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11111111111111

(2)

111111111111111

(3)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之研究

Study on Evaluation Model for Community of High-tech Employees

系 所 別: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 M09305027 黃燕萍

指導教授: 解鴻年 副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八 月

(4)

111111111111111

(5)
(6)

111111111111111

(7)
(8)

111111111111111

(9)
(10)

111111111111111

(11)

謝 誌

論文的完成,象徵人生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撰寫謝誌的同時,所湧現的 回憶實難一言道盡。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

感謝 指導教授解鴻年老師的敦敦教悔,不論是專業領域或是治學方法及待人接 物上都深感受益良多,感謝之意溢於言表,僅在此致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

感謝 王維民老師的悉心指導以及江崇誠老師、胡太山老師等師長的照顧,在論 文寫作的期間,亦因為您們的指導與鼓勵,使學生受益匪淺。

感謝 施鴻志老師、李威儀老師、陳天佑老師在口試期間不辭辛勞撥冗指導,提 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此至上萬分的感激與謝意。

感謝 冠位老師,時時刻刻給予距離隔絕不了的鼓勵與加油聲。

感謝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所有好友的支持與協助,Kong、Jesse、

Yenchin、Stella、John Lin、Changyu、Sharon、Tienen、Fgu、Masra、

Diana、Apon、Binchinj、Erinugly、Jerwe…。

感謝 我最愛的家人給予的支持,帥帥老爸、可愛老媽、帥老弟、美麗小妹,我 永遠愛你們。

燕萍 誌於 中華大學 2006.07

(12)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名稱: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之研究

畢業時間:2006 年(九十四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黃燕萍 指導教授:解鴻年 論文摘要: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僅是當代全球共通的議題,亦是人類 生活追求之典範,其目的在於確保人類自然福祉、兼顧社經與環境發展,以有效 提升集居生活品質;在台灣,若欲探討集居環境與其之對應,住宅社區於實際發 展中著實扮演著基礎建構之重要角色。台灣社區由農業轉變至現代化社會,並在 二十一世紀進入高科技和跨國商業為中心的全球社區,永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之建立是地區、社會,甚至於國家之重要基礎與未來的理想。而,

都市社區居民的互動、歸屬感等生活文化亦隨著人口組成因素、高密度化已轉變 為重視私密與安全性及人際關係上的疏離現象,同時包含有面臨社會、文化及環 境生態等新發展的挑戰,而朝向多元與複雜。為落實「全球思考、地方行動」之 概念,本研究以新竹地區具代表性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為對象,藉由探究其社會 文化、生活環境、經營管理等面向,建立住宅社區永續發展之評價模式,以作為 整體目標邁進之有效導引。是以,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成果與文獻,

歸納整理住宅社區於發展上所應考量之關鍵方向(如人文社會、自然環境、生活 品質、空間使用...等),以科技人員重視程度問卷調查篩選重要影響準則因子,

進而透過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之操作,計算影響準則 因子之權重與重要性排序,以建立整體評價模式。實證部份則選定新竹地區三個 具高同質性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個案進行評價。此研究結果將提供科技人員住宅 社區落實永續發展一具客觀之量化分析工具及規劃者未來規劃設計上對於影響 準則因子優先順序之具體參考及重要基礎導引。

【關鍵字】:永續住宅社區、科技人員、層級分析法、評價模式

(13)

Abstract

School: Chu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itle: Study on Evaluation Model for Community of High-tech Employees Time: June 2006

Researcher: Yen-Ping Huang Adviser: Hung-Nien Hsie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 global issue, but also a paragon which human being pursuits. It is aiming to promote quality of life and ensure human welfare whilst concern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If to discu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corresponding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fundamental framework. Taiwan has transformed from agriculture to modern society, and entered hi-tec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ty in 21st centu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deal to build up the foundation and future of a region, a society, or even a country. However in urban communities,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ts, feel of belonging and other livelihood cultures have become dispersed because of high-density living and demographical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challenges of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has also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and complex.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a of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this study uses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of high-tech workers as the case study, and tried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by investigating their socio-culture, living environm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reviewed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s and achievements, sorted key directions for developing residential community (eg.

Socio-culture, nature environment, living quality, space usage, etc.), choosing important factors b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 for high-tech workers. Finally the study u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calculate and sort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affecting factors, in order to establish overall evaluation model. Case studies adopted three high-tech worker communities for individual evalu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ill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communities by providing planners an objective quantification analytical tool with concerning on various affecting factors.

Keywords:Sustainable Community、Technology Employe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valuation Model

(1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範圍...4

第三節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6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與意義...6

第二節 永續發展概念應用於住宅社區...9

一、住宅社區發展之論述與概念...9

二、住宅社區環境品質永續評量指標...10

三、永續住宅社區的定義與發展面向...13

第三節 科技人員與住宅社區相關研究...28

第四節 研究方法...30

一、問卷調查...30

二、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32

第三章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之準則因子初擬 ... 37

第一節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之相關影響準則因子...37

第二節 評價準則因子篩選...41

一、問卷調查...41

二、問卷統計及結果分析-重視程度...42

三、問卷統計及結果分析-滿意程度...44

(15)

第三節 小結...46

第四章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 47

第一節 評價模式之準則因子權重計算...48

一、問卷調查...48

二、結果分析...50

第二節 個案評價...56

一、住宅社區個案之評價...63

二、結果分析...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6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72

參考文獻...73

附錄一 第一階段問卷調查...79

附錄二 第二階段問卷調查...80

(16)

表目錄

表2- 1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6

表2- 2 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指標體系表...12

表2- 3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之相關研究...28

表2- 4 AHP 評估尺度意義...33

表2- 5 N 階數與隨機指標 R.I.值 ...35

表3- 1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之影響準則因子...37

表3- 2 問卷內容說明...41

表3- 3 重視程度問卷數據資料統計表...43

表3- 4 滿意程度問卷數據資料統計表...44

表4- 1 層級分析問卷內容說明...48

表4- 2 等距分級尺度表...48

表4- 3 專家一致性檢定表...49

(17)

圖目錄

圖1- 1 研究範圍示意圖...4

圖1- 2 研究流程圖...5

圖2- 1 永續社區發展架構圖...15

圖2- 2 永續社區的組成因素...17

圖2- 3 AHP 法層級結構圖...33

圖3- 1 準則因子重視程度調查統計圖...43

圖3- 2 準則因子滿意程度調查統計圖...45

圖3- 3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46

圖4- 1 研究流程圖...47

圖4- 2 構面因子權重分布...51

圖4- 3 社會構面影響準則因子權重分布...51

圖4- 4 自然環境構面影響準則因子權重分布...52

圖4- 5 生活使用構面影響準則因子權重分布...53

圖4- 6 經營管理服務構面影響準則因子權重分布...54

圖4- 7 科技構面影響準則因子權重分布...55

圖4- 8 實證社區地理位置示意圖...56

圖4- 9 安居社區土地使用分區圖...57

圖4- 10 家園社區土地使用分區圖...58

圖4- 11 社區建築(上邊坡)...59

圖4- 12 社區建築(上上邊坡)...59

圖4- 13 聯華山莊土地使用分區圖...60

圖4- 14 社區建築...61

圖4- 15 社區游泳池...61

圖4- 16 社區建築...62

圖4- 17 社區開放空間...62

(18)

111111111111111

(19)

