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姜逸群 博士. 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Related Factors about the Weight Control in a Jounior High School of Miaoli Hsien. 研究生:陳櫻枝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Ο 一 年 六 月.

(2) 誌. 謝. 首先感謝我的恩師指導教授姜逸群老師、不斷的給我正確指引方 向;使我懂得做學問是一步一腳印、敬佩老師和藹認真專業的精神。 姜老師出國期間,感謝口委教授葉國樑老師給我協助方向一直是熱心 的、提供不少建議與提昇論文寫作的能力。口委教授黃雅文老師在繁 忙當中撥冗審查論文;提供給我寶貴的意見,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在問卷方面特別感謝葉國樑教授、胡益進教授、姜逸群教授熱心、專 業協助。陳文科、康鍾禧、陳伯南、張湖岳醫師專業、彭雅渂營養師 百忙抽空協助校正受益匪淺;由於你們的熱心是奉獻,提供問卷設計 概念,感謝大家!學弟宇翔、學姐密欣、淑娟、巧逸;至於在服務學 校育璇、天送、芳江、青紟、紀玲、耀文、旻楷、志忠、桂銘、志偉 老師、慧萍護理師共同協助能夠受在此致上無限之謝忱。 最後感謝媽媽、大姐、二姊、姐夫大延教授、大姪子樂成在法國、 小姪子識敦在美國二人皆攻讀博士學位當中,感謝提供資料與經驗, 彼此鼓勵、支持、加油打氣。僅以本論文獻給愛護我的家人、師長、 同事、朋友及生命中所有幫助過我的貴人;謝謝你們。. 陳櫻枝 謹致 2012.06. I.

(3) II.

(4) 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學生:陳櫻枝. 指導教授:姜逸群. 摘. 博士. 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並探討及 其相關因素。包括體重控制信念、節制飲食自我效能、規律運動自我 效能。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調查方式,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以苗栗縣 某國中學生為母群體,經分層集束抽樣,有效問卷為 245 份,其中有 效回收率達 85%。用 SPSS for winders 17.0 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研究 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未來採取體重控制行為主要是「中立意見」佔 36.7%, 其次為「可能」佔 31.4%。 二、 研究對象目前想要自己體重維持者占 37.6%、減重者 49.4%。 三、 研究對象因為肥胖引發相關疾病,在健康信念罹患性認知傾向 「可能」 、嚴重性認知傾向「嚴重」 ;對於執行體重控制的利益性 傾向「非常同意」、障礙性認知傾向「中立意見」。 四、 研究對象在健康信念行動線索中,刺激經驗越多,執行體重控制 行為越強。 五、 研究對象在節制飲食自我效能傾向「嚴重」、規律運動自我效能. III.

(5) 傾向「中立意見」。 六、 研究對象與未來體重控制行為健康信念之行動線索呈顯著相關。 七、 研究對象與未來體重控制行為在規律運動自我效能呈顯著相關。 八、 研究架構中各變項與未來體重控制行為解釋力達 34.6%。可有 效預測變項為性別、BM 值、體重控制經驗、規律運動自我效 能。. 關鍵詞:國中學生、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體重控制行為. IV.

(6) The Research on Related Factors about the Weight Control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of Miaoli Hsien A Master Thesis By CHEN, Ying -Chih. Abstract The thesis aimsed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Miaoli. The belief in wight control includes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and “perceived severity” cuased by obesity diseases;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barriers,” and “clues to action” caused b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We also study self efficacy in diet control and regular exercises and survey the related factors. Thus, the thesis can be the basis of student weight control. The thesis adopt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he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all semester of the 100th school year in Miaoli County are populations. By way of atratified sampling, we got 245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reached 85%. And we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If the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of the objects of study were between 36.7% (neutral) and 31.4% (might); then they would be inclined to be “neutral.” 2. The objects of study who wanted to stay the same weight were 37.6%, and who wanted to lose weight were 49.4%. The objects of study who suffered from the diseases caused by obesity inclined to “might” in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 “serious” in perceived severity, “strongly agree” i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neutral” in perceived barriers. 4. In the clues to action, the more stimulus experience the objects of study had, the stronger their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would be. 5. The objects of study incline to “serious” in the self efficacy in diet control, and “netral” in the self efficacy in regular execises. V.

(7) 6.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the weight control belief (clues to action) were positive, b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study. 7.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the self efficacy in regular exercises were positive. 8.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variables and future weight control in the study structure was up to 34.6%. The valid predictor variables were sex, the type of build, the experience in weight control, and regular exercise self efficac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 belief model, self efficac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VI.

(8)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假設--------------------------------------8. 第五節. 名詞界定--------------------------------------9. 第六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體重控制行為---------------------------------13. 第二節. 肥胖相關探討---------------------------------24. 第三節. 健康信念模式與其相關研究---------------------37. 第四節. 影響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60. 第四節. 研究步驟--------------------------------------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8. V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之分佈現況-----------------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及體重控制行為 現況-----------------------------------------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 及體重控制行為之關係-------------------------91. 第四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 及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分析--------------------101. 第五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 及體重控制行為之預測力----------------------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1. 參考文獻-------------------------------------------------115 中文文獻--------------------------------------------------------------------------115 英文文獻--------------------------------------------------------------------------127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132. 附錄二. 預試問卷-----------------------------------------133. 附錄三. 正試問卷------------------------------------------141. VIII.

(10) 表目次 表 2-2-1 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29 表 2-3-1 健康信念與自我效能實證相關青少年健康行為研究-------45 表 3-2-1 全校各年級班級數及學生人數,全校統計人數-----------56 表 3-2-2 七、八、九年級總共男學生 432 人、女學生 418 人-------56 表 3-2-3. 研究母群體各年級之班級數及學生人數----------------57. 表 3-2-4. Table for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Given Population---------------58. 表 3-2-5. 全校共抽出 9 班別,男女生樣本人數 291 人------------59. 表 3-3-1. 父母親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之分類水準等級------------65. 表 3-3-2.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級分類--------------------------66. 表 4-1-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之分佈--------------------------71. 表 4-1-2. 研究對象體重控制方法之次數、百分比分佈情形--------73. 表 4-1-3. 研究對象過去體重控制持續情況之次數、百分比分佈情形--73. 表 4-2-1. 健康信念總分之分佈情形----------------------------74. 表 4-2-2. 研究對象罹患性認知之分佈情形----------------------76. 表 4-2-3. 研究對象嚴重性認知之分佈情形----------------------78. 表 4-2-4. 研究對象利益性認知之分佈情形----------------------80. 表 4-2-5. 研究對象障礙性認知之分佈情形----------------------82. IX.

(11) 表 4-2-6. 研究對象行動線索之百分比分佈情形------------------85. 表 4-2-7. 研究對象自我效能總分之分佈情形--------------------85. 表 4-2-8. 研究對象節制飲食把握度之百分比分佈情形------------87. 表 4-2-9.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把握度之百分比分佈情形------------89. 表 4-2-10 研究對象未來體制控制行為百分比分佈情形------------90 表 4-3-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罹患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93. 表 4-3-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嚴重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94. 表 4-3-3.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利益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94. 表 4-3-4.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障礙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95. 表 4-3-5.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行動線索」之變異數分析------95. 表 4-3-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節制飲食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98. 表 4-3-7.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規律運動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98. 表 4-3-8.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體重控制行為」之變異數分析------100. 表 4-4-1. 研究對象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矩陣----103. 表 4-5-1. 研究對象各自變項間線性重合診斷結果分析-------------------104. 表 4-5-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對體重控制 行為之複迴歸分析-----------------------------------------108. X.

(12) 圖目次 圖 2-1-1. 運動不足症對健康的影響--------------------------22. 圖 2-3-1. 自我效能理論架構--------------------------------42. 圖 2-3-2. 健康信念模式------------------------------------44. 圖 3-1-1. 硏究架構----------------------------------------55. XI.

(13)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 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第六節究 限制。以下分別論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1978)於Alma-Ata發起宣言,訂定「公元2000年 全民健康」的目標,基於上述所敘,本研究主要希望能夠提供國中學 生正確的運動與飲食概念,以期能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及正確的飲食 觀念,達到體重控制的自我效能促進學生健康體位;避免因肥胖帶來 的疾病,進而能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目前國內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 行率逐年增高,世界潮流也將體重控制作為預防代謝症候群引起慢性 疾病之手段,強調每個人皆有維護和促進健康的責任和義務。 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1998)公告的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 發現,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是肥胖的,全國約有210萬成年人是屬 於肥胖的(潘文涵,1998)。而1988年美國衛生總署統計數字亦顯示 約有1/4的美國成年人是屬於肥胖的。眾所皆知,肥胖是一種常被忽略 的慢性疾病,過度的肥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 1.

