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的因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4-119)

5-1 影響因子

營建業災變時影響搶救災行為之因子非常眾多且複雜,如何選擇因 子並繪製成因果環路圖確實不容易。從文獻回顧中發現許多的因子影響 營建緊急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本章從這些可能的因子建構整個台灣營 建緊急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之因子及因果邏輯圖,對於有些因子屬於非 關鍵因子,對系統的影響可能較小,但有些因子可能對系統造成重大之 影響,則屬於關鍵因子,但到底該如何區分關鍵或非關鍵因子,經回顧 系統動力學文獻發現,目前並沒有具體的參考做法,大多是製模者的主 觀認定。因此為盡量避免所選擇之因子是憑空猜測,本研究為使所引用 之影響因子能夠降低主觀性提高客觀性,乃以前章台灣營建業職業災害 現況、災害緊急應變搶救執行情形及文獻參考研究,彙整分析獲得重要 影響因子。

當緊急災變人員面臨搶救行為時,可能會受到心理、環境等多重因 子影響。而這些因子會造成「助力」;亦或造成「阻力」,使得人員在進 行搶救行為時會面臨哪些阻礙?遇到哪些挑戰?而這些影響搶救績效的 因子,彼此間的相互關係又是如何。本章將尋找影響緊急災變人員搶救 行為的因子,以利繪製因果關係圖。

由災害發生的基本模式圖 5-1 可知,災害發生時不外是人為不安全行 為與不安全狀態的交互反應。如何減少:安全的人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中,

亦或不安全的人處於安全的狀態中,甚至不安全的人處於不安全的狀態 中,都是緊急搶救災應變所需立刻處理的行動。

起因物 加害物 現象 (災害)

事故類型

不安全狀態

不安全行為

接 觸

圖 5-1 災害發生的基本模式圖

參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92年營建業重大職業災害分析-不安全行 為及狀況成果發表會報告【14】中指出,由86~91年,共1,302件案例統 計發現:如圖5-2、表5-1所示,不安全狀況以未加防護(344 人)、組合 不良(119 人)、絕緣不良(106 人)為極待改善之情況;

圖5-2 不安全狀況失能人數柏拉圖【14】

表5-1 不安全狀況失能人數統計表

狀況名稱 人數 百分比

未加防護 344 0.400466

組合不良 119 0.138533

接地或絕緣不良,線路未固定架高 106 0.123399

非預期之變化 41 0.04773

方法不當,調查不足 26 0.030268

防護不足 26 0.030268

管制不當 22 0.025611

不安全行為如圖 5-3、表 5-2 所示,以未帶防護具(71 人)、不依程 序操作(59 人)、防護工具使用不當(40 人)為極需改進之行為。

圖5-3 不安全行為失能人數柏拉圖【14】

表5-2 不安全行為失能人數統計表

行為名稱 人數 百分比

未帶防護具 71 0.227564

不依程序操作 59 0.189103 防護具使用不當 40 0.128205 使用設備不當 17 0.054487 擅自進入危險位置 15 0.048077

組合不當 13 0.041667

姿勢不良 12 0.038462

沒有協調,指揮 12 0.038462 物料放置不當 10 0.032051

由上列統計資料,可了解營建業常發生的不安全狀況或不安全行 為,造成人員的傷亡,發生比例越高,代表越多人可能因為此種不安全 狀態或行為而受傷。從搶救人員的觀點,難免易有「我會不會也這樣而 受傷?」的防禦心態。因此,應該將上述狀況與行為列入影響因子考量,

如下表5-3對照:

表5-3 搶救人員疑問對照表 狀況與行為名稱 搶救人員自身對應疑問

未帶防護具 是否有防護具

不依程序操作 是否有執行計畫、是否了解操作程序 防護具使用不當 是否有適當防護具、是否會使用防護具 使用設備不當 是否設備本身問題、是否會正確使用設備 擅自進入危險位置 是否存在環境風險、是否有危險區劃分 組合不當 是否組合程序出問題、是否自身會組合 姿勢不良 是否自身姿勢也不良、

沒有協調,指揮 是否有現場管理、是否有協調管道 物料放置不當 是否環境不穩定、是否環境有潛藏風險 未加防護 是否有防護措施、是否有防護觀念 防護不足 是否有足夠防護、是否有防護措施 管制不當 是否有管制措施、

影響台灣營造業緊急災變人員搶救行為之因子非常眾多且複雜,本 研究從情境狀態、人員狀態著手,找出哪些情境因素會導致當緊急災變 人員面臨搶救行為時「無法進行」,哪些個人因素會導致當緊急災變時人 員面臨搶救行為時「不願意施行」或「不知道如何施行」。本研究將可能 影響搶救災行為之因子分述如後。

5-2 災變計畫

在災變的緊急應變管理中,由於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導致實 際在運作上出現許多慌亂的情形,而進駐救災現場的各單位,在業務與 職權未明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地整合與運作。

5-2-1災變計畫內容

緊急事件,都有其獨特之處,所需之因應作為也有所不同,這些緊 急事件都需要藉住良好的事先規劃、組織、資源(人力、工具和經費),

以及因應作業執行程序【22】。

災變管理即如何在發生重大災難的危急情況下,擬定完善的應變管 理計畫,以確保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以國外為例,在面對不同形式的災 害情形,均設置有不同的應變計畫,平時便常有災害防救的演練,一方 面建立勞工對於災害意識的關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各災害處理單位間 的溝通與訓練。因此,建立各防災業務的整合與協調,製作不同災害的 應變程序與演練,以全盤掌握可運用的人力及設施,投入救援工作,才 能縮短在災變時耗費的時間,有效率的整合資源與運作。

