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TPB)、TAM 和 TPB 整合的模型(C-TAM-TPB)、電腦使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創新擴散理論(IDT)、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的新架構(圖 2-4)。

圖 2-4 UTAUT 理論架構

UTAUT 模型把相關文獻中所提出的論點整合成四個主要的構面 (core determinants):「對績效的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對 付出的期望」 (Effort Expectancy/EE)、「社群影響」(Social Influence)、

「配合的情況」(Facilitating conditions),以及四個控制變數:「性別」

(Gender)、年齡(Age)、經驗(Experience)、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

實證結果顯示,這個新架構對科技使用行為的解釋力高達 70%,比過 去所知的任何一個模型都有效。

現就UTAUT 模型的四個主要構面以及控制變數內涵說明如下:

一、對績效的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

係指「使用者感覺使用系統可幫助其獲得工作績效的程度」,

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中整理出五個子構面(sub-dimension): 「知覺 有用性」 (TAM/TAM2/C-TAM-TPB)、「外在動機」 (MM)、「工作相 關」 (MPCU)、「相對優勢」 (IDT)、「對成果之預期」(SCT)。Venkatesh et al. (2003) 認為期望效用是“使用系統後可以獲得顯著的獎勵

(Rewards) ",由過去的研究可知,性別以及年齡的差異對於績效期 望的影響較顯著,因此追求績效的男性工作者或年輕工作者會較其他 族群來得突出。

二、對付出的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

係指「個人認為使用系統的容易程度」,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 中整理出三個子構面(sub-dimension):「知覺易用性」(TAM/TAM2)、

「系統複雜度」(MPCU)、「操作簡單性」(IDT)。這意指資訊系統的 設計是否可以讓使用者容易使用是接受資訊科技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功能操作是否清楚且容易被瞭解、使用者是否容易使用無線網路 上網等等都是決定系統是否容易使用的因素。Venkatesh et al. (2003) 認為個人對使用系統的努力期望會因性別、年紀有所差異,通常女性 或是年紀較長者較顯著,但這些影響都會隨著使用經驗增加而減少。

三、社群影響(Social Influence)

係指「個人知覺到對其重要的人認為他應該使用新系統的程 度」,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中整理出三個子構面(sub-dimension):「主 觀規範」(TRA、TAM2、TPB/DPTB、C-TAM/TPB)、「社會因素」

(MPCU)、「公眾形象」(IDT)。

所謂的「主觀規範」係指「當事人被週遭的人所賦予的某種形 象」、或者「當事者被認為應該如何…」。「主觀規範」會促使當事人 產生行為意願(BI)的論點首先由 Fishbein & Ajzen 在 TRA 裡提出

(1975),其後經過許多學者的討論,也出現過不同的結果。Taylor 和Todd(1995)發現「主觀規範」的確會使當事人產生行為意願,

而Mathieson(1991)和 Davis et al(1989)則認為兩者關係並不顯著。

按照Davis 等人的看法(Davis et al.,1989),「主觀規範」力量的強弱 與探討主題所處的環境關係密切,例如大學校園內,同為 MBA 學生 的族群內,「典範認同」的力量較弱;企業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內 的同事與同事之間,「主觀規範」的力量則較明顯。

「公眾形象」「當事人自認某種形象有利於維持或提升自己在團 體中的地位」(Moore and Banbasat, 1991),由於當事人所希望樹立的 形象或印象通常與團體所認同的典範有關,因此,所謂「公眾形象」

與「典範認同」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Venkatesh, et al.,2000)。

Venkatesh et al. (2003) 認為社群影響與使用意向之間的關係會 受到性別、年齡、經驗與自願使用等的干擾因素影響。此外,社群影 響對年長工作者是很顯著的影響,若以性別來區分,女性工作者會容 易受到高階主管態度與同事的態度所影響。但這些影響通常是剛開始 使用才會發生的,使用一段時間後,社群影響對使用意願並沒有顯著 的影響。

四、配合情況(Facilitating Conditions)

係指「個人所感受到組織、技術上相關設備對系統使用的支持程 度」,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中整理出三個子構面(sub-dimension):「知 覺行為控制」(TPB/DTPB、C-TAM-TPB)、「促進條件」(MPCU)、「相 容性」(IDT)。其中所謂「知覺行為控制」的部分泛指使用者對系統 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認定,也就是使用者對自己能否操作系統 的判斷;「促進條件」是指客觀環境所提供的技術協助;「相容性」則 是系統與組織價值的「一致性」(consistency)。因此,配合情況是指 組織與技術架構支援使用者使用系統,包括電腦軟硬體的支援或系統 操作上的幫助等等 (Venkatesh et al. 2003;Thompson et al. 1991) 。經 驗與年紀是配合情況與行為間的干擾因素。總言而之,Venkates et al.

(2003) 考量經驗、性別、年紀、使用者的目的在強調不同的情境下,

個人接受與採用IT 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必須考量這些干擾因素對導 入策略作適當的修正。表2-2 為各構面的子構面及其定義整理。

五、控制變數(Moderators)

在上述四個主要構面(core determinants)外,UTAUT 的理論架 構裡尚有四個影響顯著的控制變數:性別(Gender)、年齡(Age)、使用 經驗(Experience)以及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等。

過去的相關研究裡不乏對這些變數的討論,以性別因素(Gender)

為例,許多研究指出不同的構面對BI 的影響與性別有關,像是:在

「對績效的期望」(PE)對「使用意願」(BI)的影響方面,女性比 男性明顯,同時由於女性比較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社群的影響」

(SI)也較明顯(Venkatesh and Morris, 2000)。UTAUT 則更進一步 交叉分析其他相關變數(如年齡)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兩個 以上變數的複合作用(complex interaction)會使影響更為顯著。例如:

在PE 對 BI 的影響方面,在只考慮性別的情況下,男性比女性明顯,

如果加入年齡因素,則年輕的男性又比其他族群明顯;在「對付出的 期望」(EE)對 BI 的影響方面,女性則比男性明顯,特別是缺乏電 腦使用經驗的年輕的女性;而在SI 對 BI 的影響方面,女性也比男性 明顯,特別是在非自願情況下、又缺乏電腦使用經驗的年長的女性;

或者SI 對年齡較大的員工影響較明顯,而這種影響的強度會隨使用 經驗的累積而遞減(Venkatesh ,et al., 2003)。

Venkates et al. (2003) 認為 UTAUT 模式的目的在提供管理者的 使用工具,管理者可以使用UTAUT 來衡量新科技的引入,並預測與 解釋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行為。事實上,無線寬頻網路也是資訊科 技應用之一,本研究利用UTAUT 模式的各個構面來探討接受與使用 無線寬頻網路的動機,並結合外在控制變數,如:性別、年齡等來探 討網路使用者接受與使用無線寬頻網路的模式。

表 2-2 UTAUT 組成構面及子構面與其定義 資料來源:Venkatesh et al. (2003)

第三章 研究過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綜合上述的文獻回顧,本研究架構可以整合如圖 3-1。其中所謂 的「接受度」是指「使用意願」(BI)和「實際使用」(AU)的強度;外 部變數由UTAUT 模型中的四個主要構面所組成;控制變數方面,依 照UTAUT 模型,包括性別(Gender)、年齡(Age)、教育程度

(Education)、使用經驗(Experience)、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 )五個 項目。

圖3-1 研究架構

整體來說,本研究與 UTAUT 模型最大的不同在於「時間序列」

以及部份外部變數的內涵。在時間序列方面,UTAUT 就特定的應用 軟體對同一參與者施以訓練,並且在訓練前後進行三個時間點的測 試。由於使用者對於該軟體的「熟悉」程度會隨時間點的變化,可據 以測量「使用經驗」對各構面的影響。但是本研究僅有一個時間斷面,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社群的影響 配合的情況

外部變數

使用意願 (BI)

實際 使用行為

性別 年齡 過去使用經驗

自願性 教育程度

因此此種形式的控制變數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本研究所指的「使用 經驗」為個人自評其過去的使用習慣 (Venkatesh et al., 1996)。

第二節 變數定義

本研究之變數包括對績效的期望、對付出的期望、社群影響、配 合情況,而性別、年齡、使用經驗與自願性是干擾變數,本研究將針 對各變數進行操作化定義整理如表3-1 所列。

表3-1 各變數操作化定義整理

變數 操作化定義 參考文獻

對績效的期望 個人相信使用無線區域上 網可以增加從事線上相關 活動(例:資料搜尋、網路 購物…等)的效率

Venkatesh et al. (2003)

對付出的期望 個人認為無線區域上網是 否容易了解及使用。

Davis (1989) 、

Venkatesh et al. (2003) 社群影響 個人察覺其所重視的人(主

管、客戶、家人、朋友)的 態度認為他或她應該使用 無線網路上網,或其所重視 的人(主管、客戶、家人、

朋友)使用無線上網的行為 對個人的影響。

Venkatesh et al. (2003) Thompson et al. (1991)

配合情況 個人相信現有的組織與技 術架構都支援無線區域網 路的使用。

Thompson et al. (1991) Venkatesh (200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三節 量表設計

本研究屬驗證性之實證研究,因此,本研究擬透過問卷調查的方 式檢測本研究之架構。在確定研究變數之後,本研究依據操作性定義 來予以設計問卷。

本研究之問卷主要根據本研究架構而分為三部份,分別是「網路 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接受度」、「使用者自評網路使用習慣」、

「個人基本資料」。本研究問卷所使用之量表,主要採行Davis(1989) 發展的科技接受模式量表及Venkatesh, et al.,(2003)的UTAUT模型中 所整理出的問項(items)為基礎,因此沒有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方面的問題。

在「使用意願」(BI)的部份,由於 UTAUT 的問卷內容係以調查

「後續不同時段的使用意願」為主,與本研究的主題特性不符。因此 本研究在BI 部分的問卷內容完成參照 TAM2,除依主題特性改以適 當的文字替代,未另加修訂。其餘有關「對績效的期望」、「對付出的 期望」、「社群的影響」以及「配合的情況」等外部變數部份,除了取 材自相關文獻外,並按原問項的精神,局部修飾其語意,使符合研究 主題的特性。最後整理成以包含20 個問項的量表原型(prototype),

所有問項均採用李克特五點尺度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問項的 陳述方式採用正向問法,其中: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普 通, 4=同意,5=非常同意。而外在變項,則以一般類別尺度處理。

表3-2 為本問卷設計之結構。完整的問卷,請參考論文附錄一。

表3-2 正式問卷結構表

第四節 量表測試

在實際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前,為了提高量表的品質與有效程 度,通常會先就小樣本進行前測(pretest),其目的包括:(1)確認 個別問項的語意、語氣,避免混淆;(2)檢驗問項間的相關性,剔除 重覆或不相關的問項,簡化問卷,避免受訪者心理上的排斥,提高問 卷信度、效度;(3)了解可能的變異量,據以決定實地進行問卷調查 時所需的樣本數。

就本研究而言,原型量表的內容取材自文獻資料,在套用的過程 中,除了翻譯本身可能有的語意問題外,部分用辭也因配合研究主題

就本研究而言,原型量表的內容取材自文獻資料,在套用的過程 中,除了翻譯本身可能有的語意問題外,部分用辭也因配合研究主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