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弘光技術大學

在文檔中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頁 24-32)

3. 弘光技術大學

(引自 http://www.hk.edu.tw/~gec/aim_frame/new_page_1.htm,2004/04/15)

弘光技術大學以醫護創校,迭經護專、醫專、技術學院等興革,至今提升為 科技大學。

學校以技職教育為辦學宗旨,以服務人群為興學目的,因此,通識教育特別 應該以人文教育為核心。重視在人文教育的內涵上,應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生命 的厚度、氣度與深度。厚度是指人於飽涵經典書籍後,在精神上凝煉為一厚實樸 拙的氣質。氣度是指人具有擴大生命空間的能力,他能綜古觀今,知興敗之所由,

不汲汲於短視之見,也不營當下或一己私利,反能指出未來長遠的途徑。深度是 指人能進入哲學思維,以思辯生命的本質,並有獨立思考與價值判斷的能力,進 而能獲得對生命的信仰。而這三者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人文素養的養成教育。

透過人文教育的涵養,學校期望學生更進一步的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而真善美的境界原是渾圓合一,不可割裂或獨立存在的,但在實踐上,為了讓學 生有更明確的努力指標,嘗試著就真、善、美的內涵,分別為同學們訂定了一些 較具體的努力方向。『真』的方面來說:1.信仰理性求真的科學精神;2.奉行關 懷自然的科學倫理;3.蘊育寬宏視野的宇宙觀念。『善』的方面:1.培植守法誠 信的良性公民;2.強調負責服務的專業道德;3.建立互重善群的生命情操。『美』

的方面來說:1.陶冶藝術鑑賞的能力;2.創造自在興味的生活;3.培養包容多元的 胸襟。整體的來說,通識教育的理念,是希望藉著人文素養的養成,進而引導學 生以健全的心態,積極面對真善美的全人教育,以創造一個理性、健康及富饒的 人生。秉持上述的理念,弘光通識教育委員會特別訂定通識教育的目標如下:

(1)有通達的人生觀(2)有關懷的情操 (3)有使命感的志業

根據各校訂定的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整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如下所示:

(一) 培養宏觀多元的文化視野

(二) 重視世界觀與國際觀

(三) 整合各種知識廣泛的學習

(四) 關懷情操、包容心及責任感

(五) 重視人文藝術的涵養

(六) 具備創新及應變的能力

(七) 具備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八) 瞭解社會動向與適應社會的變遷

(九) 基本素養之養成

(十) 現代資訊科技的應用

(十一) 補足專業課程的缺失

(十二) 注重全人教育

41

(Liberal Education)(林孝信、黃俊傑,1996)。課程以古典經文為主,教學則注 重文辭的演練。受這種教育理念之影響,美國早期的大學教育也都沿襲此風,以 學習傳統的七藝及文雅課程(Liberal arts)為主。然而,十九世紀末葉以來,由 於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達、加上社會的變遷等因素,以教授「與生活有關、農 工技術所需」的專業(或稱職業)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 or Vocational Education)

課程逐漸受到歡迎,博雅教育的理想及內涵面臨改革乃勢之所趨。新的博雅教育 課程蓋以朝向「能迎合為繼承社會經濟地位的傳統貴族學生之需,並能滿足那些 立志提高自己經濟狀況的一般學生之所求」的精神來規畫,這種課程以其為「滿 足更廣泛之需求」為主要考慮,故被稱之為「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or General Studies)。美國通識教育發展的沿革與重要事件如下表 2-1-3 所示(黃坤 錦,1996):

表 2-1-3 美國通識教育發展重要紀事表

時間 重要事件 內容 特色

1828 年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耶魯報告書

( Hofstadter and Smith, 1961)

1829 年

< General Education Movement>

第一次通識教育運動

(Liberal Education)運動。

通 識 教 育

( General Education ) 一詞在美國 正式出現。

( Levine , 1998)

1869 年

<Free Elective>

自由選修制度

1869 年 Eliot 接任哈佛大學校 長,四十年任內極力倡導自由 選修制度(Free Elective),並擴 展往昔以古典文學為主的教學 內 涵 , 課 程 設 計 朝 向 自 由 選 修,文雅與實用並進,人文與 科技共存。(黃坤錦,1999 年)

1909 年

< General Education Movement>

第二次通識教育運動

(the survey course),重視培養 學 生 具 有 概 括 性 事 件 邏 輯

(Logic of events)非侷限於科 目 的 邏 輯 ( Logic of subjects matters),期望學生獲得完整之 人 類 經 驗 , 例 如 1919 年 Columbia 大學「當代文明」通 識課程。

<Common Core Course>

「共同核心科目」

1929 年 Robert Hutchins 上任美 國芝加哥大學反對分類必修或 綜覽概論性通識課程,要求以 經典名著(Great Books)作為全 體學生必修課程,形成共同核 心科目(Common Core Course)