(15) 血脂、下背痛等文明病。教育部(1998)提出「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 計畫」,積極推廣簡稱「體適能333計畫」,希望1998-2003五年內,學 生體適能認知提昇30%,學生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及體適能狀況各提昇 10%。本計畫乃基於三個向度:(一)改進學生體適能知識、態度、 行為;(二)輔導學生一週至少運動三天,每天至少三十分鐘而運動 強度達每分鐘心跳130次左右;(三)結合學生、學校、家長共同營造 有利的運動環境。期使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享受運動過程和體會 活動樂趣,藉以改善體適能促進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行政院體委會(2002)辦理人口倍增計畫,希望透過運動人口增 加來提昇國民體能狀況,成為終生運動習慣。這一連串的措施皆 是 希 望 增 加 運 動 的 機 會,增 進 體 適 能,促 進 個 人 健 康。國科會(2004) 的調查發現,國中生肥胖盛行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更令人憂心的 是,在五項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高血壓、高密度膽固醇、空腹血 糖值、三酸甘油脂及腹部肥胖。在此調查中發現,有9.6%的國中男生、 有5.5%國中女生有在五項標準中就有三項以上不合格。男、女生合起 來有一成五的國中生三項以上不合格。無論男、女生,均有7%腰圍 分別超過標準90公分(35.5吋)及80公分(31.5吋),顯示代謝症候群 疾病不是四十歲以上的專利,部份國中生已提早老化20年。世界衛生. 2.

(16) 組織(WHO,1997)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做為判斷肥胖標準,腰 圍能夠反應腹部肥胖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的一 種方法;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 教育部(2004)頒布「推動中小學學生健康體位」,促進學生健康 之積極面著手,以全體學生為實施對象,建立學生健康體型意識、落 實學校體育課教學正常化,增加動態生活之運動環境及增加學生運動 時間,午餐教育及課堂落實營養教育教學生活化,增進學生體適能, 逐年降低學生過輕、肥胖(過重)比率,促進學生健康。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公佈,有 19.3%的國中男生身 體質量指數超出過重標準(BMI大於 24),國中女生則有 11.1%。令 人吃驚的是,國中男生當中有 7.2%腰圍竟然超過 90 公分(35.5 吋), 而國中女生也有 7.2%的腰圍超過 80 公分(31.5 吋) ;整體評估分析發 現,BMI超過 24 及腰圍分別超過 90 及 80 公分的國中生,其發生代 謝症候群的機率是正常國中生的 10 到 20 倍。 教育部(2007)頒布「快活計畫」,期程 2007-2011 年止讓我們的 學生都能快樂(Happy)、活力(Hearty)、健康(Healthy)。不但促進 學生身體活動,讓運動帶給學生健康與智慧。學校學生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 210 分鐘的比率。快樂活力為健. 3.

(17) 康之本,我國中小學生面臨體能衰退的危機,甚至落後鄰近國家,學 生規律運動比例不高,健康體位亦不佳。國力即體力,因此青少年的 身心發展、培養活力青少年是新世紀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惟有透過 遊戲與完整的體育活動規畫,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之習慣,進而達到「快 活計畫」之「210」取代「333」,逐步建構成「樂活校園」,以培養新 世紀的健康國民,我們再創府城「健康城市」 最高峰。許多國內、外 的學者建議,校園實施體重控制計畫時,以營養教育及飲食行為改變, 或體能活動及生活型態改變策略等方法能有效降低體重及過重百分 比、皮脂肪厚度及血壓與血脂,顯示教育介入可以有效的控制體重及 降低各項肥胖指標。目前校園中許多男、女同學都喜歡人手拿著各式 各 樣 的 含 糖 飲 料 , 而 且 不 喜 歡 喝 白 開 水 ( 葉 麗 芳 , 2009 )。 大量充斥聳動誘人美食畫面的廣告,例如:各種中、西式餐廳抓住大 眾消費 199 元、299 元、399 元刺激民眾吃到飽;加上多數人們喜歡多 種美食也能接受普及價格。又由於父、母給同學們的零用錢很寬裕, 購買高熱量食品的便利性是很難加以抗拒的。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公佈代謝症候群是身體健康亮 了黃燈,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 中風」的機率是ㄧ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因此,青少年及早注. 4.

(18) 意本身的體能及飲食狀況是非常的重要。在眾多減肥的方法中有很 多,其中運動與飲食衛生教育介入是許多體重控制方法中最有成效的 方法,也是許多醫師及學者所建議的方法。有可能為了讓自己看起來 更瘦而採取一些不正確的做法,例如:節食、不吃正餐、吃減肥藥、 針灸、穴位埋線等,這些偏差的行為除了無法達到目的外,還會對健 康造成傷害。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公佈國民營養調查指出,超過 一半以上的成年男性以及三分之ㄧ的成年女性,都有體重過重與肥胖 的問題。許多文獻證實:指出成人健康相關行為建立在早年的健康習 慣的養成(Alexander﹐1994;李蘭、翁慧卿、曾東松、孫亦君,1999)。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11 月 27 日最新公佈出爐。20052008 年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 顯示,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比例達 44.1%,其中男性比例為 50.8%, 女性比例為 36.9%,依教育部(2008)調查學生身高、體重資料,兒 童每 4 個就有 1 個為體重過重或肥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11 年 2 月公佈推動「健康 100 台灣動起來」;民國 100 年「要動動」年, 諧音「100 要動動」衛生署訂下減重 600 噸(60 萬公斤)的目標, 「健 康甩油」減重運動。團結力量大、相互支持一起有效學會「健康吃、. 5.

(19) 快樂動」的新生活。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機率變成肥胖成人,肥胖青 少年變成肥胖人機率更高達三分之二,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七項與肥 胖有關包括惡性腫瘤(例如: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 、心臟疾病、 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慢性 腎臟病等。肥胖還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 高血壓的盛行率都明顯大幅攀升。 防治肥胖首重預防,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11 年 3 月公開徵 求「建立兒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治網路計畫」需求及作業說明。該計畫 為 2011-2012 年的 2 年期連續性計畫,規劃全國校園慢性疾病照護諮詢 專線。國中校園實施體重控制計畫是刻不容緩的事實;藉由推動學習 如何健康吃、快樂動、以健康方式減重。力行預防肥胖三寶:均衡飲 食、持續運動、落實健康生活。帶動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產業 健康化的新風潮。因此引發研究動機:促進國中學生健康體位、充沛 的體適能、天天快樂學習、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一起養成規律的 生活習慣,一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盼望研究結果,爾後做為醫界、 衛生、教育、學界、環境、公共衛生專家之參考並增進青少年的健康。. 6.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並探討研究對象 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年級、自覺體位、父母社經地位、體重控制 經驗) 、體重控制之健康信念(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利益性認知、 障礙性認知、行動線索)及體重控制之自我效能(飲食自我效能、運 動自我效能)對國中生體重控制行為所造成的影響。以下體重控制之 健康信念以體重控制信念稱之:體重控制行為以體重控制稱之。 根據以上陳述問題,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研究對象體重控制信念、自我效能與體重控制行為的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體重控制健康信念信念、自我效 能及體重控制行為的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對體重控制 行為的預測力。. 7.

(2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1.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行為人口學變項如何? 2.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行為現況如何? 3.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信念分佈如何? 4.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分佈如何? 5.研究對象的人口學變項、體重控制信念及自我效能對體重控制行為 是否有預測力?.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的研究假設如下: 1.研究對象的自我效能因人口學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因現況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信念與體重控制行為有顯著差異 。 4.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自我效能與體重控制行為有顯著差異。 5.研究對象的人口學變項、體重控制信念及自我效能不同對體重控制 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 8.

