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90-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1. 中華民國區域發展學會(1993),「新竹科學城發展計劃-產業環境整體規劃專題 研究」。

2. 吳美雲(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訪台大建城所夏鑄九、劉可強教授〉,

《漢聲雜誌》,74 期,頁 25,台北市:漢聲雜誌社。

3. 吳綱立,1998,〈台灣地區推動永續社區理念的機制困境及因應策略〉,1999 年 度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II-C-3-1 至 II-C-3-8,中華 民國都市計畫學會主辦。

4. 吳綱立(1999.03),〈營造家園認同感對科學城規劃的意義:以歸國高科技人員 的經驗為例〉,頁155-158,第三屆建築生產及管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5. 吳綱立(1999.05),〈營造家園認同感對促進科學城永續發展的意義:國內科學 城管理的困境與契機〉,頁B7.1-9,第二屆青年環境共生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6. 吳書萍(2001),《應用「靈敏度模型」評估社區永續性-平等里個案之探討》,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李永展(1996),〈社區環境之永續發展〉,《社區發展季刊》,73 期,頁 106-113。

8. 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台北:詹氏書局。

9. 李永展(2004),《永續社區之建構 環境正義及生物多樣性之觀點(I)》,行政 院國科會研究成果期中報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10. 李宗勳(2004),〈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第十期,頁25-62。

11. 沈道剛(2002),《科學園區員工住宅需求及通勤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 為例》,東華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東之春(2004),〈建設健康社區的理念和實踐〉,《上海預防醫學雜誌》,第十六 卷第十期。

13. 林憲德(1996),《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 系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4.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15. 姜書萍(2005),《台灣都市社區邁向永續發展之個案比較研究:台北市芝山岩 社區與台南市金華社區》,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6. 施鴻志、解鴻年(1996),《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作業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 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7. 洪芳傑(1999),《科學園區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 園區為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洪敬婷(2004),《參與式社區規劃使用後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聯華 電子之安居計畫-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夏太偉(2004),《社區服務與管理》(初版),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20.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21. 徐村和(1998),〈模糊德爾菲層級分析法〉, 《模糊系統學刊》,第四卷,頁 59-72。

22. 張瑋寧(1996),《高科技人口住宅市場NBER 模型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莊錦爐(1998),《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員工住宅需求對周邊住宅房地產影響之研 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莊文嘉(2004),《環境風險認知與住宅選擇行為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為 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郭瑞坤、余泰魁(2000),〈高雄市鹽埕區住宅環境品質之研究-供給者與需求 者之認知比較分析〉,《中華管理評論》,Vol.3,No.1,頁 133-148。

26.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市:詹氏書局。

27. 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高雄

28. 傅宗懋(1992),《台北市社區守望相助對犯罪預防之影響》,台北市:市政建設 專題研究報告第225 輯。

29. 彭仁信(1994),《李克特式量表中選項問題之探究:以學生在疏離量表上的反 應行為研究案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30. 程世丹(2004),〈生態社區的理念及其實踐〉,《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第 37 卷第 3 期。

31. 黃玲珠(1984),《台北縣居住環境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黃怡萍(1992),《住宅鄰里品質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都 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黃書禮(1996),《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 市發展局委託計畫,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34. 黃若帆(2003),《以 Logit 模型探討科技人員住宅選擇之研究》,中華建築與都 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楊弘任(2005),《台灣的社區與組織》,台北:揚志文化。

36. 詹世州(2002),《探討「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 究-以台南縣生態社區之發展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

37. 廖耀東(1992),《台北都會區環境品質及其改善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 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劉松癸(2002),《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南華大學環境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出版社。

40. 蔡宏進(2002),《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台北:唐山出版社。

41. 蔡美戀(2002),《鄉鎮層級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之研究》,中山公共 事務管理碩士論文。

42.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修訂三版),台北:三民出版社。

43. 鄧振源(2001),〈層級分析法〉,《計畫評估:理論與實務》,華梵大學工業管理

學系,台北。

44. 盧禹璁(1998),《一個模範都市社區之社區意識形成過程研究-以台南市金華 社區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45. 盧禹璁(2005),〈社區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金華社區為例〉,嘉南藥 理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研討會。

46. 蕭新煌等著(2003),《永續台灣 2011》(第一版),台北市:天下遠見。

47. 賴奎魁、劉松癸、黃筱霈(2002),〈居住環境品質之衡量〉,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第38 屆年會暨第 8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

48. 關華山(2003),“永續社區的基石”,社造理念課程,東海大學。

49. 鐘懿萍(1995.10),〈台灣地區高科技人口住宅遷移決策對區域均衡發展之影響

-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頁11-1〜11-21,海峽兩岸都市規劃學術研討會。

50. 鐘懿萍、張瑋寧(1995.11),〈高科技人口住宅需求之研究〉,頁 5-1〜5-11,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一九九五年年會及論文發表會。

【外文參考書目】

1. Barton(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2. Beatley, Timothy (1998),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Burby, R. J.

(ed.), Cooperating with Nature, 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 Chris Maser C.,1997,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St. Lucie Press,U.S.A.,頁 XV.

3. Graham A. Tobin(1999), “Sustainability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the holy grail of hazards planning? ” , Environmental Hazards 1. pp. 13-25.

4. Ishikawa, A., Amagasa, T., Tamizawa, G., Totsuta, R.and Mieno, H.(1993), “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 Fuzzy Set and Systems55, pp.241-253.

