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影片補救教學的成效

此部份的資料分析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說明利用影片實施補救教學的成效,第 二部份則從學生錯誤類型分析,來看補救教學之成效,茲分別說明如下:

4.4.1 影片補救教學的成效

表15 為實驗組(實施影片教學)與控制組(未實施影片教學)其前、後測成績的敘述 統計結果。由平均數可看到在前測時,實驗組(M=6.13)與控制組(M=6.36)差異不大;

而在後測時,實驗組(M=7.40)成績有進步,而控制組(M=6.20)稍微下降。

表 15 補救教學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成績平均數標準差與人數

前測 後測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N=62) 6.13 3.086 7.40 3.287

控制組(N=55) 6.36 3.057 6.20 3.347

總平均數 6.24 3.062 6.84 3.355

本研究以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及測驗階段(前後測)為自變項,進行 2×2 混合設計

之前後測變化的結果。其中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為受試者間因子,測驗階段(前後測) 為受試內因子。表16 為組別與前後測之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結果顯 示,測驗階段×組別達顯著水準(F 值=11.251,p<.01),圖 9 為組別與測驗階段交互作 用型態。

表 16 組別與前後測之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13.672 1 13.672 .770

測驗階段 17.933 1 17.933 6.712*

測驗階段×組別 30.127 1 30.127 11.251**

組內

受試者間 2041.481 115 17.752

誤差 307.933 115 2.678

全體 2349.414 233

*p<.05 **p<.01

圖 9 組別與測驗階段交互作用型態

由於測驗階段×組別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因此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 驗。表17 為測驗階段×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分析結果顯示組別中,實驗 組和控制組在前測成績兩者無顯著差異(F 值=.170,p>.05);在後測成績方面,分析 結果雖顯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者無顯著差異(F 值=3.840,p>.05),但 p=.052 接近臨 界值(.05),因此仍可推論實驗組優於控制組。在測驗階段中,實驗組的前後測分數達 顯著水準(F 值=16.580,p<.001),由表 15 可知實驗組後測成績(M=7.40)優於前測成 績(M=6.13);而在控制組方面其前後測成績無顯著差異(F 值=.736,p>.05)。

表 17 測驗階段×組別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在前測成績 1.604 1 1.604 .170

在後測成績 42.195 1 42.195 3.840

殘差 2349.414 230 20.43 測驗階段

在實驗組 50.331 1 50.331 16.580***

在控制組 .736 1 .736 .324

殘差 307.933 115 5.309

***p<.001

結果顯示實驗組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成績,而控制組的前後測之間則無顯著差 異。由此可知,控制組只有給予時間自行檢討,沒辦法達到進步效果。而實驗組的影 片教學內容,為研究者針對學生所缺少的概念,挑選國立教育資料的免費教育影片,

加以剪接製作成精華教學影片,學生觀看可馬上補救所缺少的概念,所以可以在後測 馬上改進前測的缺失,使成績有顯著進步。因此,可知利用影片實施補救教學具有成

4.4.2 從學生錯誤類型分析看補救教學的成效

整體 186(53.0) 69(35.3) 36(10.3) * 5(1.4) 1-3 44(37.6) 34(29.1) 23(19.7) 15(12.8) 1(0.9) 2-3 47(40.2) 63(53.8) 6(5.1) * 1(0.9) 3-3 47(40.2) 18(15.4) 21(17.9) 29(24.8) 2(1.7) 第三

層次

整體 138(39.3) 115(32.8) 50(14.2) 44(12.5) 4(1.1) 1-4 45(38.5) 9(7.7) 32(27.4) 29(24.8) 2(1.7) 2-4 45(38.5) 20(17.1) 50(42.7) * 2(1.7) 3-4 40(34.2) 30(25.6) 9(7.7) 36(30.8) 2(1.7) 第四

