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2) 本研究依據 UTAUT 理論建立一般性路徑關係,並以線性迴歸的 計數計算路徑係數β,探討因素或構念之間「直接影響」的強度,並 未考慮因素間可能的「間接影響」。

(3) 由於統計工具應用的關係,對於「控制變數」的影響,本研究僅 利用層別的技術分別檢驗其路徑關係,並未重新計算其相對複雜的路 徑係數,因此嚴格說起來,這個部份只能算是一種定性的研究

(qualitative analysis)。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以研究主題而言,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將隨科技的演變而呈現出 不同的經營方式,例如使用者亦可透過手機無線上網,手機業者也成 為公眾無線區域網路服務提供者,因此研究的方法與過程將有所不 同。後續研究者若再進行與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相關的研究時,需考 量到不同的連線設備的接受度並非相同,因此必須將科技發展的趨勢 納入研究的範圍內。

(2) 以理論基礎而言,本研究問卷設計主要是利用 UTAUT 模型的量 表加以修正驗檢而來。探討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的接受度。後續研 究者在探討相同主題時,可思考採用不同的科技接受度理論及衡量模

式,進一步對無線區域網路進行接受度研究。並與本研究交叉比對,

驗證彼此的研究結果。

(3) 以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因人力有限,問卷的發放以張貼網路問 卷於BBS 為主,由於 BBS 的主要使用者以學生居多,對於整體樣本 分配不甚平均,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更多的網路使用者進行相同研 究,並與本研究交叉比對,驗證彼此的研究結果,檢視接受度是否會 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4) 以研究結果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除人口統計變項中的「性別」、

「過去使用經驗」與「自願性」和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的「實際使 用」有關,其餘變項的皆無顯著差異。可能與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仍 屬初期,人口統計變項差異不明顯,因此後續研究者亦可採用同樣的 人口統項進行分析,試圖在不同的時間裡,找尋出人口統計變項之間 的差異性。

(5)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的「使用意願」與「實際使用頻率」

沒有顯著的關係,此舉可能與無線網路環境不完善有關,未來在政府 的大力推動下,必使得無線網路環境有長足的發展及改善,後續的研 究者可以針對更多的網路使用者進行相同研究,並與本研究交叉比 對,驗證彼此的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邱皓政著,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二版,

五南書局,2004

[2] 桑任榮(2002),公眾無線區域網路(PWLAN)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 究:以曜正科技台北地區使用者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 系碩士論文

[3] 麥孟生(2000),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 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孟功(2001),校園無線區域網路(WLAN)-科技接受模式(TAM) 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曾一原(2005),員工對企業線上學習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中鋼 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 張紹勳(2002),兩性採用資訊科技的徑路比較,管理評論,21(4),

頁 19-45。

[7] 覃業明(2000),科技接受度模型之實證研究—以國內醫療網站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張鴻昌(2005),員工對企業內部網路接受度之研究-以中鋼公司 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 蔡明珊(2003),日本、韓國「無線」驚喜,Cheers,031,2003/04/01 [10] 趙珮如(2003),醫療產業員工之資訊科技接受模式─以中南部地 區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劉書蘭(2001),消費者採用行動商務之行為研究-以行動銀行為 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Adams, D.A., R.R.Nelson & P.A.Todd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 pp.227-250.

[2] Agarwal, R. & J.Prasad (1997).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28, pp.557-582.

[3]Agarwal, R., & J. Prasad(1999).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germane to the acceptanc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Vol. 30, No.2, pp.361-391

[4]

Ajzen , I. , & T. J , Madden (1986) .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22 , pp.453-474.

[5] Ajzen, I. (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pp.179-211.

[6] A.Senn James (2002),The Emergence of M-commerce,Computer,12, pp.148-150

[7] Chau, Y. K. (1996) ,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ptance of CASE by systems developer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30 ,pp. 269-280.

[8] Chen, L.D., M.L. Gillenson & D.L. Sherrell (2002).Enticing online consumer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 39, pp.705-719.

[9]Davis, F.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s. Ph.D.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10]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pp.319-340.

[11] Fishbein, M. &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Boston, MA.

[12] Igbaria M., J. Iivari & H. Maragahh (1995).Why do individuals use computer technology? A Finnish case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9, pp. 227-238.

[13] Lu June,Chun-sheng Yu,Chang Liu,James E.Yao(2003),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wireless internet,Electronic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Policy,V13,pp.206-222

[14] Legris, P., J. Ingham, & P. Collerette(2003). 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40, pp.191-204.

[15] Margherita Pagani (2004),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multimedia services.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V18 ,N3,pp.46-59

[16]Moore, G..C.& I. Benbasat (1991) .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 2, pp.192-222.

[17] Peter J.P. & J.C. Olson, 1999,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McGraw-Hill, New York.

[18] Taylor, S., & P. Todd,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 6, No. 2, pp.144-176.

[19] Taylor, S., & P. Todd, 1995, “Assessing IT usage: the role of prior experience”, MIS Quarterly, 12, pp.561-570.

