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通訊產業之相對經營績效分析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ommunication Industry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303078 余 信 達 指導教授:林 淑 萍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2)
(3)
(4)
(5)

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分析

學生:余信達 指導教授:林淑萍博士

摘 要

過去政府積極鼓勵企業研究發展,並扶植「兩兆雙星」【42】-半導體、

影像顯示產業及數位內容、生物技術產業,帶動了台灣科技產業的榮景。而 近年來,全世界因為電信自由化的潮流使得全球通訊產業隨之興起,加上資 訊與通訊技術整合所帶動的「數位聚合」(Digital Convergence)【25】驅動下,

整體通訊產業呈現前所未有的龐大商機,經濟部也表示「通訊」將是繼兩兆 雙星產業之後,台灣的「第三兆產業」,也將是未來帶動台灣科技與經濟高 峰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有鑒於我國通訊產業規模居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研究彙整過去有關 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之研究發現,過去相關研究之研究對象大部分是以半導 體、光電、電腦與週邊三大發展較成熟、體系較完整的產業為主,通訊產業 之相關研究十分稀少,且對象多僅以科學園區內之廠商為受評估單位,鮮少 有談論到整體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為了瞭解我國通訊產業之經營現況與其 資源是否有效發揮,對整體通訊產業作完整的績效評估實屬一重要課題。此 外,在蒐集文獻時也發現目前並無發現相關文獻對我國通訊產業之研發費用 之投入是否有遞延效果影響作相關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擬於探討通訊產業 經營績效之同時,考慮研發費用投入之遞延效果,並比較有無納入研發費用 遞延效果對績效評估所產生之影響及其差異。

本研究綜合過去相關文獻與專家訪談,將研究範圍擴大至國內所有上 市、上櫃之通訊產業。將通訊產業分為兩大範疇:電信服務與通訊設備,其 中通訊設備再區分為有線、無線。主要之研究方法採資料包絡分析法

(DEA),,以員工人數、實收資本額與研發費用為投入項,營業額為產出 項,分析 2002~2004 年三年間國內所有上市上櫃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另外,

本研究將探討研發費用之投入在通訊產業中是否有遞延性之效果以及其影 響程度,並比較有無考慮研發費用遞延性對績效評估結果所造成之影響。主 要結果為歷年來通訊產業績效之變化,整體通訊產業績效表現之優勢及產業 不佳之主要因素等。

關鍵詞:資料包絡分析法

(DEA)

、相對經營績效、研發費用遞延性

(6)

誌 謝

研究所兩年來,承蒙恩師林淑萍博士耐心、悉心的指導,無論在課業或 是生活上均給予最大的支持,從論文方向、題目選定、研究架構直至論文完 稿,一直給予精闢的建議與指導,其謙沖且嚴謹的待人處事與治學態度以及 豐富且紮實的學識,皆令學生萬分敬佩,亦是學生學習的典範。能在恩師的 帶領下學習與成長是學生莫大的榮幸。

本篇論文的完成,感謝謝玲芬博士、施光訓博士等口試委員於百忙之中 撥空指導,提供諸多寶貴意見,使得本論文得以更加完善,在此一併致謝。

研究期間,亦感謝學長姊、學弟妹以及同窗好友的幫助與關懷。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不斷的給予我鼓勵與關心,感激之情非筆墨能形 容。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曾經關心、照顧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

余信達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 95 年 8 月 9 日

(7)

目 錄

摘 要... i

誌 謝...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3

1.3 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高科技產業之定義 ... 5

2.2 台灣通訊產業之現況 ... 5

2.3 經營績效之概念與特性 ... 15

2.4 績效之衡量方法 ... 16

2.5 研發費用之遞延性 ...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3.1 研究範圍與對象 ... 19

3.2 研究架構 ... 19

3.3 資料分析方法 ... 21

3.4 資料包絡分析法(DEA) ... 22

3.5 投入產出項之選取 ... 31

3.6 受評估單位與導向模式之選擇 ... 33

第四章 資料分析... 34

4.1 研發費用對通訊產業之遞延性效果分析 ... 34

4.2 整體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分析 ... 35

4.2.1 有線通訊設備產業之績效評估 35

(8)

4.2.2 無線通訊設備產業之績效評估 49

4.2.3 電信服務業之績效評估 61

4.3 通訊產業研發費用遞延性效果之研究分析 ... 66

4.3.1 有線通訊設備產業之績效評估 66 4.3.2 無線通訊設備產業之績效評估 72 4.4 兩模式之比較 ...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5.1 結論 ... 80

5.2 後續研究建議 ... 89

參考文獻... 90

(9)

圖目錄

圖 1.2 研究流程圖... 4

圖 2.1 2000~2005 我國通訊設備產業海內外產值... 7

圖 2.2 電信服務用戶普及率...11

圖 2.3 2000~2004 年電信服務市場總營收...11

圖 2.4 2004 年我國電信服務營收比重... 12

圖 2.5 我國各行動電話業者市場佔有率... 13

圖 2.6 固網、數據通訊、行動通訊佔電信總營收比例之消長... 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0

圖 3.2 最有利之可能組合所形成之包絡線... 22

圖 3.3 不同規模報酬之受評估單位... 26

圖 3.4 固定規模下生產可能的集合... 29

圖 3.5 變動規模下生產可能之組合... 29

圖 4.1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廠商歷年 CCR 值... 37

圖 4.2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廠商歷年 BCC 值... 38

圖 4.3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38

圖 4.4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39

圖 4.5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各廠商歷年 CCR 值... 42

圖 4.6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各廠商歷年 BCC 值... 42

圖 4.7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各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43

圖 4.8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 44

圖 4.9 寬頻接取設備各廠商歷年 CCR 值... 47

圖 4.10 寬頻接取設備各廠商歷年 BCC 值... 47

圖 4.11 寬頻接取設備各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48

圖 4.12 寬頻接取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49

圖 4.13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 CCR 值... 51

圖 4.14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 BCC 值... 51

圖 4.15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52

圖 4.16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53

圖 4.17 無線用戶端設備各廠商歷年 CCR 值... 55

(10)

圖 4.18 無線用戶端設備各廠商歷年 BCC 值... 55

圖 4.19 無線用戶端設備各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56

圖 4.20 無線用戶端設備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57

圖 4.21 無線傳輸設備各廠商歷年 CCR 值... 59

圖 4.22 無線傳輸設備各廠商歷年 BCC 值... 60

圖 4.23 無線傳輸設備各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60

圖 4.24 無線傳輸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61

圖 4.25 電信服務業各廠商歷年 CCR 值... 63

圖 4.26 電信服務業各廠商歷年 BCC 值... 64

圖 4.27 電信服務業各廠商歷年規模效率值... 64

圖 4.28 電信服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65

圖 4.29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68

圖 4.30 有線用戶端及傳輸交換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0

圖 4.31 寬頻接取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2

圖 4.32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4

圖 4.33 無線用戶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6

圖 4.34 無線傳輸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8

(11)

表目錄

表 2.1 海內外通訊產值預測 ... 8

表 2.2 我國通訊設備前十大排名 ... 9

表 2.3 衡量經營績效之方法 ... 17

表 2.3 衡量經營績效之方法(續) ... 18

表 3.1 高科技產業投入產出項指標 ... 32

表 3.2 投入與產出指標 Pearson 相關分析表 ... 33

表 4.1 研發費用與營收淨額之迴歸模式分析表 ... 34

表 4.2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36

表 4.3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 39

表 4.4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40

表 4.5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 44

表 4.6 寬頻接取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45

表 4.7 寬頻接取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 48

表 4.8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50

表 4.9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52

表 4.10 無線用戶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54

表 4.11 無線用戶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 56

表 4.12 無線傳輸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58

表 4.13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 61

表 4.14 電信服務業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 ... 62

表 4.15 電信服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 ... 65

表 4.16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66

表 4.16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續) 67 表 4.17 有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67