第一章 緒論

新竹為台灣高科技重鎮,是科學城計畫中科技人員社區之指定區域;然園區 能提供住宅有限,科技人員必須對外尋找適合居住之環境,因此開發高級住宅 區,提供高級管理人員、科技人員住宅及所需之生活服務設施,乃是ㄧ重要發展 對策。而面對住宅需求之殷切,近年來私人開發產品規劃多針對科技人員人口特 質上之考量,故在設計考量因素上特以強調數位光纖、安全、節能、便利以及現 代化科技之住宅管理等。由此可知,科技人員在住宅需求的考量上比一般家戶考 慮較多,因此,有必要針對科技人員住宅社區探討其邁向永續發展之重要影響準 則因子並建立一套評價模式以落實。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因 應 居 住 環 境 未 來 發 展 的 思 考 與 探 討 , 世 界 各 國 無 不 受 永 續 發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的影響與導引。台灣的社區由農業轉變至現代 化社會,並在二十一世紀進入高科技和跨國商業為中心的全球社區,因此,住宅 社區朝向永續發展是地區、社會,甚至於國家之重要基礎與未來的理想。現今住 宅社區居民的互動、歸屬感等生活文化亦隨著人口組成因素、高密度化已轉變為 重視私密與安全性及人際關係上的疏離現象,同時包含有面臨社會、文化及環境 生態等新發展的挑戰,而朝向多元與複雜。

一、研究動機

以下分別以「永續發展概念與住宅社區」、「全球思考、地方行動」之落實,

說明本研究動機:

(一)永續發展概念與住宅社區

永續發展在於能確保人類自然福祉,須能將社經與環境互動加以緊密結合,

以有效提升集居環境生活品質;在台灣,若欲探討集居環境與其之對應,住宅社 區於實際發展中扮演著基礎建構的重要角色。隨著聯合國組織對永續發展觀念的 提倡與推行,世界各國無不針對居住生活環境進行相關研究,以期能落實於實際

(20)

發展並作為有效的引導。故,思索於永續發展潮流之因應,滿足居住生活品質之 永續社區的建立有其必要。

(二)「全球思考、地方行動」之落實

為落實永續發展之「全球思考、地方行動」概念,本研究思索於新竹科學工 業園區的發展所伴隨而生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由於經濟發展快速,國民所得隨 之增加,住宅需求條件亦由以往量的課題改變為增加對永續發展的要求,其隨著 人口組成相關基本屬性的不同,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亦不同,順應此發展趨勢,本 研究以科技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住宅社區環境追求永續之考慮影響因素及對 社區永續發展之認知,進而建立具量化且客觀之評價模式以茲依循。

二、研究目的

基於對上述相關背景的瞭解,本研究藉由永續發展相關文獻的回顧與近年住 宅社區發展趨勢之分析,探討科技人員住宅社區永續發展的實質意涵與方向;建 構出評價準則因子及評價模式以反映於相關永續發展之目標規劃決策上。因此,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藉由科技人員問卷調查以了解其在住宅社區邁向永續發展影響準則因子的 重視程度及現階段居住環境滿意程度,並透過重視程度篩選住宅社區永續 發展之重要評價準則因子。

(二)提供具客觀且可掌握的量化分析工具-以層級分析法問卷調查,建構科技 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

(三)藉由評價模式中準則因子及個案間之相關權重求取,獲得發展個案決策上 之重要參考,以提供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落實永續發展時之導引基礎。

(2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擬定研究對象與範圍並應用適當研究方法作有效之結合。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內容以「文獻回顧研究」、「問卷調查法」、「層級分析法」三部份 說明。

(一)文獻回顧研究

文獻回顧研究是針對已發生的事實或成品,收集相關事件之各種資料並分析 緣由的研究方法。依照本研究所需收集相關文獻與論述,主要蒐集內容包含:

1、永續發展概念與意義;

2、永續發展概念應用於住宅社區;

3、科技人員與住宅社區相關研究;

4、相關研究方法;

藉由整合、歸納住宅社區永續發展所有重要影響準則因子,以建立研究理論 分析架構。

(二)問卷調查法

為建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本研究針對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住戶

(使用者)採重視程度問卷調查篩選評價準則因子,並以滿意程度調查分析其住 宅社區現況,再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問卷求得準則 因子之權重值及實證最佳永續社區個案。

(三)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研究整合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之準則因子,視社區 管理委員會組成之委員為住戶代表填寫層級分析法專家問卷。經由操作層級分析 法之成對比較分析、及通過一致性檢定之專家群體決策幾何權重值,可得各準則 因子之相對權重及重要性排序。

(22)

二、研究範圍

住宅社區之研究具普遍性,因此在選定研究範圍時,範圍對象必須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對於住宅社區而言,都市社區對生活品質永續之追求相較於鄉村都 市更趨重視,其中又以人口組成特質(教育程度、年資所得、職業等)具高度同 質性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為最。因此,為避免評價對象過於廣泛、複雜,本研究 對象則選定新竹地區具高同質性之科技人員安居計畫住宅社區(圖1-1)。

圖1- 1 研究範圍示意圖

研究範圍研究範圍

(2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研究工作進行操作順序分別為「緒論」、「文獻回顧」、「研究設計」、「結論 與建議」四大部分,本研究流程如圖1-2 所示。

圖1- 2 研究流程圖 問卷調查

(科技人員)

文 獻 回 顧 緒 論

研 究 設 計

結 論 建 議 永續發展

概念與意義

永續發展 概念應用於住

宅社區

相關科技 人員與住宅

社區論述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與範圍 相關文獻回顧

相關研究方法 探討

AHP專家問卷

(社區管委會)

結論與建議 重視程度

滿意程度

現況分析

影響準則因子篩選

評價模式建立與操作

實證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之影響準則因子初擬

(24)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本章針對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探討區分為「永續發展概念與意義」、「永續發 展概念應用於住宅社區」、「科技人員與住宅社區相關研究」及「研究方法」之應 用,藉由文獻進行歸納整合以作為本研究建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之 相關評估準則因子之研究基礎依據。

第一節 永續發展概念與意義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簡稱 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認為永續發展為:「既 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追求其本身需要的能力之發展。」繼WCED 之後,許多組織與學者亦對永續發展提出不同之闡述(表2-1)。

表2- 1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

作者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

WCED (1987) 永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 力。即提倡在生態可能範圍內的消費標準,和所有人皆可合理的嚮 往標準。因此,狹義的永續發展意味著世代間社會公平,但也須合 理地延伸到每一世代內部的公平。

Tolba(1987) 1. 對於很窮的人們之幫助;

2. 在自然環境的限制下自給自足的發展;

3. 藉由不同於傳統的經濟指標來界定成本效益的發展;

4. 提供所有人衛生健康控制、合適科技、糧食自足、清潔用水與住 所等重大問題;

5. 以人為主的發展導向。

Markandve

(1988)

今天資源的使用不應減少未來實際的收入。

Spath(1989) 永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到「零排 放」或「密閉式」的製程方式,以減少能源與其他資源的耗損。

R.T.T. Forman

(1990)

永續發展是在找尋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與人 類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生存環境得以持續。

IUCN, UNEP AND WWF (1991)

在自然維生體系的容受力範圍內,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之發展。

Braat (1991) 認為生態永續、經濟發展可被視為在資源基礎的支持下,經濟生態 系統朝向最大福利所做的活動,以及組織和結構。

(25)

