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鴻明之分析

第三章 音色特徵與彈奏手法之分析

第一節 張鴻明之分析

張鴻明 (1920~2013),福建省同安縣東園村人,1948 年來臺探親旅遊遇國共 內戰,遂定居於臺灣,因從小生長在充滿南管音樂的環境,十歲時在哥哥張在我 的啟蒙下開始學習南管,十二歲跟隨南管先生高銘網學習,尤善於琵琶彈奏。1971 年至 2006 年間擔任臺南南聲社館先生,亦從事教學活動,包含南管館閣內的教學、

行政院文建會的傳習計畫,也曾於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授課,於 2010 年榮獲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9 年度南管音樂類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59 劉漢盛,《音響 AV 聖經》,284-287。

59

60

61

62

63

64

65

鴻明表述,該琴由大陸泉州所製造,但不清楚製琴師為何人,此把琵琶是他某位 學生寄放於家中並不所屬他,彈奏的時間沒有幾年,還是非常新的一把琴。

而樂器材質與琴絃材質的部分,該琴的背板以福杉為材,是以兩塊拼接的方 式黏貼而成,面板是用一般常用的梧桐木為料,品象數為四象十品;而琴絃則較 為罕見的四條絃皆使用尼龍線,筆者詢問原因,張鴻明表示此琵琶的覆手用以繫 絃的絃孔洞口較小,但半絲線的琴絃較粗,若三線及母線使用半絲線無法將絃穿 過絃孔,因此三線與母線才以尼龍線代替,但張鴻明同時也說,尼龍線彈奏出的 音質不似半絲線的佳。61

圖 3-1:夢香屏琵琶背面 圖 3-2:夢香屏琵琶正面

61 張鴻明,2013 年 2 月 6 日,臺南市。

66

三、演奏音色探討

(一) 個人演奏習慣

南管琵琶採橫抱方式彈奏,琴體梨形狀腹部平置於右側大腿,琴身背面倚靠 身體,琴首朝左上方斜抱,彈奏時,左手虎口輕扶琴頸,作為支撐琴身的另一個 支點,為使按音及換把方便流暢,琴身會稍加往左前方移動,因此琴身與身體左 側並非完全緊貼,而是有些許空間構成一夾角。另大部份演奏者,為避免琴體在 彈奏過程中滑動,雙腿會相互交疊,多為右腿盤於左腿之上;亦或是右腳踩一腳 墊墊高右腿高度,62 兩種方式皆欲使琴身固定不容易滑動。

張鴻明持琴姿勢是將琴體置於右腿之上,右手上臂輕靠琴身邊緣,琴首向左 上方斜抱約三十度,兩腳平踏於地面上並無相互交疊,亦沒有使用腳墊墊高右腿

(圖 3-3),因筆者實地調查地點於張先生家中,但倘若是在正式演出,或在館閣 內坐於太師椅上彈奏時,張鴻明表示也會有使用腳墊之情形。

圖 3-3:張鴻明持琴姿勢

62 南管文化圈中,演奏時所坐之椅稱為太師椅,另有獅子狀以墊高腿之高度為用途 的腳墊。

67

在義甲的使用上,若真實指甲較短,留白部分的長度不夠於彈奏,張鴻明就 會戴上義甲,筆者詢問使用真甲與義甲彈奏時手指感覺的差異,張鴻明先生道:「彈 習慣後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我從十幾歲就開始戴到現在,頭一開始戴會痛,因 為原本指甲旁都有長肉,要一直戴,戴到指甲與肉之間有一個溝,讓白鐵仔嵌入 裡面,才戴得住不會掉下來。」63 而問到音色上的差異,則表示戴義甲的聲音會 稍大聲些。在多次向張鴻明先生學習與請教下,筆者觀察其使用義甲的次數頻繁,

但僅有食指使用,因大多時候右手指甲會進行修剪以方便做事,而其餘四指則使 用真甲,另筆者進行〈梅花操〉的取樣時,當天也是有使用義甲彈奏。

指甲長度的部分,分別以左右兩手分別敘述之,右手食指因張鴻明較常使用 義甲彈奏,因此食指指甲不似其他四指留得長,筆者觀察何種長度為張鴻明所習 慣,發現他食指指甲留白處約留長 0.3 公分,而姆指則會再更長些,約 0.4 公分(圖 3-4),因如此一來挑指才較好彈奏;而左手按音僅用食指及無名指,加上打線、抓 打等技法需無名指使用半甲半肉處向外撥絃,若指甲有些長度會較為容易彈奏,

故左手食指、無名指兩指會將指甲留得稍長些(圖 3-5)。

63 張鴻明,2012 年 6 月 4 日,臺南市。

68

圖 3-4:張鴻明右手指甲長度 圖 3-5:張鴻明左手指甲長度

(二) 左手按絃指型與位置

根據上文中提及,左手影響演奏音色的因素有按絃指型以及按音位置兩個主 要原因,經筆者的觀察,張鴻明按音時,食指與無名指皆是站立好偏圓拱狀,如 上圖 3-5,無過度緊捏或指關節凹陷的情形,但因南管琵琶橫抱的關係,無名指按 音時會較食指伸直些,尤其音高越高,約第三品與第四品之後下把位的音位時,

