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成功轉銜服務因素

本節著重在影響成功轉銜轉銜因素,並從學生能力準備、家長參與、建立 專業團隊、生態評估、資料轉介與追蹤五個向度來探討轉銜服務成功的有那 些?能提供的服務又是什麼?以作為本研究測量工具設計之基礎。

Mack(1998)提出孩子成功的轉銜包含了四個要素:1.透過適合性發展的 課程提供連續性方案給孩子;2.持續性與前一安置人員溝通與合作;3.幫助孩子 準備轉銜;4.包含父母在轉銜的過中。Ramey 和 Ramey(1995)提出在孩子從 早期轉銜至小學階段,成功的轉銜包含了下列的特徵:1.孩子在轉銜過中對於學 習、學校、與同儕展現出積極的態度;2.孩子在過程中對於先前學得的技巧與獲 得新的學業上與社交技巧上的維持性;3.家長在過程中以積極的態度參與;4.

老師為個別孩子的準備適當發展的經驗,並尊重孩子個別差異與不同文化背 景;5.社區中給予正向轉銜經驗,像是不同機構間服務提供者給與孩子正向學習 機會。Bruder&Chandler(1996)提出了七點轉銜計畫與合作要素:1.州和地方 機構;2.服務提供者;3.家庭和其他的照顧者;4.小孩本身;5.行政機關對計畫 的支持;6.人員訓練;7.轉銜過程的評鑑。

Repetoo 和 Correa(1996)提到無縫隙轉銜服務模式(seamless model),方 案計畫包含了從出生到 21 歲,當中強調轉銜要素包含了課程(curriculum)、服 務提供地點(location of service)、未來計畫(futures of planning)、多機構間的 合作(multiagency collaboration)、以家庭與學生為中心(family and students focus)。表 2-2 為實行無接縫式轉銜服務的方針;

表 2-2 實行無接縫式轉銜服務的方針

資料來源:Repetoo & Correa(1996:560)

林宏熾(1999)從轉銜服務的觀點來看,認為轉銜必須要包含下列事項:

1.基於學生個別的需要,考量學生需要與興趣;2.包括教學、社區經驗、就業的 發展以及離校後所應具備相關活動;3.也包含日常生活技能與功能性評量。

Hanson(1999)提到轉銜過程中合作是最有影響性也是必要的因素,專業人員 間的合作,專業人員與家庭間的合作可能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與程度。有效的 轉銜策略必須符合不同文化、語言、種族、社經地位背景的家庭與孩子需求,

轉銜成功必要的因素敘述如下:

1.跨機構與政策問題:轉銜過程中機構間的合作與連結是重要的。這樣的 連結建立了機構間對孩子的合作與責任,包含:發現個案、轉介、診斷、

資格確認、發展個別畫家庭服務計畫(IFSP)/個別化教育方案(IEP)、

追蹤、與檢視服務。

2.前一方案、下一方案、與家庭間準備、資訊交換與訓練:在做安置決定 之前,所有的參與者(家庭成員與專業人員)必須要有資訊關於孩子、

家庭、優先考量的事。在家庭、前一方案人員、下一方案人員間去建立 轉銜計畫的發展與溝通的方式能使轉銜過程更順暢。

3.電視影帶提供給家長以符合家庭的需求,並且包含參觀方案機會與選擇 補充的服務。

4.孩子的準備度:有些研究強調評估與教導下一安置環境所需的技巧。這 些技巧強調社會行為的目標與功能性技能讓孩子能成功參與下一安置 環境。

5.人員訓練與合作:轉銜團隊人員訓練應包含專業人員與家長。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研究者綜合文獻整理,將成功轉銜因素主題分為五個領域:

運作體系(Organizational structure)、人員參與方面(Staff involvement)、孩 子準備(Childpreparation、家庭參與(Familyinvolvement、生態方面(ecology

等。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在運作體系方面(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為了運作有效率轉銜過程,機構間的整合與合作是必要的,機構間在轉銜 過中對政策執行是需要有共識的。Early, Pianta, Taylor &Cox(2001)認為在 轉銜中機構間環境佈置應有連續性,調整課程和環境適應相關的活動,這些包 含了方案設計者觀念一致性,同意適當介入,如何去幫孩子分組,學校上課時 間,學生班級數大小,也包含了教學方式的決定。Repetto and Correa(1996)

強調,在所有服務提供者中,合作是發展和整合轉銜方案最重要的因素之ㄧ。

另外,Rous, Hemmeter & Schuster(1999)也強調:因為轉銜是跨機構的活動,

合作是最根本的。

Early et al(2001)提到學校在孩子入學前必須積極安排教師訪問家長或是 與家長電話聯繫,藉由減輕害怕與了解家長關切的事務可以幫助夥伴關係的建 立。

Kagan(1992)認為教育上合作關係已成為機構間人員有效活動的主要工 具。他提到教育上的合作需要以社區會議、顧問團體、任務賦予、委員會、資 源與參考資料中心等方式來進行,而合作趨向於藉由活動的方式以去達到特定 的目標,通常強調服務的需要或是調和服務傳遞系統以達到更有效的轉銜。

