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48-161)

本章以系統動力學研究方法專家問卷調查法驗證,所獲得之 22 個重 要影響因子,及影響營建業災變時搶救災行為之因果邏輯圖說明研究成 果,並說明本研究對於台灣營建業的貢獻貢獻,及對後續相關研究之建 議。

7-1 研究結論

(一)台灣營建業災變時影響搶救災行為之重要因子

本研究獲得營建災變時影響人員搶救行為之因子共有 22 個,而此 22 項因子分別為:環境不安全、有先計畫、演練過、協助人力、旁人袖 手旁觀不肯幫忙、個人防護設備、物資救護器材裝備、法律保障、行政 支援、其他協助人員的態度、業主對安全的態度、有處理過的類似經驗、

教育訓練、與傷者的交情、價值觀(成就感、表揚或金錢)、認為幫助 傷患是有意義的、對傷者的愛心、勇氣、害怕緊張沒信心、個人心理壓 力、家屬群眾施加壓力、所學與實際情況不同、急救技能、急救知識、

臨時應變能力。經相關性歸納統整後得 10 個主要因子分別為:環境風險、

災變計畫、人力物資裝備、法律保障、行政支援、組織文化、心理因素、

壓力、教育訓練、專業能力。

(二)台灣營建業災變時影響搶救災行為之因果邏輯圖 1. 台灣營建業災變時影響搶救災行為之因果邏輯圖:

本研究獲得之 10 個重要影響因子,由系統動力學方法將其建構 成影響台灣營建業災變時影響搶救災行為之因果邏輯圖。

2.營建災變時影響人員搶救行為之重要迴圈說明:

(1)「情境狀況」迴圈:

業主及公司重視安全的程度、災變計畫、行政資源、法律保障、

個人防護裝備、救災物資設備供應、人力支援,對於營建災變時人 員搶救行為影響產生增強效應。另外,環境風險程度對於營建災變 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卻是產生減弱的效果。

(2)「心理狀態」迴圈:

業主及公司重視安全的程度、執行人員個人心理因素、組織文 化,對於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產生增強效應。而內、外在 壓力則對執行人員個人心理因素、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產 生減弱效應。

(3)「技術能力」迴圈:

業主及公司重視安全的程度、勞工安全教育訓練、執行者的專 業能力對於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分別產生增強效應,為一 增強迴路。

綜合上述,由情境狀況、心理狀態、技術能力三層面所組成之因果 邏輯圖對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有重大之影響,而該因果邏輯迴 圈可供台灣營造業相關從業人員之執行工程及作成決策之參考,以因子 之變動調整產生增強及減弱效果,期找出最有利改善方式。以我國 92 年 營建業職災傷亡千人率 13.144 ,傷亡人數 8,857 人,倘若能以此達歐、

美先進國家將傷亡千人率維持在 10 以下,將可大幅減少因職災傷亡人數 2,000 人以上,大幅提昇台灣營建業整體安全績效。

7-2 研究貢獻

(一) 自行整理,再由專家問卷釐清搶救行為影響因子及各因子間互動 關係。

(二) 以系統思考建立災變搶救行為系統的全貌,有助於找出槓桿點,

作為決策之參考。

本研究所得之影響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因子及因果邏輯圖,提 供另一種不同於以往直線式因果思考的成果,所提出之因果邏輯圖提供 一種以全面性的方式觀察影響營建緊急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的原因。從 因果邏輯圖可以清楚了解營建緊急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系統的全貌,及 營建緊急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因子間因果互動關係,可提供台灣營 造業相關從業人員之執行工程及作成決策之參考,使業主或管理者決策 時能更加客觀,為業主或管理者提出較為經濟、合用且高效率的最有利 改善方式,使台灣營建業搶救災績效提高,以有效提昇台灣營建業整體 安全績效。

7-3 研究建議

(一)本研究以系統模式思考,初步以系統動力學研究獲得營建災變時 人員搶救行為因子及因果邏輯圖。因受限於時間、人力及物力,

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災害現場人員訪談。因此本研究僅就影響營建 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的因果邏輯圖建構,至於該邏輯圖之各項因 子間的更詳細影響情形,必須有賴後續研究者收集各因子間的影 響參數及探討。