表 4.18 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 延性)... 69

表 4.19 有線用戶端及傳輸交換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 性)... 70

表 4.20 寬頻接取設備業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1

(12)

表 4.21 寬頻接取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2

表 4.22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3

表 4.23 無線區域網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4

表 4.24 無線用戶端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5

表 4.25 無線用戶端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5

表 4.26 無線傳輸設備各廠商歷年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7

表 4.27 無線傳輸設備業歷年平均之績效值(含研發費用遞延性) ... 77

表 4.28 兩大產業兩模式分析結果之 Wilcoxon Test... 79

表 4.29 各次產業兩模式分析結果之 Wilcoxon Test... 79

表 5.1 影響各次產業經營績效之效率指標 ... 85

(13)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面臨了傳統產業之轉型與產業大量 外移大陸地區之窘境,因此必須倚賴具有優勢的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發展來維 持經濟成長。政府為了因應此情形,便投入大量資金於科技與創新研發上,

鼓勵企業積極轉型導入科技管理,並大量培養知識工作者與研發工程師,選 擇我國最具競爭力與優勢的「兩兆雙星產業」為推動高科技產業之主軸,規 劃未來我國產業發展型態。也使得高科技產業成為近年來推動台灣經濟發展 的主要動力,帶動了新一波台灣經濟成長的熱潮。

近年來,全世界電信自由化的潮流使得全球通訊產業隨之興起,各國紛 紛開放原本為國營或獨佔的電信事業民營化並且解除原有的法令限制,再加 上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助力之下,使得資訊與通訊原本平行發展的兩大科技 逐漸的整合,帶動了所謂的「數位聚合」【25】(Digital Convergence),使得 通訊產業呈現前所未有的龐大潛在商機,經濟部也表示「通訊產業」將是繼 兩兆雙星產業之後,成為台灣的「第三兆產業」,未來將是帶動台灣科技與 經濟再創高峰的最重要產業。

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 Knowledge Center, IEK)【12】指出 2003 年台灣通訊設備海內外加總產值將近 3560 億新 台幣,較 2002 年成長了 45 %,其中無線通訊產業產值成長率更高達 88 %,

顯示台灣無線通訊設備廠商在持續投入研發與創新的努力下,整體無線通訊 產業的成長幾乎達到一倍。2003 年台灣無線區域網路產品之產量佔全球總產 量之比重已高達 9 成,居世界之冠。而有線寬頻網路通訊產業也同步成長約 12 %。2004 年通訊產業總產值約新台幣 4003 億元,較 2003 成長 12 %,而 2005 年總產值也較 2004 年成長了 23.4 %,連續幾年都持續維持著兩位數的 成長率,各年度之年產值如圖 1.1 所示。我國無線與寬頻終端設備稱霸全球 代工市場,除了 LAM、WLAN、XDSL Modem 等通訊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外,

據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34】研究顯示,

2003 年台灣行動電話普及率已達 106.5 %,居全球第一,服務品質居全球第 五,寬頻網路普及率居全球第四,顯示台灣通訊產業之發展逐漸居全球領先

(14)

地位。也由於資訊通訊產業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台灣成為了世界四大 IT 硬體製造國之一,同時也是筆記型電腦、鍵盤和無線網路設備等十幾項資訊 及通訊產品的最大製造國。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最 新公布的「全球資訊科技報告」中【41】,以「資訊通訊科技新巨人」、「令 人嘆為觀止的例證」來形容台灣,並將台灣列為「示範國家」,對全球介紹 我國資訊通訊產業的發展和經驗。可見我國通訊產業未來將具有無法預估之 市場前景。

「績效評估」最主要目的是檢視整個組織、企業、團隊或個人的工作表 現,以達企業最終之目標,並藉由績效評估模式的建立,進而發掘問題所在 並採取適當之因應措施,並對經營者之決策與行為產生影響或引導作用

【36】。本研究蒐集並彙整過去有關通訊產業經營績效之相關研究時發現,

近年來探討高科技產業相對經營績效之研究相當多,如曾裕營【15】、陳慧 瀅【14】、劉環【21】、溫宗翰【20】等學者皆曾對整體高科技產業之經營績 效作評估與分析,但研究對象多僅以科學園區內的廠商為受評估單位。而針 對單一高科技產業之相關研究也十分多,如周啟文【7】、李紀霖【6】、胡志 堅【9】、游聲裕【16】等學者皆曾針對單一之高科技產業作績效評估之研究,

但大部分皆針對半導體、光電、電腦與週邊三大發展較成熟、體系較完整的 產業為研究對象,對通訊、精密機械以及生物科技等新興之高科技產業,相 關文獻則相對十分稀少,尤其以通訊產業作為研究對象更是寥寥無幾,僅有 少量針對公司制度、福利、生產力、競爭策略、員工滿意度、創新研發或企 業治理以及財務方面等作單一構面之探討,如楊馥琴【19】、何境峰【2】、

呂杰隆【4】、鄭勝文【22】、宋文傑【5】等,鮮少有談論到整體通訊產業經 營績效之相關研究。為瞭解我國通訊產業之經營現況與其資源是否有效發 揮,對整體之通訊產業作績效評估實屬一重要課題,藉此瞭解產業不佳之原 因與其競爭優勢,採取適當之因應對策,改善缺點並有效提升資源使用率與 發揮最佳之生產效能,將我國既有之高科技經營經驗複製於新興的通訊產業 中,將對提昇我國通訊產業之競爭優勢有莫大助益。

高科技產業最大的特色在於研發與創新(R&D),且環境與產品變化相當 迅速。學者 Boretsky【27】曾提出以研發費用佔總收入 10%以上者或員工中 有 10%以上為自然科學、工程及技術專家者稱其為高科技產業。因此研究發 展費用以及研發人員之投入對高科技產業來說是必備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而

(15)

其主要的投資價值在於對產品發展及製程改進方面之貢獻。但 Fanchon【31】

曾提出研發費用對經營績效可能造成遞延(lagged)的現象。研發費用投入後,

其效果不一定會於當期表現出來,亦即表示可能影響績效評估之結果。目前 談論高科技產業研發費用之投入是否有遞延效果影響之相關研究十分稀 少,僅發現鄭青展【39】、邱麟致【8】等學者分別對整體高科技產業及光電 產業之研發費用遞延性進行相關研究探討,因此在探討通訊產業經營績效之 同時,考量研發費用投入之遞延效果,並比較有無納入遞延效果所產生之影 響及其差異,亦是一重要之課題。

549 603 694 831 883 903 1166 2094

2479 2471

3560 4003

494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年份 產值

單位:億新台幣

圖 1.1 1993~2005 年台灣通訊設備年產值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工研院 IEK-ITIS 計畫【12】

1.2 研究目的

有鑒於上述之動機,且考慮我國通訊產業之規模與市佔率皆居全球舉足 輕重之地位。尤其 2000 年以來,年產值逐年飆高,爆發力十足,相當具有 深入探討之價值。另外,尚未發現相關之文獻將研發費用投入之遞延效果納 入對台灣整體通訊產業經營績效之評估中,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分析目前通訊產業經營現況。

二、 探討研發費用之投入在通訊產業中是否有遞延性及其影響程度。

三、 分析 2002~2004 年近三年間國內所有上市上櫃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瞭