[20] Venkatesh, V. & F.D. Davis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Vol.27, No.3, pp.451-481.

[21]Venkatesh, V., M.G.Morris, G..B.Davis & F.D.Davis (2003).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pp. 425-478

[22] Wu Jen-Her, Shu-Ching Wanga(2005).What drives mobile commerce?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2 ,pp.719–729

相關網站

[1]無線上網點難成面 WiMax 建置觀望味濃,CPRO 資傳網

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8833

[2] 行動電話+無線網路 雙網手機時代就要來了嗎?,東森新聞報 2004/04/23

http://www.ettoday.com/2004/04/23/10846-1620503.htm

[3]行動台灣應用推動計畫

http://www.pwlan.org.tw/

[4] NICI「M 台灣計劃」

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general/guest-cnt-bro wse.php?cnt_id=371

[5]校園暨業者/示範區無線寬頻漫遊說明

http://www.aci.iii.org.tw/roaming/

[6]報告:國內無線上網人數持續成長,23/02/2006,CNET

http://taiwan.cnet.com/news/comms/0,2000062978,20104641,00.htm

[7] 2004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年中報告出爐,劉哲文

http://www.twnic.net.tw/NEWS4/50.html

[8]校園無線漫遊機制整合實驗與推廣計畫,NTP 電信國家科技計畫

http://wlanrc.nchc.org.tw/index3-1.htm

[9]e-Taiwan 數位台灣計劃網站

http://www.etaiwan.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etaiwan/e2008/index.p hp?sn=1

[10]台北市信義商圈無線入口

http://wlan.taipei-elife.net/

[11]中華電信 WLAN 無線上網

http://pwlan.hinet.net/index.html

[12]So-net WLAN

http://www.so-net.net.tw/service/wlan/

[13]Free-UP,鉅坤科技

http://www.free-up.net/05freeup/

[14]我國寬頻用戶數正式突破 300 萬戶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79

[15]研究:公眾 Wi-Fi 收費困難,CPRO 資傳網

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29659

附錄一 研究問卷原稿

台灣經濟部近年來積極推動“M 台灣計畫",期望藉由行動 服務、行動生活、行動學習等無線寬頻應用為主軸,將台灣 建置成一個行動科技島,並帶動無線上網用戶,進而提升台 灣的行動商務應用競爭力至全球前 5 名。

【以下為無線區域網路上網的相關敘述】

使用者利用具有無線裝置的個人電腦或手持設備(例如,

PDA、手機…等)連結無線區域網路接取器( Access Point,

簡稱 AP ),以使用網際網路來從事網頁瀏覽、購物消費、資 料搜尋、影音多媒體傳輸、遠距教學、即時新聞等各種線上 服務。

您好:

這是一份純學術問卷,目的是在瞭解使用者對於無線寬頻上網接 受度之研究。您的寶貴意見對本研究十分重要,亦對學術界有莫大的 貢獻;所有資料僅供統計分析之用,絕不個別對外展示,請您可以放 心填答。填答完畢後,請仔細檢查是否有所遺漏,非常感謝您的耐心 協助。

敬祝 平安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252000#4653 指導教授 郭倉義 博士 研究生 趙友甄 敬上 m934011045@student.nsysu.edu.tw

第一部份

第二部份

請根據您以下題目之敘述,選出最符合您目前的網路使用習慣:

請問您通常使用哪一種方式上網 (可複選):

使用撥接上網 使用有線寬頻網路上網 使用家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 使用公眾無線區域網路上網

有關無線網路的使用頻率,請問以下的敘述中,何者最接近您的實際使用情況:

每天使用超過 2 小時 偶爾使用,每週使用不超過 5 小時 除非必要,否則極少使用 根本不使用

除了無線網路外,在連線設備的使用方面,請問以下的敘述中,何者最接近您目 前的使用狀況(可複選):

利用個人電腦連接無線網路上網

利用手持設備(PDA、手機等)連接無線網路上網 沒有用過無線網路上網

請問您曾利用無線區域網路從事哪些活動?(可複選)

從來沒有 金融交易(如:轉帳或信用卡付款) 投資(如:股票下單等) 購物(如:購物網站的商品訂購或拍賣網站下標等)

線上服務(如:收發 e-mail、網路訂位、線上遊戲、資料查詢) 第三部份

以下資料僅作為整體分析之用,不會作個別之展示,敬請詳細填答 (1) 請問您的性別是:

男性 女性 (2) 請問您的年齡:

18-25 歲 26-35 歲 36-45 歲 46-55 歲 56 歲以上 (3) 請問您的教育程度:

國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碩、博士 (4) 有關無線網路使用經驗:

從來沒有 一年以下 一~三年 三~五年 五年以上 (5) 假設連線品質優良,請問您對於在公眾區域使用無線區域網路的付費意願 使用者付費很合理 不應該收費 無意見

(6) 目前坊間業者(如:中華電信)針對公眾區域無線網路收費方式以分鐘計,每 分鐘新台幣一元,請問您覺得此費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