(二)後續研究可以實際案例套用系統動力學的建模方式,以及各因子 間影響參數的收集設定,以電腦應用軟體測試驗證,如此彰顯系 統動力學於處理動態性複雜問題之能力及貢獻。

(三)本研究限於台灣營建業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之原因探討,至於災 害預防與災變搶救的成效比較,以及台灣較其他歐美先進國家之 事故傷亡率較高原因,是災害預防、亦或災變搶救處理相較不彰,

可以本研究結果為比較資料之基礎。

(四)本研究僅著重「災害應變」行動,來因應事故發生的問題。若能 多管齊下,從災害預防、緊急應變、災後復原、災害檢討等方向,

進行 P、D、C、A 的管理修正,是否為更恰當之問題槓桿解,有待 後續研究者探討。

(五)本研究獲得之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因子及因果邏輯圖,可以 清楚了解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系統的全貌,建議往後業界於教育 訓練、擬定災變計畫、人員編制、設備採購、經費編列時……等,

可將因子列入考量,以符合勞工需求,獲得最大投資報酬率。

參考文獻

【1】勞工保險局,2004,「勞工保險統計年報」。

【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北區勞動檢查所,2001,「營造業職業災害統計 分析及實例彙編」。

【3】胡勝川,2002,實用到院前緊急救護,今名出版社。

【4】劉福勳,1998,營建管理概要,詹氏書局。

【5】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1997,勞工安全衛生教材-管理員訓 練。

【6】羅醒亞,1997,營建工程管理與實務,詹氏書局。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9,「重大營造災害之防止對策」。

【8】林楨中,2003,「營造業職災現況及其致災媒介物分析研究」,勞 工安全衛生簡訊第 58 期。

【9】謝野墅,2004,「安全,從小處做起」,工業安全衛生月刊 178 期,

P16~20。

【10】韓釗,2002,系統動力學-探索動態複雜之鑰,華泰文化。

【11】彼得聖吉,1994,第五項修鍊,天下文化。

【12】蘇懋康,1988,系統動力學原理及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3】莊仲仁、鄭伯壎,1991,工業災害中人為錯誤的分析(二):實 徵研究,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14】林楨中,2001,營造業安全管理技術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 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報告 IOSH90-S314

【15】黃清賢,1999,工業安全與管理,三民書局:499-511

【16】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2001,急救理論與技術。致琦企業有限 公司:P1~2

【17】郭進隆譯,楊碩英審訂,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 與實務。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18】林建良、羅維,2001,「系統動力學與工程品質管制」,營建管 理季刊,第 48 期,第 29-36 頁

【19】蘇懋康,1988,系統動力學原理及應用,初版,上海交通大學出 版社,上海。

【20】陳俊復,2005,高雄市職業災害成本之初探,工業安全衛生月刊,

第 184 期,第 25~35 頁。

【21】林楨中、王澤雄,2003,研究營造業重大職業災害分析-不安全 行為及狀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安全衛生研究所。

【22】蔡嘉一,2001,工業安全與緊急應變概論,歐亞書局出版,頁 13-1、

13-5、13-17、 18-3、18-9。

【23】胡鈿輝,1987,「我國製造業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現況之調查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訓練,臺北: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

【25】康自立,1987,企業內之職業訓練,就業與訓練,5(1),5-11

【26】黃崇琦,2003,「身心障礙勞工的職業災害預防」,e-safety 環安 簡訊電子報~第二十四期。

http://www.e-safety.com.tw/1_main/103_learning/1037_news /ens24/mail.htm

【27】鄭瑜銘,1998,組織氣候、領導風格與情緒商數關係之研究―以 資訊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28】高士嘉,1982,「態度衡量的尺度」,中興大學法商學報,第 17 期。

【29】曹永杰,2002,「作業前、中、後之自動檢查標準作業程序緊急

事故應變處理」,e-safety 課程資料 W003。

【30】Heinrich,〝Industrial Accidents Prevention〞,Fed.1931。

【31】Forrester, J. W. (1961),” Industrial Dynamics,” The M. I.