(22)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依據 Rosentock,(1974)提出健康信念模式包括下列重要變項: 對肥胖引發疾病的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知覺體重控制的利 益性認知、障礙性認知及行動線索,本研究以體重控制健康信念 代替健康信念稱之。本研究所指如下: 1. 罹患性認知(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研究主觀評估對象肥胖將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 關節病變等疾病之罹患性。 2.嚴重性認知(Perceived severity) 研究對象主觀評估肥胖將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 關節病變、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變等疾病嚴重性。 3.利益性認知(Perceived benefits﹚: 硏究對象主觀評估體重控制行為可獲得的效益與利益程度。 4.障礙性認知(Perceived barriers): 硏究對象主觀評估體重控制之行為過程可能存在之阻礙程 度。例如:沒時間、在校上輔導課、下課後還要趕到補習班上課、. 9.

(23) 交通不方便、被人譏笑、沒有人告知、不知媒體有宣傳、不喜歡 到醫院、害怕碰到熟人。 5.行動線索(Clues to action): 外在刺激:電視、媒體、電子廣告、宣傳車、報章、雜誌宣導。 醫院掛上顯目字句紅布條。 內在刺激:醫謢人員的忠告、家人、親友、師長的提醒、同學朋 友的提醒。 二、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自我效能理論是社會認知論中的關鍵概念,由 Bandura (1977)所提出。本研究對象評估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指個人 在節制飲食及規律運動上能正確執行體重控制的自我把握度。 三、體重控制行為(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個人為了要減輕或維持體重,所採取的某些特定的行為。在此 指飲食及身體活動行為: 1.節制飲食:為減輕或維持體重而限制食物的攝取量或方式,以預防 體重增加或促進體重減少的行為。包含飲食行為的節制、控制食量、 控制熱量、進食技巧等四個向度。 2.規律運動:指每週至少 3 天從事運動;每次 30 分鐘以上,運動強度. 10.

(24) 達每分鐘心跳 130 次以上(會喘,但仍可說話) 。每天累積數次運動 至少 30 分鐘,可有效預防疾病。例如每天搭公車提早一、兩站下車; 走路上、下學共 30 分鐘;騎腳踏車 30 分鐘,隨時增加身體的活動。 ㄧ星期運動時間累積達 210 分鐘就是規律運動。 四、家庭社經地位: 選取父親或母親中教育程度和職業等級較高者,參照英國 Hollingshead(1975)提出兩因素社會指數(Two-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方法,將教育指數乘以 4,加上職業指數乘以 7,所得之總 分為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計算方法即為: (教育指數×4)+(職業指 數×7)=社經地位指數。所得之總分在區分為高、中、低三級,高級: 41-55 分、中級:30-40 分、低級:11-29 分;做為社經地位指標。轉 引林生傳(2005)修正。 (一)教育程度等級 第一級:研究所畢業,得有碩士、博士學位者。 第二級:大學、專科畢業。 第三級:高中(職)、初(國)。 第四級:小學畢業或識字者。 第五級:不識字者。. 11.

(25) (二)職業等級:依據職業所具有的專業性質、技術性質、、就業畢 業、報酬及地位標準,區分為五級。 第一級: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第二級: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第三級:半專業人員、一般行政政公務人員。 第四級:技術性工人。 第五級:半技術性、非技術性工人及無業。.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苗栗縣某國中之七、八、九年級的全體學生為母群體, 由於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有限。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到全國國 中相似背景的學生。 二、本研究屬於自填式問卷,有些研究對象在施測時遺漏、散漫的態 度、作答內容草率,經過老師提省之後有所改進;回答結果是有 些偏差是在所難免的。.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第一節體重控制行為、第二節肥胖相關探 討、第三節健康信念與其相關研究、第四節影響體重控制行為相關之 因素。以下分別論述:. 第一節 體重控制行為. 一、體重控制行為之定義 體重控制行為廣義的指稱包含減輕體重、維持體重、增加體重 以達到適當體重所採取的行為(楊雪華,1991;謝幸珠,1998;蘇 玉嬋,2003;宋莧珍,2006;洪梅玲,2011)。其中包括: 1. 體重太重或太輕,需要減輕或增加體重,以達到正常體重。 2. 體重正常,需要維持正常體重。. 實質上的意義是以降低慢性疾病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謝幸 珠,1998) 。體重控制早已是所有民眾最重視的健康議題,也是全民 運動的一股熱潮。以 18 至 39 歲進行減重比例最高,佔 16.0%(陳 怡君,2005)。. 13.

(27) 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005)結果指出 12 至 19 歲青少 年中有 18.0%想減輕體重、18.4%表示會維持體重、3.5%想增加體重, 有高達 60.1%的人沒有進行體重控制(郭耿男、蕭美玲、簡俊生, 2007)。 二、體重控制行為之現況 美國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Healthy People 2000: 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s Prevention Objectives)宣佈降低體重過重或 肥胖人數做為 2000 年疾病防制目標之ㄧ(Ruessel,1997) ,世界衛 生組織(WHO)於 1978 年的 Alma-Ata 宣言,希望達到「2000 年 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的目標。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在 2010 年以體重控制為促進國民健康目標之ㄧ(陳厚全,2009)。體 重控制是健康行為之ㄧ(Harris & Guten,1979),它會影響個人健 康狀況與健康危險(Belloc & Breslow,1972)。 有關體重控制的行為,包括定期量體重、節食、限制食物熱量 攝取、改變飲食方式、食物代餐、空腹法、減肥茶、中醫針灸療法、 中醫最新穴位埋線法、使用藥物、運動、參與大型式醫院或社區衛 生所、學校體重控制班、外科手術等(Coates & Thoresen,1978; Levy & Heaton,1993)。各式減肥法各取不同手段;雖然殊途同歸. 14.

(28) 就是要達到體重控制之目的。近年來,針灸、薰臍等中醫相關醫療 法、胰島素減肥法等更雨後春筍般流行坊間,可見人們對體重控制 之需求(羅惠丹,2004) 。在歐洲和美國的研究發現男人可能認為「試 圖減肥」是指一些更多的鍛練和健康飲食,男、女的想法可能是不 同的(Wardle & Johson,2002)。 以美國為例,過去十年以來過重人口佔總人口的 25%增加到 33 %,在全體國民中有 33%到 40%的成年女性以及 20%到 24%的成年 男性嘗試減重;另外 28%的男性、女性試著維持體重(Kuczmarki, Flegal,Campbell,&Johnson,1994)。 行政院衛生署(2001)指出,不管國內或國外,由肥胖所造成的 病例,每年造成的醫療支出上都相當的驚人。 到底有多少人執行體重控制?1990 年有 4400 萬美國成人嘗試减 肥,多數人都有節食經驗,當然就是少吃與多動;從美國健康調查報 告中,61%利用增加運動量達成目的,而有 79%利用節食達成減輕體 重(Horm & Anderson,1993) 。French,Jaffery,&Murray(1999)指出, 超過 70%的人以節食體重控制、82.2%增加運動量減肥、78.7%減少脂 肪攝取、78.2%降低食物份量、73.2%減少總熱量攝取。國外有關體重 控制行為的研究發現,不論青少年或成人仍以節制飲食和運動最廣為. 15.

(29) 被執行(Huon,1994;levy & Heaton, 1993)。 反觀國內比較缺乏大型普查資料,但是電視媒體、報章、雜誌經 常有無數的瘦身廣告、減肥中心、瘦身產品五花八門、網購讓一般民 眾無所適從、引發強烈的好奇心,也可以想像國人參與減重行為的熱 衷程度(林秀惠,2005;張伶妃,2004) 。國內研究發現(蘭寶珍,1996) 國中生過重人口中有 76.1%正在執行體重控制,其中以飲食控制者最 多 98.5%,其次運動控制者佔 74.19%,合併使用飲食控制及運動控制 者佔 73.78%。綜合以上敘述體重控制行為包含減重、維持、增重三種 本質,故本研究的體重控制行為將界定為:個人為了減輕體重及維持 體重以特定方式達到體重控制的目的。 造成兒童肥胖與過重是能量攝取大於消耗的結果(Dietz,1991), 原因十分複雜,以致造成肥胖。造成肥胖或過重的原因,一般認為遺 傳及環境二大重要主導原因,本研究將採取一般人常用的節制飲食與 規律運動做為體重控制行為。肥胖的主因,來自高熱量飲食及運動量 不足,兩者有加乘的效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吳仁宇、黃 亦清(1996)在七十九學年度對 21775 位 6-18 歲學生進行身體質量指 數百分位的研究結果,將歸為過重、肥胖。由於青春期其脂肪組織佔 體重的比率會受到年齡、性別、身高而改變(Rice,1994)。國內學術. 16.

