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中文部份:

于富雲、陳玉欣(2008)。概念構圖對不同空間能力之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 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83-104。

方朝郁(2005)。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高 師),13,127-138。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甘允良、蔡佳蓉(2004)。概念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國教新知,50(4),

121-126。

江玉婷(1994)。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羽慈(2004)。生手與專家教師-以認知心理的觀點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趨 勢報導,7,3-9。

江淑卿(1997)。知識結構的重要特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驗研 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治玲(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 商鼎文化。

宋秋美(2004)。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

6(7),63-94。

李明潔(2000)。體育實習教師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變化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

卓重亨、陳五洲(2005)。牛頓力學概念認知實證性研究回顧及其融入動作行為 研究之實施策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149-160。

林人龍(1999)。概念構圖-科技認知學習的另一種方法。生活科技教育,32(11),

10-19。

林文真(2004)。圖形組織工具訓練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生問題解決思考歷程影響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正彬(2004)。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在生涯歷程中的轉變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清山(譯) (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傳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達森(2003)。概念圖的理論基礎與運用實務。花蓮師院學報,17,107-132。

林達森(2004)。運用「概念構圖科學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科生物能量教學的 實徵研究。南大學報,38(2),45-67。

林達森(2005)。不同導入訓練歷程之「概念構圖教學法」對國小階段生物能量 概念學習與態度影響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9,105-122。

林筱雯(2002)。運用概念構圖為後設認知工具於國小二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曉雯(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錚(2007)。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籃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錚、周建智(2007)。將概念構圖融入體育教學。大專體育,91,8-15。

林靜萍(2001)。體育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垂昌(2006)。應用概念構圖學習策略於商業會計學之研究-合作學習抑或個 別學習。高雄師大學報,21,87-104。

邱垂昌、官月緞(2003)。結構化知識圖形中概念構圖之運用-以高等會計學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6,355-384 。

邱憶惠(1996)。國小音樂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載於王家通主編。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洪麗卿 (2003)。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7,

135-163。

范瑞東(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孫敏芝(2006)。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討:教學設計與教學實務。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2(2),67-92。

孫耀永(1996)。師範學院國小師資培育課程教師知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徐岳聖、林錚、周建智(2007)。探究合作學習與概念構圖策略介入桌球課對大 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與桌球動作技術之影響。北體學報,15,67-80。

高榮成、段曉林(1995)。化學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科技教育,6,

113-13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7)。體育常識-教材教法與評 量。台北市:教育部。

張秀鳳(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概念構圖融入數學教學活動的解題表現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俊峰(2001)。體育運動概念的表達--以排球快攻概念構圖為例。國民體育季 刊,30(1),88-101。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漢宜、陳玉祥(2002)。概念構圖:有意義的學習方法與另類評量策略。教育 資料與研究,48,51-59。

張靜儀(2006)。學科教學知識(PCK)應用於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

34(1),85-95。

許義雄(2000)。職前體育教師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學表現及師資培育課程關係之 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89-2413-H003-010。

郭靜芳(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 研究。教育研究(高師),13,115-125。

陳永春(2002)。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社會科學習 成就與學後保留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國泰(2003)。教學知識的發展:一位國小初任教師學習教學的歷程。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25-256。

陳國泰(2006)。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資深專家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之個案 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117-156。

陳國泰(2007)。知名數學補習班名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 報,22,43-67。

陳國泰(2007)。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與發展歷程:以三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資深專家教師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29-60。

陳國泰(2008)。國小實習學生的人際互動歷程對其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影響之 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47-76。

陳惠娟(2002)。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心得與經驗分享-談釐清思考脈絡、搭建溝 通橋梁的概念構圖。中等教育,53(6),30-42。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107-128。

陳嘉成、余民寧(1997)。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自然科學習的促進效 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201-235。

陳嘉皇(2002)。善用概念構圖技巧設計優質主題教學。國教天地,147,110-116。

陳箐繡(2003)。職前藝術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10,45-69。

陳憲章(2001)。閱讀概念圖教學策略應用於高工立體圖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華(2002)。教育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 與教學策略(頁 193-256)。台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0)。教師專業知能的性質初探。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 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大書苑。

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啟明(2005)。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鴻博(1998)。概念構圖在自然科教學上的運用。國教輔導,38(1),13-18。

楊世麒(2001)。以概念構圖作為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的概念改變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舒百(2006)。語文概念構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成效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連祺(2002)。概念構圖在教學之運用。國教世紀,201,29-36。

劉月瞻(2002)。國小英語教師知識對教學歷程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沛琳、陳秋榮(2007)。概念構圖模式應用於英語教學之探析。菁莪季刊,19(1),

31-36。

蔡天民、王美芬(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 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19-138。

鄧國基(2003)。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學生學習行為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美娟(2005)。合作式概念構圖在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薛雅惠(2000)。概念構圖在地理教學的應用。社會科教育研究,5,103-126。

薛慶友、傅潔琳(2005)。概念構圖教學在社會學習領域應用之探討。國教輔導,

4,14-19。

簡紅珠(1994)。師範生學科與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收錄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 學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台北:師大書苑。

闕月清(2003)。體育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體育學報,35,193-206。

嚴貞、許正妹(2006)。電腦化概念構圖應用在設計教學之研究。科技學刊,15(3),

227-240。

英文部份: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Ed.).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rophy, T. S. (2000). Assessing the developing child musician: A guide for general music teacher. Chicago: GIA Publications.

Brown G. (1975). Micro-teaching: A programme of teaching skills. London : Methuen.

Chiou, Chei–Chang, (2008). The effect of concept mapp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interest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45(4),375-287.

Cochran, K. F., DeRuiter, J. A., & King, R. 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rgrative model for teaching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Copeland, N. D. (1977). Processes medi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ng-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teacher classroo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1), 95-100.

David, H., K., & Simon, L. B. (2008). Making learning visible: The role of concept mapp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3(3), 295-311.

David, H., Ian, K. (2008). Using concept mapping to measure learning quality.

Education & Training, 50(2), 167-182.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Y: Nichols.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4(1),53-62.

Grossman, P. L. (1988).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Gudmundsdottir, S., & Shulman, L. (1987).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ocial stud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31, 59-70.

Gudmundsdottir, S. (1988). Knowledge use among experienced teachers: Four case studies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enford University.

Ian, K., David, H. (2005). Using concept maps to optimize the composition of collaborative student groups: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1(2), 182-187.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8). Circle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nes, B. F., Palincsar, A. S., Ogle, D. S., & Carr, E. G. (1987). 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 Elmhurst, IL: North Central Regional Laboratory an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einhardt, G., & Smith, D. A. (1985). Expertise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77,247-271.

Marks, R. (1990b).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rom a Mathematics cas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 3-11.

Martin, B. L., Mintzes, F. F., & Clavijo, I. E. (2000). Restructuring knowledge in biology: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metacognitive refl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3), 303-323.

McClure, J. R., Sonak, B., & Suen, H. K. (1999). Concept map assessment of

classroom learning: Validity, and logistical practic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4), 475-492.

Morine-Dershimer, G.. (1993). Trac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9,15-26.

Özden, M. (2008). The effect of content knowledge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he case of teaching phases of matter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8(2), 634-645.

Newman, K. K. (1978). Microteaching in an Introductory Methods Course. Teacher Educator, 14(2), 28-31.

Novak, D. J. (1990). Concept Mapping: A use toll for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Novak, D. J. (1990). Concept Mapping: A use toll for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