續表2-1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

作者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

Brink (1991) 永續發展是一種政治概念而不是一種科學理念。

Floke &

Kaberger (1991) 指出所謂「永續發展」是一種持續發展,無法一下子就達成,只有 不斷去努力且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過程,其目標僅可以被強 調,但無法達到的。

Tisdell (1991) 引用五種基本概念來界定「永續性」、「永續發展」: 1. 維護各世代間的經濟福利。

2. 維護人類物種儘可能的永遠生存。

3. 應從回復和資產的觀點,促使生產和經濟具有永續性。

4. 社區永續性。

5. 維護物種多樣性。

黃書禮(1994) 永續發展是整合「生態永續發展」與「經濟發展」之考量。唯有確 保生態系的永續性,才能達到持續不斷的經濟發展。

Daly(1993) 資源的使用不超過資源再生的速率,廢物的排放不超過環境分解的 速率或承載力,對環境的改變不可超過自然調節的速率。

Gilpin(1995) 「永續性」意指「利用增加的量而不減少整個實質的存量」。

李永展(1995) 「永續發展」是一種結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的環境經營理念,強 調只有維持健全的環境才能支持長久的經濟發展。

S. Hatfield Dodds

(2000) 1. 不過量開採自然資源。

2. 保持生態的健全、彈性及適應性。

3. 減少人類社會之間的不平等。

4. 促進健康、福利和生活水平。

5. 培養倫理觀念及道德原則。

資料來源:黃書禮(1996)、本研究整理。

西元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委員會,發表了一份《我們共同的未來》專題 報告,內容揭示若干人類衍續生存的關鍵性問題,並在文中定義永續發展為:「既 能滿足當代需求,同時又不損及未來世代追求其本身需要之發展。」並在文中指 出,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亦包含兩個重要內容:一為「需要」的概念,其次則為

「限制」的想法,亦即在目前技術狀況與社會組織下,自然環境對人類滿足需求 的能力限制。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NUCED)召開,會議中召集了 170 個 國家代表及118 位國際領袖,共同商討拯救地球危機之相關對策,會議中簽署了

「氣候變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同時發表了「里約宣言」、「二十一世紀 議程」等重大宣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是全球追求各方面持續發展

(26)

的規劃方案,內容包含有:全球社會經濟問題、資源的保育與管理、各主要團體 的角色與貢獻及各種實施方案等四大部分。其中關於人類居住的永續發展有八項 主題:1、提供合宜的住宅。2、改善人類居住之管理。3、促進永續的土地利用 規劃與管理。4、促進整體環境之基礎設施。5、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與運輸系統之 永續。6、促進易發生災害地區居住規劃與管理。7、促進永續建築產業。8、促 進人力資源開發以促進人類居住發展(詹世州,2002)。

在里約宣言之後,為了有效監督及管理各國執行「二十一世紀議程」,聯合 國於1993 年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並召開相關組織會議,確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為執行「二 十一世紀議程」之監督機構,各國應於委員會中提出對議程之相關執行狀況。此 外,國際環保通訊(1993)曾就永續發展的概念,將之分成三個面向:重視自然 條件的限制、強調世代公平性及社會正義與生活品質的提高。

1996 年,聯合國的城市高峰會,針對目前各國共同面臨的都市危機,尋找 可行的對策,以促使全世界各城鎮鄉村均能達到健康、安全、平等及永續四大目 標。此即「全球思考、地方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之觀念,其藉由 都市地方性之行動策略達到全球永續發展之目的。

回顧永續發展的意涵與發展,其實就是一種人類對於環境看待模式的一種覺 醒與反思。「永續發展」從字面上的理解是指促進發展並保證可持續性。永續發 展之理念其在於能確保人類自然福祉,須能將社會、經濟與環境互動加以緊密結 合,以有效提升集居環境生活品質;思索於永續發展之「全球思考,地方行動」

之概念,若欲探討集居環境與其之對應,住宅社區於實際發展中扮演著基礎建構 的重要角色。故,滿足居住生活品質之永續社區的建立有其必要!

(27)

第二節 永續發展概念應用於住宅社區

永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概念始於 1992 年地球高峰會二十一世 紀議程(Agenda 21),其間強調社會的永續-認為人類未來發展須確保享有充分 的收入、健康、教育…等(如選擇的自由、個人尊嚴、社會正義)(Young, 1992)。

一、住宅社區發展之論述與概念

「社區」一詞,近來已廣為國人所普遍使用,它原本是由英文community 直 譯而來,係指人們共同生活之相當鄰近之地區而言。以下為社區之定義:

(一)社會學界的各派各家對社區的說法不盡相同,綜合各家之觀點,其扼要的 含義可說是指一定地理區域內的人及其社會性活動及現象的總稱。這種社 區的概念至少包括三個要素:(1)一群人,(2)一定的地理範圍,(3)人 的社會性,包括其社會意識、關係及活動總稱(蔡宏進,1985)。

(二)社區此一名詞在韋氏新世界美語辭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1985;傅宗懋,1992)是指:(1)生活在同一地區城市...

並適用同一法律的一群人。(2)指人們所生活的地區、城市...。(3)聚 居而有共同利益與工作的一群人,如大學社區。在歐美人士則通常指定它 是文化上,政治上、宗教上具有共同利害的團體。例如猶太人團體稱為 Jewish Community 等。

(三)徐震(1992)對於社區之定義為:「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 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個人群。」析言之,這個人群住在相當 鄰接地區,常有往來;具有若干共同問題,如經濟的、衛生的;產生若干 共同的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等。有這些共同的利益、問題及需要,而 產生共同的社區意識。 了這些共同目標,社區組織必須組織起來,互助 合作,共同發展。具備這些或其中一部分條件或其潛力一個人群,即可稱 之為一個社區。

(四)劉可強(1995)認為社區是一群人在特定空間一起商討公共事務,若以此

(28)

概念來推展,古老的中國並無社區可言,因為它是個封建的社會,不會有 居民共同商討公共事務的機會,至多只能發展到家族及宗族而已。但若以 此嚴格之標準,現今台灣之社區的公共空間似乎只有活動中心,但活動中 心之功能長期來均未發揮,且居民社區之凝聚力仍不足,尚少有商討公共 事務之情形,故對於此一定義,似仍有可議之處(吳美雲整理,1995)。

(五)根據內政部於1999 年修訂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二條規定:「本綱要 所稱社區,係指經(鎮、市、區)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制定,供為依法設立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歸納上述,顯示社區必須具有下列因素,即居民、地區、共同的關係、社會 的組織、社區意識等(徐震,1992),即社區的內涵不只有硬體上的建設及居民 的組成,尚需有居民間共同的需求及情感之交流。此外,研究者認為,對於社區 的定義,除需有居民、地區、共同關係、社會組織及社區意識外,亦應強調社區 參與,唯有社區居民實質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才是社區實質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二、住宅社區環境品質永續評量指標

隨著聯合國組織對永續發展觀念的提倡與推行,世界各國無不針對居住生 活環境進行相關研究,以期能落實於實際發展並作為有效的引導。社區是居民的 集居單元,同時也可能是群眾聚居、休閒的地方,為每日所需接觸的環境其關係 是非常密切的。社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彙整近幾年相關的評 估研究,生活品質量測一般可分為實質環境與非實質環境品質,其評量指標分別 整理說明如下:

1、黃勳雄(1981),指出里鄰社區環境品質評估項目可作為如下分類:

(1)社區實質環境(如土地使用、地上改良物之型態與品質、都市景觀、居 住密度等)

(2)社區之公共服務設施(如教育文化設施、衛生保健設施、社會秩序與保 安等)

(29)

2、黃玲珠(1984)

(1)住宅周圍之社區環境

a、住宅所在地之公共設施與服務狀況

b、住宅所在地之空氣污染、噪音、水患等干擾程度

(2)非實質的住宅環境

a、鄰里間之熟識程度與交往狀況

b、居民對於其住宅環境之主觀滿意程度 3、黃怡萍(1992),其有關住宅鄰里品質之指標如下

(1)公共設施

(2)可及性

(3)寧適性

(4)混合度

4、廖耀東(1992),其指出在社區公共環境方面之指標包括:

(1)噪音干擾

(2)排水設施

(3)建築物污染

(4)土地使用混合干擾

(5)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

5、內政部營建署在「住宅社區環境改善策略研究」中亦提出社區居民主體、維 生系統、居民互動、、人和自然的關係、社區經營成長、社區意識及認同等 六項指標。

6、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提出社區實質環境品質涵蓋之內容項目及環境品質指 標,前者包括社區的管理維護、建物配置、交通系統及服務設施項目及各種 指標,並以安全、衛生、便利、舒適、美觀、發展、永續作為環境品質指標。

7、台灣省住都局針對國宅居住狀況所作的居住滿意度調查評估中,區分為住宅 基本需求、內部環境、社區外部環境及鄰里關係四類調查,其中社區外部環

(30)

境的評估指標有:交通情形、買菜購物、子女就學、幼教設施、公園綠地、

居住密度、環境衛生、社區安全、安寧程度、道路設施、停車狀況、管理維 護及外部總評價等十二項。

8、詹氏書局出版「住宅社區實質環境評估原則」(1982),將評估項目分為區位 關係、自然特徵、土地使用、公共設施、空間配置、住宅單元及管理維護等 七項。

9、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社區實質環境評估作業手冊」(施鴻志,1996)認為社區 的發展不僅為城鄉空間帶來新成長契機,同時亦為新環境的改造引來新的原 動力,其研究採分析層級程序法(AHP)建立社區評估模式以決定評估指標 權重之依據。其所建立之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項目,如下表2-2 所示:

表2- 2 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指標體系表

目標 標的 準則

區位便利性 公共設施服務水準

商業層級、文教設施可及性、公園休閒設施可 及性、公共使用設施可及性

交通服務系統 道路狀況(出入口)、人車分道、停車空間、無 障礙設施

公共設施服務系統 水電供給設備、排水(下水道)系統、垃圾廢棄 物處理

提昇社區環境品質

鄰里性設施 社區展演空間、兒童遊戲場所、鄰里交流場所 景觀及綠化 景觀美化、綠化程度

公害及污染狀況 噪音、空氣污染、水、工業廢棄物 促進社區永續發展

社區管理維護 管理委員會運作、環境維護、社區設備維護 建物配置合理 居住密度、建物間距、開放空間

塑 造 人 性 安 全 的 社

區生活空間 安全防災 消防設施、逃生途徑、警衛及門禁

資料來源:施鴻志(1996),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手冊。

10、郭瑞坤、余泰魁(2000),「高雄市鹽埕區住宅環境品質之研究-供給者與 需求者之認知比較分析」提出住宅環境品質指標包括(1)社區自然環境(水 污染、垃圾清理、噪音污染、空氣品質)。(2)社區公共設施(圖書館、零 售市場、教育設施、公園綠地)。(3)住屋實質特性(房價、房屋型態、坪 數、安全)。(4)交通運輸服務(停車供給、公車服務、交通便利性)。

(31)

11、賴奎魁等人(2002),「居住環境品質之衡量」以社區居民的觀點為基礎,

試圖發展出一套以社區居民觀點為主的居住環境品質衡量量表,經過嚴謹的 研究過程,即探索性因素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後,獲得21 個可衡量居住 環境品質之項目,分為實體性、社區服務與管理及現代化三個範疇。其中實 體性有11 項,社區服務與管理有 5 項,現代化有 5 項。

12、劉松癸(2002),「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建構出安全性、

便利性、舒適性、寧靜性、健康性、美觀性、永續性、意識性、區隔性、參 與性、服務性、管制性、科技性等十三項居住環境品質的決定性因素。

13、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 高雄市明建新村為例」,擬定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測度架構內容包含:(1)

內部環境(內部格局、房子型式、房間數量、住宅面積、私密性等)。(2)

外部環境(環境清潔、交通品質、空氣品質、社區音量)。(3)休閒景觀

(整體景觀、公園綠地、運動設施、遊樂設施)。(4)公共設施(活動中 心、醫療設施、市場設置、消防設施)。(5)安全管理(社區治安、防火 巷寬、守望相助、社區管理)。

三、永續住宅社區的定義與發展面向

(一)永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的定義

「永續社區」從理念建構到實際執行,所牽涉的環節相當廣,加上不同區位 與人文差異,所發展出對「永續社區」的認知亦相當多樣與豐富,藉由眾多學者 對「永續社區」的定義或銓釋,將可幫助我們建立永續社區的基本概念,進而建 構住宅社區永續發展之評價模式。

Kempe R. Hope(1996)提出三個永續社區的發展觀念:第一個是世代發展 觀,即一個永續社區的發展,除了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及提昇生活品質,應不損及 下一代追求社區需求的能力。第二個是整體發展觀,這是社區發展必須是整合性 的,永續社區是建立在經濟、環境、社會、政治、文化、及科技等多元的整體發

(32)

展上。第三個是關懷意識觀,永續社區發展有賴於社區內人和人相互關懷意識的 成長,建構社區內的凝聚力與互助力。

Chris Maser(1997)在《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一書中強調 永續社區為:「社區中當代保留選擇的權利傳遞給下一代,而下一代又保留他們 的選擇權利直到更下一代,如此循環不已」。包括:1、經濟永續性;2、人類及 社會永續性;3、生物永續性。

西雅圖(1998)永續社區指標系統(Sustainable Seattle),該指標系統選出涵 蓋環境、人口與資源、經濟及文化與社會等四個範疇共40項指標。並於1995年公 佈第二次修訂報告,將範疇擴充為環境、人口與資源、經濟、健康與社區及青年 與教育等五個新範疇。最新公佈的「永續西雅圖1998」第三次修訂報告,乃持續 接納民眾廣泛的建議與回應,不斷地修訂、改正其指標系統,以期使該指標系統 更完善且符合時空之實際需求。

Barton(1998)曾在其著作《Sustainable Communities》一書中,就永續社區 應該考量的重點與相關作法,綜合歸納出全球性的生態、自然資源、地方環境、

社會供應、經濟永續性、社會永續性等方向。

環保署,(1998)「生活環境改造-永續社區計畫」,此計畫鼓勵社區居民 組織環保義(志)工及設置環境保護學習中心,透過終身學習,引導居民重新認 識社區,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事物的能力。其次,調 查社區環境問題與特色、規劃環境改造項目與發展構想,進行小廣告及髒亂點清 除、資源回收、巷道揚塵清掃、廚餘堆肥、水污染防治及空氣污染防制等清淨家 園工作。最終以推動環境綠美化、社區景觀改善、生態保育及產業文化等,彰顯 社區文物景觀特色。