(30) 單位推廣體重控制時多以控制飲食及身體活動為主(教育部體育司, 1999)。. 三、體重控制行為之基本原理 體重控制的原理則為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造成體重過 重或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熱量攝取多於熱量消耗,長期熱量堆而造成(李 淑貞,2001) 。體重的增加、减少或消耗熱量三者密切;故本研究採取 一般人最常使用的節制飲食及規律運動做為欲探討體重控制的方法。 1. 攝取的能量(食物)等於消耗能量(基礎代謝加上身體活動)---能量進出平衡,體重不會改變。 2. 攝取的能量(食物)大於消耗能量----能量吸收多於消耗能量,體 重增加。 3. 攝取的能量(食物)小於消耗能量----能量吸收小於消耗能量,體 重減輕。(甘能斌,1995;蘇玉嬋 2003)。. (一)節制飲食與體重控制 青少年時期正值身體發育最快速的時期,是介於兒童與成人之間 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為了身體快速的成長,需要攝取大量的食物來. 17.

(31) 提供足夠的營養。青春期營養的需求主要是和生長速度與代謝速率有 關,由於這個時期對於營養素的大量需求,通常需要高熱量高蛋白飲 食來提供能量與必需營養素,必須補充足夠營養才能促進身體生長、 符合身體需要。因此,其飲食控制建議以降低熱量攝取為主。越低的 能量供應減輕的體重能力越大,但易造成不少的副作用,如肌肉量流 失、水分與電解質的不平衡、疲勞無力等,嚴重一點會出現心臟肌肉 減損,因此有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在飲食控制的過程中,需掌握下列 基本原則: 1.合理安排飲食。 2.取得青少年學生合作。 3.循序漸進。 4.持之以恆。 5.控制熱量攝取。 6.飲食習慣的調整。 行政院衛生署(2011)七月六日公佈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吃全穀 喝低脂奶,以扇形圖取代已有十多年歷史的梅花圖。新版不僅增加蔬 果、蛋白質攝取量,並減少米飯主食份量,蛋白質攝取量也變多起以 植物性蛋白質優先;還要多喝水、多運動。研究結果得知國人 16-19. 18.

(32) 歲國民整體蛋白質、脂肪、醣類的熱量比例分別為 15.5%、34%、50.5 %,與衛生署所建議之營養攝取量比較發現,國人蛋白質、脂肪比例 過高,醣類比例過低(潘文涵、張雅惠、高美丁、曾明淑,1998)。. (二)規律運動與體重控制 規律運動配合飲食控制為常採用的體重控制方法,運動與飲食控 制可增加能量的消耗,以促進體內脂肪的燃燒與應用。運動除可增強 身體抵抗能力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好處,例如: 1、促進新陳代謝,消耗熱能,防止脂肪積聚。 2、有助舒展身心,消除學業、工作及生活所帶來的壓力。 3、增加社交生活,改善溝通和社交技巧。 4、鍛練心肺功能和強壯肌肉,可減低兒童及青少年在成年後患上 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機會等。 5.規律運動的人,健康狀況較佳,比較不容易生病,身體運動能力 亦會較好。 6.身體活動能力較強,對兒童及青少年身心的成長或發展。 長期的規律運動是提昇體適能及促進健康的主要因素。持續身體 活動的學生比不運動的學生更健康,且慢性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感冒. 19.

(33) 等疾病於成人時期的發生率也比較低,且規律運動可以預防及治療高 血壓、肥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都有正面的幫助。教育部(2006) 公佈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指出:理想體重控制的方法,應該是配合飲 食熱量的控制,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加上均衡的營養。Miller等(1997) 針對過去25年來從事飲食控制、有氧運動為主及飲食配合運動;三種 不同研究指出:減重效果最好是節制飲食配合規律運動的組合(方進 隆,1994)。 減肥的原則採用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之外,建議減輕體重 或減肥者,於日常生活中減少靜態或坐式生活方式,增加身體活動的 機會。動態的生活方式:如規律的時間、方式、運動量,每天多走路、 多走樓梯、少搭電梯,而且可以利用休閒或晨間公園散步、跳舞、爬 山、有氧舞蹈、上班走路等,皆是很好的健身、減重、減肥運動(方 進隆,1999)。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 在運動測驗與處方導引一書指出;運動可以増加能量消耗,可以預防 嚴格的飲食熱量控制,所引起的非脂肪組織流失降低。並透過身體基 礎代謝率的維持,達成健身、減肥、體重控制的效果(蘇玉嬋,2003)。 國中學生運動行為在「體育課除外,每星期應該至少有三次,每. 20.

(34) 次運動超過30分鐘,並感到全身流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研究 顯示國中生每星期能規律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羅雅玲,2004)。針 對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研究指出:學生規律運動的情況不普遍(陳政 友,2001) 。國小兒童利用假日到戶外走動的比率不到50%(陳素芬, 2004)。長期缺乏規律運動會帶來健康上的危害,尤其青少年時期國 中階段(47%)、高中生(33.6%)、大學生(26.7%)養成規律運動 行為是極為重要的(黃松元,2000)。 規律運動可以改善生理功能:長壽增加、心血管疾病減少、降低 血壓、肥胖減少、糖尿病減少、大腸癌減少、乳癌減少、增加骨密度、 免疫力加強、下背痛無或減少(黃貝玉,2005) 。有效減輕體重、血糖、 皮脂厚度(卓俊辰,1992;林麗鳳,1994) ;增進心血管系統功能,增 進攝氧有氧量(方進隆,1992) ,運動心理學家發現運動是一種有效的 抗憂鬱(antidepressant);有氧運動確實可減低焦慮(antidepressant); (North, MPetruzzello, Landers, Hatfield, Kubitz, Salazar,1991)。 教育部(2006)公佈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指出:台灣青少年每週 活動時間為作功課每天 1.75 小時、看電視每天 1.66 小時、上網聊天每 天 1.48 小時、週末看電視每天 2.68 小時、上網每天 2.48 小時,顯 示台灣青少年喪失休閒活動、運動不足症對健康的影響(圖 2-1-1)。. 21.

(35) 運動不足. 缺少運動的生 活型態. 引起肥胖:降低心肺、心 血管循環系統功能;降低 神經、肌肉功能;使身體 有氧及無氧能力減少. 降低全身的作業能 力,增加精神壓力. 圖2-1-1. 運動不 足症對健 康影響關 係(陳 全壽, 1995). 長期的規律運動是提昇體適能及促進健康的主要因素。持續身體 活動的學生比不運動的學生更健康,且慢性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感冒 等疾病於成人時期的發生率也比較低,且規律運動可以預防及治療高 血壓、肥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都有正面的幫助(卓俊辰,2004)。 國內中、小學的學生,體適能狀況不如國外:韓國、日本,教育 部(2007)推出「快活計劃」新政策,希望全國中、小學能夠每天撥 出 15-30 分鐘來給小朋友多運動。活潑、健康、有活力是快樂的泉源; 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 22.

(36) 越來越高,工作和生活壓力、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 良好體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規律運動是一有計畫的、有組織的、重複性高的身體活動,其目 的是促進或保持體適能的目的(蔡美月,1996)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1990)提出改善心肺適能 的運動處方建議:考慮運動型態、強度、持續時間、頻率等要素,建 議成人每天週應運動 3-5 次,每次時間達 20-30 分鐘以上、並達 65-80 %的最大心跳。最新的建議,美國成人應累積至少 30 分鐘的中度至重 度程度的身體運動,如將 8-10 分鐘之間斷性身體運動加以累積,達到 每日 30 分鐘以上,即可產生健康益處。我國行政院衛生署(1993)在 「國民健康計畫」中,將規律運動(Reguler exercise)定義為每週至少 從事 3 次,無論運動種類、強度為何,每次至少持續 20 分鐘的以上的 運動行為。教育部(1998)提出「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 ,簡稱「三 三三計畫」 。將規律運動定義:每週至少從事 3 次,每次至少持續累積 至少 30 分鐘,每分鐘心跳達到 130 次以上。 關於規律運動的定義,在國外有針對大學生(Terry, O’Leary, 1995) 、健康成人(DeBusk, Stenestrand,&Sheehan,1990)等不同族群所 做的研究將規律運動定義:每週 3 次,每次持續 20-30 分鐘,運動類. 23.