(16)

解各家公司的經營狀況與績效變化。

四、 對三年間經營績效之變化與不同子產業間績效之關連性做深入的探 討,並找出近年來整體通訊產業成功之關鍵因素以及產業不佳之主因。

五、 比較有無考慮研發費用遞延性對績效評估之結果所造成的影響。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圖 1.2 所示,首先由研究動機確立本研究之主題 與目的,並蒐集相關文獻包括目前通訊產業之現況、經營績效之文獻、高科 技產業經營績效之指標、研發費用遞延性之相關文獻以及相關研究方法等。

第三章研究設計主要針對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範圍進 行說明。第四章資料分析主要是蒐集整理各公司所公開揭露之各項歷史資料 為原始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探討。最後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高科技產業之定義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是針對高科技產業之通訊產業,因此必須瞭解高科技 產業之特性與其定義,國內外許多學者皆曾對高科技產業下定義,以下為較 常被後人引用之定義:

一、Yehuda and Baruch【26】於 1997 年提出高科技產業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一)研發費用佔總營業額 5 %以上。

(二)擁有大學學歷之員工佔員工總數 10 %以上。

(三)產業領域具高獨創性或新技術。

二、Rogers and Larsem【37】於 1984 年提出高科技產業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一)科學家及工程師佔技術員工之比例高。

(二)產業成長及變動十分快速。

(三)研究發展費用佔營業額的比例極高

(四)具備世界性的產品市場

三、Boretsky【27】於 1982 年曾提出研發費用佔總收入 10%以上者或員工 中有 10%以上為自然科學、工程及技術專家者稱其為高科技產業。

綜合各學者對高科技產業之論述可發現,高科技產業與研發費用之關係 密不可分,研發可說是高科技產業最大的特色也是其不可或缺之重要項目。

2.2 台灣通訊產業之現況

自 2000 年以來,通訊產業之發展可分為兩部分來看。在資訊通訊方面,

人們透過電腦所使用之溝通型態,從打字演變到語音對話,再進步到視迅影 像之對談,以及目前通訊之新潮流:VOIP 網路電話。這些改變不僅增加了

(18)

人們資訊傳遞的速度,也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與龐大的商機。在手機通訊 方面,從大又笨重的黑金剛到輕薄短小、彩色化的迷你手機,再演變至結合 行動上網、娛樂功能、PDA、多媒體等具有強大功能的手機,甚至目前正在 發展能提供視訊電話、電視新聞直播等多媒體動態影像傳輸的 3G 影像手 機。短短數年間,通訊產業以爆發式的速度成長,人們可隨時隨地透過有線 或無線通訊系統進入 Ineternet,不只直接影響生產及工作效率,更是大幅的 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寬頻網路提升了通訊的豐富內容與多樣性,使人們 進入了一個影像、文字、語言共存的多媒體通訊時代;無線通訊則降低了網 路必須受到的實體線路限制,實現了不受空間限制的通訊模式。而隨著全球 資訊化潮流迅速發展所帶來的大量需求,通訊產業將成為廿一世紀成長最快 速的產業。

近年來,我國通訊產業海內外之年產值逐年上升,如圖 2.1 所示,通訊 產業之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半導體、面板以及 3C 等電子產業再度興起。目前 我國多家資訊大廠皆紛紛轉進投資通訊類產品,如:GSM 與 GPRS 手機、

3G 手機、寬頻與無線通訊設備等。期望找出新產品的商業模式,如仁寶電 腦跨進 3G(第三代行動通訊)手機,明基電通代工國際大廠之手機生產,並且 發展自有品牌 BENQ 之手機產品,華碩電腦代工蘋果 iPod,發展其自有品牌 之手機。廣達電腦也開發無線通訊系列之產品,如 GSM 手機、Web PDA、

WLAN(Wireless LAN)相關產品,鴻海投入被動式乙太光纖網路(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EPON)之技術研發與相關通訊產品生產。通訊產業 也因為這些資訊電腦業者投入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與發展自 有品牌,而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19)

484 617 721 862

1437 1682 1610 1861 1750

2698 2913

3258

0 1000 2000 30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海外生產年份國內生產

單位:億新台幣

產 值

圖 2.1 2000~2005 我國通訊設備產業海內外產值 資料來源:整理自工研院 IEK【12】

政策方面,從 2002 年起政府籌畫推動數位台灣計畫(e-Taiwan)【44】,希 望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優勢,透過高度的網路寬頻化,大幅的提升我國資 訊化的程度,讓目前寬頻滲透率居全球第二名的台灣,更進一步成為全球最 e 化的國家。此外,政府更積極研擬寬頻發展計畫,推動光纖到府及 M-Taiwan

(行動台灣應用推動計畫)【46】,將整合有線、無線系統、語音數據、視訊、

雙網及網際網路,提供任何時間、地點皆有並保證品質的無間隙寬頻網路服 務。政府預計於 2007 年前投入 370 億元,將可吸引通訊業者投資 1,100 億 元以上之資金投入 M-Taiwan 計畫之發展。尤其最重要的「雙網計畫」,更能 提供手機無線上網的新服務,使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雙網服務的國家。雖然 自 1998 年開始,3C 產品因為在市場激烈競爭下,成長趨於遲緩,許多廠商 也為降低成本、削價競爭以提高獲利而紛紛到大陸設廠,生產基地有逐步外 移的現象,通訊產業也不例外,但國內仍維持一定的速度投入新產品,遞補 了外移所損失的產值。

一、我國通訊設備產業發展狀況

我國通訊產業發展已有十多年歷史,不僅投入了龐大的資源,在技 術研發及產品製造上也都跟隨著全球進化腳步持續發展。早期我國通訊設 備產業主要以有線設備為主,自 2000 年行動電話開始量產後,無線通訊

(20)

設備包括行動電話、WLAN、GPS 等產品蓬勃發展,同時也帶動整體產 業大幅成長。

通訊設備產業涵蓋之產品包羅萬象,依類型可分為有線寬頻網路與 無線通訊兩大類。若以產品功能來區分,大致可分為傳輸與交換設備、區 域網路設備、寬頻接取設備、寬頻網路應用設備、及其他用戶終端設備等 產業。我國廠商投入通訊設備生產多年以來,在產品範圍方面已經跨足上 述各區隔領域。由工研院 IEK 計畫公布之海內外通訊產值預測,如表 2.1 所示。以生產地點作為區隔來看,2004 年至 2005 年國內產值變動不大,

維持在約 2400 億新台幣之年產值,但海外生產比例大幅上升,產值增加 約 500 億新台幣,尤其有線通訊設備業,包括 IP Phone、集線器、網路卡、

乙太網路交換器等產品海外之年產值更是逐年增加。隨著國內生產成本的 提升,寬頻接取用戶端設備國外生產比例也快速提高,DSL CPE 與 Cable CPE 海外比重在 2005 年皆超過 7 成,顯示在硬體製造方面外移的現象較 為明顯。至於無線通訊產品在海外生產比例較高的有 WLAN、行動電話,

兩者海外比重均高於 50 %。

表2.1 海內外通訊產值預測

2004 2005(e) 2006(e) 2007(e) 2008(e) 無線通訊 1486 1493 1952 2414 3365 有線通訊 923 942 1047 1109 1281

國 內 產 值

Total 2409 2435 2999 3523 4646 無線通訊 1074 1334 1997 2759 4273 有線通訊 520 740 1077 1512 2049 海 外 產