Alt-Hocine(1990)研究發現當老師在接受有特殊需求學生時會有下列的建 議:1.需要關於障礙情況的資訊;2.列出可以諮詢的專家;3.與孩子障礙相關的 醫療專業人員會談;4.要求為一些缺席家長舉辦會議;5.來自專業人員持續正向 的支持;6.在有特殊需求孩子到之前,給予老師適當的訓練;7.有特殊需求孩子 到班上之後,給予老師更多的在職訓練。

Donlin-Shore(1993)提議為了成功的轉銜,相關的資訊必須提供給學校的 人員,包含了孩子障礙整合性的資訊、以易懂一般的話語呈現、並且附有如何

支援孩子特殊需求的實際建議。另外也提到教育的環境如果在接受障礙兒童之 前,如果沒有足夠的資訊關於孩子的診斷和如何影響學習、相關健康史、藥物 處理和可能的副作用,那麼新的教育環境在接受障礙兒童過程中是勉強的。

DeMeurers(2001)提到轉銜過程需要團隊合作的交互作用,包含了前一機 構人員、下一個機構的人員、家庭參與等。機構間需要提供合作的機會以讓彼 此能共同地觀察學生、討論學生需求和如何解決學生的問題。這整個過程包含 了下列領域以去達到有效的轉銜:1.行政/機構的整合;2.前一機構人員參與;

3.下一機構人員參與;4.家庭的參與;5.孩子的準備度等。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結果可知,在轉銜運作系統中,整合性計畫能增進機構 間整合的關係,也就是說機構間事先溝通,轉銜效果將會被提升。除此之外,

整合性的合作也可以幫助家庭與孩子本身對整個轉銜過程與政策決定的親近 性。

二、人員參與方面(Staff involvement):

LaParo, Pianta, & Cox(2000)針對幼稚園教師轉銜策略實行方式和對象 作一全國性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只有 54﹪教師在開學前針對班上有特殊需求學 生家長溝通,這當中只有 43﹪教師在開學前和這些家庭與孩子見面。雖然特殊 需求孩子有經歷轉銜的過程,但他們所接受到的服務大部分是和班上其他學生 是一樣的,這也指出老師例行性使用轉銜策略,而這些策略並沒有符合個別學 生與家庭的需求。對老師來說去獲得額外的資訊與訓練以提供個別化轉銜服務 是重要的。Jewett, Tertell, King-Taylor, Parker, Tertell, & Orr 在 1998 年針對教 師在轉銜過程中需求、關注點、和觀念的質性研究指出,教師在轉銜過程中是 有責任感和壓力的。除此之外,教師也表達出對法律與規定了解與實行、學習 一個新的孩子與家庭、準備個別化的轉銜、在家庭與其他專業中間聯繫上是有

困難的。當然學校人員也需要針對轉銜議題去發展相關的政策,並且訓練人員 以提升以家庭為中心的策略,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對每一位兒童能在轉銜過程中 獲得正向的效益(Dunst, Trivette, &Deal, 1994)。

另外,DeMeurers(2001)提到轉銜過程需要前一機構人員與下一個機構 的人員團隊合作的交互作用。而綜合文獻(Brun & Fowler, 1999;Byrd & Rous, 1990;Noonan & McCormick, 1993; Rosenkoetter, 1995)所提出參與人員所包 含的責任,如下所述:

(一)前一安置機構人員責任

1.安排會議和家長討論轉銜所需的程序,並注意家庭所關心轉銜過程中法 律上的權益與轉銜相關的義務。

2.安排參觀下一轉銜環境。

3.幫助孩子預期下一環境所可能面臨事情。

4.確認孩子與家庭參與潛在可行的方決。

5.依下一機構評估檢核表,設計個別化的方案幫助孩子獲得需要的技巧。

(二)下一安置機構人員責任

1.提供前一機構孩子參與幼稚園機會。

2.確認孩子是否具備進入班級所需的技能。

3.在開學前,給予每個準備入學的學生個人的紀錄。

4.進行家庭訪視。

5.設計 IEP 目標幫助孩子覺得有信心能在新環境適應。

6.教師之間彼此分享學生的教學目標與經驗。

7.提供家長適應的小冊子。

從以上人員參與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前一安置機構教師或或是下ㄧ安置機

構教師,都需要對學生本身與家長在轉銜過程中提供轉銜前、轉銜中、轉銜後 追蹤服務,這樣家長與孩子才能在轉銜過程中獲得正向的助益。

三、孩子準備方面(Child preparation)

幼小銜接是指做好幼兒入小學的準備,所謂的準備是指依照幼兒身心發展 的特點,協助其順利從一個教育階段過渡到另一個教育階段,而幼兒的身心必 須具備一定的發展條件,包括體力、生活能力與學習能力三方面的準備(吳文 侃,1992;引自蔡春美 1993)。

另外,林秀錦、王天苗(2004)整理國內有關幼兒入小學準備能力文獻如表 2-3所示,可以發現幼兒入小學所需的能力包括口語表達能力、生活自理的能 力、同儕互動合作的能力、遵守規則、安靜聽講、認知能力、握筆能力、熟悉 注音符號的能力等。

表 2-3國內有關幼兒入小學一年級所需要之準備能力 作者/研究者 入學準備能力建議

盧美貴(1993) 口語表達能力

袁麗珠(1997) 生活自理的能力、同儕互動合作的能力、遵守規則、

安靜聽講、認知能力、握筆能力

安靜聽講、認知能力、握筆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