手指打直之情形越明顯,不似在四象按絃時為圓拱形;而按絃位置為品象上方接 近品象之處,且按絃結實有力,使絃與品象緊密貼合。按音的確實使得彈奏出的 聲音不因過度用力而有雜音出現;亦不因力量不足而使音色發悶,力道的掌握要 適當,音色才會結實又飽滿。

(三) 觸絃點

張鴻明習慣彈奏的觸絃點位於覆手與第十品之間的中間偏上方處,此處距離 覆手約十四公分,屬南管琵琶彈奏觸絃點的合適範圍之內,於此點彈奏時,琴絃 得以充份的振動,泛音中的高音頻率及低音頻率也較平均,彈奏出的音色軟硬適 中,不會過於柔軟或扁硬,餘音亦不致過長或短暫,故在音色上的呈現為飽滿結

69

實之聲;且張鴻明演奏時,觸絃位置皆相同且穩定,不會有隨意移動或是因彈奏 時間較久,而產生偏移的狀況。

(四) 觸絃重力與速度

觸絃重力與速度與演奏者彈奏的力度大小以及音量的強弱有關,在觸絃重力 方面,張鴻明對琴絃施予力量的情況為力量大,當給予絃的壓力大時,相對地力 度也會較大,因而彈奏出的聲音結實有力。而觸絃速度的部分,係指手指從開始 運動到完成彈絃此一過程之速度,張鴻明是屬於快速的觸絃方式,觸絃快使得琴 絃因受到衝擊後,聲波的振幅增大,導致音色力度大且聲音宏亮;在重力大與速 度快兩者的影響之下,音色呈現出結實強勁之感。

但筆者觀察張鴻明點指與挑指兩種指法,在施予琴絃的重力上有些微差異,

將兩種指法進行比較後,發現點指之觸絃重力較挑指稍小些,因此在聽覺上會有 挑指較點指大聲的情況,如圖 3-6、圖 3-7,此二音頻譜圖為張鴻明彈奏之〈梅花 操〉,筆者取其中同音點、挑指法之段落,再將它放大至 4500Hz 內的局部圖:圖 3-8、圖 3-9,以及 1350Hz 內之放大圖:圖 3-10、圖 3-11,如下:

70

圖 3-6:張鴻明力度音頻譜圖一 圖 3-7:張鴻明力度音頻譜圖二

圖 3-8:圖 3-6 音頻譜局部圖 圖 3-9:圖 3-7 音頻譜局部圖

圖 3-10:圖 3-6 音頻譜放大圖 圖 3-11:圖 3-7 音頻譜放大圖

71

在音頻譜圖中,顏色依序以紫、深藍、淺藍、綠、黃、橘、紅往上增加,若 顏色越趨近於紅色,則代表力度越大。以此六圖分析其彈奏的力度,可看見局部 圖於 538Hz〜1098Hz 範圍間,後以挑指彈奏之音,較前面以點指彈奏之音趨近紅 色,因此音量較為宏亮,若以放大圖觀看 883Hz~1098Hz 間更為明顯。但如上文所 述,觸絃重力尚涵蓋了手臂、手腕及手指整體的運動方式,不能僅以手指的因素

72

故音色表現較為暗沉;挑指因觸絃面積略較點指小些,指甲與琴絃接觸時間相對 縮短,聲音的始振過程減短,泛音中的高音頻率明顯,故聲音呈較明亮之音色。

如音頻譜圖 3-12、圖 3-14、圖 3-15,筆者選自〈梅花操〉中,以點指、挑指演奏 之相同音高的兩音:

圖 3-12:張鴻明觸絃面積音頻譜圖一 圖 3-13:圖 3-12 放大圖

圖 3-14:張鴻明觸絃面積音頻譜圖二 圖 3-15:張鴻明觸絃面積音頻譜圖三

73

74

圖 3-16:張鴻明觸絃角度音頻譜圖一 圖 3-17:張鴻明觸絃角度音頻譜 圖二

圖 3-18:張鴻明觸絃角度音頻譜圖三

75

76

上,挑指的音量較點指大聲宏亮。撚指為快速的點指與挑指連續來回彈奏,與手 腕、手臂之間的運動方式關係密切,張鴻明彈奏撚指時,手臂轉動的幅度極小,

幾乎沒有動作呈現較僵直之狀態,多靠手腕快速擺動的力量進行撚指的彈奏,但 若撚指時間較長,手臂與手腕容易緊硬不夠放鬆,在撚指的速度相對會變慢,密 度也不似一開始的細密。而甲線的彈奏上,張鴻明由手臂帶動手腕的力量,使拇 指向下撥絃,而此一動作停止於手指觸碰到下一條絃後,在這個過程中,其速度 快速且力度運用適當,故音色結實不至薄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