Total 1594 2074 3074 4271 6322 無線通訊 2560 2827 3949 5173 7638 有線通訊 1443 1682 2124 2621 3330 海 內 外

產值

Total 4003 4509 6073 7794 10968 單位:億新台幣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12】

(21)

我國 2003~2004 年通訊產品產值前十大排名第一為手機相關產品,

其次為區域網路相關產品、SOHO Router、數位迴路相關產品、衛星導航 產品、乙太網路交換器、藍芽通訊相關產品、纜線迴路相關產品、語音及 網路電話相關產品以及類比數據機。其中區域網路交換器與 SOHO Router 最具市場賣相,區域網路交換器因為全球景氣復甦的緣故,使得企業對 IT 產品採購增加,同時 2003 年開始台灣已經具備供應中低階 Gigabit 級 的關鍵零組件的能力,使得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提高了不少,不論是出貨量 或是銷售額皆持續攀升;SOHO Router 的成長方面,則因為寬頻普及率的 提高,加上路由器的無線化,促使 SOHO Router 成為寬頻網路的黑馬。

其中 2003~2004 年成長率最高為藍芽通訊相關產品,成長率高達 140 %,

為最具爆發力之產業。如下表 2.2 所示。

表2.2 我國通訊設備前十大排名

排名 產品 2003 年產值 2004 年產值 2004 成長率 1 Mobile Phone 1,079 1,333 23.5 %

2 WLAN 504 505 0.2 %

3 SOHO Router 264 330 25.0 % 4 XDSL CPE 230 327 42.2 %

5 GPS 239 311 30.1 %

6 Ethernet Switch 206 242 17.5 % 7 Bluetooth 60 144 140.0 % 8 Cable CPE 100 124 24.0 % 9 IP Phone 50 81 62.0 % 10 Analog Modem 92 69 -25.0 %

小計 2,824 3,466 22.7 %

前十大產業集中度 90.7 % 86.6 % 單位:億新台幣

資料來源:工研院 IEK【12】

(22)

二、我國電信服務市場發展現況

電信服務市場以類型區別可分為行動市場以及固網市場。我國電信 市場從 2003 年之後開始劇烈的變化,不論是固網或是行動電話之業者,

在組織與人事上都有大幅度的變動,如中華電信之董座換人、富邦集團入 主台灣大哥大及台灣固網等,而政府在政策上也有不少變動,如固網市場 再開放政策延宕、開放虛擬行動通訊業務(MVNO)、第三代行動電話(3G) 與網路電話(VOIP)的開放等。由 1998~2005 年電信服務普及率來看,如 下圖 2.2 所示。歷年來室內電話之普及率皆維持在 60 %左右,行動電話、

網路使用人口以及寬頻用戶之普及率則逐年上升,尤其行動電話之普及速 度更是直線飆升,直至 2003 年才開始有下滑之現象,而其下滑之主要原 因為 IP Phone 與 VOIP 之盛行所導致。從電信服務業市場總營收來看,從 2000~2004 年市場總營收每年皆以 5 %左右之成長率穩定成長中,如下圖 2.3 所示。截至 2004 年,台灣的電信服務市場之總營收已達到 3,690 億 新台幣,成長率為 5.4 %,其中行動電話服務居最大服務市場,佔 52.9 %,

成長 6.2 %,數據通訊服務,也因寬頻接取服務不斷普及,營收比重逐漸 增加,達總營收之 14.4 %,成長率達 29.0 %,2004 年電信服務營收之比 重,如圖 2.4 所示。

(23)

0 .0 0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1 00 .0 0 1 20 .0 0

室內電話 52.45 54.52 56.76 57.34 58.17 59.08 59.63 59.79 行動電話 21.56 52.24 80.24 97.24 108.3 114.1 100.3 97.37 網際網路使用人口 14.00 22.00 28.00 35.00 38.00 39.00 40.00 42.00 寬頻用戶 0.62 1.09 5.13 9.33 12.39 16.53 20.21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普 及 率

(

%

)

註:1.2005 年網際網路使用人口比例資料僅統計至該年度第三季 2.網際網路使用人口普及率=網際網路使用人口/人口數*100 3.寬頻用戶上網比例=寬頻上網用戶/人口數*100

圖 2.2 電信服務用戶普及率 資料來源:電信總局【43】

3 6 9 0 3 5 0 0

3 3 2 9 3 1 5 0

3 0 0 0

5 .4 % 5 .1 %

5 .7 % 5 .0 %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 0 0 0 年 2 0 0 1 年 2 0 0 2 年 2 0 0 3 年 2 0 0 4 年

單位:億新台幣

圖 2.3 2000~2004 年電信服務市場總營收 資料來源:電信總局【43】

(24)

52.9%

6.8%

3.6%

11.6%

10.6%

14.4%

室內電話服務

長途電話服務

國際電話服務

行動電話服務

網際網路及其 他加值服務 其他

圖 2.4 2004 年我國電信服務營收比重 資料來源:電信總局【43】

(一)行動市場概況

近年來,行動市場最受矚目的事件即為各行動業者彼此間之 結合與聯盟。台灣大哥大先後收購泛亞、東信電信,遠傳與和信電 信之合併,兩大行動業者與中華電信各瓜分了全台灣 2,500 萬行動 電話用戶,使得行動服務市場呈現三強鼎立的局面,各行動業者市 場佔有率,如下圖 2.5 所示。但各行動業者經過整併過後,其平均 用戶貢獻度(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反而下降,顯示出 台灣之語音市場已逐漸趨於飽和並有疲態的現象,語音服務方面之 營收可能無法再大幅成長。而在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技術普遍發展後,各種加值服務的大量增加,尤其多媒體手機於 2004 年大量生產後,手機無線上網的服務掀起一波狂熱,依據資 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FIND)【45】指出,2004 年台灣上網族群中 有 38 %為行動網路服務使用者。而在 2005 年第三代行動電話業者 全數投入市場後,行動網路服務將掀起另一波高峰。

(25)

和信電信

36,702(15%) 中華電信 8,267,060

(32%) 東信電信

709,988(3%)

泛亞電信 2,200,289

(9%)

遠傳電信 4,431,217

(18%) 台灣大哥大

5,810,861 (23%)

圖 2.5 我國各行動電話業者市場佔有率 資料來源:電信總局【43】

(二)固網市場概況

固網,包括市內電話、長途電話及國際電話。固網在未開放 民營化之前為中華電信所獨占經營,開放民營化後由於 3 家新固網 業者,台灣固網、亞太固網以及新世紀資通之加入,使得中華電信 在國內固網電信市場面臨了瓜分的命運。以國外開收固網市場的經 驗,國際與國內長途電話業務之營收將是原有業者流失最多的地 方,而在開放固網業務 3 年後,將由於新的競爭者不斷推出加值服 務、提高服務品質等努力下,國際電話將有 25% ~67%不等的成 長,長途電話也有 5 %~59%不等的成長,而開放後 5~13 年間市場 仍會持續成長,但回顧我國目前三大民營固網業者之情形,依電信 總局【43】之統計顯示,如下圖 2.6。我國固網發展情形自 2000 年~2005 年呈現逐步下滑之趨勢,與國外之發展有相當大的差異,

主要的原因為中華電信仍然掌握固網用戶迴路,導致三家廠商在本

(26)

業部分皆處於虧損狀態,三大民營業者只能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國際 網路業務中,而政府對固網市場再開放政策之延宕,也導致固網市 場之成長仍處於瓶頸階段,不過未來國際和長途電話將被網路電話 (VoIP)和行動電話逐漸取代。各固網業者也將希望放在網路電話

