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栢仲之分析

第三章 音色特徵與彈奏手法之分析

第二節 張栢仲之分析

張栢仲 (1945~),其外祖父江吉四為南聲社創館先生,父親張古樹亦是南管文 化圈之人士,為江吉四之弟子,張栢仲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南管,於 2006 年起擔任 南聲社管先生迄今,同時亦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與臺南市喜樹國 民小學。

一、實地調查紀錄

(一) 譜〈梅花操〉第一次取樣、樂器及演奏等相關問題請教

筆者透過張鴻明先生,取得南聲社現任館先生張栢仲先生的聯絡電話,在與 他聯繫之後,訂於 2013 年 1 月 16 日至南聲社進行第一次實地調查,此次調查主 要是進行南管譜〈梅花操〉的取樣,以及樂器物件性、個人演奏習慣的相關問題 的請教與拍攝。

77

78

79

80

請李先生開車載我去附近的高鐵接駁車的乘車處搭車,而每次筆者離開南聲社 時,他總是從二樓送我至水門宮的門口,親和的態度使筆者印象猶為深刻。

(三) 譜〈梅花操〉第三次取樣與照片拍攝

距離前兩次的實地調查約半年之後,筆者於 2013 年 8 月 28 日又前往南聲社 拜訪張栢仲先生,此次主要是以更專業的錄音器材 TASCAM DR-100 MKII 進行〈梅 花操〉的取樣,以及補足在前兩次調查仍有遺漏之地方,例如金聲琵琶的照片拍

81

82

83

絃組合,在音色方面較能將各條琴絃的特質發揮出來。

以音色著稱的金聲琵琶,筆者於現場聆聽時,感覺其聲音透亮乾淨、飽滿厚 實、共鳴性佳,在黃瑤慧的碩士論文中,對於金聲琵琶的音色描述如下:

金聲的音色純淨清明,結實卻不剛硬,且餘音適中,其子線音色特別甜美,

三線、母線的共鳴性極佳,高音部的音色也不會有死硬乾澀的現象,………,

合奏時,音色能與其他樂器融合,產生良好共鳴;其音量適中,在室內或戶 外彈奏皆適宜。66

實際請教彈奏者,張栢仲也說:「在樂器合奏時,特別可以感受到它與每個樂器之 間的共鳴,這是彈奏其他琵琶比較無法感覺到的。」67

圖 3-19:金聲琵琶背面 圖 3-20:金聲琵琶正面

66 黃瑤慧,〈南管琵琶之製作工藝及其音樂研究〉,77。

67 張栢仲,2013 年 1 月 23 日,臺南市。

84

三、演奏音色探討

(一) 個人演奏習慣

張栢仲橫抱南管琵琶彈奏時,將琴身放置於右大腿的上方,右手上臂輕靠琴 身的邊緣,琴首朝左上方約四十五度的方向斜抱,而右小腿橫放於左大腿之上,

將右腳高度墊高後,使右臂與右腿之間形成一個適當的空間,讓琴身更加地穩固,

另彈奏時,張栢仲左腳習慣使用腳墊將腿部的高度墊高,琴體也較不容易滑動,

如圖 3-21。

圖 3-21:張栢仲持琴姿勢

義甲白鐵的運用方面,張栢仲皆是以自己的真實指甲彈奏,故無使用白鐵之 習慣,相對地,指甲之長度須保持在一定的長度,修剪與保養的工作也較為講究。

85

筆者第一次拜訪張栢仲先生時,在進行〈梅花操〉的錄音取樣前,他說道:「今天 的指甲還不是最好的狀態,應該還要更長一些。」68 由此可知,張栢仲對於指甲 的狀況有著一定的要求。

而在指甲長度的部分,筆者以左右手分別觀察,因張栢仲皆使用真甲彈奏,

故在長度上會比使用義甲的彈奏者還長些,其右手指甲的留白處約 0.6 公分,拇指 則較其他指長,約 0.8 公分,見圖 3-22,拇指指甲的長度要稍微長些,在彈奏上才 會較好觸絃。而南管琵琶在演奏上,左手因只使用食指及無名指按音,尤其無名 指需演奏打線等技法,故無名指的指甲須有一定長度才好彈奏,在此一方面,張 栢仲左手無名指的指甲留白處長度約為 0.6 公分,如圖 3-23。