T. Press: Cambridge.

【32】Bukowitz,W.R., & R.L. Williams ( 1999 ).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ieldbook. London,UK : Prentice Hall

【33】Krause, T.R., ”Employee-Driven Systems for Safe Behavior, Integrating Behavior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 New York: Norstrand Reinhold.

【34】Goestsch, D. L.,1999.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for technologists, engineers, and managers.

【35】Minshall, C., S. Arkins, G. G. Freund, and K. W. Kelley. 1996.

Requirement for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to protect hemopoietic progenitors against apoptosis depends upon the extracellular survival factor. J. Immunol. 156(3):939-47

【36】Hackman, L. C., Hackman, E. E., Hackman, E. M., Hazardous Waste Opera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anual and Desk Reference, McGraw-Hill Press, New York, pp.15.24-30, 2002.

【37】Moles T.M.,“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s and HAZMAT major incidents”, Resuscitation, Volume: 42, pp. 103~116, 1999.

【38】Fink,Steven,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Inevita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

【39】Smircich,L.(1983)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September,pp.

P339~359.

【40】Pettigrew, A. M. (1983),“On Study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24, No. 4, pp.

570-581.

【41】Siehl, C. & Martin, J. (1990),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A key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42】Litwin, G. H. & Stringer, R. A. (1968).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Cambridge, Ma: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Harvard

University.

【43】Pritchard, R. D. & Karasick, B. M.(1973).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 climate on managerial job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9, 126-146.

【44】Wiggins,T.(1975).The influence of vole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upon princip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p.351~355.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45】Diaz, R. I., & Cabrera, D. D., 1997. “Safety climate and attitude as evaluation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 safety.”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9, pp.643-650.

【46】Janssens, M; Brett, J. M; & Smith, F; Confirmatory cross-cultural research: Testing the viability of a corporation-wide safety polic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364-382. 1995

【47】Thompson, Richard C; Hilton, Thomas F; Witt, L.Alan, “Where the Safety rubber meets the shop floor: A confirmatory model of management influence on workplace safety”.Jouranl of safety research, volume: 29, pp.15-24, 1998.

【48】DeJoy, D. (1985). Attributional processes and hazard control management in industry,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16, pp.61-71.

【49】DeJoy, D. (1994). Managing safety in the workplace: An attribu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model.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5,pp. 3-17.

【50】Goestsch, D. L.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for technologists, engineers, and manager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9。

附錄 A:

營建災變時人員搶救行為影響因子專家問卷(一)

您好:

感謝 您百忙之中撥冗填寫這份問卷,提出您寶貴的意見,以作為學術研究上之參 考。

1.本問卷僅供學術研究彙整統計分析之用,不作其他用途。

2.採匿名方式作答,問卷上無任何記號絕對保密,僅表示個人見解。

3.請就您的看法,對各問題之選項作勾選及必要的文字作答。

非常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說明:緊急事故傷害的突發,容易造成現場搶救人員處理上的困難。請依據您的觀點在 下表對應的□中,進行勾選ν。

是否影響搶救進行 是否影響搶救進行

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

環境不安全 □ □ □ □ □ 與傷者的交情(親人、朋

友或陌生人?) □ □ 有先計畫、演練過 □ □ □ □ □ 救人的代價(成就感、表

揚或金錢) □ □ 人力不足 □ □ □ □ □ 認為幫助傷患是有意義

□ □

旁 人 袖 手 旁 觀 不 肯 幫

□ □ □ □ □ 對傷者的愛心 □ □

個人防護設備不足 □ □ □ □ □ 勇氣 □ □ 救護器材裝備不足 □ □ □ □ □ 害怕、緊張、沒信心 □ □ 怕惹上法律問題 □ □ □ □ □ 個人心理壓力 □ □ 缺乏醫療支援 □ □ □ □ □ 家屬、群眾施加壓力 □ □ 其他協助人員的態度 □ □ □ □ □ 所學與實際情況不同 □ □ 業主對安全的重視 □ □ □ □ □ 搶救技能不熟 □ □ 有處理過的類似經驗 □ □ □ □ □ 搶救知識不足 □ □ 接受過搶救教育訓練 □ □ □ □ □ 臨時應變能力不足 □ □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48-16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