(VOIP)興起後所帶來之利基。

36.31 29.83 26.29 25.34 23.28 21.4 50.35

54.53 55.27 55.82 56.45 58.42 13.34 15.64 18.44 18.84 20.25 20.17

0%

20%

40%

60%

80%

1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數據 通訊

行動 通信

固網 單位:%

圖 2.6 固網、數據通訊、行動通訊佔電信總營收比例之消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電信總局【43】

(27)

2.3 經營績效之概念與特性

經營績效是目前企業極為重視的指標之ㄧ,優良且適合的評估方法是審 查企業經營績效所必備的工具,目前有關經營績效的國內外文獻頗多,本小 節僅針對本研究相關之經營績效文獻做簡略的介紹。

一、績效(Performance)是對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衡量,主要目的是檢視 整個組織、企業、團隊或個人的工作表現,以達成企業最終之目標,亦是 組織或企業運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標之一【35】。

二、績效隱含著「品質之結果」(Quality Results)以及「能力之結果」(Product of Competence)【30】。

三、績效主要在衡量資源被利用的程度,而效率的提升通常代表單位成本的 下降或其附加價值的提高,因此常以投入與產出之比率表示【32】。 四、績效的特性包含下列五點:1.績效來自於「行為」或「作業」。2.績效是

一種相互比較的概念。3.績效的標準是預先設定的。4.績效直接或間接與 其「行為」或「作業」的結果相關。5.績效是可衡量的【28】。

五、「績效評估」在本質上指的是管理中「控制」之功能,消極而言,是為了 要瞭解整體規劃執行的進度與狀況,若偏離目標過多時,應立刻採取修正 之因應對策;積極而言,是希望藉由績效評估制度的建立,在事前或活動 進行之中,便能先發掘問題並且提前解決問題,對經營者之決策與行為有 影響或導引作用,也能使其個人努力之目標與組織目標趨於一致。績效可 以說是經營與業務推展上具體而客觀的成果,亦是評估者或人們心中認定 之滿意程度的主觀判斷,故績效評估可說既客觀又主觀【3】。

(28)

2.4 績效之衡量方法

Venkatrtraman and Ramanujan1986 年時曾對經營績效的衡量方式提出三 類不同的範圍【40】:

一、財務性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

為傳統策略研究最常用的概念化範圍,常用的如銷售成長率、獲利 率、資本報酬率等為衡量指標。

二、企業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

除財務績效指標外,在加上作業性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又 稱為事業績效,例如附加價值率、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新產品導入等 非屬於財務性的指標。

三、組織效能(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是最廣泛的組織績效定義,除包括前兩者,還包含達成組織各種互 相衝突目標以及各種關係人之目標滿足在內。例如員工士氣等。

本研究在彙整過去探討經營績效相關文獻之過程中發現,較常被使用來 衡量經營績效之方法如迴歸分析法、DEA(資料包絡分析法)、AHP(層級 程序分析法)和集群分析法等,以下為各分析法簡略之整理,如下表 2.3。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科技產業之通訊產業,因通訊產業涵蓋之產品範圍相 當廣,因此將整體通訊產業分成兩大範疇及其次產業,擬採用資料包絡分析 法,將相似度高之產業歸類,以相對效率之方式評估其個別效率與整體效 率。

(29)

表2.3 衡量經營績效之方法

評估方式 優點 限制

資料包絡分析法

1.可同時處理多項投入 與多項產出,無須事先 預設權重。

2.可同時評估不同環境 下不同單位之效率值。

3.可因應受評估單位之 不 可 控 制 因 素 加 以 調 整,必要時也可加入主 觀判斷,結合其他評估 方式。

1. 採 用 相 對 效 率 之 概 念,若當 DMU 非為真 正有效率時,便會造成 壞 中 取 較 不 壞 的 情 形,即發生爛蘋果中挑 比較不爛之情形。

2. 容 易 受 到 離 群 值 影 響,若各 DMU 之間差 異過大,效率值變會受 離群值影響而改變甚 大。

迴歸分析法

1.可比較差異並預測。

2.分析結果較客觀、具 體。

3.具有統計分析學理之 基礎。

1. 無法判斷效率之好 壞及提供改善之建議。

2. 分析之結果無法確 切指出有效率或無效 率。

3. 必須預先對生產函 數作參數之設定。

層級程序分析法

1.可降低決策之複雜性 並可獲得方案之優先順 序,提供決策者最佳之 選擇。

2.可清楚呈現問題,迅速 獲得重要指標。

1.資料蒐集不易。

2. 可評估之受評估單 位較少。

3. 無法區別有效率及 無效率。

(30)

表2.3 衡量經營績效之方法(續)

集群分析法

1.可獲得關鍵影響因素。

2.直接利用樣本分群,使 用簡便。

3.可瞭解各分群之屬性。

1. 受評估單位數量較 多。

2.需給予評等,而並非 各項排名之評估方式。

3. 只能求得影響績效 之關鍵因素,以作為改 善之依據,並無法區別 有效率及無效率。

資料來源:【1】

2.5 研發費用之遞延性

研發費用之投入對高科技產業來說十分重要,但 Fanchon【31】2003 年 曾提出研發費用對經營績效可能造成遞延(lagged)的現象,亦即研發費用投入 後其效果並不一定在當期產生。

學者鄭青展【39】於 2006 年針對新竹科學園區內之高科技產業廠商進 行研發遞延性之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時期之研發費用中,n-2 期與 n-3 期 之研發費用對六大高科技產業之經營績效的影響是明顯存在,其中納入 n-3 期研發費用對電腦產業,通訊產業,光電和精密機械產業之影響較為明顯,推 論研發費用對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具有遞延性效果,且其遞延效果為 2~3 期,並建議於衡量高科技產業之經營績效時除了應考慮納入 n-2 期研發費用 之外,n-3 期之研發費用亦必須納入考量。

因學者鄭青展之研究對象僅只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廠商,因此本研究擬 延續研發費用可能會遞延之觀念,探討通訊產業中是否有研發費用遞延性之 現象,並探討是否對經營績效之評估有所影響。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在研究設計方面,主要針對研究對象與範圍、主要研究方法:資 料包絡分析法以及投入產出指標之選取進行介紹,隨後將逐一進行說明。

3.1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我國上市上櫃之通訊產業的整體經營績效,因公 司數量眾多,本研究將其分為電信服務與通訊設備兩大範疇,其中通訊設備 再區分為有線及無線通訊設備及其次產業。

由文獻探討可得知,通訊產業屬於新興之高科技產業,不論是產值或上 市上櫃之公司數量主要都是自 2000 年後才開始大量增加,而政府積極推動 一連串的計畫扶植通訊產業的發展也從 2000 年開始。本研究為探討研發費 用在通訊產業中是否有遞延性效果並探討有無考慮遞延性所得之結果差 異,因此以 2002 年 1 月 1 日至 2004 年 12 月 31 日(民國 91~93)連續三年 期間為本研究之範圍,針對 33 家上市(櫃)之通訊產業相關公司,每一年 度之一家公司為一受評估單位,扣除資料不齊全之 12 個 Missing Data,共 87 個 DMU 來進行相關探討與分析。

3.2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內容,繪製出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3.1 所示。透過研究架構 圖可瞭解本研究在確定投入產出項指標後,分別以有考慮即未考慮研發費用 遞延性之兩模式進行 DEA 之分析,並將 DEA 所得之績效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32)