圖 3-22:張栢仲右手指甲長度 圖 3-23:張栢仲左手指甲長度

68 張栢仲,2013 年 1 月 16 日,臺南市。

86

87

則相對增大。另觸絃速度的部分,張栢仲於手部開始動作到接觸琴絃完成彈奏的 這一過程,屬於快速的方式,而琴絃因速度的關係,受到較大的撞擊力,使得彈 奏出的聲音振幅加大,音量較為宏大。在觸絃重力大以及速度快兩者的影響下,

張栢仲彈奏出音是結實有力且聲音宏亮的,且筆者觀察,其點指與挑指在此一面 向的狀態穩定,樂曲行進間,除了音樂上需要之頓挫,並不會有力度忽大忽小的 狀況產生。

以張栢仲彈奏的〈梅花操〉為例,筆者將點指與挑指連續交替之旋律,擷取 為音頻譜圖觀看,可以得知在演奏過程中,張栢仲的點指與挑指兩技法的彈奏力 度平均穩定,無一指大於另一指的情形。圖 3-24、圖 3-25 為點指、挑指相間片段 的音頻譜圖,除圖 3-25 中的第四音亻六(e2),因樂曲頓挫較其他三音大聲之外,其 餘三音差距甚小。若再將兩圖放大為 4000Hz 內的局部圖觀看如圖 3-26、圖 3-27,

其基音與產生之泛音,用以表達音量大小的顏色,在點指及挑指上皆差異不大,

若再放大為 1320Hz 內的放大圖來觀察如圖 3-28、圖 3-29,圖 3-28 點指基音的顏 色最大音量表現為黃色,挑指亦相同,圖 3-29 點指基音的顏色以藍綠為主略帶黃,

而挑指與它的差異情況極其微小,從以下音頻譜圖,可知張栢仲在點指、挑指的 力度上,是平均且穩定的狀態。

88

圖 3-24:張栢仲力度音頻譜圖一 圖 3-25:張栢仲力度音頻譜圖二

圖 3-26:圖 3-24 音頻譜局部圖 圖 3-27:圖 3-25 音頻譜局部圖

圖 3-28:圖 3-24 音頻譜放大圖 圖 3-29:圖 3-25 音頻譜放大圖

89

(五) 觸絃面積

筆者同樣以基本技法中的點指與挑指,來觀察觸絃面積的運用,張栢仲因使 用真甲彈奏,指甲原先就留得較為長些,在上文論述個人演奏習慣的段落中,已 知其右手食指的留白甲尖約為 0.6 公分、拇指約為 0.8 公分。筆者向張栢仲請教彈 奏面積的運用時,他表示以前端彈奏為佳,在實際演奏上經筆者觀察,張栢仲與 他敘述相同,是以指甲的前緣留白之處接觸琴絃,使用面積皆不超過整片指甲的 三分之一,雖點指因橫抱的持琴方式使用之面積較挑指多一些,但因兩者的差距 非常微小,故在音色上的差異不大。運用小面積彈奏,除了泛音中的高音頻率較 容易延長之外,再加上手指的阻力減少,以及指甲與琴絃的接觸時間短,降低兩 者碰撞時產生雜音的狀況,因此音色乾淨明亮。

以音頻譜圖觀看,如圖 3-30、圖 3-32、圖 3-33 皆為〈梅花操〉中同音高以點 指、挑指彈奏之段落,圖中前一音為點指,後一音則為挑指,可見此二指法在泛 音的分佈上,以及頻率延續的長度皆非常類似,並無何者產生出的泛音不明顯,