要透過盡早可能防止危險緊急事件發生,則要執行預定的緊急應變 計劃,包括緊急醫療應變網、有法令責任的規定,為這樣的一個事故發 展一個全面、綜合和靈活的事變應變計劃計畫【37】。

Petak與Hathaway ( Petak,1985;Hathaway, 1999 ) 認為災變應變 過程包括圖5-4之四個階段:災變的紓緩 ( Mitigation )、災變的準備 ( Preparedness ) 、 災 變 的 回 應 ( Response ) , 以 及 災 變 後 的 復 原 ( Recovery )。

圖5-4 災變應變過程四階段(參考資料:Petak, 1985;Hathaway, 1999)

例如:在決定工廠的應變組織與架構時,則須個別考慮工廠的規模 大小與運作特性,以及廠內現有之應變資源,在賦予各職位或個人應變 職務之前,須先確定該單位或個人的專長、所配備的應變工具、以及現 有之職位、權責等【36】,如表5-4所示進行事前規劃。

表5-4 災變事前規劃面

該單位或個人的專長 配備的應變工具 人員規劃

現有之職位、權責

工廠的規模大小與運作特性 規劃面

環境規劃

廠內現有之應變資源

5-2-2 災變計畫的影響

Fink【38】在1980 年代所做的一項實證調查指出,沒有危機緊急應 變計畫之組織,處理危機所耗費的時間,是具有危機應變計畫之組織,

差約兩倍多的時間。

5-3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要想進行意外事故的應變楚理,必須具有充分的知識才能判定危險 的存在,進而加以行動。但是個人能力有限,因此需經由教育訓練的方 式,對於能力不足的勞工,應加以訓練,以提升其能力,加強認知,使 全體勞工認知個人的安全衛生責任、提升個人績效、未遵守使用個人防 護具的嚴重後果等。集合整體的智慧溝通討論,以達預防職業災害發生 之目的。因此,上至雇主,下至勞工本身,都需要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5-3-1何謂教育訓練

大多數生產活動隱含著安全衛生相關事故或危害的固有風險,其直 接來自於技術(Technology,T)不足,組織(Organization.O)缺點,或操 作人員(Persons.P)的錯誤或疏忽,即由於T-O-P系統架構出現缺失所造 成。就業場所的每個人,包括決策、規劃、安全衛生、生產等管理人員,

乃至於全體勞工,均應擔負工安事故預防的職責。雇主除了提供勞工相 關的安全衛生法令資訊外,並應積極推動教育訓練,使勞工認知其面臨 或可能產生的危害風險,進而持續改善T-O-P系統架構,使職業安全衛生 的目標得以實現。

透過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可提高勞工安全衛生知識、勞工安全衛 生技能、勞工衛生態度,以改進工作方法或程序,防止職業災害發生,

增加生產力,以維持企業的發展,並減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直接與間接 損失,保護作業勞工,避免傷殘發生【23】。

(一)教育訓練法源依據

關於人員之教育訓練相關規定,其分類及內容說明如下表5-5:

表5-5 訓練相關規定

勞工安 全衛生 教育訓 練規則 (民國 91 年 12 月 31 日 修正)

第 2 條 雇主對下列人員,應分別施以從事工作及預防災變所必要之安 全衛生教育訓練:

一、勞工安全衛生人員。

二、作業環境測定人員。

三、施工安全評估人員及製程安全評估人員。

四、安全衛生相關作業主管。

五、危險性機械、設備操作人員。

六、特殊作業人員。

七、一般作業人員。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人員。

前項人員,雇主應依其作業性質,施以勞工安全衛生再教 育或訓練。

第 12 條 雇主對工作場所急救人員,除醫護人員外,應使其接受急救人 員教育訓練。

前項教育訓練課程及時數,依附表十之規定。

第 15 條 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具有危險性機械之操作人員,應僱用經中 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訓練或經技能檢定之合格人員充任。

勞工安 全衛生 法 (民 國 91 年 06 月 12 日 修 正)

第 23

雇主對勞工應施以從事工作及預防災變所必要之安全衛生教 育、訓練。

前項必要之教育、訓練事項及訓練單位管理等之規則,由中央 主管機關定之。

勞工對於第一項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有接受之義務。

事故傷害的防治,除了相關法規的制定、執行之落實,硬體環境的 改善外,增進勞工在事故發生前的預防能力,及事故發生後的急救能力,

都可有效降低事故傷害對國人生命健康的威脅。希望藉著訓練課程使勞 工具備此項自救救人的知能,一但遇到事故傷害發生,能立即施予救助,

將傷害減至最低。

(二)教育訓練的目的

為了建立所有作業勞工標準之安全工作方法與正確之安全衛生觀 念,使作業勞工認識安全衛生的要素及了解個人防護具的正確使用方 法,並認識作業場所及危害因素,加強作業主管安全衛生教育,預防災害 之發生,以落實工程安全衛生監督管理,達到安全無死角,工地零災害 事故的目標。教育訓練目的如下:

1.辨識、預知及評估危害 2.消除或減少危害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4-1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