Roseland(1998)在其所著的《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中提到:

傳統的發展模式造成都市蔓延、侵蝕了農地與自然、而土地的使用則是全面的改 變地表。應將其傳統的方式改為「創造性發展」,吸收成長而不破壞未來發展的

(33)

策略有:讓鄉下更鄉下,保護、鼓勵永續農業與林地,並使地方政府區界與責任 基礎合乎「生物區域主義」,進行如:空氣、水資源的整體管理;另一方面,則 是讓城市更城市,包括:更新及活化城市、公共傾向之城市文化與安靜的交通、

人行與自行車綱絡、都市合作式住宅街廓、混合使用區等。並於2000 年所發表 期刊中提及“永續社區”的概念不僅僅是描述一個鄰近地區、市鎮、城市或地區的 類型、環境能承受的活動和居民的需求並且能滿足不同的社區。並引述美國明尼 蘇達市民(Minnesota SEDEPTF,1995)對永續社區的定義:「社區使用資源滿 足當代並確保有足夠的資源讓未來世代使用。永續社區為居民尋求更優質的生 活,維持自然的能力作用,透過減少浪費,防止污染,促進效率並且發展當地資 源使當地經濟復興。永續社區的決策歸因於一個豐富的城市生命和社區成員互相 分享資訊。永續社區類似人類生活體系,自然和經濟元素相互依存且彼此制 衡 」。總之,社區永續發展必須使自然消耗減到最低、增加社會資產、都市空 間的有效利用開始,並且對於動員公民和政府,這個要素對協調和平衡其它三要 素具關鍵性決定,其永續社區發展架構如圖2-1:

圖2- 1 永續社區發展架構圖

(資料來源:Mark Roseland, 2000)

學者Jeffrey C. Bridger, A. E. Luloff (1999)定義永續社區發展著重在環境 條件和發展目標之間達到平衡及同時提高地方的社會關係。永續的社區滿足他們

(34)

的居民的經濟需要、保護環境且晉升更有人情味的地區社會。理想典型的永續社 區定義依循著五個標準:

1、依經濟發展策略標準,強調增加地方性經濟上的差異,自力更生。

2、與經濟差異密切相關。

3、廢棄物的管理和再循環利用。

4、生物多樣化的保護和提升和自然資源的管理。

5、永續的社區保證社會公平。(提供居民住宅及生活需要且提供的場所和空間 沒有階級及種族之分、保證公共服務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永續的社區努力 創造授權公民能有效的參與決策過程。)

吳書萍(2001)提及永續社區平衡了每個不同年齡、收入的人居住,是一個 可以讓人休息、工作以及享受豐富的生活的地方等;其中指出永續社區發展的內 涵包括了民眾參與、住宅需求與建築規劃設計、交通動線、文化活動、經濟發展、

教育的投入、能源的使用、糧食生產、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循環利用、公共開放空 間等評估指標。

郭瓊瑩(2003)提及永續社區之推動主要將重點放大到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 相關之生活空間中,惟因社區發展必須協調許多議題要項與解決爭議點之困難 度,如實質規劃、都市更新、經濟發展、就業與工作機會、舊市區重建、歷史保 存、文化保存、與環保...等議題。尤其是在平衡環境議題與經濟發展及就業議 題方面特別重要,而傳統上此方面通常是相互衝突的。因此,應藉由經濟發展與 環境規劃的整合,以達到社區環境與經濟之永續發展。

李永展(2004)則認為永續社區的必要元素包括凝聚力及永恆。永續社區必 須保有彈性、能解決衝突、具容他性、參與性及民主性;而為了提供更多不同的 面向,亦必須是多樣性的。以上這些特性雖然不太容易去創造及維護,但「永續 社區」將要求其成員協力塑造這些特性,而且也會豐富社區成員的內涵,形塑及 賦予成員的生活目的,此外,永續社區也會使成員和自然環境相容共生。

(35)

社區滿足現有和未來居民、其子孫和其它使用者的各類需求,促進高生活品質,

並提供機會與選擇;其居民以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提昇環境、促進社會凝聚力和 社會包容、及加強經濟繁榮等方法來達成永續社區」。其永續社區的組成因素及 次因素如下圖2-2。

姜書萍(2005)針對台灣都市社區邁向永續發展所建立之評量指標為:1、

環境指標:(1)自然環境(空氣品質、生物多樣性),(2)人為環境(水資源 利用、環境綠化、資源回收、土地利用、省能設計、基地保水)。2、經濟指標:

自主財源、工作機會。3、社會指標:教育學習、居民參與、社區關懷。4、生活 品質指標:健康社區、安全鄰里、整合性交通、完善公共設施。其都市社區永續 指標體系的建立,將有助於引導社區規劃設計的完善性,同時可以做為檢視個案 社區在永續發展上的成效。

圖2- 2 永續社區的組成因素

(資料來源:ODPM, 2004)

盧禹璁(2005)以金華社區為研究對象,提出社區永續發展事實上是由社區 出發、社區自主發展,而「社區」是一群人願意經營共同的生活空間,創造共同 享受的利益,彼此共同成長的一個共同環境,其有責任與義務來改善維護這個共 同空間,然而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標的互動所衍生之行為和績效也就是社區永續發

(36)

展的過程。

(二)永續社區相關規劃、指導準則

永續發展為一個多樣性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即在於永續性必須建構於 生態圈之架構下,亦即人類須在環境系統保全下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發展。雖然各 學者對於永續社區定義與意見不同,但仍約略看出這些定義都同樣強調環境資源 利用的循環觀念,希冀以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維持地方的運作。以下就整理分 析永續社區涵蓋的面向與規劃指導原則。

1、Barton(1998)

永續社區應該考量的重點與相關作法,可看出大致分為自然資源的維護與管 理、公平健康安全的社區環境與保持經濟活躍、提供多樣性地工作機會等三大方 向:

(1)全球性生態:氣候的穩定、交通轉運的能源、建築物的能源、生物多樣性。

(2)自然資源:空氣品質、水、土地及土壤、礦物。

(3)地方環境:美學品質、意象與遺產。

(4)社會供應:設施可及性、營建空間、開放空間。

(5)經濟永續性:基礎設施、工作機會。

(6)社會永續性:經濟活躍、健康、社區安全、公平與機會。

2、Sustainable Seattle(1998)

(1)環境指標:地方溪流中野生鮭魚的孵育、區域範圍內生物多樣性、每年污 染標準的報告中空氣品質良好的天數、都市中優良土壤流失的面積、都市 中濕地保留的面積、都市中道路具親善性人行道的百分比。

(2)人口與資源指標:都市的人口數(每年人口成長率)、每人所需水的消費量、

每年每人固態廢棄物產生噸數及再循環噸數、每人交通工具里程數及每人 石油的消耗量、每人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每人土地使用範圍 內的面積(包括住宅、商業、開放空間、交通、保育)、都市食物成長量、

(37)

食物進出口量、面臨危險的土地作為非危險目的之利用。

(3)經濟性指標:前十個最熱門工作的員工勞動率、平均薪資下能維持生計的 基本需求所需工作的時數、因種族、性別的不同,失業的現況、因種族性別 的不同,個人收入的分配、每個家計單位平均儲蓄量、經濟上對可更新資源 或地方性資源依賴度、貧窮家庭兒童百分比、提供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 率、每人花費於健康醫療照顧的支出。

