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依據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探討影響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 素,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年級、BMI 值(實際體型)、家庭社 經地位、體重控制經驗。現分述如下:

(一)性別

洪建德(1992)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調查顯示,女生的肥胖率比 男生低,女性執行體重控制比率高於男性。 李蘭、潘文涵、陳重弘、

李燕鳴(1994)對台北市國一學生有關節食意向研究,女生較男生更 有意向去執行節制飲食行為。吳慧嫻(1996)研究指出,女生較男生 更有意向去執行各種體重控制行為。藺寶珍(1996)針對肥胖國中學 生研究,顯示性別與個人體重控制行為無關,但不論男、女生有 76%

的人採用正向方法來做體重控制。林宜親(1998)研究指出不論實際 體型為何,多數青少年期望正常體型,多數青少女期望較瘦體型,而 且對外表的關注程度女生是高於男生的。莊文芳(1998)對台北市國 一與國二生的研究顯示,不論是整體或將身體區分為細緻不同部位,

女生較男生產生付負面的身體意象。蘇振鑫(1998)在健康信念模式 探討老年運動行為研究領域中發現,女性知覺運動利益高於男性且有 顯著差異。伍連女(1999)對台北市高職生運動行為的研究有類似結

果,發現女生較關注體重與外表;男生較關注體能與健康。一般兒童、

青少年做調查,結果證實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去執型體重控制行為;體 重控制知識、態度都明顯優於男性學童(謝瀛華、蘇千田、林章賢、

洪清霖,1993;李蘭、吳裴瑤,1996)。黃弈清、吳仁宇(2000)調查 6.5-18.5 歲學生之身高體重等研究發現:女生各年齡層的肥胖大多低於 男生。郭靜如(2000)、蘇玉嬋(2003)指出可能與社會壓力有關,女 生較易知覺自己的體型、外貌是否符合社會大眾所要求,進而使女生 採用節食、禁食等採取不當方式來控制體重。Liebman,Cameron Carson Brown & Meyer(2001)發現女性使用激烈的避免肥胖飲食方法減少 熱量攝取,減少飲食熱量攝取行為勝過男性。McLean & Barr(2003)

在加拿大的調查中,發現 15.3%的女大學生關住自己的體重而且想要 減重。張維揚(2003)針對大學生研究發現以性別預測體重控制行為 時,發現女性的體重控制意圖高於男性。陳怡君(2005)在國民健康 訪問調查(2001)研究中,發現女性較男性有較高比例減重及維持體 重。現代女性因媒體宣染、更嚴苛身材標準加諸自己身上,使女性對 體型產生負面的影響高於男性(陳忠勝,2007;洪梅玲,2011)。

綜合以上所述,許多研究顯示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去執型體重控制 行為;但是有研究顯示性別和體重控制行為無關,因此性別和體重控

制行為之影響無一致結論。

(二)年級(年齡)

張淑珍(1987)發現肥胖度高,自認為肥胖者,會較注意食物中 的熱量。Grossman &Putterson(1988)研究發現年齡和飲食自我效能 呈正相關。Gillespie & Achterberg(1989)針對 382 位國中女生所做 的研究,發現體重控制行為與年齡無關。洪建德、鄭淑慧(1992)抽 取台北地國中、高中、專科、大學女學生研究身體意象和飲食行為,

發現大專組、高中組都國中生有較多節制飲食行為。Rodin(1993)研 究指出年齡愈高,愈會執行體重控制。 Levine et al(1994)研究發現 年齡和體重控制無關。 藺寶珍、王瑞霞(1996)在肥胖國中學生體重 控制自我效能研究中,發現年齡與體重控制行為無顯著相關。吳慧嫻

(1996)針對台北縣國中學生體重控制相關研究中,發現年級愈高,

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積極性也愈強。李曉蓉(1997)、周玉貞(1992)、

林宜親(1998)之研究,發現對體型滿意度不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1999)做國人體型滿意度調查,發現 20-29 歲比 10-19 歲、40-49 歲比 50-59 歲等年齡更在意及重視身材。郭婉萍

(2001)、文星蘭(2004)在專科學生减重意圖研究中,發現年齡與减

重意圖無相關。賈文玲(2001)對於國、高中的研究指出,不同年齡 對自己體位不滿意是有差異性的。陳貞如(2006)高中二年級比高中 一年級滿意自己做體重控制。

由上述文獻結果,體重控制行為與年級因素是否有關須進一步探 討。

(三)身體質量指數(BMI 值)

Ogden(1992)認為大部分減重者的問題他們覺得自己肥胖,而非 真正肥胖。王世泯(1992)研究發現,不同自覺體型之國小學童在飲 食行為有差異。蔡淑鳳(1993)對肥胖成人體重控制行為研究中,指 出肥胖成人多數具有高減重意圖。李蘭、吳裴瑤、陳重弘(1994)針 對台北市 1174 名國中新生的節食意向研究指出,BMI 值是節制飲食意 向的重要預測因子之ㄧ,體型越胖的學童其節制飲食意向越強。國外 相關研究(Robison et al.,1995)指出發現肥胖者比非肥胖者較願意嘗試 減重。林旭龍(1995)針對大專的女學生研究發現,實際體重過重者 占 7%,但想減重者占 60%。藺寶珍(1996)在肥胖國中學生體重控 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發現,實際肥胖程度(BMI)和體重控制行為有 高度相關。林宜親(1998)針對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行為之研