研發費用遞延性迴歸分析

投入項指標 1.當期研發費

2.實收資本額 3.員工人數

產出項指標 營業收入淨額

DEA模式

整體技術效率 純粹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投入項指標 1.當期研發費

2.(n-3)期研 發費用 3.實收資本額 4.員工人數

產出項指標

營業收入淨額

模式一 模式二

兩模式之結果比較 各產業經營績效分析

無母數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3)

3.3 資料分析方法

一、探討研發費用之投入在通訊產業中有無遞延性之研究方法:

為瞭解通訊產業中研發費用之遞延性對營收淨額是否有顯著關係,

本研究以相關性分析與迴歸分析法進行研究。迴歸分析主要是尋找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變數之間之相互關係以達到敘述性、控制性或是預測為其目 的。因本研究具有多個自變數,因此利用多個自變數與一個因變數之間具 有一直線關係,建立複迴歸模式(Multiple Regression)進行探討。

二、分析 2002~2004 年國內所有上市上櫃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之研究方法:

為瞭解通訊產業之整體經營績效,本研究擬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之兩種基本模式進行研究探討。

DEA 之觀念最早是由 Farrell 在 1957 年所提出之生產邊界(production frontier)為基礎,至 1978 年由 Charnes、Cooper 和 Rhodes,在固定規模報 酬下以線性規劃發展出 CCR 模式而正式提出的,至 1984 年 Banker、

Charnes 及 Cooper,在變動規模報酬下發展出 BBC 模式,主要是延伸 CCR 模式,將其總效率再分解成純粹技術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 和規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的乘積,用以衡量純粹技術效率。此後,

BCC 與 CCR 兩種模式便成為 DEA 主要的基本模式,許多學者以此兩種 模式為基礎,對不同研究變化出上百種模型,應用於各個領域。

三、比較有無納入研發費用遞延性效果之差異之研究方法:

為了比較有無納入研發費用遞延性效果之差異,本研究將有納入前 幾期研發費用於投入項與只含當期研發費用無納入前幾期研發費用於投 入項之兩模式,分別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計算其效率值與其效率值排序,將 其結果以無母數 Mann-Whitney-Wilcoxon test 之方法作差異性檢定。

(34)

3.4 資料包絡分析法(DEA)

包絡線是 DEA 之理論基礎,是指在所有可能組合中,最有利之可能組 合所形成的邊界,如下圖 3.2 所示。DEA 最主要的特點是能夠以單一效率值 表示一受評估單位之投入產出項之間的關係,且不需事先預設各投入產出項 的權重,也不需要轉換各種不同產出及投入之單位,可同時考慮多個不同計 量單位之產出及投入項,其方法是以數學規劃的方式將所有被評估單位

(Decision making unit,DMU)之產出投入項映射到空間中,並以客觀的方 式給予各 DMU 最有利的權重,使各 DMU 所獲得之效率值相對於其他 DMU 為最大,並尋找其最低的邊界(最大產出或最小投入)所形成之包絡線,稱 為效率前緣(efficiency frontier),亦即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因此分 析時不需預設邊界函數形式。凡落在最低邊界上之 DMU 即視為投入產出組 合達到最佳效率,而在最低邊界內之 DMU 視為相對無效率,必須調整投入 產出後才能達到最佳效率組合。

投入 產出

圖 3.2 最有利之可能組合所形成之包絡線

(35)

若是以一般投入產出來衡量生產力,效率值(E)為

= 產出

E

投入 (3.1) 而 DEA 之多項投入多項產出之觀念,則效率值(E)表示為

= 各產出項加權組合 各投入項加權組合

E (3.2)

以下本研究將針對 DEA 之基本兩種模式進行探討。

(一) CCR 模式

假設考慮 n 個受評估單位(r=1,…,k,…,n),使用 m 種投入要素 (

x i

ik, = …1, ,

m

)及 s 種產出要素(

y

jk,

j

= … ), U 表各種投入之1, ,

s

權重,V 表各種產出之權重,則

h 表第 k 個 DMU 之效率值,

k

x 為

ik 第 k 個 DMU 的第 i 個投入項的投入值,

y 表第 k 個 DMU 的第 j

jk 個產出項之產出值,因此第 k 個 DMU 之投入項加權組合與產出項 加權組合分別為

1 m

i ik i

U X

= 1 s

j jk j

V Y

= ,則其效率值(E)表示為

1

1 s

j jk j

k m

i ik

i

V Y h

U X

=

=

=

CCR 之數學式如下

Maximize 1 1

j jk

k

V Y

U s h j

m x

i i ik

∑=

=

∑=

(3.3)

(36)

Subject to 1

1 1

k

V Y

U s j j jr

h m

i ir x i

∑=

= ≤

∑=

,r=1,…,n (3.4)

0< ≤ε

U

i, 0< ≤ ,i=1,…,m,j=1,…,s,ε 表一極小正值 ε

V

j 其中,

h 表第 k 個

k DMU 之相對效率值

y 表第 k 個

jk DMU 的第 j 個產出項之產出值

x 表第 k 個

ik DMU 的第 i 個投入項的投入值

U 表第 i 個投入項之加權值

i

V 表第 r 個產出項之加權值

j

DEA 之方法是給予各個 DMU 最高效率值為 1,當效率值為 1 時表示以達最有效率之情況,若效率值越小則表示效率越差,因此 每個 DMU 實際產出與實際投入之比值將介於 0~1 之間,權重υiur 將由上述之數學規劃模式中得到最佳值,不需事先給予其權重。因 此 DEA 本身在評估各 DMU 時並無最佳的理想投入和產出組合,由 於所有 DMU 皆進入同一目標與限制式中,所以得到之效率是屬於 相對比較下所獲得,稱為相對效率。

E

k = ,表示該受評估單位相對1 達到最佳效率; 1

E

k < 則表示該受評估單位相對未達到最佳效率。

為了求解方便,遂將上述數學式轉換成線性規劃模式,轉換成 線性模式後可區分為投入導向與產出導向,投入導向指於相同產出 水準下,比較投入資源的使用情形,即固定產出下,投入數量越少 則效率會越高;而產出導向指相同投入水準下,比較產出的達成情 形,即固定投入下,投入數量越多則效率越高。

(37)

1.投入導向模式(Input-Oriented):

1

1

m

i ik i

U X

=

= ,分別求各 DMU 產出的極大值

Maximize

1 s

k j jk

j

h V Y

=

= ∑

(3.5)

Subject to

1

1

m i ik i

U x

=

∑ =

(3.6)

0

1 1

j

Y

jr

U X

i ir

s m

V

j i

− ≤

∑ ∑

= = ,r=1,…,n (3.7)

0< ≤ε

U

i, 0< ≤ ε

V

j

其中 i=1,…,m,j=1,…,s ,ε 表一極小正值 2.產出導向模式(Ouput-Oriented):

令 1

1

j jk

V Y

s j

∑ =

= ,分別求各 DMU 投入的極小值

Minimize

1

k i ik

h U X

m i

=

=

(3.8)

Subject to 1 1

j jk

V Y s j

∑ =

= (3.9)

0

1 1

jYjr U Xi ir

s m

V

j i

− ≤

∑ ∑

= = , r=1,…,n (3.10)

(38)

0< ≤ε

U

i,0< ≤ε

V

j

其中 i=1,…,m,j=1,…,s , ε 表一極小正值 (二) BCC 模式

主要是修正 CCR 模式,擴大 CCR 模式的效率觀點以及其應用 範圍,不同於 CCR 模式假設固定規模之情形,BCC 模式是假設處 於變動規模效率之情形(Variable Return to Scale,VRS),亦即生產可 能隨著規模增加而遞增或遞減,因為規模非固定時,將可能因為規 模不適當而導致無效率的情形,即當 DMU 為無效率時,可能原因 不只是純粹技術效率不佳而引起,亦可能為規模效率不佳所導致。