層次

整體 130(37.0) 59(16.8) 91(25.9) 65(18.5) 6(1.7) *:代表該題未設計此錯誤類型 2-1 36(61.0) 7(11.9) 9(15.3) * 7(11.9) 3-1 34(57.6) 13(22.0) 5(8.5) * 7(11.9) 第一

層次

整體 104(58.8) 30(16.9) 24(13.6) * 19(10.7) 1-2 35(59.3) 9(15.3) 8(13.6) * 7(11.9) 2-2 22(37.3) 17(28.8) 12(20.3) * 8(13.6) 3-2 20(33.9) 7(11.9) 11(18.6) 12(20.3) 9(15.3) 第二

層次

整體 77(43.5) 33(18.6) 31(17.5) 12(6.8) 24(13.6) 1-3 23(39.0) 11(18.6) 8(13.6) 11(18.6) 6(10.2) 2-3 21(35.6) 24(40.7) 7(11.9) * 7(11.9) 3-3 23(39.0) 6(10.2) 12(20.3) 8(13.6) 10(16.9) 第三

層次

整體 67(37.9) 41(23.2) 27(15.3) 19(10.7) 23(13.0) 1-4 20(33.9) 2(3.4) 18(30.5) 12(20.3) 7(11.9) 2-4 18(30.5) 6(10.2) 27(45.8) * 8(13.6) 3-4 16(27.1) 12(20.3) 9(15.3) 11(18.6) 11(18.6) 第四

層次

整體 54(30.5) 20(11.3) 54(30.5) 23(13.0) 26(14.7) *:代表該題未設計此錯誤類型

2.第二階段:補救教學後學生的錯誤類型改善情形

將實驗組學生在前後測的答題情形整理如表20,資料顯示第一層次的平均通過率

進步3.2%(由 81.2%上升至 84.4%),補救教學的成效在第一層次的題目較不明顯,可 能的原因在於第一層次的題目較為簡單,所以在第一層次未答對的學生,所需補救的 是更基本的數學概念。

第二層次的問題平均通過率進步11.8%(52.7%~64.5%),其進步的原因在於「差相 等型」的錯誤類型的百分比有大幅的下降(37.6%~26.3%),而「比值錯置」則未有改善 (8.1%~9.1%)。

第三層次的問題平均通過率進步更多,達到了17.7%(35.5%~53.2%),主要改善的 錯誤類型是「差相等型」,其百分比從37.1%降至 25.8%,下降了 11.3%。而「比值錯 置」有小幅改善(12.9%~10.8%),「等倍同差」也是小幅改善(12.9%~10.2%)。

第四層次的平均通過率由35.5%進步到 44.6%,進步了 9.1%。在錯誤類型的改善 方面,「差相等型」有小幅改善(16.7%~12.9%),「比值錯置」未有改善(26.4%~31.2%),

「等倍同差」則有大幅改善(29.1%~16.2%)。令人注意的是 2-4 題(前測)通過率為 45.2%,而對應的 5-4 題(後測)通過率為 41.9%,是所有題目之中唯一後測沒有進步的,

分析其錯誤答案大多集中在「比值錯置」這個類型,前測有37.8%,後測多達 46.8%。

綜合以上結果,發現補救教學影片能有效改善「差相等型」的迷思概念,因為「差 相等型」是學生主要常見的錯誤類型,補救教學影片改善了這個部份,所以在後測時 有所進步。「等倍同差」這個錯誤類型,同樣有下降的情形,表示補救教學影片也可改 善這類型的迷思概念,而「比值錯置」這個錯誤類型則沒有改善。「比值錯置」的錯誤 率無法改善的原因,可能在於「比值」的概念較為抽象,影片當雖然有介紹「比值」

的意義,但僅止於定義的介紹,未能進一步強化其概念,以致於學生在較高層次的問

3-4(前測) 調查問卷」施測完畢之後以SPSS12.0 統計軟體求其 Cronbach’s alpha 係數=.725,信 度良好,表示此問卷可實際運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