(4)文化與社會指標:出生嬰兒中體重不足的比例、國中、國小族群中文化教 育課程、國中、國小每週教授藝術課程的時數、雙親或監護人注重學校活 動的百分比、青少年犯罪率、年輕人參興社區服務的百分比、高年級學生 從高級學校畢業的百分比(包括種族、性別、收入的水準)、參與地方性選 舉投票人口百分比、成人識字率...等。

3、Roseland(2000)

社區永續發展必須使自然消耗減到最低、增加社會資產、都市空間的有效利 用開始,並且對於動員公民和政府,這個要素對協調和平衡其它三要素具關鍵性 決定。

(1)自然資產:非再生資源,例如礦物質和礦物燃料、自然生態容受力下所產 出的”可恢復的資源”,例如食物、森林產品和供水系統、自然系統大氣層(像 釋放、耗盡臭氧層的化學製品的活動那樣可能引起嚴重的氣候不平衡和溫 室效應)。

(2)社會資產:社區意識、健康與安全、公平與機會。

(3)生活使用:空間設施環境、生活環境滿意度、社區運輸及連結。

(4)經管、服務:政策法令、社區組織運作、自發性管理。

4、關華山(2003)「永續社區的基石」

(1)自然、有機農法、永續栽培。

(2)生態工法。

(3)綠建築。

(38)

(4)住宅與社區發展。

(5)水與排水系統。

(6)垃圾減量與回收。

(7)能效與再生能。

(8)大氣改變與空氣品質。

(9)交通系統。

(10)社區經濟發展

5、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 (2003),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1)健康、成長的地方經濟以提供工作和財富。

(2)強而有力的領導。

(3)地方民眾有效的承諾和參與,特別在社區計畫、設計和長期的職責以及志 願性部門。

(4)安全及健康的地方環境及設計良好的公共、綠色空間。

(5)鄰近地區和使用最少資源(包括土地);足夠的尺寸、比率和密度,及正確 的設計的基礎環境。

(6)良好的公共交通事業和其他公共運輸建設連結社區、城市、鄉村和市中心。

(7)使用最少資源的建築建設並能滿足不同的需求。

(8)各種類型尺寸大小的住宅,能提供不同年齡和收入的需求。

(9)優質的地方工作服務,包括教育和教育培訓機會、保健事業及社區技能。

(10)獨特、創造性的地方文化,包括鼓勵社區凝聚力。

(11)地方意識。

(12)正確的連結廣泛的地區、國家和國際社區。

6、行政院(2003、2004)「永續社區發展獎」評選基準

(1)社會層面:建構社區組織及人才並結合地方團體、學校,朝向自給自足;

(39)

認養機制並有效執行管理維護;重視區域連結並能在和外來參訪者互動與 尊重下帶動社區成長;凝聚社區意識,形成自發性永續耕耘地方力量;透 過社會安全保障與住居品質改善,住民的滿意度與尊榮感顯著提昇;建立 蒐集地方鄉土文化史料事蹟並予發揚之機制;應用社區特色建立聚落自明 性;其他得以促成在地社會永續公平正義的措施。

(2)環境層面:注重復育,建構原生物種之棲地環境;綠地空間,綠美化社區 空間,提升景觀品質;能避免過度開發或執行良好的承載量管制;重視維 護古厝、老街、聚落等古樸具地方特色之設施;確實採用生態工法、環保 建材或綠建築;動員清除垃圾、廢棄物,以維護環境清潔;有效施行資源 節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或發展再生能源;建立地方生物資料庫及教育地 方居民環境保護之機制;其他有益於社區環境永續維護的措施。

(3)經濟層面:能在地方產業基礎上建立綠色生產及消費機制並發揮創意,落 實產業的永續發展;能以創造就業機會作為「在地植根」的介面與基礎;

有效將閒業空間活化再利用;善於運用各方補助改善利於當地產業發展的 基礎建設;善於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提升社區數位化程度;其他足以有效 推動當地經濟永續發展的措施。

7、李永展(2004)《永續社區之建構 環境正義及生物多樣性之觀點(Ⅰ)》

(1)生態(環境):生態保育、環境保護、能源使用、實質環境。

(2)生活(社會/文化):人口結構、教育文化、社會福利。

(3)生產(經濟):生產力、社區經濟。

(4)體制:社區參與及治理。

8、John Egan《ODPM , 2004, Skill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 Office of Deputy Prime Minister》

(1)社會及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者的包容、尊 敬及參與;鄰里內友善、合作及助益的行為;文化、休閒、社區、體育及 其他活動的機會;低犯罪率、低反社會行為率,以及顯見的、有效的及對

(40)

社區友善的、治安方式;人人在社會上都能被包容,有相似的生活機會。

(2)治理:有策略的、遠景的、具代表性的、可信任的治理系統,這些系統強 化了包容的、主動的、和有效的個人及組織參與;經由(例如政府、商業、

社區等)案例所產生的有力、眾所皆知的、及有效的領導與夥伴關係;有力 的、具包容性的社區部門及志願部門(例如居民組織、鄰里守望等);市民 價值感、責任感及自尊感;各層面有效實施、監督及回饋進行不斷的改善。

(3)環境:在建成環境和服務供應上(例如能源效度、土地、水資源、防災、減 廢等)目前及未來的資源有效使用;採取使負面環境衝擊減到最小並提高正 面影響(例如回收、步行、騎自行車)的生活方式;保護及改善自然資源與 生物多樣性(例如空氣品質、噪音、水質);在現在的決定和行動中替未來 世代做適量的考量。

(4)住宅及建成環境:創造地方感;維護良好、地方、使用者友善的公共綠化 空間;在均衡的住宅市場中,具足夠範圍、多樣且可負擔得起的住宅;高 品質、設計良好的建成環境,具有能補充地區地方特色的適當大小、尺寸、

密度、及規劃配置;高品質、混合使用、耐久、彈性且適應性強的建築物。

(5)運輸及連結:社區內及社區間的交通設施,包括大眾運輸;鼓勵安全的步 行及自行車設施;可及且適當的地方停車設施;廣泛可取得且有效的電信 通訊及網際網路。

(6)經濟:範圍寬廣的工作及訓練機會;足夠的土地和營建以支持經濟繁榮和 變遷;有活力的工作及企業之創造;與更大經濟體相連結的強大工商社群。

(7)服務: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些人來自績效良好的地方學校、中等與高等 教育、及終身學習的訓練;高品質、地方醫療保健和福利事業;各類可及 的、平價的公共服務、社區服務、義務服務及私人服務(例如零售業、食品、

商務、公共事業)之提供;服務提供者能長期思考及行動,並超越它們自己 的立即地理界線及利益界線。

(41)

communities

社區行動、包括安全;社區健全地運轉;環境敏感度;良好的設計、建造;

良好的連結;社區繁榮發展;良好的公共設施;公平。

10、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此計畫推動目標為推動全面性的社區改造運動,透過產業發展、社福醫療、

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的全面提升,打造一個安 居樂業的「健康社區」;以及建立自主運作且永續經營之社區營造模式,強調貼 近社區居民生活、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並包含了強化民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之意識,建立由下而上提案機制,厚植族群 互信基礎,擴大草根參與層面,營造一個「永續成長、成果共享、責任分擔」的 社會環境,讓社區健康發展,台灣安定成長。其六大面向內含如下:

(1)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有機農業及綠色消費、發展產業策略 聯盟、促進在第就業機會。

(2)社福醫療:發展社區照護服務、強化社區兒童照顧、落實社區健康營照。

(3)社區治安:建立社區安全維護體系、家暴防範系統及落實社區防災系統。

(4)人文教育:培養凝聚社區意識、強化社區組織運作、落實社區終身學習、

促進社區青少年發展。

(5)環境景觀:社區風貌營造、社區設施及空間活化。

(6)環保生態:推動清淨家園工作、加強自然生態保育、推動社區零廢氣、強 化社區污染防治。

11、John A. Meech, etc.(2006)

作者提及永續社區八個主要的設計關鍵原則:

(1)每一個社區街廓必須是完整的。

(2)減少汽車的使用。

(3)自然系統必須具多樣性。

(4)建築物和基礎建設必須綠化、整齊及可負擔的起的。

(42)

(5)住宅必須滿足、符合整個社區。

(6)工作可及性,也就是一份好的、離家近的工作。

(7)社區居民必須具有榮譽感。

(8)每一社區居民皆具有發言的權利,即公平與機會。

(三)永續社區涵蓋的發展面向

永續發展為一個多樣性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即在於永續性必須建構於 生態圈之架構下,亦即人類須在環境系統保全下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發展。雖然各 學者對於永續社區定義與意見不同,但仍約略看出這些定義都同樣強調環境資源 利用的循環觀念,希冀以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維持地方的運作。

1、生態社區(eco-community)或綠社區

「綠社區」、「生態社區」是什麼?「生態社區」當然不是在建築環境上從 事植栽綠化而已。顧明思義,「生態社區」就是「符合生態環保設計的建築」, 也就是「符合地球環保設計的建築」。當然,「綠社區」必須以人類生活的健康、

舒適為原點,任何生態環保設計,假如違反了人類生存便失去意義。它是一種 對於生態居住環境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環保設計,是一種強調與地球環境共 生共榮的環境設計觀,是一種追求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理念。從此觀點我們可 將「生態社區」定義為:「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 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環境設計理念」(林憲德,1996)。

生態社區的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尋求整合環境、社會和 經濟三方面因素的社區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需要各方面、各領 域的廣泛參與,並著眼於社區實際環境、踩去長期而整體的建設策略(程世丹,

2004)。

李永展於〈永續社區營造:兼論社區營造條例〉中提及,「生態社區為一 個結合生態與社區的複合性概念,具有實質之空間界定與概念之之內涵界定之雙 重模糊性,而其發動與達成的力量,更決定於民間與政府互動的動態過程。因此,

(43)

將之視為永續社區的基礎階段」。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定義生態社區是一種結合環保、經濟及社會力量,

以建構永續未來的社區。其特點在於能適時地反映區域情況,就整體空氣、水、

土地及生活資源做綜合評估管理。

以社區追求臻於完善的目的觀之,生態社區可以視為邁向永續社區的階段 性進程,強調「環境優先」與「社區生態化」的思考,來降低污染、減緩資源使 用的速率,達成保全社區的功效,這是一具體且易行的操作模式。

2、健康社區

WHO對健康社區的定義與健康城市完全一致,是指一個健康的社區強調對 健康的全面認識,即認識到我們的健康不僅需要衛生保健服務,更需要有清潔的 空氣、水、安全的社區、綠色的草皮、良好的住房等物質和社會環境。其目的是 通過健康社區建設,得以獲取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對健康支持的環境,創造一種 安全、舒適、滿意、愉悅和健康的生活、工作、休閒條件,提供各種文化娛樂和 健身場所,以利於居民相互溝通。而,對健康社區理念的理解應該主要有以下幾 方面(東之春,2004):

(1)發展健康社區是建設健康城市的關鍵

健康社區是健康城市的縮影,是局部和整體、個性和共性之間的關係,

是建設健康城市各項工作在公眾中的具體體現,它既是健康城市的基礎和 細胞,又是健康城市建設工作各項指標得以不斷完善落實和體現健康城市 發展的有效補充。

(2)融入社會是建設健康城市的前提

要以更為廣闊的視野來正式健康社區建設,其所包括的內容和涉及的 領域,幾乎涵蓋了全社會,具有主體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工作的關 連性和發展的持續性等特徵。

(3)保障健康是健康社區的本質要求

(44)

保障人群健康是一核心要素,形成以各級政府的政策法規為支撐,公 共衛生體系的正常運作為保證,支持健康的各類社會大環境因素為依託,

具有整體性、集約性和一體性特點的社會系統工程。

(4)自身發展機制是實施健康社區工作的重點

把健康社區工作有效納入地區總體工作之中,以各級政府發揮行動為 主,強調與地區總體工作同步計畫、同步實施和共同持續協調發展,形成 以我(本社區)為主的良性循環,注重各類工作項目的過程管理,不斷尋 求突破,保持循序漸進的上升態勢。

3、安全社區

「安全社區」是指一個社區可以在社區民眾得以安全健康地工作與生活之共 識下,結合社區內所有資源,共同為減少各種意外或故意性的傷害、營造更安全 的環境、建立社區安全文化,除區內每個人以身作則外,透過各社區領袖、社會 服務機構從業員、企業雇主與雇員、警察、消防與安全專業人員等自發性組織,

促進人際和諧、增進每個人身體、心理與社會全面的安適而不斷努力的運動(世 界衛生組織,2003)。

「追求安全健康為全人類應享之權利」,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安全健 康認證的宗旨和目的在為全體居民建立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提升生活素質,鼓 勵居民養成正確、健康的觀念、良好的習慣,倡導和諧家庭及敦親睦鄰關係,促 使居民在生理、心理、社交、心靈等各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安全社區」(Safe Community)是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動的方案,其基本概念是凝聚社區共識,結 合社區資源,成立社區跨領域的組織,推動能改善社區高危險群所面臨的意外事 故之計畫,建構社區處理意外事故的組織。目前全世界已有九十四個社區獲得安 全社區認證,而台灣則包含了花蓮豐濱鄉、台中縣東勢鎮、嘉義縣阿里山鄉南三 村(山美、新美、茶山村)及台北內湖均獲得認證。安全社區六大指標包含了:

(1)必須具備一個向基於夥伴和合作關係,由負責推動社區安全促進工作的跨

(45)

領域的團體來指揮的基礎架構。

(2)必須計劃需有長期性和永續性的計劃外,並且計劃要涵蓋所有性別、年齡 層、所有環境和所有情況。

(3)必須要有以高危險群和高危險環境為目標對象的計劃,以及對易受傷害的 族群推廣安全的計劃。

(4)必須有能提供傷害的頻率和原因的文獻的計劃。

(5)必須有對計劃內容執行過程及改善效果的評估。

(6)必須能持續性的參與國內與國際的安全社區組織。

安全社區的意涵不同於傷患預防,而是由社區自發性推動使得社區有很強的 建構安全意念,而不單是社區本身的安全。安全社區行動需要透過教育濡化與環 境營造,伴隨立法規範與媒體的報導宣傳,以型塑公共意識。「安全」的意涵已 從狹隘之意外事故與傷害事件,拓展為各種環境與生活面向的「安全」意念,是 一種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且非常貼近的知識。要獲得「安全社區」的認證,並 非建立一個已經完全安全的社區,而是要有使社區更安全的計畫、努力和承諾,