因此 BCC 模式主要是對生產可能集合之假設做修改,並加入 Shephard 所提出的距離函數觀念,將總效率再分解為純粹技術效率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和規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的乘 積,推導可衡量純粹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模式。

X(投入) Y(產出)

A

D C

B

u o 0 u o

CRS FRONT

VRS FRONT

E

F H I G

圖 3.3 不同規模報酬之受評估單位

(39)

假設有 A、B、C、D 四個受評估單位,如上圖 3.3 所示,其中 A、

B、C 位於效率前緣線上,具有最佳效率,D 位於效率前緣線內,即 表示未達到最佳效率。原點與 E 之連線(

u =0)

o ,此線即為固定規 模報酬之效率前緣,表示當投入量增加,產出量也會以等比例增加。

由 A、B、C 連成的效率前緣線為變動規模之效率前緣線,其中包含 通過 A、B 兩點延伸交於 X 軸於

u ,且

o

u <0,此時為規模報酬遞減

o 及通過 B、C 兩點延伸交於 X 軸於

u ,且

o

u >0 之規模報酬遞增兩種

o 情況。以受評估單位 D 來說,其技術效率可從兩方面獲得,固定產 出則技術效率 TE=HG/HD,固定投入則 TE=FD/FE,亦即在既定產 出水準之下任一點到邊界之距離,規模效率為 SE=HI/HG,亦即在 既定產出水準之下任一點到最適規模之距離。

BCC 模式亦可分為投入導向與產出導向兩方面,其數學式如下:

1.投入導向模式(Input-Oriented):

Maximize 0

1 s

j

k jk

r

V Y u h

=

= ∑ −

(3.11)

Subject to

1

1

m

i ik i

U X

=

∑ =

(3.12)

0 0

1 1

V Y U X u

s m

j jr i ir

r i

− − ≤

∑ ∑

= =

, r=1,…,n (3.13)

0< ≤ε

U

i, 0< ≤ ,ε

V

j ε 表一極小正值

其中 i=1,…,m,j=1,…,s,

u 為一常數,可判斷其規模報酬

0

u >0 表該 DMU 處於規模報酬遞減

0

u =0 表該 DMU 處於固定規模報酬

0

u <0 表該 DMU 處於規模報酬遞增

0

(40)

2.產出導向模式(Ouput-Oriented):

Minimize

1

k i ik k

h m U X D

i

=

+

=

(3.14)

Subject to

1 1

j jk

V Y s j

∑ =

=

(3.15)

0

1 1

jYjr U Xi ir Dr

s m

V

j i

− − ≤

∑ ∑

= = , r=1,…,n (3.16)

0< ≤ε

U

i, 0< ≤ ,ε

V

j ε 表一極小正值 其中 i=1,…,m,r=1,…,s,

D 為一常數

k

D >0 表該 DMU 處於規模報酬遞減

k

D =0 表該 DMU 處於固定規模報酬

k

D <0 表該 DMU 處於規模報酬遞增

k

(三) BCC 模式與 CCR 之比較

CCR 模式與 BCC 模式最主要之差異即為截距

u ,如下圖 3.4、

0 3.5 所示。若

u =0,則受評估單位處於固定規模報酬;若

0

u >0,則受

0 評估單位處於規模報酬遞增;而當

u <0,受評估單位即處於規模報酬

0 遞減。而 CCR 模式所計算出之效率值,在 BBC 模式中為總效率值,

BBC 模式所計算出之效率值則屬於技術效率值。

(41)

X(投入)

Y(產出) A

B

0

CRS FRONT

VRS FRONT

圖 3.4 固定規模下生產可能的集合

X(投入)

Y(產出) A

B

0

CRS FRONT

VRS FRONT

圖 3.5 變動規模下生產可能之組合

(42)

(四) DEA 之特性與限制 1.特性

DEA 目前應用在效率評估、資源分配、策略選定…等,範圍 極廣深入各個領域,主要是利用 DEA 不需預設權重且可以處理 多項投入及多項產出的特性,較為客觀。以下為本研究參考楊永 嘉【18】、高強【11】、馬裕豐【10】等學者及多篇實證文章,整 理出 DEA 主要之特性及其限制。

(1)DEA 融入生產力觀念,以單一值(效率)表示一個 DMU 之 投入與產出關係。給予各 DMU 最高之效率值為 1,小於 1 則 代表無效率。

(2)DEA 可處理多項產出及投入,可容納不同計量單位的投入產 出項,只要各受評估單位均為相同計量單位,便不需轉換。

(3)DEA 為無母數方法,不需預先給予權重、生產函數與預估參 數,並且能夠處理非計量之因素,如顧客滿意度。

(4)投入產出項之權重由線性規劃中獲得,無主觀人為因素存在,

較公平且方便使用。

(5)DEA 所求的是效率前緣,結果為一綜合性之相對效率指標,

非傳統平均數之觀念,因此可以表現出其資源使用情形,以 經濟學中伯拉圖最佳化之概念,判斷任一 DMU 是否有效率,

可作為經營管理者判斷投入及產出需要增或減之決策參考。

(6)採用相對效率之概念,給予各 DMU 相對於其他 DMU 最有 利的效率值,即相對於其他 DMU 為最大,而非絕對效率。

(7)資料處理上較為彈性,可以處理比率尺度與順序尺度之資料。

並可加入外生變數,可在不同評估環境下作效率評估。

(8)可因應受評估單位之不可控制因素加以調整,必要時也可加

(43)

入主觀判斷,結合其他評估方式。

2.限制

(1)DEA 為相對效率之觀念,因此若當 DMU 非為真正有效率時,

便會造成壞中取較不壞的情形,即爛蘋果中挑比較不爛的情 形發生。

(2)DEA 認為誤差皆因無效率所造成,因未納入隨機誤差之因 素,所以容易受到離群值(outlier)影響,若各 DMU 之間差異 過大,效率值會受離群值影響而改變甚大 ,因此必須嚴格篩 選 DMU 以避免有極端值出現。

(3)受評估單位相似度越高,亦即同質性越高,其評估結果越佳,

因此同質性影響其評估結果甚鉅,因此必須針對同性質的單 位作評估才較具意義。

(4)DMU 的數量、投入產出項的選擇,皆會造成效率前緣的位 置不同與形狀變化,根據 Golany 與 Roll 所提出的觀念,DMU 數量至少應為投入產出項個數加總之兩倍為基礎。

(5)DEA 無法處理產出項為負的情形,並且只能判斷 DMU 相對 有無效率,無法對有效率單位作排序。

3.5 投入產出項之選取

績效評估的衡量方式與討論指標之選取的國內外文獻甚多,以往文獻最 常見的就是以財務比率為經營績效評估之指標,如固定比率、流動比率或營 業收益率,但依據受評估單位、產業特性不同,用以衡量之指標也不相同,

評估之結果也因為指標選取的問題而最常受人質疑。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通 訊產業,屬高科技產業,指標之選取亦與一般企業績效評估指標有所不同。

根據前述學者所述,在進行 DEA 評估績效時,最重要之部分為選擇投 入產出項之指標,其主要步驟如下所示

(44)

一、 由文獻探討或專家訪談彙整初步之投入產出項指標。

二、 訪問相關專家,並瞭解其受評估單位之目標,以檢視投入產出項指標。

三、 利用相關分析檢視投入產出項指標。

四、 以 DEA 模式試算檢視投入產出項指標。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彙整出過去以 DEA 方式探討高科技產業所使用 之投入產出項指標,如下表 3.1 所示。

