能治療隨著醫療市場的需求增加及各界對精神醫療照護的重視,服 務對象日益增多,服務內容及醫療品質亦逐漸受到關注。本研究擬以文獻回顧結

精神職能治療隨著醫療市場的需求增加及各界對精神醫療照護的重視,服 務對象日益增多,服務內容及醫療品質亦逐漸受到關注。本研究擬以文獻回顧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