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後,從 2001 至 2014 年臺灣民眾對報紙及電視媒體的信任變遷,有相當 龐雜且值得探討的議題,但本論文受限於研究規模,又過去未曾有類似長時間調查資訊,因此 僅就較鉅觀的媒體信任變遷趨勢,做出脈絡性分析,而為詳究相關媒體信任度降低、不信任度 增加的細部結構因素;比如更精確描述臺灣政黨輪替後哪個時間斷代、關鍵事件,或是媒體報 導書寫脈絡背後隱藏的政治偏差問題,抑或純粹媒體在新聞專業上的低落;諸如以上等課題,

猶待更進一步的檢證分析。筆者僅就實證資料逕為廣泛析論,以突顯該十四年期間為軸,重大 事件為節點,就臺灣政經局勢與媒體表現進行分析。

另外本研究的調查資訊取材自次級資料,其一定程度對研究的限制是,測量受訪者媒體使 用習慣並不完全相同,部分受訪者可能只是特定媒體的閱讀者(如報紙)中某一項產品(如蘋 果日報),部分受訪者則可能同時閱讀多品牌的同類媒體(如同時看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 日報),而這些不同使用習慣的受訪者均被納入同一項研究,且對其就該類媒體的可信度進行 整體式評估。另一項限制是,受訪者在評估媒體可信度時,並沒有明確的「認知參考點」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部分受訪者在評價某類媒體的可信度(如電視媒體)時,是以該 媒體產品(如 TVBS 電視台)為認知參考點,也有些以可能以同性質多項媒體產品(如 TVBS 電視台、三立電視台、中天電視台)為認知參考點,測量媒體使用的基準不一與認知參考點不 同,亦影響受訪者對於臺灣對媒體整體趨勢的態度。為求周延,減少分析上的誤差與脈絡資訊 不足,因此筆者於研究中參酌過去相當數量學者的文獻分析佐為詮釋,辨析媒體公信力消長的 可能因果,期以找出最貼近事實的原貌,來佐證本研究的結果。

至於上一節筆者提到新一波傳播科技革命驅動媒體生態的變革,國內已有研究顯示,確實 在媒介使用習慣的轉變下,傳統媒介新聞可信度隨著時間遷移而降低的討論(羅文輝,2004;

徐美苓,2015)。但本研究的結論實無法斷言傳統媒體信任度低落趨勢,是否源自閱聽人使用 媒介產品的影響,或新科技顛覆了效果,影響閱聽人造成傳統媒介(報紙與電視媒體)可信度 快速滑落的幅度多或少,抑或閱聽人確實深切對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後對於國內新聞環境變化衍 生的感知而改變;網路新傳播科技掀起的革命,影響傳統媒體信任變遷的實質具體變化,仍有 待後續研究。

已進入新傳播科技巨浪翻騰時代,本論文以過去十四年臺灣民眾對報紙與電視媒體信任變 遷,作為針對臺灣在民主化後、首次政黨輪替後的傳統主流媒體的紀錄剖析及回顧反思。今年 適逢解嚴三十週年,臺灣走過言論禁錮年代,報禁解除、廣電媒體解禁後迎來百家爭鳴的自由

時代,媒體產業大步走向市場機制,爾後網路傳播科技快速進展,新型態媒介的出現導致新聞 媒體時效和傳播管道較諸以往更為多元複雜,傳統媒體的發語權及傳播權,甚而是整體傳播模 式被顛覆,由單一主導轉向多元互動,傳統新聞產製流程被迫「網路化」式的調整,變化的還 有主流媒體的營運環境。

值此,處於劣勢下的傳統媒體如何重拾公信力?新科技挑戰舊時代,開啟「新」聞的新時 代,傳統主流媒體除了在技術上的翻新,恐怕更要注意時代的特性以及需求,亦即更應當求真 並求正,訊息本身帶來的權威性,才是新聞亙古的基本價值;新興媒介帶來的僅是傳遞載具,

在即時與速食、淺碟和破碎的資訊爆炸社會裡,新聞品質與優質豐富的內容才能召喚閱聽人回 流。

在我們高談自由媒體對維持民主社會至為重要,民主捍衛者也以新聞自由乃民主社會優於 其他社會體系的重要特質,喚回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發揮社會功能的價值,正是在新興傳播 媒介的驅動下,找回傳統新聞典範的契機;本研究結果盼帶動後續研究參考,更期待媒體信任 變遷有一天翻出正面清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一、專書

王振寰(1993)。〈廣播媒體的控制權〉收於鄭瑞城等人,《解構廣電媒體》。臺北:澄社。

李金銓(1987a)。《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臺北:圓神。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臺北:

澄社:519-553。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出版。

李筱峰(1999)。《臺灣史 100 件大事(下)戰後篇》。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臺北:時報出版。

林子儀(2002)。〈論接近使用媒體權〉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臺北:元照。

林元輝(2006)。《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臺北:巨流。

林照真(2006)。〈人們為何不再相信媒體?〉,《信任》楊艾俐等著。臺北:天下雜誌。

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臺北:天下雜誌。

晏山農、羅慧雯、梁秋虹、江昺崙(2015)。《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 運動全記錄》。臺北:

允晨。

郭正亮(2001)。《政治突圍》。臺北:時報。

陳世敏、彭芸、羅文輝(1988)。《制定新聞記者法可行性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

陳長文、羅智強(2014)。《受縛的神龍:太陽花學運後的民主反思》。臺北:天下遠見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韋伯。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出版社。

鄭瑞城(1993)。〈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

臺北:澄社。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臺北:黎光。

蔡念中(1996)。〈有線電視〉,中國新聞學會(編)《中華民國新聞年鑑 85 年版》。臺北:

中國新聞學會。

盧非易(1995)。《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臺北:幼獅。

瞿海源(1999)。《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羅文輝(1991)。〈從自由競爭與法律觀點看開放報禁〉,《媒介批評》,頁 270-273。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羅文輝、陳世敏(1993)。《新聞媒介可信度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羅文輝、鍾蔚文(1992)。《報紙與電視如何報導民國八十年的第二屆國代選舉》。亞洲協會 專題研究報告。

二、期刊論文

王宏忠(2012)。〈政治意識及政治菁英的論述對於台灣民眾議題立場的影響—對 Zaller 之主 流效應及極化效應之檢證〉,《臺灣民主季刊》9(2):71-123。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孔令信(2016)。〈318 學運帶動的媒體革命—夾腳拖與 iPad 網路直播模式的反思〉,《傳播 研究與實踐》,6(1):229-250。

江大樹(2005)。〈從創新到執行力:政府改造的變革與困境〉, 《政治科學論叢》,26:79-128。

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臺灣民主季刊》,1(1):143-62。

何哲欣、李思漢、馬自明、嚴思祺、張錦華(2008)。〈唯恐天下不恐慌?電視新聞炒作「腳 尾飯造假錄影帶」之分析〉,《臺大新聞論壇》7:109-125。

邱玉琤、徐永明(2004)。〈民進黨執政菁英的形成:以第一次中央政黨輪替為觀察對象〉,

《台灣政治學刊》8(2):121-183。

李瞻(1987)。〈我國「報禁」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新聞學研究》,39:3-26。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 刊》4:3-55。

林裕展、羅文輝(2000)。〈臺灣電視公司四屆總統選舉新聞報導政黨偏差研究〉,《選舉研 究》17(1):55-90。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

27-40。

林聰吉(2012)。〈台灣民眾的機構信任:以媒體信任為分析焦點〉,《東吳政治學報》30(1):

43-79。

林聰吉、王淑華(2007)。〈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變遷與來源〉,《東吳政治學報》25(3):

93-129。

林薰香(2010)。〈何謂「媒體」?—探討媒體之哲學基礎及義涵〉,《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15:133-156。

林瓊珠(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 年的變動〉,《選舉研究》12(1):147-71。

林麗雲(2000)。〈台灣權威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 究》3:89-148。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182-212。

吳乃德(1989)。〈搜尋民主化的動力-兼談民主轉型的研究方取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1):145-161。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 政治學刊》4:57-103。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正參與 2001 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 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〇〇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 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親恩(2007)。〈台灣民眾的政治信任差異:政治人物、政府與民主體制三個面向的觀察〉,

《臺灣政治學刊》11(1):147-200。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季 刊》3(4):1-36。

徐永明(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2):

1-26。

徐美苓(2015)。〈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因素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27:99-136。

郭良文、陶芳芳(2000)。〈台灣報禁政策對發行與送報之影響:一個時空辯證觀點的思考〉,

《新聞學研究》65:57-94。

陳宏銘(2009)。〈台灣半總統制下的黨政關係:以民進黨執政時期為焦點〉,《政治科學論 叢》41:1-56。

陳宏銘(2012)。〈半總統制下總統的法案推動與立法影響力—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的研究〉,

《東吳政治學報》30(2):1-70。

陳宏銘(2016)。〈半總統制下總統是否兼任黨主席與其黨政關係型態—比較視野下的馬英九 總統任期經驗〉,《臺灣民主季刊》13(4):1-42。

陳炳宏(2010)。〈媒體集團化與其內容多元之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104:1-30。

陳炳宏(2010)。〈媒體集團化與其內容多元之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104:1-30。

相關文件