核 心 科 目

( Common Core course)

正式產生。

43

四、能明確的判斷是非 五、能辨識普遍性的價值 通 識 課 程 必 須 涵 蓋 人 文 、 自 然、社會三大領域,學生至三 大領域中選修六科通識課程方 得畢業。

通識教育並非侷限大學,特別 注意中小學養成階段的銜接,

並延伸至終生學習觀點。

1978 年

<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

「核心課程報告書」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 Henry Rosovsky 有鑒於哈佛大學通識 教育日趨鬆散的實施窘境,對 通識教育提出新一套標準,以 核心課程取代原有通識課程。

將哈佛通識課程的開課分為六 大類

一、文學與藝術 二、科學

三、歷史研究 四、社會分析 五、道德思考 六、外國文化

二、美國三大通識教育主義及其範例學校

美國高等通識課程的教育思潮,大體而言分有三大課程規劃理念,下面詳述 其理念主張與範例學校,可作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規劃之參考。(黃政傑,1995;

高昌平,2000;謝文英,2001)

(一)永恆主義(perennialism)

1. 內涵

重視基本學科的智能的訓練,認為大學的功用就是培養學生高等心智,反對 任何職業技能項目的訓練。認為在人類不斷變遷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依然存 在一種永世不變的核心價值,通識教育課程應當提供學生思考學習這些核心價值 的機會,課程設計以經典的閱讀、分析、討論為中心。

2. 範例學校: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1)通識教育理念

有感於中小學普通教育制度無法培養學生發展個人智慧,並將學校學習成 果表現於社會上,因此期待學生能透過通識課程,將學校教育的成果徹底融入 日常生活與學生未來生命之中。

(2)課程規劃

通識教育包含六個領域-人文類、外國語文類、數理科學類、自然科學類、

社會科學類、文明研究類,名為共同核心課程(the common core),學生必須在 其中修習二十一門課,其中人文類包含「對於歷史、文學、及哲學典籍的詮釋」, 課程例如:「世界文學選讀」、「人文學的哲學觀」、「文化面面觀」等;另一部 份為「音樂與視覺藝術」,開授的課程包含「世界音樂入門」、「西方音樂入門」、

「藝術導論」、「藝術史-西方藝術」等。

45

(二)進步主義(progressionism)

1.主義內涵

教育必須要能培養受教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有所助益,

因此通識教育的課程規劃應當力求生活化、前瞻化、實用化,以適應未來的社會 生活。強調教育的實用價值,可分為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並考慮學生的興趣,

自由選修,因為社會變化萬千,並無所謂宇宙間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發展出自 助餐式(self-service cafeteria)任意自由選修制度。

2. 範例學校:柏克萊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通識教育理念

秉持著「多元而卓越」(Excellence Through Diversity)的治校理念,強調促進 學生對自我健全的認識、對觀念、想法能做批判的思考,與他人做有效率的溝通,

並培養學生環境變遷的價值辨識能力。

(2)課程規劃

採自由選修原則,每個學院根據學院特性有不同的通識課程修業要求,以文 理學院來說,並須在四大廣度課程中自由選修相關課程,四大廣度要求為:閱讀 與寫作、數量推理、外國語文、七大廣度(物理學、生物學、文學藝術、歷史研 究、哲學及價值、國際研究、社會與行為科學),由不同學系開設,種類眾多,

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

(三)精粹主義(essentialism)

1.主義內涵

其思想導源於西方理想主義和唯實主義的綜合體,認為通識課程應當顧及個 人的興趣與社會生活的要求,將人類的文化精華,就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知識、

技能、與態度,組合成豐富多元的課程系統,提供學生分類選修。精粹主義可謂 一種均衡論,介於教師社會本位的永恆主義和學生本位的進步主義之間,調和「分 類必修」和「自助餐式自由任選」,走向分類選修的中庸道路。

2 範例學校: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

(1)通識教育理念

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an educated person)和「完整的人」(the whole person),不僅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能夠了解獲取知識的方式,並且背負傳播知 識的責任,不僅博學多聞,重要具備思考及批判能力,作出明確的抉擇,並對各 種文化、人事物保持高度的興趣與尊重。

(2)課程規劃

哈 佛 大 一 新 生 的 入 學 是 不 分 系 的 , 必 須 從 六 大 「 核 心 課 程 」( the core curriculum)領域-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與藝術、道德思考、科學、社會分 析中選修八至十個科目,每一領域至少研究一至二門學科,核心課程佔大學總畢 業學程四分之一,以培養學生對學術範圍和研究方法的初步概念,從中釐清自己 的專長和興趣,升上大二才從四十多種不同的課程分類中決定自己的主修。

47

在文檔中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頁 24-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