安全社區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進行式的運動。也就是大家攜手同心,一起推 動「安全社區健康化」,以營造「社區安全健康化」(李宗勳,2004)。

目前,國際上對生態社區尚無明確、統一的定義,甚至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其 稱謂也不盡相同,在我國以稱“ 生態社區”、“綠色社區”居多,而在歐美國家以 稱“ 可持續社區”、“健康社區”、“可居性社區”、“生態村”等較為普遍,雖名稱不 同,但大多社區的建設目標仍是一致的,即尋求社區的永續發展之路。因而,在 許多情況下,這些名稱之間的界定比較模糊,並常常互為代替。但是,不論它們 以何種稱謂出現,都可說是“永續發展”思想在社區層面上的具體體現(程世丹,

2004)。

(46)

第三節 科技人員與住宅社區相關研究

新竹為台灣高科技重鎮,地理條件良好,早為科學城計畫中科技人員社區之 指定區域;人才不足與流動率高不僅是新竹地區研究機構所面臨之重要發展課 題,亦是廠商所面臨之主要問題,而科學園區內之科技事業亦面臨人才因不滿新 竹地區居住及社會服務水準而不願定居新竹地區、以及歸國或來台工作者子女教 育之問題。此等課題必會影響研究、技術與管理人才至新竹就業之意願,因此開 發高級住宅區,提供高級管理人員、科技人員住宅及所需之生活服務設施,乃是 未來科學城另ㄧ重要發展對策(中華民國區域發展學會1993)。

有關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之研究,最近幾年已開始有學者進行有系統的研究,

以下將有關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表2-3:

表2- 3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之相關研究

作者 研究重點

鐘懿萍

(1995)

此研究分析瞭解新竹都市環境及居住條件對遷移行為的影響因素,並證 實吸引高科技人口遷入新竹地區的關鍵因素包括:都市環境及居住環境 的改善、提供配偶多元化的工作機會、提供學齡兒童高品質的教學環境。

鐘懿萍、張 瑋寧(1995)

1. 達成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目標,提供合意的住宅將是吸引高科 技人力的方法之ㄧ。

2. 影響科技人員住宅區位的選擇因素包括:人口特質、國外的生活經 驗、交通可及性、居住環境的都市化程度、寧適性。

張瑋寧

(1996)

影響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包括:與園區的距離、住宅區至公共設 施之距離、住宅內部環境因素(住宅外觀設計、通風及採光、座向、隔 音等)、住宅外部環境因素(車位、私人庭園、防災避難設施、警衛管 理、社區文化設施、居民水準、治安、公園綠地等)。

莊錦爐

(1998)

影響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包括:人口特質、住宅內部環境(房屋 外型及色調、有無網際網路、格局坪數、建材類別及等級等)、住宅外 部環境(有無管理系統、住屋環境衛生、治安狀況、交通便利、公共設 施等)。

Kang-Li Tong Wu

(1998)

影響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包括:工作地點的可及性、子女就學學 區之品質、相同職業或種族背景族群間聯繫之方便性。

吳綱立

(1999.03)

影響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包括:家園認同感、工作地點的可及 性、子女就學學區、相同職業和種族背景聯繫的方便性、生活機能的方 便性、居住的安全狀況、社區公共活動及社交生活、居住密度。

(47)

續表2-3 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之相關研究

作者 研究重點

吳綱立

(1999.05)

高科技人員為訴求之新建住宅的基本配備:雙與托兒所、完備公共設 施、網際網路、使用現代化科技的住宅管理設施。

洪芳傑

(1999)

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居住環境的都市化程度(行政區域位階)、 提供配偶多元化工作機會、日常生活機能完備性、相同職業和種族背景 聯繫的方便性、提供高品質的教學環境、雙停車位、建築物型態、內部 裝潢、網際網路、建築物附屬公共空間。

沈道剛

(2002)

園區員工購屋考量因素:住宅安全、屋齡外貌價值、背景形象、社區休 閒設施、資訊取得、易達性、空間感受、環保設施等。

黃若帆

(2003)

經實證發現,科學園區員工所得水準普遍偏高,對於住宅要求偏好購買 透天住宅方案。不論是住戶特質如教育程度、所得水準;住宅屬性如房 屋總價甚至居住環境等內部或外部環境的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 科技人員購屋選擇。

資料來源:洪芳傑(1999)、本研究整理。

藉由相關文獻探討得知,科技人員因人口特質,故在住宅需求考量因素上較 多,例如較重視是否提供兒童高品質之教學環境、提供配偶多元化之工作機會、

國外相似之生活環境、居住環境之都市化、寧適性的要求、相同職業(社群)間 聯繫之方便性、對家園的認同感(景觀意象)、網際網路、以及現代化科技之住 宅管理等。由此可知科技人員在住宅需求的考量上比一般家戶考慮較多,此皆受 到科技人員屬性的影響,因此,為有必要針對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作分析及研究。

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整合,以永續發展之理念結合住宅社區環境品質研究,並依 國內外永續社區指標屬性分類以建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之準則因子。

(4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經由相關文獻歸納整理可得住宅社區永續發展評價之相關準則因 子,而,為將準則因子量化以建構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本研究第一階段 以科技人員住宅社區住戶(使用者)需求觀點擬以重視程度問卷調查分析,篩選 並確定評價之重要準則因子,另輔以滿意程度調查以檢視現階段住宅社區居住環 境現況是否達使用者之期望。而,第二階段以多準則決策透過層級分析法問卷調 查,針對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進行準則因子權重之計算及排序。本章節就 以「問卷」及「層級分析法」相關理論詳述之。

一、問卷調查

社會科學研究者經常向一群受訪者發放問卷(questionnaire),或是經由面對 面、電話訪談(interview),由訪問員來填寫訪者的答案,作為收及經驗性資料 的一種途徑,稱為調查法(survey research)。調查法的原理是透過一套標準刺激

(如問卷),施予一群具代表性的受訪者所得到的反應(或答案),據以推估全體 母群對於某特定問題的態度或行為反應。此種方法除了使用在學術研究,更被大 量的使用在民意調查、消費者意見蒐集、行銷調查等各種應用領域。調查法最大 的優勢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蒐集到最多且嚴謹的量化資料(邱皓政,2004)。

1、問卷的意義:問卷是一套有系統、有順序、有目的的問題表格設計。研究者 透過問卷蒐集到受訪者對研究主題有關的意見、態度、價值,以及過去與現 在行為,乃至行為的標準與理由。

2、問卷的功能:在盡可能減少偏誤、扭曲的前提下,經由與受訪者的溝通,蒐 集以下的資料:(1)描述:可提供個人或團體的特徵描述,有助於了解、解 釋或預測某些現象。如:性別、年齡、社會經濟特性等。(2)測量:使用量 表測量個人特性變項,尤其是態度的測量。

3、問卷設計的步驟:(1)依研究目的提出分析架構。(2)決定調查方式與問卷 型態。(3)編擬問卷初稿。(4)認知訪談與修訂初稿。(5)預試(Pilot tes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first uses the nine indicators of current domestic green architecture to examine those it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ir force base.. Then this study,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13 bidding cases of different bidding mechanisms in high tech pla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ast, and hoping to establish a fair mechanism in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in aggregate usage and maximizing utilization ratio of E&R resources obtained from the site, this study tried to adjust the optimum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