(37) 型是以呼吸量較平常增加來作為規律運動與否的分類標準。在國內有 針對國小教師(許泰彰,2000;戴良全,2002) 、高中職學生(林曉薇, 2002) 、大學生(陳美莉,2001) 、中年白領階級男性(潘美玉,1995) 等不同族群所做的研究將規律運動定義:每週 3 次,每次持續 20-30 分鐘以上,運動類型沒有一定的規定。. 第二節肥胖相關探討. 一、肥胖的定義 所謂的肥胖(obesity) ,乃指體內脂肪過多的現象,也就是體內的 脂肪組織超過了正常比例時的狀況,是長時間熱量攝取及消耗不平衡 的結果,簡單的說,肥胖就是體脂肪增加的結果(李蘭、陳重弘、潘 文涵、李燕鳴、陳麗鳳,1994)。 體脂率佔總體重的百分比,理想體 內脂肪含量在成年男性是少於體重的 15-18%,世界衛生組織(WHO) 對肥胖的判斷標準為:「成年女性是少於體重的 20-25%。若男性體內 脂肪含量超過體重的 25%,女性體內脂肪含量超過體重的 30%」,即 屬於醫學上定義的肥胖症(呂碧鴻,2004)。. 24.

(38) 體重過重是指超過正常體重10%以上者。身體組成中之脂肪成分 包括「必需脂肪」及「貯藏脂肪」 ,,前者與正常生理運作息息相關, 後者則是身體過多能量的儲存處,其含量因人而異,除了形成皮下脂 肪外,其餘則分布在身體深部形成內臟脂肪,過多的內臟脂肪被認為 與各種代謝性疾病有關(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Williams,1998) 。通 常以體脂肪率來表示體內脂肪堆積的情形,所謂體脂肪率是指體內脂 肪所佔體重的比率,肥胖即是指脂肪組織堆積超過正常比例。. 二、身體質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與肥胖測量 衛生署自 2001 年二月起邀請中華民國營養學會、肥胖醫學會、糖 尿病學會、肥胖研究學會等醫學、營養學及公共衛生學方面多位學者 專家,組成肥胖定義小組及處理小組,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後達成共識,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或=24 訂為國人體重過重之切點,BMI≧ 27 為肥胖之切點(行政院衛生署,2000) ,作為國人處理體重過重或肥胖 時之指導原則。由於青少年正值生長發育期,其 BMI 值又跟成人有所 所不同(表 2-2-1)。體重過重是指體重超過標準值,肥胖是指體內脂肪 組織超過正常的比例,如因運動鍛鍊肌肉發達形成體重過重,未必就 是肥胖的代表(鍾美雲,1994)。. 25.

(39) 身體質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此為 150 年前比利時 人類學家 Quetele 所創,故又名 Quetele Index 或 Kaup Index 其計算公 式:BMI=體重(公斤)/身高²(公尺²)。許多學者學者認為是很好的肥胖 指標(李蘭、潘文涵、陳重弘、李燕鳴,1994;林正介、賴明美、劉 秋松、李采娟,1998) 。WHO 建議界定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使用 BMI 或 BMI 相關的指標(Onis & Habicht,1996)。 無論是「理想體重」或是「標準體重」的概念,隨著時代發展也 有不同的認知。各國負責研究的單位都試著制定健康的規格,如果從 健 康 角 度 考 量 ;「 太 瘦 」 或 「 太 胖 」 都 可 能 與 某 些 疾 病 有 相 關 (Taylor,1995) 。因此目前各國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就是以「身體質質量 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 ,作為體重符合標準與否之參考,根據 BMI 值的大小區分體型為瘦、標準、過重、肥胖。BMI 值大小因性別 與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男性的 BMI 值比女性的 BMI 值高,年齡 較長者 BMI 值也較高(Brownell & Wadden,1992;Griel,1990;張 錦華 2002)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羣(WHO Expert Consultation)於 2002 年 6 月,在新加坡舉行有關亞洲人身體質質量指數切點會議,其中以 23、27.5 為亞洲人中度及高度危險性的切點(action point),建議各國 使用這些切點做出相互比較統計數字。肥胖不只需要一個能真正測量. 26.

(40) 脂肪質量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上,更需要一個分割點(cut-off point) 來加以判定是否肥胖(曾明淑,2001) 。選定身體質質量指數切點之參 考原則,以「肥胖與疾病關係」來考量;肥胖定義 WHO(1979)主要 根據發表於慢性病雜誌的美國癌症學會研究,探討七十五萬人的全死 因死亡率和身體質量指數的關係。發現兩者呈現 U 型關係;也就是身 體質量指數 20-24.9 之間的人死亡率最低,小於 20 的人以及大於 25 的 人之死亡率均較 20-24.9 之間的人來的高;因此將 20-24.9 的危險性定 為最低,25-29.9 的危險性定為低,<20 及 30-34.9 的危險性定為中, 35-39.9 的危險性定為高,40 以上訂為非常高。有鑑於亞洲地區肥胖定 義爭議仍多,專家羣傾向在現階段建立本土化的定義(潘文涵,2004) 。 為遏止全球性的肥胖問題逐漸惡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 1997 年提出以身體質量指數為主,腰圍為輔。男性腰 圍不超過 90 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 80 公分;提出一全球性的肥胖定 義及肥胖處理原則。. 27.

(41) 過瘦:. BMI<18.5. 正常範圍: 18.5<(=)BMI< 24 異常範圍: BMI>(=)24 過重:. 24<(=)BMI<27. 輕度肥胖:. 27<(=)BMI<30. 中度肥胖:. 30<(=)BMI<35. 重度肥胖:. BMI>(=)35. 然而 BMI 是目前使用方便且被認為與身體脂肪含量有較高相關的 常用指標。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2)公布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以身 體質質量指數(BMI)做為肥胖判定標準,包含 2-18 歲不同年齡的 BMI 建議值(表 2-2-1)。. 28.

(42) 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 表 2-2-1. BMI= 體重(公斤)/身高²(公尺²) 年. 男. 資料來源:2002行政院衛生署公佈. 生. 女. 生.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正常範圍. 過重. 齡. (BMI 介於). (BMI≧). (BMI≧). (BMI 介於). 2. 15.2-17.7. 17.7. 19.0. 14.9-17.3. 17.3. 18.3. 3. 14.8-17.7. 17.7. 19.1. 14.5 -17.2. 17.2. 18.5. 4. 14.4-17.7. 17.7. 19.3. 14.2 -17.1. 17.1. 18.6. 5. 14.0 -17.7. 17.7. 19.4. 13.9-17.1. 17.1. 18.9. 6. 13.9 -17.9. 17.9. 19.7. 13.6 -17.2. 17.2. 19.1. 7. 14.7-18.6. 18.6. 21.2. 14.4 -18.0. 18.0. 20.3. 8. 15.0-19.3. 19.3. 22.0. 14.6 -18.8. 18.8. 21.0. 9. 15.2-19.7. 19.7. 22.5. 14.9 -19.3. 19.3. 21.6. 10. 15.4-20.3. 20.3. 22.9. 15.2-20.1. 20.1. 22.3. 11. 15.8-21.0. 21.0. 23.5. 15.8-20.9. 20.9. 23.1. 12. 16.4-21.5. 21.5. 24.2. 16.4-21.6. 21.6. 23.9. 13. 17.0-22.2. 22.2. 24.8. 17.0-22.2. 22.2. 24.6. 14. 17.6-22.7. 22.7. 25.2. 17.6-22.7. 22.7. 25.1. 15. 18.2-23.1. 23.1. 25.5. 18.0-22.7. 22.7. 25.3. 16. 18.6-23.4. 23.4. 25.6. 18.2-22.7. 22.7. 25.3. 17. 19.0-23.6. 23.6. 25.6. 18.3-22.7. 22.7. 25.3. 18. 19.2-23.7. 23.7. 25.6. 18.3-22.7. 22.7. 25.3. (BMI≧). 台灣地區2-18歲男女性體重過重及肥胖標準. 29. 肥胖 (BMI≧).

