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01-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主要在衡量台灣整體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以瞭解目前我國通訊 產業之優勢與其效率不佳之主因,以下提出兩點為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可將本研究所得各產業之效率值與其財務指標結合,例如 EPS 等,並 可探討其產業定位,提供投資人瞭解其績效與獲利情形之關係,可作為 投資者與經營者未來發展之參考。

二、 因會計年度之緣故,且通訊產業為新興產業,許多公司皆自 2000 年後 才上市上櫃集資營運,故本研究期間僅蒐集 2002~2004 年之資料作分 析,期望後續研究者可納入更多之受評估單位,延長研究期間深入探討 上述之議題。

參考文獻

1. 王進金(2005),「應用 DEA 評估高中職學科辦學績效之研究」,中華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何境峰(2002),「組織間關係行為之研究以通訊產業為例」,大葉大學工 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吳秉恩(1989),「組織行為學」,華泰書局

4. 呂杰隆(2005),「顧客忠誠方案對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通訊產 業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宋文傑(2003),「評估台灣通訊產業的財務績效-多變量區別分析法及灰關 聯度整體性分析法之應用」,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李紀霖(1998),「JIT 生產系統提昇半導體產業經營績效與競爭力分析」,

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周啟文(2004),「影響台灣 TFT-LCD 產業經營績效之關鍵因素分析」,高 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

8. 邱麟致(2006),「研發費用對台灣光電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中華大學 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

9. 胡志堅(2002),「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與投資報酬法評量產業績效─以台灣 IC 設計業為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10. 馬裕豐(1994),「銀行分支單位經營績效衡量模式之建構-資料包絡分析模 式(DEA)的應用」,企銀季刊,第 18 卷,第 1 期,第 102-121 頁。

11. 高強(2003),「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黃泰文化事業公司。

12. 張淮杞(2004),「2004 年台灣通訊產業回顧與展望」,工研院 IEK-ITIS 計 畫。

13. 陳怡之(2003),「科技研究機構組織績效評估之探討」,研考雙月刊,

第 27 卷,第 5 期,第 62-79 頁。

14. 陳慧瀅(2000),「科學園區主要產業的相對效率衡量」,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論壇,第一卷,第二期,第 135-146 頁。

15. 曾裕營(2004),「台灣高科技產業研發相對效率之評估-以新竹科學園區廠 商為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游聲裕(2000),「我國電腦及週邊產業企業經營績效剖析」,成功大學企

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17. 黃金成(2001),「科學園區資源投入產出效率和產業引進策略之研究-以 DEA 和 AHP 方法分析」,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楊永嘉(2003),「美國高科技廠商之效率評析-以資料包絡分析法」,東吳 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楊馥琴(2004),「電話行銷人員之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組織承諾 之關係研究-以國內通訊產業及金控業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 溫宗翰(2005),「高科技產業相對經營績效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劉環(2003),「台灣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評估與風險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科 學園區為例」,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鄭勝文(2004),「台灣光纖通訊產業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賴士葆、陳松柏、盧冠嘉(2004),「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經營效率之研究」,

管理與資訊學報,第 9 卷,第 1 期,第 63-88 頁。

24. 韓慧林(2004),「台灣地區半導體業績效評估」,管理研究學報,第 4 卷,

第 1 期,第 71-89 頁。

25. 蘇淑芬(2003),「數位聚合的影響-由電腦與通訊的聚合看未來產業發 展」,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Baruch, Y. (1997), “High Technology Organization-what it is, what it is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13, No. 2, pp.

179-195.

27. Boretsky, M. (1982), The Threat to U.S.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ashington D.C.

28. Carroll, S. J., and C. E. Schneier (1982),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in organizations, Glenview Illionis: Scott, Foreman.

29. Chen, C., H. Wu, and Lin, B. (2006),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Taiwan’s science park,”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73, Issue. 4, pp. 452-465.

30. Climaco, C. (1992), Getting to Know School Us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Criteria, Indicators and Processors, Englewood Cliffs, NJ: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31. Fanchon, P. (2003), “Variable selection for dynamic Measures of efficiency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Vol.

9, No. 3, pp. 175-188.

32. Gleason, J. M., and T. B. Dariod, (1982), “Toward Valid Measures of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Performance Measure in Urban Transit,”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Vol. 28, No. 4, pp. 237-243.

33. Golany, B., and Y. Roll, (1989), “An Application Procedure for DEA,”

OMEGA, Vol. 17, No. 3, pp. 237-250.

34. ITU (2003), World 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03: Access Indicators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Geneva.

35.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36. Robbins, S. P. (2000), Managing Today, NJ: Prentice Hall.

37. Rogers, E. K., and J. K. Larsem, (1984), Silicon Valley Fever, Common Wealth Publishing Co.

38. Thore, S., F. Phillips, T. W. Rusfli, and Yue, P. (1996), “DEA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duct Cycle: The U.S. Computer Industry,”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23, No. 4, pp. 341-356.

39. Tsai, M. C., and C. C. Cheng (2006), “The lagged effect of R&D expenditure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01-1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