5. Jeffrey C.Bridger,A.E.Luloff(1999), “Toward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5, pp. 377-387.

6. John A. Meech. etc.(2006), “Transformation of a derelict mine site into a sustainable community: the Britannia projec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4, pp. 349-365.

7.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3),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8.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4), Skill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9.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5), Creat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10. Roseland, Mark. Eds.(1998),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Resources for citizens and their government, 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s.

11. Roseland Mark(2000), “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objectives ”, Progress in Planning 54,

pp.73–132.

12. Saaty, T.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 New York.

13. Saaty, T.L.(1986), “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From linear hierarchies to nonlinear networks ”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6(1),

pp.229-237.

14. Sustainable Seattle(1993),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 Report to Citizens on Long -Trends in Our Community. U.S.A.: Sustainable.

15. Sustainable Seattle(1998),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 16. S.Hatfield Dodds(2000), “Pathway and paradigms for sustaining human

communities-some thoughts for community designers”, in. R. Lawrence(ed.), Sustaining Human SettlementA Challen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Urban International Press, Newcastle-upon-Tyne Uk, pp.28-54.

17. Sir John Egan(2004), The Egan Review: Skill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UK:RIBA Enterprise Ltd. (李永展於 2005 年翻譯,書名為「建構永續社區的 技能」,五南出版社).

18.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Resource Package: Table of Contents Ontario Round Table o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http://sdss.geog.ntu.tw.

19. John A. Meech, etc.(2006), “Transformation of a derelict mine site into a sustainable community:the Britannia projec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pp.349-365.

20. Woodrow W. Clark(2006), “Partnerships in creating agi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i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pp.1-9.

21. Young, M. D.(1992), “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Use, ” Great Britain:

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附錄二 第二階段問卷調查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問卷

問卷包含三部分:

壹、基本資料 貳、填寫說明 參、問卷填寫及準則因子釋義 壹、基本資料

一、性別:□男 □女

二、年齡:□20(含)歲以下 □21〜30 歲 □31〜40 歲 □41〜50 歲 □51〜60 歲 □61 歲以上 貳、填寫說明

ㄧ、此部份為分析層級程序法(AHP)問卷,在勾選之前請先按因子之重要性程 度排序,以提高勾選時之一致性;再請就兩兩要素進行比較,依其相對重要 程度進行勾選。

二、其比值全依個人之專業素養主觀認定。

三、範例說明:

(一)因子之排序:當您決定購買車子時,假設將考量三項因子(1)價位、(2)

性能、(3)車型,若填寫為( 1 ) ≧ ( 3 ) ≧ ( 2 ),則表示其重要程度為「價 位」≧「車型」≧「性能」。

(二)因子相對重要性勾選:以下表為例,勾選代表之解釋意義為:

1.價位比性能的重要程度為 8:1,即價位比性能重要 8 倍。

2.價位比車型的重要程度為 4:1,即價位比車型重要 4 倍。

3.性能比車型的重要程度為 1:4,即車型比性能重要 4 倍。

強 度 比 例

強 弱 影

響 因 子

9 : 1

8 : 1

7 : 1

6 : 1

5 : 1

4 : 1

3: 1

2: 1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影 響 因 子

價位 性能

價位 車型

性能 車型

您好:

這是一份關於「科技人員社區評價」之問卷,本研究希望借重您的專業知識與經 驗,評價出最佳之住宅社區,並作為住宅社區朝向永續發展之重要參考。本研究亟需 您的協助與指導,在此懇請您百忙中撥冗惠賜卓見。本調查純為學術之用,問卷填寫 內容絕不對外公佈。

敬祝 研安

研究單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

指導教授:解鴻年 教授 研究生:黃燕萍 敬上 聯絡電話:(03)5374281 轉 6658 Email:apple19801117@yahoo.com.tw

、問卷填寫及因子釋義

本問卷之階層關係圖如下所示。請依您對住宅社區之瞭解與專業經驗,請您 在適當的位置打勾即可(單選)。

ㄧ、第一層級各構面間相對重要程度之比較

(ㄧ)影響「住宅社區永續發展之評價」的構面因子包括「1.社會構面」、「2.自 然環境構面」、「3.生活使用構面」、「4.經管、服務構面」、「5.科技構面」。

1.請按重要程度將影響「住宅社區永續發展之評價」的五構面因子代號依 序排列:( )≧( )≧( )≧( )≧( );

2.依據上述之順序,請您勾選各構面之相對重要程度性:

強 度 比 例

強 弱 構

面 因 子

9 : 1

8 : 1

7 : 1

6 : 1

5 : 1

4 : 1

3 : 1

2 : 1

1 : 1

1 :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構 面 因 子

社會 自然環境

社會 生活使用

社會 經管、服務

社會 科技

自然環境 生活使用

自然環境 經管、服務

自然環境 科技

生活使用 經管、服務

生活使用 科技

經管、服務 科技構面

¦ 因子釋義

1. 社會構面:意指人類與社會,人類指個體所擁有的技術、教育、健康能力等;而社 會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連結,從家庭、朋友、鄰居關係而延伸到社 會網絡等。

2. 自然環境構面:包含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的服務等。自然資源是人類從自然環境中 擷取而供人類使用的物質;生態系統的服務則是自然界元素對人類的支 持與貢獻。

3. 生活使用構面:住宅社區永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目標是空間的有效利用。

4. 經營管理、服務構面:永續社區必須動員居民與政府的力量。

5. 科技構面:現代化及科技化的時代,數位科技化是未來的生活趨勢。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90-1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