(43) 成人肥胖的標準無法直接應用於兒童及青少年身上,主要原因: (一)兒童尚在持續成長當中,各種肥胖的標準需要隨著年齡來調整。 (二)同樣由於成長的關係,兒童在生理上的變異性相對較成人來的 大。 (三)青春期成熟狀況也會影響人體脂肪的增加與與貯存。 (四)不同年齡的兒童其人體體重分佈不同於大人(曾明淑,2001)。 第三屆亞太肥胖醫學會於台北開幕(2011)作出重大決議,建議 行政院衛生署重新下修身體質質量指數(BMI) ,將過重標準 BMI 值從 24 下降至 23,肥胖 BMI 值修正比例更大,由 27 大幅下修至 25,依照 新標準,國內幾乎是每兩個人就有 1 人應減重,肥胖的人口將高達四 分之ㄧ。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指出(祝年豐、蕭敦仁,2011),亞太肥 胖醫學會早在 2000 年就把過重標準制訂為 BMI 23,而肥胖標準則制 訂為 BMI 25。國人都屬於腿短、骨架小的身材,脂肪容易囤積在腰部 及腹部。但這種軀幹脂肪對人體的為害最大,台大醫院曾經根據國內 大規模的健檢診所的 14 萬筆資料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BMI 值只要高 於 23,身體健康就會出現警訊,容易產生新陳代謝症候群;如果 BMI 值高於 25,那健康就可能有問題,必須做進一步檢查。根據肥胖醫學 的建議,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表示(2011) ,屆時 BMI 值有下修的必要。. 30.

(44) 三、肥胖的因素 造成熱量攝取及消耗不平衡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例如先天性遺 傳,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及社會環境等都是主要的因素。諸多文獻研 究台灣肥胖盛行率 1979-1992,兒童肥胖 13 年間增加了 10 倍(林莉馨、 姜逸群;1996)。以下針對上述因素加以探討:. (一)遺傳與生理因素 肥胖的形成主要和遺傳有顯著相關(黃伯超、游素玲,1992) ,國 內學者研究發現(陳偉德、吳康文,1993) ,肥胖者,有肥胖基因且會 遺傳;國外學者研究發現(Stanley,1976),當父母其中一方肥胖時, 子女肥胖機率是一般人的 40%;父母皆胖者,則高達 80%。父母都沒 有過胖,子女肥胖機率只有 7%的機會。台灣肥胖醫學會肥胖臨床診斷 與治療楊偉勋(2004)指出 Stunkard, Price, Gottesman(1974),Kiess et al.,(2001)認為肥胖的基因研究是目前最新的趨勢,且研究報告越來 越多,除了單一基因肥胖症之外,在人類大約有 43 種遺傳基因症候群 (genetic syndrome)的肥胖症;但仍無結論。就兒童肥胖而言,基因 雖然為最初決定因子,但是否會發展肥胖者,仍受環境與行為的影響, 因此肥胖的成因強調基因與環境兩者的交互作用。. 31.

(45) (二)環境與行為因素 1、家庭環境的影響:指的是一個家族對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包 括飲食的喜好、飲食的習性、活動量的多寡等等。例如一個人從 小被養成了有吃宵夜的習慣、嗜吃高油脂食物、不喜歡戶外活 動,那這個人就比較容易發胖。這裡強調的是一個家庭對一個人 產生的影響。 2、飲食的習慣:並不是吃的多就會發胖,每日攝取過多的卡洛里才 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周玉、蘇俊賢,1995) 。另外,不均衡的 飲食習慣是也是發胖的另一個原因。現代人外食的機會偏高,而 這些外食中,油脂的份量通常超出了我們一天所需的量的許多, 而且蔬菜類經常是不足且被忽略的。在這裡要提醒大家,每公克 油脂所產生的熱量是其他等量的兩大營養素:醣類及蛋白質的兩 倍;而蔬菜類食物除了可以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調節因子外,也 可以幫助提高飽足感,減少油脂的吸收,增進胃腸蠕動,減少宿 便的堆積。因此,適當的控制飲食油量並均衡的飲食是減重的一 大重點。 3、日常活動量:日常活動量包括生活作息和運動。除了規律的運動 外,平常的活動,例如工作的類型(勞動工作或坐辦公室),在家. 32.

(46) 休閒活動多寡,都與體重的變化息息相關(周玉、蘇俊賢,1995)。 此外,沒有運動的人基礎代謝率通常是較低的,就能量代謝平衡 觀點而言,「肥胖」就是長期熱量攝取大於熱量消耗(黃伯超、游 素玲,1992;Hammer, Kraemer, Wilson, Ritter&Dorbusch,1991)。 因此,規律的運動在減重的過程中也是相當重要的。無論如何,不 論胖、瘦與否,都需要規律的運動,身體才會健康(陳怡舟,2000) 。 4、壓力:有些人在有壓力的環境下會以吃來發洩,另外有些人在面 對壓力之下容易心情鬱悶,而使得活動量變少,如此一來體重當 然就容易上升了。因此當面臨壓力的時候最好找一些適當的管道 來抒發,或尋求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 5、疾病與藥物:某些藥物及少數的疾病也可能造成肥胖(楊詠翔, 1999)較常見引起肥胖的藥物包括類固醇類、抗精神疾病藥物等; 較常見引起肥胖的疾病包括一些新陳代謝的疾病及腫瘤的疾病。. 33.

(47) 四、肥胖會帯給人類健康的影響 一般人對肥胖的認知,也僅止於肥胖造成難看的體態;青少年學 童肥胖者常因為對自我形象不滿、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同儕歧視, 甚至與家人關係不佳,導致心理問題、自卑、行為偏差及社會調適不 良等問題。降低體能和運動能力、增加成年後罹患肥胖的機會;影響 學習和工作效率、影響外觀、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 醫學的觀點來看,肥胖可以導致許多併發症的慢性病,是必須積 極預防及治療的。由榮總人電子週報(台北榮總內科部新陳代謝科) 網址:http//www.epochtmes.com.tw/bt/5/3/23/n862435.htm. 的規納得知,肥胖的人容易罹患以下所列舉的疾病: 1、腦血管及血管栓塞疾病:肥胖的人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比 沒有肥胖的人多,約為 2:1。另外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有靜脈栓塞的 問題。 2、冠狀動脈疾病:肥胖引起高血壓、高血脂、血糖過高、糖尿病等, 都是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另外肥胖本身是引起冠狀動脈 疾病的單一因素。 3、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其特點是因上半身肥胖或是腹 部的肥胖,造成一連串新陳代謝系統的障礙,而使病患出現胰島 素阻抗、血糖過高、血脂異常及高血壓的情形。. 34.

(48) 4、高血壓:胰島素過度分泌及胰島素作用減低是促成高血壓的原因, 並且高濃度的胰島素會藉著加強鈉離子的回收及交感神經頻度來 進高血壓的形成。若是體重減輕,由於全身血流量、心搏岀量及交 感神經作用減少,所以血壓通常也會下降;高血壓與肥胖之間呈正 相關之線性關係。 5、血脂代謝異常:血脂過高會影響身體攜帶膽固醇至肝臟的速率,是 增加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 6、糖尿病:肥胖是引起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ㄧ。根據在美國所 做的ㄧ個大型統計(NHANES Ⅲ) ,在全部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中, 有大於三分之二以上的病患,其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屬於肥胖 的範圍(BMI≧27 Kg∕㎡)。 7、呼吸系統: (1)肥胖造成換氣不足症候群。 (2)阻塞睡眠中止症候群: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30Kg/㎡、腹部肥胖或 脖子較粗的人,容易因上呼吸到阻塞而導致睡眠中止的情形。 8、痛風:肥胖會造成尿酸增高、堆積,使痛風發作次數增加。 9、膽囊與胰臟疾病:肥胖者體內脂肪過剩,造成膽固醇合成增加, 使膽汁中膽固醇呈過飽和狀態,有利於膽固醇性結石的形成。. 35.