表3.1 高科技產業投入產出項指標

作者 研究主題 投入項 產出項

賴士葆

【23】

生物科技產業之績效 資本額、研發費用、

員工人數、員工素質

營業額

溫宗翰

【20】

高科技產業相對經營績效 之研究

實收資本額、研發費 用、員工人數

營收淨額

黃金成

【17】

竹科高科技產業之經營績 效

研 發 費 用 、 員 工 人 數、實收資本額、土 地面積

專利數 營業額 韓慧林

【24】

半導體產業之績效 股 東 權 益 、 資 產 總 額、員工人數

營業收入、稅 後純益 劉環

【21】

台灣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 評估與風險關係之研究

研 發 費 用 、 固 定 資 產、員工人數

營業額

楊永嘉

【18】

美國高科技產業之績效 員 工 人 數 、 固 定 資 產、銷貨成本

營收淨額、營 業額

Chung-J en Chen

【29】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員 工 人 數 、 土 地 面 積、研發費用、營運 資本

年營收、專利 數

Thore,St en【38】

DEA and the mamagement of the product cycle:the U.S. computer industry

研 發 費 用 、 資 本 費 用、銷貨成本、勞動 力、一般管理費用

總 銷 貨 收 入 、 稅 前 淨 利、資本總額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5)

根據上表 3.1,本研究延續溫宗翰【20】、黃金成【17】等過去學者之研 究,並綜合過去既有之相關文獻與部分科學園區通訊產業之高階主管之意 見,歸納出以研發費用、實收資本額、員工人數三項投入項及營收淨額一項 產出項進行 DEA 之實證分析。為確保本研究之投入產出項相關性,將上述 三項投入與一產出項進行相關分析,如表 3.2 所示。結果顯示三項投入項皆 與營收淨額有顯著之相關性。

表3.2 投入與產出指標Pearson相關分析表

員工人數 實收資本額 研發費用

營收淨額 0.597** 0.723** 0.744**

註:**在顯著水準 0.01 時(雙尾),具有顯著相關性

3.6 受評估單位與導向模式之選擇 一、受評估單位之選取

本研究根據 Golany 與 Roll【33】所提出的觀念,DMU 數量最少應 為投入產出項個數加總之兩倍為基礎。在評估 2002~2004 年國內所有上 市(櫃)之通訊產業經營績效過程中,為避免離群值影響評估結果,因 此將營收過小、佔整體通訊產業之比例過低者予以刪除,並視新上市之 公司其資料不足之年份為 Missing Data,共 33 家上市上櫃公司進行分析,

每一年度一家公司視為一受評估單位,其中有 6 家 2002 年後上市(櫃)之 廠商缺乏 2002 年之資料,3 家 2003 年後上市(櫃)之廠商缺乏 2002 及 2003 年資料,共 12 個 Missing Data,因此以 33 家廠商共 87 個受評估單位進 行分析。

二、導向模式之選擇

高科技產品附加價值相當高,尤其通訊產業目前正當紅,因此各公 司營收之爆發性也相當大,營收淨額之表現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 評估時若採用產出導向之模式,將會造成不容易控制產出項,可能會影 響評估之結果。因此本研究將採用投入導向之模式,以 CCR 及 BBC 兩 基本模型探討各公司整體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

(4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1 研發費用對通訊產業之遞延性效果分析

本研究為檢視研發費用之投入在通訊產業中是否有遞延性,首先利用多 元迴歸分析探討當期(n 期)及前 1~3 期(n-1~n-3)之研發費用與營收淨額之間 的相關性,其中以營收淨額為因變數(Y),當期研發費用(X1)、前一期研發費 用(X2)、前二期研發費用(X3)、前三期研發費用(X4)為解釋變數,其結果如 下表 4.1 所示。

表4.1 研發費用與營收淨額之迴歸模式分析表

模式 係數估計值 T 值 P-Value (常數)

當期研發 前一期研發 前二期研發 前三期研發

-2857146.4 8.575 4.072 4.541 37.783

-4.25 2.161 0.882 0.923 7.817

0.000 0.034**

0.381 0.359 0.000**

解釋變數:當期研發費用,前 1~3 期研發費用 因變數:營收淨額

F 值=600.345

adjusted

R =0.969

2 註:**表 P 值<0.05

由表 4.1 得模式Y=-2857146.4+8.575X1+4.072X2+4.541X3+37.783X4,F 檢定值為 600.345(P 值 0.000),adjusted

R 為 0.969,顯示此模型具有高度適

2 合度,由各係數檢定之 P-Value 值得知,各投入項僅當期與前三期(n-3)期之

(47)

研發費用對營收淨額有顯著影響。而前一期(n-1)、前二期(n-2)研發與營收淨 額無顯著相關,亦即表示通訊產業之研發費用是具有遞延性的,研發費用投 入除了在當期會影響其營收淨額外,其效果也會遞延至三年後才呈現於營收 淨額之上。

4.2 整體通訊產業之經營績效分析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將通訊產業分為兩大範疇:通訊設備與電信服務,其 中通訊設備再區分為有線與無線通訊設備,有線通訊設備再細分有線區域網 路設備、有線用戶端設備及傳輸交換設備、寬頻接取設備三個次產業;無線區 域網路設備細分無線區域網路、無線用戶端設備、無線傳輸設備三個次產 業。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分析各產業之廠商績效值,而根據表 4.1 節結果可 知,研發費用之投入於通訊產業是具有遞延性之效果,當期與前三期(n-3)期 研發費用對營收淨額具有顯著的影響,而前一期(n-1)、前二期(n-2)並無顯著 影響。因此本研究將以下列兩種模式進行分析,探討有無納入(n-3)期研發費 用對其績效結果之影響與變化。兩模式之產出項均為營收淨額,投入項分別 如下所示:

模式一:投入項為員工人數、實收資本額、當期研發費用;

模式二:投入項為員工人數、實收資本額、當期研發費用、n-3 期研發 費用。

4.2.1 有線通訊設備產業之績效評估

本小節以上述模式一探討各產業之經營績效,以營收淨額為產出項,投 入項為員工人數、實收資本額、當期研發費用為投入項,分析方式除了各家 廠商歷年之整體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以及其排名外,亦探討 各群體之歷年平均績效,期能找出群體之差異性,結果如下所示。

一、有線區域網路設備業(Wire Lan)

有 線 區 域 網 路 設 備 包 含 生 產 交 換 集 線 器 (Switch Hub) 、 集 線 器 (Hub)、路由器(Router)、乙太網路交換器、網路卡(Nic)等廠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 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 2004 年 7

依規定期限完成報名手續之考生,無論是採集體報名或個別報名,應於 103 年 12 月 16 日上午 9 時起至 12 月 19 日下午

主觀機率 指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由某 人決定,包括設計上的安排 設定,或者根據相信的程度 而猜測。.. 古典機率 假設樣本空間S中的每一個

毛利率 純利率 流動比率 速動比率 存貨周轉率 應收帳款收款期 應付帳款付款期 動用資金報酬率. 流動資產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銀行 A 提供年利率 7%的七年期貸款 銀行 B 提供年利率 8%的八年期貸款 銀行 C 提供年利率 9%的九年期貸款 銀行 D 提供年利率

本章將對 WDPA 演算法進行實驗與結果分析,藉由改變實驗的支持度或資料 量來驗證我們所提出演算法的效率。實驗資料是以 IBM synthetic data gen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