究中,發現青少年實際過重傾向高度節食,已達到降低體重或維持體 重。伍連女(1998)針對台北市高職學生研究發現,自認體重為過重 者女生約占 70%,正在節食者占 21%;意即想要減重者並非實際體重 過重,而是希望自己看起來比較美觀,增加對自己的身體滿意度。陳 玉欣(1998)以國中學生為對象之研究發現,飲食行為不良與自我體 型認知有關。巫菲翎(2000)針對台北市國小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 及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中,發現兒童肥胖程度會影響肥胖兒童體重控 制行為。James(2000)的研究結果發現 BMI 儘管是在正常範圍,仍 不滿意自己體位,還是要有減重意圖。顏菁(2001)針對社區老人的 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 值)與 體重控制行為有顯著相關。尤嫣嫣(2002)、張維揚(2003)、連婉如

(2006)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皆發現,BMI 值影響體型、外表評價及身 材部位滿意度。McCabe & Ricciardelli(2003)發現 BMI 值雖可以預 測青少年男生的體重控制行為;但青少女不論 BMI 值高或低,都有體 重控制行為的傾向。羅惠丹(2004)在技術學院女生為對象研究發現,

過輕之 BMI 值外表評價比體型標準以上者為佳。文星蘭(2004)在專 科學生減重意圖研究中,發現自認體重為適中、過重、肥胖者,減重 意圖均高於過輕者。因此,減重者不只是體重過重者,也包括正常體

重與體重過輕者。張伶妃(2005)針對藝術大學學生研究指出理想體 位與希望體位都傾向比實際體位更瘦。陳怡君(2005)在國民健康訪 問調查中,研究發現體重控制行為會隨 BMI 值的增加有較多比例進行 減重或體重控制;不過 BMI 大於 27.0 者,尚有六成以上尚未執行體重 控制行為。

由此可知,身體質量指數(BMI 值)是影響體重控制行為重要因 素。其用來測量體脂肪量的參考,亦即表示身體胖、瘦程度。BMI 值 是解釋體型的極佳變項。

(四)體重控制經驗

楊雪華(1991)、Raheem et al.,(2004)研究發現有 40%以上青 少年曾經嘗試過減重;表示還會繼續施行。蔡淑鳳(1993)對肥胖成 人體重控制行為研究中,發現過去減肥次數對體重減重積極性解釋力 最大。Schwartz & Brownell(1995)研究指出,25%的減重者有節制 飲食的成功經驗,且這些對象表示還會繼續施行。French,Perry,Leon & Fulkerson(1995)指出肥胖與節制飲食行為與減重經驗有正相關。郭 婉萍(2001)在研究某專科學校女學生减重意圖中發現,有減重經驗 者其減重結果期望較強,且個人減重經驗與節制飲食呈顯著相關;是

減重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賴翠琪(2001)針對台北縣某國中肥胖學 生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指出;過去有體重控制經驗者對 未來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較過去無體重控制經驗者高。陳端容、黃文鴻

(2001)研究指出服用美容、減肥藥品減重行為有顯著相關。賴翠琪

(2001)調查國內成人及國中生發現,過去減重次數增加;減重意圖 也就增加。

因此,過去有、無體重控制經驗對體重控制行為非常重要因素。

(五)家庭社經地位

Whitaker et al(1989)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體重控制是無關的。蔡 淑鳳(1993)在肥胖成人體重控制行為研究中,發現教育程度及職業 影響減重行為。陳偉德、吳康文(1994)研究指出,兒童肥胖與父母 的教育程度及家庭社經階層皆無顯著相關。Drewnow,Kurth,&Krahn

(1994)發現女性體重控制行為不論節制飲食或運動行為,會隨著家 庭社經地位增高而升高。蔡淑鳳(1994)對國內肥胖成人的調查發現 教育程度不同、職稱不同,在體重控制行為是有顯著差異。藺寶珍

(1996)研究肥胖國中生體重控制行為及相關因素時發現,家庭社經 地位不同則飲食控制自我效能會有差異。家庭社經地位低把握度愈低。

巫菲翎(2000)研究指出,母親的教育程度是影響肥胖兒童的體 重控制行為的因素之一。或許家中孩童的主要照顧大多是母親,因此 母親教育程度高,可能比較了解與重視食物營養之攝取。郭婉萍(2001)

等研究呈現家庭社經與體重控制行為無關的情況。任倩儀(2002)研 究指出,在 12-17 歲的青少年中,不論男、女,其 BMI 值皆與母親的 教育程度呈現負相關。吳孟蓉(2002)研究指出,低社經地位家庭之 學童的 BMI 值高於中高社經地位者,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低社經 地位的家長忙於生計獲得資訊管道較為不足,對於子女的飲食指導和 管教比較缺乏。進而使子女有較高的 BMI 值。任倩儀(2002)研究指 出,在 12-17 歲的青少年中,不論男、女,其 BMI 值皆與母親的教育 程度呈現負相關。Jackson,Rashed & Saad-Eldin(2003)發現體重過 重且有减重意圖的青少年期其父母的教育程度較高。文星蘭(2004)

等研究呈現家庭社經與體重控制行為無關的情況。任倩儀(2002)研 究指出,在 12-17 歲的青少年中,不論男、女,其 BMI 值皆與母親的 教育程度呈現負相關。吳孟蓉(2002)研究指出,低社經地位家庭之 學童的 BMI 值高於中高社經地位者,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低社經 地位的家長忙於生計獲得資訊管道較為不足,對於子女的飲食指導和 管教比較缺乏。進而使子女有較高的 BMI 值。任倩儀(2002)研究指 出,在 12-17 歲的青少年中,不論男、女,其 BMI 值皆與母親的教育 程度呈現負相關。Jackson,Rashed & Saad-Eldin(2003)發現體重過 重且有减重意圖的青少年期其父母的教育程度較高。文星蘭(20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