(49) 10、癌症:肥胖男性較易發生大腸、直腸及前列腺腫瘤,肥胖女性較 易發子宮內膜、子宮頸、膽囊、卵巢及乳房部位的腫瘤之機率較高。 11、胰島素抗拒:胰島素抗拒會使肝臟、肌肉周邊血管接受葡萄糖的 效率減低、肝臟的葡萄糖產生量提高,且脂肪細胞開始增加三酸 甘油脂的儲存,並且引發高胰島素血症,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 壓、高三酸油脂血症等疾病。 12、內分泌的變化:肥胖導致胰島素與升糖激素的變化,生長激素分 泌减少、副甲狀腺激素過高及泌乳激素反應改變。 13、皮膚病:肥胖者常患對磨疹,好發於頸部、腋窩、陰部、股間等 之皮膚皺摺處,造成紅色發癢的濕疹。且常在腰部、大腿等處出 現姙娠紋樣的線紋,稱為肥胖紋,是由於真皮組織迅速生長時斷 裂所產生。另外,由於心臟肥大,靜脈血液回流減緩阻滯,容易 導致靜脈曲張。 14、關節疾病:因為肥胖者骨頭關節所需承擔的重量較大,所以較易 使關節老化、損傷而得到骨性關節炎。 15、脂肪肝:因為肥胖者所引起的肝臟機能異常稱為「非酒精性肝脂 肪病」 。可能造成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肝炎,甚至肝硬化。至於 減肥對減輕脂肪肝的功效,目前仍是沒有定論。. 36.

(50) 第三節 健康信念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一、健康信念模式的起源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發展於 1950 年代早期,由 Hochbaum,Kegeles,Leventhal,Rosenstock 等社會心理學家,應用 Lewin「場域論(Field Theory)」的概念,所建構出適用於解釋民眾預 防性健康行為的理論模式。Lewin 的「場域論」認為:每個人存在於 正負兩個價值領域所組成的生活空間,在於正負價值領域中,健康是 「正」價值,生病是「負」價值。當一個人感受到生病的威脅(知覺 罹患性與知覺嚴重性)時,會考慮採取一些行為以避免生病所帶來的 「負」向威脅,在他進行活動時同時會考慮在執行此項行為所得到的 利益與所需克服的障礙。 健康信念模式理論是以價值期待理論(Value Expectancy Theory) 為基礎,以動機(motivation)和認知(perception)因素來預測及說明 與健康有關的行為,及當個人想要避免疾病或想要獲得健康的價值, 而利用特殊的健康行動與期待預防獲改善疾病(Rosenstock et al, 1988;呂昌明,1984) 。健康信念模式最出原是希望用於解釋一般人為 何會接受預防醫療及篩檢的活動,但因其適用性相當廣泛,而被提出. 37.

(51) 用以解釋民眾的健康行為後,一直受到醫療社會學者普遍的重視,經 Rosenstock 及 Backer 等人的研究及修正確立了模式所包含的架構及變 項(Rosenstock,1974)。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的驗證這個模式除 了有效預測預防性行為之外,也常被運用於疾病行為、醫病關係以及 衛生教育、健康行為介入等研究之依據(Glans,Lewis,&Rimer,1997) 。 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對於預測簡單行為很有效,但對複雜行為的預測 則在 1998 年由 Rosenstock 等人(1998)導入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後,更能提升健 康信念模式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 二、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內容: 根據(Rosenstock,1974)的解釋,健康信念模式中的重要變項: (1)罹患性認知(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即自己覺得某 種疾病機會的高低。 (2)嚴重性認知(perceived sever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種疾病其後果的嚴重性,可能是 醫療問題、殘障、身心功能減低、死亡、痛苦,也可能造成無法. 38.

(52) 工作、家庭生活、社會關係方面的付擔。即覺得罹患某種疾病可 能帶來之後果嚴重性高或是低。 (3)行動利益性認知(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動能夠得到的好處。 可能是減低某種疾病的罹患率,或是減低罹患某種疾病後果的嚴 重性,以維持個人健康利益的評估。 (4)行動障礙性認知(perceived barries of action):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為,其過程可能受到 阻礙。其阻礙可能包括花費太高、過程辛苦、有副作用、不方便。 沒有時間、下課後趕到補習班、害怕碰到熟人、不好意思。這些 負面的因素將使人產生逃避的動機,這時有三種情況產生: 1.若行動的準備充分,負面的影響較弱,個人極可能採取行動。 2.若行動的準備不充分,負面的影響較強,個人不可能採取行動。 3.若行動的準備與負面的影響力相當時,個人極可能採取行動减輕 威脅,個人也不可能採取行動以避免失敗。 (5)行動線索(clues to action): 指能促使個人採取行動發生的策略、情境、刺激。 內部線索:自覺身體狀態不舒適的疾病。. 39.

(53) 外部線索:親友的忠告、大眾傳播媒體的訊息、醫護人的建議與 提醒、家人親友的疾病經驗等、健康檢查通知、報告單。 由於前四項的重要變項加上行動線索的刺激更可提升採取健康行為的 可能。 Rosenstock(1974)曾進一步解釋:知覺疾病與罹患性與知覺疾 病與嚴重性提供了行動的動力,知覺利益性與知覺障礙性的權衡則影 響了個人最佳途徑的選擇(李守義,1989)。 (6)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達成某行為的信心或是自覺把握程度。 Bandura(1977)認為一個人在採取某一行動前,對此行動的達成可能 感,或對想做事情把握程度的有效預期度,就是所謂的自我效能。 (7)其它變項: 社會人口學變項: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社會心理變項: 人格、社經地位、同儕影響、社會階層壓力。結構變項:罹病的經驗、 報章、雜誌的文章、電視媒體的播放、偶像、名星的廣告、醫護人員 的忠告。等被認為會影響個人的健康信念,當然也就直接或間接影響 健康行為本身的表現。. 40.

(54) 三、健康信念模式的應用與自我效能 Janz & Becker 回顧 1974-1984 年間使用健康信念模式設計的調 查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信念能有效預測健康行為(Janz & Becker, 1984)。在此回顧中也提出: 1. 所有研究中最具預測力的變項是障礙性認知。 2. 罹患性認知在預防性健康行為比在疾病角色行為重要。 3. 嚴重性認知是比較弱的預測變項。但與疾病角色行為有較強的相關 (引自 Baldwin‚1990)。 4. 行動利益在疾病角色行為比在預防性健康行為重要。. 在國內有關健康信念的研究發現:事實上,健康信念模式對健康 行為之解釋和預測能力有相當大的限制(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 1989)。因此發展健康信念模式的學者 Rosenstock, Becker(1988)建 議在模式中納入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變項,以提升對健康行為的 預測力。Bandura(1977)提出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是 社會認知論中的關鍵概念。Bandura 主張行為會受到效能期待(efficacy expectations)與結果期待(outcome expectations)的影響。其基本架 構以下圖示(圖 2-3-1):. 41.

(55) 個人. 行為 效能期待. 結果期待. (efficacy expectations). 圖 2-3-1. 結果. (outcome expectations). 自我效能理論架構. 自我效能便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效能期待」即是「自 我效能」 。自我效能反應「個人對自己完成特定行為的認知」 ;結果期 待反應「個人相信成功完成特定行為後,將產生特定期待的效果」, 所以當個人必須相信此行為可產生想要的結果期待,而且認為有能力 完成這項行為即是自我效能。Bandura(1986)將社會學習理論更名 為社會認知理論,自我效能的定義是:個人評估自己在特定情境之 下,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當個人認為自己愈有能力去執行某項特定 行為時,就愈會去執行該項行為。Bandura(1997)認為自我效能是 人類從事各種行為過程中,最具解釋力的變項之ㄧ;自我效能愈高 時,愈能完成個人所設定的目標。在台灣健康信念模式已普遍應用於 疾病行為、預防行為、病人角色行為、醫病關係、衛生教育介入研究 中(晏涵文等,1989)。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對於預測簡單行為很有 效,都是運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研究(王千寧,2005;黃丰育,2006; Cormmier,Kwan,Reid,&Litwin,2002;Desphande,Basil,&Basil,2009)。. 42.

(56) 但對複雜行為的預測則在 1998 年由 Rosenstock 等人(1998)導入社 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概念後,更能提升健康信念模式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例如:吸菸、 規律運動、避孕、每日五蔬果攝取、鮮奶攝取、體重控制、騎機車戴 安全帽、節制飲食行為等多方面的研究,其結果均發現自我效能與健 康行為的改變及維持具有高相關的特性。 Bandura(1977)提出理論,自我效能的學習改變,可透過個人對 下列四種訊息評估: 1.行為表現的結果(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成功的經驗可以強 化個人的自我效能,如果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 但克服這些經驗,則 可增強繼續努力的動機。 2.替代性學習(vicarious expersuasion) :個人的自我效能學習不一定要 透過直接經驗,觀察別人行為、聽取別人口述經驗,可以產生學習效 果。 3.口語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 ) :透過別人支持與鼓勵,個人可被引 導成功解決挫折。 4.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在困難情境、情緒低潮會影響自我效 能,當焦慮時自我效能更是低落。. 43.