或是延續的時間較為短少;若將音頻譜圖圖 3-30 放大至 4000Hz 範圍內如圖 3-31,

更加可以清楚地瞭解,食指與拇指兩者在指甲面積使用上穩定且平均的情形。

90

圖 3-30:張栢仲觸絃面積音頻譜圖一 圖 3-31:圖 3-30 音頻譜放大圖

圖 3-32:張栢仲觸絃面積音頻譜圖二 圖 3-33:張栢仲觸絃面積音頻譜圖三

(六) 觸絃角度

當指甲與琴絃構成四十五度角左右時,因利於使力可使觸絃集中,但聲音又 不會如角度大時的硬扁,其音色的呈現為結實明亮,因此是最佳的觸絃角度。而 在這一個面向中,張栢仲以食指彈奏時,指甲與琴絃構成的角度約為四十度上下,

而拇指則較食指稍大,約為四十五度左右,兩指與最佳彈奏角度相近及相同,當

91

以此角度彈奏時,除了上述原因外,也使得發出之聲的高音與低音頻率適中,音 色結實飽和,不會過於淡薄或扁硬。

若從音頻譜圖觀察,圖 3-34、圖 3-35 為點指、挑指交替演奏的段落,此兩段 落為相同旋律,張栢仲彈奏至第四音亻六(e2)時,因旋律頓挫的需要,皆較其他 音更有力度,因此在音頻譜上亦可見此音的泛音與音量顏色較其他音明顯。其餘 之音因食指與拇指觸絃之角度相差不大,音頻譜圖無顯著的差異,泛音的產生或 高低音頻的音量皆穩定,僅有挑指之音在 13000Hz 以上的泛音稍較點指明顯一些。

圖 3-34:張栢仲觸絃角度音頻譜圖一

圖 3-35:張栢仲觸絃角度音頻譜圖二

92

(七) 指甲用鋒

南管琵琶由於抱持方式以及義甲配戴方法的限制,指甲用鋒僅多使用中鋒與 偏鋒兩類,張栢仲使用真甲彈奏,故將長度留得稍長些,如觀看上文圖 3-22 張栢 仲右手指甲長度一圖,可見甲尖處的弧度彎曲,使指甲中間的部分突出,這樣在 彈奏時易於中鋒觸絃。

以張栢仲彈奏的〈梅花操〉探討他在用鋒上的情形,樂曲行進中,其食指與 拇指皆穩定的以中鋒彈奏,當筆者問到此方面的問題,他本人亦表示,要以中間 且前段的部分彈奏,音色才會好。使用中鋒觸絃,其大小適中的面積,讓彈奏出 的音色明亮又飽滿,以上文音頻譜圖觀看如圖 3-25、圖 3-32、圖 3-34 等,可見高 頻率產生的泛音無瞬間消弱之情形,是以穩定的狀態漸漸減少,因此高音頻率的 支撐,使得用中鋒演奏的音色飽和明亮。

(八) 基本指法運動方式

在討論基本指法的手部運動前,須先對演奏者彈奏的手型有一定的了解,張 栢仲彈奏時,食指指關節向內彎進,如同ㄇ字型,而拇指自然地向前伸直,指關 節略為凹下,較少與食指相貼,其餘手指向掌內收進,此一手型張栢仲稱之為「扭 指」,見圖 3-36、圖 3-37,他說道:「扭指會影響音色的好壞,彈奏時要順著琵琶 的線,它可以使聲音比較圓潤,也是指力功力的所在。」69

69 張栢仲,2013 年 1 月 16 日,臺南市。

93

圖 3-36:張栢仲扭指手型一 圖 3-37:張栢仲扭指手型二

張栢仲彈奏點指、挑指兩指法時,以肘關節為支點,下手臂向下運動帶動手 腕轉動,手臂與手腕一來一回的擺動動作一致,在力量的使用上較為平均,故點 指和挑指的力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且筆者發現,每當張栢仲彈奏完點指與挑指

張栢仲彈奏點指、挑指兩指法時,以肘關節為支點,下手臂向下運動帶動手 腕轉動,手臂與手腕一來一回的擺動動作一致,在力量的使用上較為平均,故點 指和挑指的力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且筆者發現,每當張栢仲彈奏完點指與挑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