(57) 個人的認知 (Individual perception). 修飾因素 (Modifying Factors). 人口學變項(性別、年齡、種族 等) 社會心理變項(人格、社會階層 、同儕壓力等) 結構性變項(疾病的知識與接觸 經驗等). 疾病罹患性認知 疾病嚴重性認知. 疾病威脅性認知. 行動的可能 (Likehood of Act). 行動利益 減去 行動障礙. 採取可預防性健 康的可能性. 行動的線索: 大眾的傳播報導、他人的 忠告、醫療院所的通知單 、家人或朋友的疾病經驗 、報章雜誌的文章. 圖 2-3-2. 健康信念模式. 資料來源:Rosenstock,(1974)﹒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 Monograph,2(4),328-335.. 44.

(58) 表 2-3-1. 健康信念與自我效能實證相關青少年健康行為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名稱. 賴翠琪 (2001). 國中學生. 台北縣某國中 1. 研究對象之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 肥胖學生體重 康信念中之嚴重性認知、利益性認 控制行為意向 知呈正相關;與障礙性認知呈負相 及其相關因素 關。 之研究 2. 研究對象的行動線索中,刺激經驗 愈多則體重控制行為愈強。 3. 研究對象的節制飲食、自我效能傾 向中立意見,並發現不同年級自我 把握度有所差異。. 張艷鈴 (2001). 國中學生. 桃園市某國中 1. 研究對象之口腔衛生態度偏正向; 學生餐後潔牙 獲得之餐後潔牙社會支持不高,主 行為相關因素 要支持來自父母、牙醫師;在餐後 研究 結果期待與價值性方面皆持正向信 念;餐後知覺障礙不高;餐後潔牙 自我效能很低。 2. 研究對象之自覺口腔健康狀況、家 庭社經地位與餐後潔牙行為呈顯著 差異。口腔衛生態度、餐後潔牙社 會支持、餐後潔牙結果期待與評 價、餐後潔牙自我效能、父母餐後 潔牙行為及父母餐後潔牙督導行為 與餐後潔牙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溫麗芬 洪麗珍 張彩秀. 高中、職及 青少女自費接 1.障礙愈大,其接種疫苗意向愈低。 大專院校女 種子宮疫苗意 2.影響整體自費接種疫苗意向之重要 學生 向之相關因素 預測因子為「障礙」與「家庭經濟」。. (2008). 研究發現. 探討. 45.

(59) 王千寧 (2005). 高中學生. 桃園市某高中 1. 自覺二手菸所造成疾病之罹患性、 學生拒吸二手 「 自覺二手菸所造成疾病之嚴重 菸行為之研究 性」、「自覺拒吸二手菸利益性」及 - 健康 信念模 「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越高者, 式之應用而「自覺拒吸二手菸障礙性」越低 的學生 ,傾向採取「拒吸二手菸行為」 。 2. 「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對拒吸二 手菸行為影響力最大。. 張芸芳 (2005). 大學生. 以健康信念模 1.第一次性行為年齡、性伴侶數、 式探討大學生 自覺避孕的障礙能有效預測避 避孕行為及其 孕行為。 相關因素之研 2.避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避孕 究 意向且其解釋力最強。. 吳慧嫻 (1996). 國中學生. 台北縣國中學 1.體重控制有效性認知、障礙性認知 生肥胖盛行率 會影響體重控制行為意向 調查、體重控 制行為及其相 關因素探討. 施文文 (2004). 大學院校教 以健康信念模 1. 研究顯示學術研究人員之健康信念 師 式探究大學院 會影響健康行為,並進而影響健康 校教師健康狀 狀態。正向的健康信念最終會促進 態之影響因素 個人之健康。 2. 學術研究人員之健康信念、健康行 為、健康狀態三者間確實存在顯著 之相關性。. 許欽禎 (2009). 國中學生. 以健康信念模 1.預防登革熱行為之「自我效能」的影 式分析國中學 響力最大。 生預防登革熱 2.「對登革熱疾病的心理反應」、「自覺 行為之研究 預防登革熱防治利益」 、 「自覺預防登 革熱防治障礙」次之。. 46.

(60) 第四節 影響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依據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探討影響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 素,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年級、BMI 值(實際體型) 、家庭社 經地位、體重控制經驗。現分述如下:. (一)性別 洪建德(1992)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調查顯示,女生的肥胖率比 男生低,女性執行體重控制比率高於男性。 李蘭、潘文涵、陳重弘、 李燕鳴(1994)對台北市國一學生有關節食意向研究,女生較男生更 有意向去執行節制飲食行為。吳慧嫻(1996)研究指出,女生較男生 更有意向去執行各種體重控制行為。藺寶珍(1996)針對肥胖國中學 生研究,顯示性別與個人體重控制行為無關,但不論男、女生有 76% 的人採用正向方法來做體重控制。林宜親(1998)研究指出不論實際 體型為何,多數青少年期望正常體型,多數青少女期望較瘦體型,而 且對外表的關注程度女生是高於男生的。莊文芳(1998)對台北市國 一與國二生的研究顯示,不論是整體或將身體區分為細緻不同部位, 女生較男生產生付負面的身體意象。蘇振鑫(1998)在健康信念模式 探討老年運動行為研究領域中發現,女性知覺運動利益高於男性且有 顯著差異。伍連女(1999)對台北市高職生運動行為的研究有類似結. 47.

(61) 果,發現女生較關注體重與外表;男生較關注體能與健康。一般兒童、 青少年做調查,結果證實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去執型體重控制行為;體 重控制知識、態度都明顯優於男性學童(謝瀛華、蘇千田、林章賢、 洪清霖,1993;李蘭、吳裴瑤,1996) 。黃弈清、吳仁宇(2000)調查 6.5-18.5 歲學生之身高體重等研究發現:女生各年齡層的肥胖大多低於 男生。郭靜如(2000)、蘇玉嬋(2003)指出可能與社會壓力有關,女 生較易知覺自己的體型、外貌是否符合社會大眾所要求,進而使女生 採用節食、禁食等採取不當方式來控制體重。Liebman,Cameron Carson Brown & Meyer(2001)發現女性使用激烈的避免肥胖飲食方法減少 熱量攝取,減少飲食熱量攝取行為勝過男性。McLean & Barr(2003) 在加拿大的調查中,發現 15.3%的女大學生關住自己的體重而且想要 減重。張維揚(2003)針對大學生研究發現以性別預測體重控制行為 時,發現女性的體重控制意圖高於男性。陳怡君(2005)在國民健康 訪問調查(2001)研究中,發現女性較男性有較高比例減重及維持體 重。現代女性因媒體宣染、更嚴苛身材標準加諸自己身上,使女性對 體型產生負面的影響高於男性(陳忠勝,2007;洪梅玲,2011)。 綜合以上所述,許多研究顯示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去執型體重控制 行為;但是有研究顯示性別和體重控制行為無關,因此性別和體重控. 48.

(62) 制行為之影響無一致結論。. (二)年級(年齡) 張淑珍(1987)發現肥胖度高,自認為肥胖者,會較注意食物中 的熱量。Grossman &Putterson(1988)研究發現年齡和飲食自我效能 呈正相關。Gillespie & Achterberg(1989)針對 382 位國中女生所做 的研究,發現體重控制行為與年齡無關。洪建德、鄭淑慧(1992)抽 取台北地國中、高中、專科、大學女學生研究身體意象和飲食行為, 發現大專組、高中組都國中生有較多節制飲食行為。Rodin(1993)研 究指出年齡愈高,愈會執行體重控制。 Levine et al(1994)研究發現 年齡和體重控制無關。 藺寶珍、王瑞霞(1996)在肥胖國中學生體重 控制自我效能研究中,發現年齡與體重控制行為無顯著相關。吳慧嫻 (1996)針對台北縣國中學生體重控制相關研究中,發現年級愈高, 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積極性也愈強。李曉蓉(1997) 、周玉貞(1992)、 林宜親(1998)之研究,發現對體型滿意度不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1999)做國人體型滿意度調查,發現 20-29 歲比 10-19 歲、40-49 歲比 50-59 歲等年齡更在意及重視身材。郭婉萍 (2001)、文星蘭(2004)在專科學生减重意圖研究中,發現年齡與减. 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

Lopez & Manson (1997), “A study of individu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the empowered desktop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